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华武术
2514700000005

第5章 健体魄供审美——武术的作用

(一)健体强身

武术有一些自身所固有的特点,也是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比如,强身健体、搏击能力、娱乐身心、文化传承等功能。当武术演化出套路表演形式后,人们可以自娱和他娱,使人们感受身体运动的美学价值,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长期练习武术,运动能力会显著提高,体质得到增强,坚持习武可以提高人的灵活程度、技击能力、强化防身自卫和攻击能力。在历史前期,人们的体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小到疾病预防,农业生产,大到战场杀敌,国家兴亡,体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武术普遍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是由于武术的社会生产价值尤为突出。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生产者的体能强弱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农耕、渔猎、游牧等对体能要求较高的生产活动中,武术作为提高体能的有效方式备受人们重视。比如发展人们力量的“扛鼎”等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普及化的习武活动对中华民族而言,无形中发挥着强种强族的作用。

俗话说:“人食五谷,岂能无病。”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对疾病的抗争。中国武术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主动预防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比如“五禽戏”“易筋经”,近代以来的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融合保健养生功法的中华武术,能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时长期习练,具备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的武术套路和功法还可以有效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因此更加凸显了对人体健康的帮助作用。作为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强身健体方式,自然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首选的健身活动内容,尤其是中老年人格外青睐的太极运动,充分说明这类健身方式适合于这类人群的健身需求。

中国古代战乱频繁,军事战争繁多,冷兵器时期的作战主要依靠的就是士兵的体能和武术技能。为了军事的目的,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都非常重视对士兵的体能训练,而武术是体能训练和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尚武的先秦自然不必说,即使是到了尚文成风的魏晋之后,体能训练依然没有被完全忽略。比如南北朝时期,在一般的平民百姓中仍然经常进行武艺训练和比赛,即使在生活相对比较安定的南方,也有人建议以编户齐民的形式把所有的精壮男子组织起来,教以阵战、骑马、游水、挽强(开弓)、击刺之术,以便随时征调参战。

武术“内外合一”的特点,使得武术重视调节行气气息和意念活动,这对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都是十分有益的。在中国悠久的健身文化中,传统武术堪称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提炼、创造和发展,取健身养生之精髓,集技击娱乐之大成,逐渐形成了包含多种锻炼方式,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健身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传统武术在现代人们的选择下,也积极地发挥着其健身功能。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是早期就有的,只是古代武术的技击性占主要地位,而健身则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传统武术体系庞大,拳种流派多,功法运动多样,运动形式有慢有快,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都能从传统武术中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运动套路和功法等。传统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使之具有了很好的健身养生功能,使人们通过练习传统武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放松,得到很好的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效果。太极拳中“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传统武术健身养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二)赏观娱乐

除此之外,武术还具有供人审美、娱乐欣赏的功用。当人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激烈精彩的武术比赛或是运动时,无论是参赛者、习武者,还是武术自身的技术套路都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激发人们的艺术鉴赏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价值。

我们能想起这样的一个词,“手舞足蹈”,这是人们表示达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而“手舞足蹈”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一定的套路,而且,套路要不断地更新,更新的内容与显示生活越是密切相关,越能使人尽情尽兴。在这个过程中,国人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武术,中华武术成为人们表达喜悦、进行欢愉的手段之一。由于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娱乐需求。如赵文王喜欢斗剑,“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虽然这样的习武方式不大提倡,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乃至统治者都对习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干戚舞”“万舞”“百戏”“枪矛舞”等各种武术套路表演总是受到百姓的青睐,常常是观者如云、“经月而罢”。尤其是古代,社会娱乐生活相对单一,中华武术不乏是绝好的娱乐方式。当今社会娱乐生活异常丰富,可供人们选择的内容和形式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当人们经过感性体验和理性选择后,最终选择的趋势大多集中于本土的、大群体的、阳光的内容和形式。我们的国粹——武术就具备着这些特征,拥有强大的娱乐功能,日益成为世人乐此不疲的娱乐方式。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武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人们拥有闲暇、闲钱、闲情的时候,开始陶醉于这种越玩越有味的武术运动中,将它纳入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一个不能引导人们善度闲暇、正确休闲的社会是一个有缺陷的社会。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方式和生命品质的追求。同样,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发展健身的同时,也要诠释着休闲娱乐的内容。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融健身、修身、养性、防身、娱乐休闲于一身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今全民健身和休闲时代进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武术以“天人合一”说为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发展至今,注重“阴阳和谐、形神合一、统一协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休闲思想,让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寻找自身的和谐,平衡发展。

(三)润德励志

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角度、多方面的。练习武术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强意志,常年持之有恒,坚持不懈。之后的动作规范,一遍一遍地纠正,强化,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当遭遇对手,不敌对方时,要克服退缩、放弃的念头,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的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传统武术自古到今,一直被人们当成修身养性、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性”这是历来教武育人的准则。

在中华武术特有的师徒关系中,徒弟对师傅有着感恩、敬仰、尊重等多种特殊的情感,塑造了习武人尊师的美德。长期习练武术可以将伦理道德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因而武术的道德修养塑造功能必然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习练武术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人们以坚韧的意志去记忆套路、刻苦地训练去规范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人们提高抵抗焦虑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端正生活态度。

武术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爱生、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增进友谊、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德,都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正是武术运动促进了传统道德的标准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结合。这不仅是传统武术道德观念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的做人准则,健全人格价值的具体表现。

武术不仅对个人品质的修炼有功不可没的助推力,而且对于国家的大风气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墨家追求“任侠”的理想人格,为中华武术生存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使侠士阶层涌现,之后,侠士阶层发挥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侠士们凭借自身的武功,重诺轻生、舍己为人、杀富济贫、拔刀相助、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捐躯卫国,帮助统治集团和民众惩治社会邪恶势力,发挥了必要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如春秋时的曹沫,在鲁庄公向齐桓公割地求和的盟会上孤身持剑,绑架了不可一世的齐桓公,迫令其无条件退还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侠士们这样的能力和品格,使其在百姓心目中成为了一种仁义智勇的鲜活偶像,为民众树立了理想的目标,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追求正义的勇气和信心,威慑邪恶,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有效力量。魏晋时的嵇康刚正不阿,反对司马氏的政治阴谋,不求屈节自保,付出了生命代价。谭嗣同、秋瑾等更是我们熟悉的任侠的热血志士。这种品质始终影响着国人,填补了因缺乏法律制约而留给社会控制乏力的空间,弥补了国家统治机构、机制不健全而产生的社会不公的缺憾。岳飞作为战将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能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积极抵御外来的侵略。爱国武术家霍元甲能够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应对外国大力士的挑战,后来又创办精武体育会,致力于以武术来强国强民,这是民族气节在一个爱国武术家身上的体现。

千百年来,习武之人不仅用武术保家卫国,更重要的是,从社会伦理道德层面影响了世人,改善了风气。正是在这种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支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民族气节。

(四)赏观竞技

赏观竞技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交流交友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