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之道
2534600000006

第6章 运动养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动则不定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科学研究同样证明,经常而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很多好处。如: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等。正因为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这里主要以导引、五禽戏、武术、舞蹈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些运动养生常用的方法。

(一)导引

亦作“道引”。古人是这样解释导引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导”是引导体内之气使之趋于平和,“引”是伸展身躯肢体使之柔韧有力。通俗点说,导引就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它也是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导引图谱。图谱共绘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男、女、老、幼均有,或着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做器械运动外,其余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使用者“皆可按图视像,随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之”。即教导人们,按照图画上面的形象,根据疾病的部位,模仿图中人像的动作,行气导引,集中精力祛除疾病。

古人创造、从事导引的目的很明确:一则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产生;二则是治疗各种已经确诊的疾病。导引的动作虽然表现在外部,但却可以治疗身体内部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古人认为人的肢体关节本来就必须依靠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人体的经脉气血,也必须宣畅流通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所以,导引通过肢体的活动,可以使气血流通,身体畅快调和。古代的导引方法很多,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多是呼吸配合肢体运动,大致可分为预备动作、主体动作、收功动作等。导引要讲究适可而止,以活动至微微出汗为宜,不能使人过于疲劳。出汗后,要注意保暖,防止受风着凉。导引的动作千变万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锻炼需要及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动作,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身体某一处出现了疾病,也可以在患处多做运动,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

(二)五禽戏

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属于导引术中的一种,因其主要是模仿各种生物的动作来进行导引,故也有人将其称为“仿生导引”。相传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汉书·华佗传》中引用华佗的话:“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这里华佗将五禽戏的功法和功效进行了一番介绍。但也有人认为华佗只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方法,如我们刚刚提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有与五禽戏相近的术式。最早记载“五禽戏”的书目则是梁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这些动作有的像动物在飞翔,有的像动物在奔跑,有的像动物在攀援,是一种动静兼备、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练五禽戏时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鹤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五禽戏和华佗的其他著作一样,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其精神却被后世所熟知。后世自创的五禽戏套路姿势甚多,民间还出现了诸如猴拳、螳螂拳一类的仿生拳种,还有大雁气功一类的仿生气功。将肢体的动作与模仿动物的动作结合起来进行锻炼,可以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在运动锻炼的同时,想象着我们人类可爱的朋友——小动物们在嬉戏玩耍,是一件多么惬意又锻炼身心的事情啊。

(三)武术

又称为我国的“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意义的武术,特指脱胎于武艺(战斗攻击手段),用于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还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包含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国,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既然武术的名称中有个“武”字,那么它大都和格斗、技击有关。古时候,人们既要面对来自野兽的袭击,又要面对残酷的战争,所以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技能,则显得尤为重要。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是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的,其技击的特性则显而易见,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方法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早在公元前11世纪,学校教育中就有了体育这一课。《周礼》记载的“六艺”指的是“射、御、礼、乐、书、数”,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御指的是马术。这些本来应该是军事训练的项目,很早就已经成为学校的体育锻炼课程。

当今,我们用来锻炼身体的武术,都是从古代作战技术中的武艺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中国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人体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人体的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等,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特别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来进行锻炼,具有明显的疗效。而对抗性较强的武术,由于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人们勇敢﹑机智等优良品质。

(四)舞蹈

是一项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活动,自古以来就颇受中医的重视,并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每当清晨或傍晚,在城市的公园、小区里,总能看见人们舞动的身影,有的在扭“秧歌”,有的在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操”。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就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据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交流。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我国古代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有的学者认为,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及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等等。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还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另外在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因为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各种劳动生活的舞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实,舞蹈和某些养生导引法并没有绝对的区别。例如,五禽戏如果有音乐的伴奏,也会变成颇有美感的舞蹈;练体操的时候如果配上音乐,就会成为艺术体操,和舞蹈具有同样的观赏性。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如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大武》,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灵星舞》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舞蹈。

舞蹈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如可以让人身材曲线变得更加优美;使大腿和手臂的肌肉更加结实及使身体变得柔软;同时,由于舞蹈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动作可以兼顾到头、颈、胸、腿、髋等部位,有些地方更是我们平日健身不大容易活动到的地方,因此舞蹈也可以抒解情绪,使性格变得开朗等。此外舞蹈还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可以使练习者在提高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减肥健身的目的。在舞蹈当中,连贯的动作节奏很快,一整套动作连贯而流畅,整齐而有韵律感,对人们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它的趣味性则在于容易让人注意力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舞蹈的健身动作爆发力强,对人体体能潜力开发性强,而且它多以活动小关节运动为主,故能较好地改善练习者的协调能力。同时舞蹈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运动,练习者可以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培养自信的气质。

以上以“导引、五禽戏、武术、舞蹈”为例介绍的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注重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但运动要讲究适度,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度疲劳而受损。运动健身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锻炼身体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所以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品质和毅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