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到处走动,平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旅游。不过,他的旅游可不纯粹是为了休闲娱乐,他是个有心人,随身带着笔记本,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热点以及趣闻轶事,记录下它们并及时书写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当其他的专栏作家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休闲娱乐时,他可能正在纽约、休斯敦、洛杉矶、旧金山,甚至是美国以外的法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地搜集素材和进行实地考察。也正是因为如此,理查德的专栏报告最受读者的喜爱。
正是由于理查德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当其他作家的专栏因为反响一般而被陆续取消时,他的专栏版面不断增大。以至于一些读者之所以订阅《今日美国》报,就是为了阅读理查德的文章。
在和别人谈及自己的工作时,理查德说:“我的工作是及时发现可以做专栏的素材,并把他们组合成文,这个工作远不是在家喝喝茶然后空想一通那么简单。”
也正是由于理查德长久以来的不懈努力,后来他担任了《今日美国》报主编。
事实就是这样,你在工作时越专注,投入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专心致志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被其他的事情干扰,不能集中精力,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成功的人永远都专心致志,因为在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之中,饱含着他们一贯的兴趣;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一直以来的梦想。正是因为专注,他们得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正是因为专注,他们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正是因为专注,他们拥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有一个修女,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一生中却收养过几千名的孤儿。这在别人眼里,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个人,光是穿衣吃饭,就需要天文数字的巨额资产,而这位修女却做到了。当她的事迹渐渐被人们知晓了之后,有人曾经问她是如何做到收养几千个孤儿的,她回答说,“如果同时收养几千人,不仅救不了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陷入困境。我的办法是:一次只收养一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不停地为自己的事业奔波,但到后来,收获反而比不上那些看似悠闲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读完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区别就在于,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都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而我们却往往贪多,不舍得放弃,同时奔波于许多件事情。
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专心去学、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相反,如果不肯用心,三心二意,那么即便是花再多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成功者就像凸透镜,将所有的光亮都聚焦于一点,最终便拥有了燃火的力量;而失败者只会将一切都变得分散,结果自然一事无成。因此说,只有运用专注的力量,你才能获得人生的巨大成功。
谁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众所周知的商业奇迹的缔造者,是一个数字英雄,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更是一个懂得放弃和选择的人。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就是在大三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大学,去闯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我们看来,选择从哈佛大学退学,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完成。他难道不能边读书边创业吗?假设的问题永远没有确切答案,但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放弃一切、背水一战的勇气,又怎么会有心无旁骛战胜一切的动力?
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点东西出来。”而每次,你最好选择一样,暂时放弃其他的,那样才能从容不迫地达成所愿。
舍弃享乐,就是选择幸福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其实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的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后来的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作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可谓登峰造极,因为贪图享乐而让父辈的心血付诸东流,让自己在众多的古代昏庸君主中“脱颖而出”,十分有名。
偷懒和贪图享乐都是人类的本性,但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于是,本性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然要做出取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放弃,是种失去,但是,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放弃享乐,看起来是在自找苦吃,但谁敢说这不是在选择幸福呢?而贪图享乐,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追求幸福,但实际未必。
泰戈尔的诗里写道:“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你总觉得自己贪图享受只是一己的事情吗?当然不是,《战国策》中有一篇著名的《庄辛说楚襄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贪图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有一天,谋士庄辛劝谏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
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
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这时,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可怎么办呢?”
庄辛这时候开始不紧不慢地教训君王了:“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起头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将要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黄鹄在江海上遨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地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封庄辛为阳陵君,开始提心吊胆地收复失地。
你觉得享乐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可是别人正磨刀霍霍想要抢夺你的资源呢!身为一国之君,要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贪图享乐,最终会难逃被蚕食宰割的命运;身为一个人,贪图享乐,非常容易走上害人害己的犯罪道路。
人之所以是一种高贵的生灵,就是因为精神能够摆脱肉体的负累,获得更高更远的自由和更甜更美的幸福。倘若灵魂为肉体所囿,人生的内容只是锦衣美食,那么虽然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但幸福感却不会随之而来。
舍弃执著,灵活变通
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伸出来。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伸不出洞口……
当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但就是逃不掉。并没有任何人捉着猴子不放,相反,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其实,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逃脱。可是,鲜有猴子能放下。
不该执著的时候执著,该放手的时候不肯放手,并不是只有猴子这样。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清洗碗碟。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子,正自己在沙发上玩耍。突然,妈妈听到孩子的啼哭声,于是赶紧冲到客厅看孩子。
原来,孩子的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是上窄下阔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进去,但抽不出来。母亲用了不同的办法,想把卡着了的手拿出来,但都没有用。
妈妈开始焦急,她稍微用力一点,小孩子就痛得叫苦连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用了下下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来,这是唯一的办法。最终,她忍痛将花樽打破了。
虽然损失不小,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损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住似的无法张开。原来,他紧握着一个硬币。他是为了捡这一枚硬币,所以才让手卡在花樽的口内。小孩子的手抽不出来,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我们呢?有没有过这样愚蠢的时刻?
生活中,鱼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手其实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紧握双手,肯定是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至少还有希望。
人往往会不惜一切求取成功。可是,有些放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优雅地放弃,从经验中成长。就像松开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们会感到自在而有活力。舍弃你的执著,你的路径会宽阔很多。
要知道,人正是因为看不开、放不下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有了舍弃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不要忘记,现在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握住明天。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年轻时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进展得非常不顺利。当时,在他工作的艾里逊实验室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做出决定,把发展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从此,他踏上了成为物理学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试想,如果他当年不去理智地另辟新路,很可能至今仍默默无闻,与诺贝尔奖则更是无缘了。
人生在世,要想夺取成功的桂冠,当然需要对目标的执著,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果断而及时地放弃。有一些人,他们对既定目标坚守到底,认为这是一种有恒心、有毅力的表现,相信坚持到底就必定会迎来丰收的喜悦。但这么做并不明智,因为做人要学会变通——他们错在分不清坚守目标与适时放弃的界限和时机。如果发觉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发展目标不再适合自己,仍旧一味固守,一条道走到黑,那已不叫执著、坚定,那叫糊涂、盲干。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人如果一意孤行,往往会自讨苦吃。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懂得变通,一头扎到死胡同里,结果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个人与其在自己不擅长或不适合的领域里苦苦挣扎,倒不如换个地方更能发展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不好走,就换另一条。不要以为自讨苦吃就是坚韧,要学会审时度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走的路本来就是错的,你还非要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坚持,去争取,那么只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对于根本就做不了或是达不到的事情,或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应该尽早放弃,不要死缠烂打。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只会使自己深陷在失败和痛苦中。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理智的人,总能看清时势。在反省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初选错了路,那就赶紧放弃,低头认输并不是一件坏事。早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能避免损失更多。坚持正确的道路需要勇气,而离开错误的道路更能体现你的勇敢和智慧。
不被小利益所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