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2512800000032

第32章 开天辟地人自立(32)

当时,西气东输新疆管段的外方和中方监理都惊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摇摇头说这回损失大了。正在新疆检查工作的陈兵剑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指挥抢险。他组织推土机、单斗挖掘机过来增援,带领200多名职工装沙袋、做铁丝笼。13点左右,西岸险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东岸塌方仍在继续,面临决堤危险。管线、高压杆、大桥再次告急。此时,豁口已达30米宽,单斗把重达1吨半的铁丝笼一放下去,立即被冲得无影无踪。陈兵剑与在场的几位公司领导商量后,决定从两侧同时抢险。他们采用直径114毫米、4毫米厚的钢管打成排桩,边排桩边下铁丝笼,以加固渠堤。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180根钢管锚固到渠底,并用铁笼加固完毕,基本排除了决堤的危险。外方监理一个劲地说“OK,没问题了!”最后,大家做了统计,这次抢险共消耗编织袋2万多条。

由于抢险及时,塔里木石油指挥部的轮库复线、国道桥梁和附近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农田作物都保住了,路政部门负责人万分感动,表示要给予全部经济补偿。当时,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说:“石油工人亚克西。”地方政府予以表彰,各种新闻媒体纷纷来采访。塔指领导很受感动,到管道三公司营地慰问。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树立了管道局和管道职工的良好形象。

陈兵剑的人生轨迹,在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率领的管道三公司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承担的任务量居各参战单位之首,创造了国内多项施工新纪录。成功地为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进行焊接演示;高质量完成西气东输第一道焊口;圆满完成新疆试验段演示会;全自动焊技术在集团公司技术交流会上以优异成绩获总评第一;荣获西气东输优秀承包商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陈兵剑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三公司的经理,他知道自己的前进目标就是按照管道局“创新思维,实现超越,争雄国内,走向世界”的企业精神,为中国的管道建设事业奋力拼搏。问鼎中原,称雄国内,走向世界。陈兵剑正率领着三公司的管道铁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着一首首震撼大地的英雄凯歌。我们坚信,陈兵剑的征途上,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和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可陈兵剑和他率领的铁军将士们一定能继承和发扬“问鼎中原、称雄国内”的英雄气概,马踏飞燕,一日千里。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片光明和希望……。

我们期待着陈兵剑和他率领的管道铁军不断地有好消息传来,我们也愿意把这些好消息向关心陈兵剑和管道建设的人们进行报告。

今日王连华

人生与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

王连华从小就爱鼓捣无线电,这为他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在社会上扮演为人民服务的好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连华上小学的时候,他和三个同学一起凑了四块钱,买来了一些零部件,硬要组装收音机。还行,真鼓捣响了,耳机里传来了《穆桂英挂帅》的戏。这一响,王连华高兴得一蹦老高。打那以后,他便“迷”上了无线电。王连华的“戏”,也就这样小打小闹地演了起来。三年的初中,别人都去闹“革命”了,他却躲在屋里鼓捣上了无线电。后来,他随着洪流下了乡。在乡下农舍里,王连华仍然没有忘记鼓捣无线电,他常在煤油灯下给四邻的乡亲们修理半导体。有一次东邻的张大爷找他修“戏匣子”,王连华竟忘了睡觉,一直摆弄出“戏”才肯罢休。那个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几年后竟靠这些手艺技压群雄,一跃成为石油管道局电信公司微波队的“台柱子”。

命运没有亏待这位勤于钻研的好后生,共和国的阳光终于照到了王连华的身上。随着我国石油管道运输业的发展,王连华在1975年被招工,分配到石油管道局电信公司,当上了一名微波通信工人。这一下,王连华真是如鱼得水,他整天在无线电的世界里遨游。勤奋加上刻苦,终于结出丰硕的成功之果。王连华很快在工人中崭露头角,成了全公司小有名气的无线电技术尖子。几次技术比武,王连华都是独占鳌头,一跃成为工人技师。

“王连华真是好样的。”队领导和同伴们都这样说。二十年了,王连华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走南闯北,为石油管道系统安装了一台台微波通信设备,把汗水和脚印留在了共和国的土地上。在王连华担负电视共用天线施工的区域内,他义务为群众修理家用电器的“戏”,也就越演越吸引人了。1989年,王连华在中原油田采油五厂施工,有位职工找他修理一台已经判了“死刑”的彩电。王连华仔细检查之后,发现问题仅出在一处,只用电烙铁一“点”,这台彩电就起死回生了。这一下,王连华“一烙铁”的绰号在施工驻地叫响了。当时,甲方正为刚买的一批彩电有毛病不能收看而着急。他们找到了王连华求他帮忙,王连华仅用了8天业余时间,就使15台彩电全部恢复了功能。甲方代表感动地说:“你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太谢谢你了!”

知识给王连华插上了翅膀,他在电器知识的海洋里拼搏,奋击。安装电视共用天线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北京航天部家属院地处强电磁波区,许多施工队都望而却步,王连华却建议领导承揽了这项工程。为了掌握这一地区的信号变化规律,他经常连续12个小时不下岗,夜里有时打着手电筒在30多米高的天线杆爬上爬下,反复调试。最后,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竣工时,对方连连称赞:“王连华的队伍技术真过硬!”

“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这是王连华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在山东潍坊,王连华给胜利输油公司安装共用天线,难题又出现了。原来这个公司所在地离潍坊近,离济南远,接收潍坊电视台的信号强,接收山东电视台的信号弱,一强一弱,荧光屏上就出现重影。有了重影,就影响了收视效果。王连华急了,他吃不好睡不着,反复琢磨,反复检测,反复试验,眼睛熬红了,嘴角上也烧起了燎泡。经过三昼夜的鏖战,终于找出了毛病,他又连续进行了五项革新,终于解决了重影的难题。

公元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电信公司党委批准接纳曾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工人技师王连华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与共和国一起诞生的王连华,血液中涌动着正直向上的力量。“做人要正”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的伙伴们都记得,王连华被招工来到电信公司后,为自己当上了一名通信电台修理工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他酷爱无线电,他迷上了无线电。他说:“当工人就要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就要有真本事。”王连华还真的长了本事,十几年的时间,他不但成了全公司的技术尖子,一跃成为工人技师、管道局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而且还成了新闻界追踪报道的对象。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人民群众义务修理家用电器的事迹,不但拍成了电视片,还上了《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

“连华出了名,下班回家的路上常常失踪,半夜三更又有人把他送回来。”王连华的妻子石金俊,是个农民的女儿,她用一颗纯朴善良的心支持丈夫,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

1988年麦收时节的一天下午,王连华和妻子正在收割小麦,一位老人为修电视机慕名找到了他。看着老人期待的目光,再看看还没收割完的麦子,王连华为难了。妻子又一次支持了他,王连华跟着老人走了。这一走,一直到晚上6点多钟才回来。原来,他又被人“绑架”了。“像这样的事多啦!”事后,王连华的妻子说。

有人说,王连华傻,光知道做好事求奉献,不懂得捞外快多赚线。像他这样身怀绝技的能人早该发啦。

现实社会确实如此,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一切向钱看”的狂风把有些人刮得迷失了方向,而王连华却始终不渝地演着他那义务修理家用电器的拿手“戏”,唱着他那“正”字歌。

“连华,趁着当前政策允许,干脆停薪留职算啦。”好心人这样劝过他。

“连华,咱们合伙办个电器修理部,准能发大财!”想发财的这样拉过他。

“王师傅,我每天花40元聘你业余时间给我们当技术顾问。”个体修理部看中了他的技术。

王连华还是王连华。他仍然默默地为人民群众义务修理家用电器,一视同仁,有求必应。“能用自己的一点技术为千家万户带来方便和欢乐,值得。”王连华不止一次这样说。

社会承认王连华的贡献,人们称他是活着的“**”。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80年至今,王连华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人们修理家用电器5800多台件。如果每天按4小时计算,王连华现已累计为社会奉献业余时间4年之多,假如按修理价格的最低标准收费,王连华早就跑步进“小康”了。

《石油管道报》1994年8月5日一版刊发一条新闻:《劳模王连华挑大梁,近日已走任电信公司三处主任》。

管道局电信公司为实施“麻雀飞天”的经营战略,改革现有的干部体制,聘用工人技师王连华为新组建的有线电视工程处主任。这意味着王连华已从工人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真的挑起了大梁。有线电视工程处以承揽电视共用天线工程为主业,王连华靠5万元启动资金,带领着十几名工人勇敢地闯入了有线电视施工市场。王连华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有线电视台会相应组建,电视共用天线工程的施工市场前途很宽,我们这支队伍也一定会越战越强。”

王连华说话是算数的。他带领全处职工靠拼搏精神完成了廊坊基地有线电视台AML传输系统及前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经河北省广播电视厅科学研究所专家验收,认为AML系统设备选型档次较高,设计安装工艺规范,施工质量优良,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符合国标和部颁标准,部分指标高于标准较多。AML系统就是靠微波“一点多址”传播电视节目。王连华说,这样的工程在亚洲只我们一家,有好几家外国企业前来参观,王连华竟然也和外国人打起了交道……“为了让全局职工家家都看上中央电视台的加密电视节目,我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安装卫星接收站。”王连华说,这项工程力争春节前完工。

王连华太忙了!整天在施工工地上,尽管是在廊坊市区施工,可他却还是常吃方便面……有人找他修电器,只要他有空儿,准去。前不久管道局一位姓辛的家属托人找他修一台被电流击坏的收录机,王连华硬是跑了两次才修好,老人很受感动。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王连华是不是块真金,时间和实践会告诉大家。我相信他是块金子,而且会在市场的大潮中经受磨练和考验,将金光发射出来。

笔者和一切关心王连华的同志、朋友都希冀和盼望着王连华能跃进和腾飞,与共和国同步成长……陈国民现象

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初十。

清晨,小城廊坊一片寂静。人们还在梦乡里徜徉。5区23号楼一位中年汉子正忙着起床、穿运动服,从门厅墙上摘下青龙剑,轻快地拉开房门,走下楼梯,骑上自行车,很快便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陈国民。明珠大厦的报时钟敲了五下,陈国民在管道工人俱乐部大院里开始了他的晨练。

一、与命运抗争

陈国民的老家,在湖南省的大山里。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怀着他的时候,缺乏营养,他三岁的时候还不会翻身,不会说话,谁见了都说这孩子活不长。

大山给了陈国民生的希望,他吸吮着深山的灵气,拨弄着溪水的浪花,在布满荆棘的丛林中伸直了腰,挺起了脊梁,终于在母亲的养育下长到了十五岁。

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同龄人坐在教室里念书,陈国民却步入了社会。家里的贫穷,使他过早地成熟了。他拜邻村的一位老木匠为师,每天和斧子、凿子、锯子打起了交道。

三年的木工活儿使陈国民锻炼了筋骨,脸蛋显得又白又胖。

山村里传来了征兵的消息,陈国报名参加了体检,接兵的首长一下子就看中了他。

陈国民靠着自己做木匠活儿的功底,很快便成了一名思想好、作风硬的好战士。

七十年代初,北京总参通迅部队选派了一百零八名战士,送到了管道局参加输油管线建设,陈国民名列其中。

大山和军旅生活造就了陈国民这条硬汉。施工生产中,由于超负荷地拼命干,他患了腰肌劳损和胃病,不得不调到二线。

陈国民来到了电信公司金具加工厂,成了一名镀锌工。他是镀锌班班长,处处带头,用小拉车运送材料,几吨、几十吨的材料全都靠他和几个弟兄运进车间,送进仓库。

一次卸钢材,他一下扭伤了腰。从那天开始,他的腰弯了,走路也挺立不直。组织上在他腰伤基本痊愈以后,照顾他到了离退休职工管理站,当了一名工作人员。

陈国民又从二线到了三线。

二、太极情结

从一线到二线,再由二线到三线,陈国民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萎缩。

由于腰伤,他干不了重活儿,腰弯不下去,下楼梯要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往下蹭,骑不了自行车就推着走,自行车成了离不开的拐杖。

天下最大的困难,那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为了挺直腰杆,他天天推着自行车练。

偶然的一天,陈国民来到管道工人俱乐部,看到院里有一群人正在举拳踢腿,他好奇地挺了挺身子往里走。

“有票吗?”

“什么票?我想进去看一看。”

“没票不能进,太极拳大师今天要来授课。”

听说大师授课他便靠在围栏旁想看个究竟。

拳师的举手投足,很有节奏感。陈国民精神为之一振:“我何不学学太极拳!”第二天,他又来到俱乐部门前静静地观看。看着看着,他也禁不住举手投足学着练了起来。他的举动被一位好心人发现了,那人把自己的票给了陈国民。

开始,他排在最后,照着样子比划。腰弯不下,动作做不到家,他就苦练基本功。他到书店买来了《简化太极拳练势与运气》等几本书,认真地揣摩每一个细节。一套拳练不来,顿感心旷神怡。

他练拳三年有余,不但能直立起来,而且弯腰能使头脚相亲,踢腿不用费劲就能过头顶,现在的陈国民又恢复了军人的风度,举手投足犹如一位武术世家,那动作让人观后赞叹不已。

陈国民找到了强身健体之路。为了增加锻炼难度他买了两把青龙剑。他练拳风雨无阻,节假日也不停,就连大年初一他也照样五点钟起床练功。他常说:“通过坚持锻炼,我的免疫力增强了,很少得病。以前几乎总去医院,现在基本上不吃药了,光药费就省多了。”

三、陈国民效应

陈国民练太极拳出了名。那是在两年前的“七一”前夕,管道局体协组织职工参加廊坊市的体育表演赛,太极拳协会的负责人找到陈国民说他太极拳打得很不错,请他参加表演赛。陈国民欣然应允,并取得了好成绩。打那以后,他参加了多次表演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拳友和同志们的称赞。

陈国民练太极拳入了迷,逢人便讲练太极拳的好处。我自从认识了陈国民,就经常得到他的热心指点。他督促我天天坚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