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除了重视人体正气的培护,还主张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自然界中植物的四季变化非常明显,随处可见,而动物四季变化最明显的要数如青蛙、刺猬、狗熊等到了冬季都会冬眠的动物。我们人类和万物共同生活在自然界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自然界四季变化的影响,因而顺应四时是我们养生防病的根本法则。人要顺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一)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春季,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此时“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我们要顺应春季阳气升发、万物萌生的特点来调摄养生,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此时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起居作息也应与日起日落相吻合。此时,我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点睡而早点起,以适应春天阳气的升发。早上起床后在室外缓行散步,或做一些动作比较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等,使身心融入春天的气息,这些都有益于健康。中医认为:肝属木,春气内应于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春季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使情绪与春季升发之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则易导致肝气郁结而发病。
春天天气转暖,我们皮肤血管和毛孔逐渐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那么大脑的供血量就会相应减少,此时大脑会进行保护性的自我调整,减低兴奋性,就会出现困倦的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春困不是什么疾病,因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中医讲究“春夏养阳”,我们可以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来培养人体的阳气,而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此时可服用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由生地、白芍、当归、枸杞等组成的方剂。另外饮食要均衡,以平补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类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另外,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以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等;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清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菠菜、芹菜、茄子、黄瓜、蘑菇等;至于新鲜水果,因为酸味入肝经,春季肝气偏旺,若过食酸味则可使肝气太过,而变生他疾,故不宜多吃酸味水果,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之类为好。
另一方面,春天气温渐暖,很多细菌、病毒也复苏了,所以此时要谨防各种传染病。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注意卫生,加强锻炼,还可以预防性服药,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此外,别忘了我们已经介绍过的“春捂秋冻”的道理,这些都是对养生保健有利的。
(二)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蕃秀”,即繁茂秀美,指的是夏季阳热已盛,万物繁茂的状态。夏季,养生者应继续保持稍晚睡早些起的作息习惯,午间可以适当地小憩一下来补充体力。炎热的天气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明显,夏天阳气偏亢,人们容易烦躁,工作学习精力也不容易集中。这时我们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汗少”,保持情绪的平稳,精神愉快、意气舒畅,人体腠理才宜通。
中医认为夏气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过多,则容易损伤人体的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的症状。此时可服用生脉饮,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以补气清暑。夏天一定要多喝水,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点。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本来就比年轻人少,在夏季就更容易“脱水”,使血液黏稠,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要增高。此外,夏季还可进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之品,如绿豆汤或绿豆粳米粥,也可喝一些绿茶、菊花茶等,以消阳补阴。
夏季要防热,也要防“冷”。夏季天热,冷饮热销,有人图一时痛快,大量食用冷饮,很快就会出现胃痛、腹疼、大便溏泻等症状,如果长期有这样的习惯还会导致胃病。还有“空调病”也是夏季的常见病,天气炎热,很多人长期处于空调房里,晚上睡觉也喜欢一直开着空调,但是长期吹空调会引发多种疾病和不适症状,如腹痛、胃痛、大便溏泻、四肢酸痛、伤风感冒等。
民间还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的挥发油、姜辣素等,所以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夏季人们往往没有食欲,此时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可以起到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三)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指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开始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此时宜早睡早起以收敛阳气,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季运动健身同样应遵循适度有时的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当周身微热,尚未汗出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和春季相反,春要捂,而秋就要冻了。“秋冻”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打好基础。但是要注意老人、小孩以及身体虚弱者,由于身体抵抗力差,容易受凉,所以当秋季冷风吹来时,应适当加一些衣服以抵御寒凉的侵袭,不要盲目地遵循“秋冻”。
秋气主燥内应于肺。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而枯黄落叶,保持津液以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我们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更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秋天的时候,大家还应该吃点秋梨膏,可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有助于人体的气血从外向内运行,而要少用椒、葱、蒜、姜等辛辣化燥伤津之品。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尤其是秋末入冬之时,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此时一方面要注意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锻炼,此外还可以用凉水洗脸,循序渐进地增加人体的抗寒能力,以抵御疾病。
(四)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此时人也应顺应天地闭藏之势,不要过分地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在精神上,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肾气通于冬季,而惊恐伤肾,所以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不要有惊慌恐惧感,这样会损伤肾气而不利于其闭藏。
冬季有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由于外界寒冷而将暖气开得太热,以致出汗,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冬天,人和植物一样都要藏,植物的营养物质都跑到了根部(这就是为什么根茎类的中药材都要在冬季采挖的原因),人的气血也要收藏于肾。这时候如果环境太热,气血上浮外泄,精血就不能很好地储藏,尤其老年人,本来就肾精不足,出汗气血更易外泄,则更易感受外邪。此外,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和外界温差过大,人们离开温暖的环境,接触外界的寒冷,则更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冬季万物生机潜伏,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俗话说“冬季进补”,也就是这个道理。肾藏精,冬气应于肾,我们可顺势而为,适当地补养肾精。女性可服用一些补肾养血之品,如阿胶、当归、枸杞等,特别是更年期的妇女,在冬季更要重视补养肾精。男性肾气弱者,冬季可服鹿茸、枸杞、核桃等,也可服用一些成药如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这个季节可以多吃点羊肉,《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对于患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的人特别有益。羊肉和萝卜熬汤极具营养价值,羊肉温补,萝卜健脾理气,合用则补而不腻、补而不滞。但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补养肾精的药虽好、羊肉虽然好吃,但也不是百无禁忌,凡患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内有宿热者均应忌服。还是那句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消谷和中、祛邪热气”。萝卜具特有辣味,生食可消食、健胃助消化,增加食欲,吃肉类等油腻食物后吃生萝卜可解腻爽口,使脘腹舒坦。此外,萝卜含有较多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胃蠕动,保持大便畅通,使人体较少吸收废弃物中的有毒和致癌物质,可以预防肠癌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吃萝卜时总是习惯把萝卜皮削掉,殊不知萝卜中所含的钙有98%在皮内,所以萝卜最好带皮吃。此外,还要注意固护中焦脾胃,脾胃健运,身体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各种滋补品,才能有利于人体冬季的藏精。
另外有两个节气大家也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冬至,一个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时间,在一年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冬至,第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到了最南边了,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时候,第二个特点就是阳气开始出生了,所以大家说冬至亦阳生;夏至则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也是阴气开始生的时候。这两个时间,阴阳都处在极度交替的时刻,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感觉,这也是一年中死亡率较高的时间。所以这两个节气的前后几天,大家要尽量减少活动量,因为“劳则气耗”,此时阳气和阴气都是刚刚出生,还很弱小,最易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