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2516900000018

第18章 舍得是聪明,放弃是智慧:低头中的舍弃哲学(3)

在你到达目的地之前,沿途往往有着太多的诱惑。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引诱我们的各种“欲”。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官员会受到贿赂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如果不是有规范与约束的话,也许我们已经无数次成为各种诱惑的俘虏了。

那么,诱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呢?一个学生喜欢打游戏,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是单调乏味的,而游戏是刺激有趣的;一个赌徒把钱用来赌博,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能一注赌赢很多钱是快乐的,而靠劳动去赚钱是辛苦的;在一个网络游戏迷的眼中,游戏虽然单调,但里面的升级比生活中的升级要容易得多,是快乐的,而与命运搏斗是艰苦的;一个人做事习惯慢慢吞吞,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轻松,而紧张的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可他会觉得并不划算……

可见,诱惑之所以能引诱我们去得到它们,是因为它们都能较方便、直接地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快乐的享受,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相比之下,学习、工作都是苦的。一方是唾手可得的快乐,另一方是显而易见的痛苦,这时人们非常愿意选择快乐,这是人类趋乐避苦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才使得我们在抵制诱惑的时候往往无功而返。

面对诱惑,我们不妨听听孔子的意见: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

听完老师的感慨,他的弟子不免都觉得很奇怪。在他们眼里,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不大,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所以,当学生们听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说到刚强,申枨他们应该是可以符合老师的标准的吧!”

孔子摇摇头,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称不上是刚强。”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不屈呢?”接着,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弟子们听罢,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就是“无欲则刚”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知道,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他们为什么自找苦吃呢?是他们以苦为乐吗?其实不然,没有人早起晚歇地工作而不觉得累的,没有人不觉得娱乐是有趣的,没有人觉得累得腰酸背痛是舒服的,没有人觉得周末睡个懒觉是难受的……大家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大致相同的,“以苦为乐”是他们帮助自己提高自制力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而已。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其实,他们是将目标放在了经过一定的苦而获得的更大的、更长远的快乐上。很多人把目光只放在眼前,为了一时之欢,成为诱惑的俘虏,却要在之后的日子承受长久的痛苦,老时再感慨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成功的人,他们坚信“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信条。他们“不惜金缕衣”,珍惜时间。他们想到了与将来事业有成的快乐相比,现在打游戏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住豪华别墅的快乐相比,现在睡懒觉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过清贫生活的苦相比,现在的学习之苦微不足道;与将来在这个有时并不公平的社会中受到欺侮而无力自卫相比,现在的虚荣和面子微不足道;与年老时被儿女埋怨、终日悔恨的苦相比,现在的工作之苦微不足道。他们也懂得践行趋乐避苦的道理,不过趋的是大乐,避的是大苦。

美国副总统威尔逊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子。威尔逊10岁离开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1个月的学校教育。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只得到了1头牛和6只绵羊作为报酬。威尔逊把他们换成了84美元。据他回忆,从出生一直到21岁那年为止,他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个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精打细算的。然而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恐怕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做到的。21年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块钱,这当是不为诱惑所动的典范了。

要想收获自己想要的果实,就必须“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能够不为小利而动心。否则,难免要沾染不义之财,甚至违法犯罪,落下把柄在人手中。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被人抓住某个弱点、隐私,要挟利诱,这些情况哪怕遇上一点,再想要刚强恐怕已经太晚,那时候就真的只能永远低头了。

“患得患失”是失败者的心态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一种选择会是一种活法,一种选择会换回许多种体会。人有许多次选择,一旦选择之后,便不会再从头开始。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特别难选择,还总是在选择之后患得患失,唯恐自己选错了。结果,最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来追求成功,这样怎么能有好结果呢?

实际上,人生就像一场征战,胜败乃兵家常事,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是常胜将军?拼搏就像一场比赛,想赢就不要怕输,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患得患失。

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上,从起点到终点,迎接我们的既有鲜花和阳光,也有荆棘和阴霾。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失败如同新鲜空气中夹杂的沙子,如果你因为害怕沙子而关掉窗户,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新鲜空气。想赢就不要怕输,即使面临暂时的失败,如果能正确地看待失败,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就能离成功的殿堂更近一些。

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中。长大后,为了谋生,林肯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不料22岁那年,他生意失败,损失惨重。1982年,林肯应征入伍,退伍后,当地居民推选热心公务活动的林肯为州议员候选人,但是他的初次竞选没有成功。于是他再次走入商业,可惜的是由于投资失败,他的生意再次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些都没有让林肯心灰意冷,他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希望通过自我提高而有机会能够再次竞选州议员。终于,由于他对公众事业的热心以及精彩的政治演说,他在1834年被选为州议员。

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刚刚有所抬头的时候,不幸却接踵而来:他的情人去世,带给他巨大的伤痛。29岁那年,林肯参加州议长竞选,由于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这次竞选失败。34岁那年,林肯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依然以失败告终。事隔3年,林肯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这一次他成功了。然而,在连任国会议员的大选中,林肯又惨遭失败。

后来,林肯加入并参加了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竞选。他坚持奴隶制应该废除,但必须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废除。他的这次竞选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大扩大了政治影响,为他将来的政治旅途铺平了道路。

经过数年的坎坷探索,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同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遥想他之前的政治生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将林肯从小木屋推向了白宫,而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想赢不怕输的精神。

后来,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曾高度地评价过林肯:林肯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被失败所挫败,不会被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退缩。他终其一生实践着自己的名言:想赢就不怕输。

我们不应该害怕失败,要明白失败只是一种锻造。哪一块金子不是通过千锤百炼才出炉的呢?人的一生,不会随随便便就成功。事业的失败,婚姻的失败,学业的失败都算不了什么,这些或许都是为了你人生的成功而不得不经历的锻造。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哪里输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如果怕输而驻足,那么永远也看不到后来的精彩。

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的一蹶不振才是真的可怕。谁也不会盼望失败,毕竟这是一件令人痛苦沮丧的事情。但是,正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所以我们只能勇敢接受。沉湎于过去的失败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失败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的,起码从失败中我们可以吸取经验,从失败中我们可以改正缺点。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这些路走得并不容易又总让人受伤,但我们还是要勇敢走下去。

想赢就不用怕输,这才是成功者的心态。失败是成功的序曲,从中你可以洞悉到未来的美好,勇敢地坚持下去,相信华美的乐章很快就将进入你的耳中。

为了避免患得患失,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以一种不关乎情绪的耐心来选择,既不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也不因不利环境而被吓倒。要始终怀有希望,又始终不掉以轻心,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投入一定的精力。这样做出的决定,才不容易后悔。而且,一旦选择了,就勇敢地向前看,这样,终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向在座的听众问道:“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的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会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更痛苦。所以,该放手时就及早放手,而去把握真正属于你的。

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车子后座放着一块玻璃,但是在路上不小心被颠坏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停下车子看看怎么回事,然后再唉声叹气一番,而是直接调转车头又去买了一块。大多数人都赞叹老头那超然的心态,可是轮到自己,却往往做不到。

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拿得起放不下呢?因为那些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做“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日本钟表企业精工舍是一家世界闻名的大企业,其手表的销售量长期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它的崛起,主要归功于第三任总经理服部正次的勇于放弃、敢于创新的战略计划。

1945年,服部正次就任精工舍第三任总经理。受二战的影响,精工舍的生产销售元气大伤,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服部正次针对这一状况,制定了“不着急,不停步”的战略,着重从质量上下手,开始了赶超钟表王国瑞士的步伐。

可是10多年过去了,服部正次带领的精工舍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却仍然无法与瑞士表分庭抗礼。服部正次看到,要想在质量上超过有着深厚制表传统的瑞士,恐怕是“此路不通”。怎么办呢?也许是自己错了,也许应该另辟蹊径,转换经营策略。

经过慎重的思考,服部正次决定放弃传统的机械表制造,转而开发新产品——石英电子表。与机械表相比,石英表的最大优势就是走时准确。表中之王的劳力士月误差在100秒左右,而石英表的误差却不超过15秒。1970年,石英电子表开始投放市场,立即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到了70年代后期,精工舍的手表销售量就跃居到了世界首位。

要知道,对服部正次来说,放弃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那么简单。放弃现在的设备、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意味着向世人承认自己当初的决策不够准确。这种低头和妥协,也是需要勇气的。但倘若不能拿得起又放得下,又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成功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理性的放弃,从而迎来了新的成功。这种放弃,无论是放弃落后的技术、陈旧的设备,还是陈腐的管理策略,都是一种积极的进步,是一种基于战略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创新的选择,更是一种可以给我们启迪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