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2590100000015

第15章 《洛迦诺公约》与大国地位的恢复

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容克资产阶级,挟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造就的雄厚国力,在极端民族主义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导引下,为追逐“阳光下的地盘”,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挑战英国世界优势地位,角逐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进行的一场豪赌。战争的失败,使德意志民族从发展的高峰跌入了灾难的深渊。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丧失了战前领土的13%,人口的10%,耕地面积的15%,铁矿藏75%,以及削减生铁产量能力44%,钢的38%,煤的26%。总面积共达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的德国殖民地和海外投资,都由战胜国加以瓜分和没收。《凡尔赛和约》还严格限制了德国的军备和国防,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制造坦克和拥有重型大炮,禁止使用潜水艇。德国不能在莱茵河以东50公里宽的地带驻军并举行军事演习。《凡尔赛和约》还要强迫德国向战胜国交付大量的赔款,承担战胜国占领军的全部费用。战胜国还直接掌握了德国的税收、海关、铁路、河流、港湾以及其他公共机关。和约的目的就是让德国背上战败“耻辱”的黑锅,阻止德国重新成为战胜国的竞争对手。

战后最初几年,英、法等战胜国和德国围绕战后和约安排和履行条约(如裁军、审讯德皇和其他战犯)以及悬而未决的赔款问题,争端迭起,矛盾不断。1923年的鲁尔危机更是将整个欧洲推向了一场全面危机的边缘。鲁尔危机解决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虽然有所缓和,但由德国问题以及战胜国与德国、特别是法、德矛盾再次引发危机的隐患仍然存在。围绕着德国问题和战后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法、英、美等国各有着自己的考虑。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是以保持《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现状和维护法国安全为核心。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对自己构成新的威胁,法国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认为单方面解除德国武装和协约国军队有限期地占领莱茵兰,尚不足以保障法国的安全,便要求英、美两国以条约形式保障法、德边界现状,并得到了英、美的保证。但是,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致使该项保证也化为乌有。20年代初,法国与比利时、波兰结成同盟,并分别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缔结军事条约,力图通过加强同“小协约国”的关系,作为遏制德国侵略的屏障。但是,这些中小国家的力量毕竟十分有限。1922年4月,德国与苏俄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使法国对于德国的恐惧、对安全的担忧更是日甚一日。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增加了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法国开始积极寻求在国联范围内保障集体安全。1924年10月2日,国联第五届大会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了旨在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疆界,保护法国东欧盟国边界现状的仲裁、安全、裁军三原则。法国对此甚为满意,第一个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是,英国保守党政府认为该议定书将使英国在欧洲大陆承担广泛的义务,因此拒绝签署。该议定书的夭折迫使法国寻求其他途径保证其安全。

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和既得利益维护者,但20年代英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英国政府将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保持大英帝国作为头等大事。对欧洲大陆,英国不愿意承担广泛的义务,力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欧洲最大的安全。为此,英国反对战后法国的过于强大和任意制裁德国,担心一个残破的德国不仅有利于法国称霸欧陆,而且会使德、苏接近。在英国看来,如果德国与苏联结盟,就会使东、西方的“骚动”有巨大的增长,一个由德国指挥的、反对现存制度的“叛乱”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欧洲的均势。与此同时,英国深知自身的安全与法国休戚相关,因此也反对德国单方面破坏莱茵兰现状,向法国复仇。鉴于以上种种考虑,英国认为最后的办法是支持法德和解,在英国的干预下缔结一项包括法、德在内的安全保证公约,解除法国对安全的担忧,同时把德国拉入西方集团。英国的政策得到了希望欧洲稳定以利于投资的美国的支持。

作为战败国,德国战后外交的基本目标是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此,德国必须设法阻止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对德国的任意制裁,争取协约国从莱茵兰撤军,逐步恢复失地,并调整东部边界。鲁尔危机的爆发使德国深深感到,只有改善与法国的关系,适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早在1922年底,德国总理古诺就建议德法缔结条约,保证30年内互不侵犯,并邀请英、意、比参加。1923年5月和9月,德国又两次要求法、比军队从鲁尔撤走,建议所有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条约,互相保证领土现状,均遭到法国的拒绝。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欧洲国际关系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1924年10月,亲法的奥斯汀·张伯伦出任鲍尔温和保守党新政府的外交大臣,英、法关系有所改善。1925年4月,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担任法国外交部长,他积极主张法、德接近和法德和解。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的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也走上了与西方大国和解与合作的道路。其外交的基本着眼点是:利用英国对与德、苏接近的担忧,借助英国的帮助,通过谈判,达到国家之间的谅解;努力消除德、法世仇,实现德法和解。

1924年9月29日,德国向协约国提出关于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行政院常任理事、解除战争责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和修改《凡尔赛和约》中德国在军备方面的不平等状况的军事条款等要求。12月12日,德国再次提出这些要求。法国担心德国经济军事力量恢复后,再次面临德国的战争威胁,极力反对德国的要求,相反提出要担保德、法边界安全的问题。英国为削弱法国,除了在殖民地委任统治权问题上有所保留外,同意德国的其他要求。为了消除法国的疑虑,德国在1925年1月20日和2月9日向英、法发出备忘录,提出莱茵保证公约。草案提出与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必须在英国的担保下严格遵守莱茵地区的领土现状,缔约各国必须缔结莱茵保证公约和关于和平解决冲突的仲裁条约,并且保证履行有关莱茵地区非军事化的义务。法国基本上同意德国在备忘录中提出的保证公约草案,但为了加强它与东欧盟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法国提出了对东部边界应该予以保证的建议。法国的建议得到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赞同,但遭到了英国和德国的反对,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明确表示:英国政府“永远不愿也永远不能以英国的骨头去为波兰走廊冒险”,拒绝对德波、德捷边界提供保证。1925年5月8日和7月3日,美国总统柯立芝两次宣布对保证德国西部边界的建议表示支持。在英、美的联合压力之下,法国不得不同意在德国备忘录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1925年10月5日,德、比、法、英、意、波、捷7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经过激烈讨论,10月16日与会各国草签了以后被称为《洛迦诺公约》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包括《会议最后议定书》、《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相互保证公约》(《莱茵保证公约》)、《德法仲裁条约》、《德比仲裁条约》、《德波仲裁条约》、《德捷仲裁条约》、《法波协定》、《法捷协定》以及“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给德国的照会”等7个条约。其主要内容为:(1)德、法、比3国相互保证,维持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遵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实行非军事区的规定,3国保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很显然,这项公约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实际上是对于法国的约束,因为法国已经不能像出兵鲁尔那样侵犯德国了。(2)在德法、德比、德波、德捷仲裁条约中,分别规定了缔约双方保证对于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果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3)在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中规定,如果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他方应该给予支援与协助。

洛迦诺会议还讨论了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的问题。德国要求加入国联,目的是为了修改《凡尔赛和约》,以便解除德国承担的战争责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和恢复德国在军备方面的平等权利。英、法希望德国加入国联,并无条件地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所规定的义务,即国联成员要积极地参加国联为反对“和平的破坏者”,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国联将德国拉入西方集团,并通过国联来约束德国,防止德、苏接近,进而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对苏战争中使德国参加对苏联的制裁。对于英、法的要求,德国提出了保留意见,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声明,德国由于处在被解除武装的状态,无法援助“被侵略”的国家,德国经济困难,势单力薄,也无力对“和平的破坏者”实行经济制裁。德国的目的是要挟西方国家,修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在军备方面不平等状况的条款,放手让德国重整理军备;同时,德国也不愿意在反对苏联的问题上,用过分的义务将自己束缚起来,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积极活动的自由,在西方和苏联之间相机行事,当然德国也考虑到发展同苏联经贸关系的重要性。鉴于德国不妥协的态度,英、法最终不得不作了让步。在英、法、比、意、波、捷草签的“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给德国的集体照会”中,同意每个成员国“应在符合本身军事情况和照顾本国地理形势的范围内,忠诚地和有效地进行合作,以维护盟约和抵抗任何侵略行为。”

在洛迦诺会议前后德国也重视同苏联发展关系,以便在东、西方之间保证平衡。1925年10月12日,德、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由一系列条约和专门协定构成的经济条约。条约超出了一般通商条约的范围,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和法律问题。1926年4月24日,德、苏两国在柏林签署了为期5年的友好中立条约,进一步保证了德国的中立地位。

1925年12月1日,《洛迦诺公约》的各项文件在伦敦正式签字。《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作的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新的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延续,《洛迦诺公约》成为德国恢复大国地位的第一步。根据洛迦诺会议,德国于1926年9月10日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德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