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2621900000008

第8章

第二天早上,禹王睁开眼,见大家神情异常,就问发生了什么事。医官一说,禹王听了哈哈大笑。禹王请回仪狄坐下,问他给自己喝的是什么?仪狄就请禹王起名。禹王说:“我是昨天酉时喝的。酉时的水,就叫‘酒’吧!”医官站在一旁说:“您喝酒后不省人事,大家都以为您已卒了,但您又没卒,这该叫什么?”禹王说:“酉时喝酒,喝多了像卒,就叫‘醉’吧!”医官又说:“那么,您是昨天酉时喝酒醉倒,今天清晨太阳升起来时复生,这该叫‘醒’啦!”

“酒、醉、醒”三个字,就造出来了。

数字诗

数字是抽象的,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然而这两者结合,同样有佳作产生:可以是豪放的,“黄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以是细腻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是感伤的,“六朝如梦鸟空啼”;可以是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是夸张,“孤臣霜发三千丈”;可以是讽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可以是欢快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不过,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镶嵌”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见面。——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

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片片地剥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刘墉信口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显有疏漏之处。

故事的“原产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数字诗”。

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诗

据清代赵翼《陔从考》一书考证记载,我国的十二生肖属相之说起源于东汉,从当时起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关于十二生肖的传统对联,谜语、寓言故事和趣味诗,尤以十二生肖的趣味诗回味无穷。此大多是一种游戏性质的诗作,全诗依十二生肖顺序各咏一句,每句都嵌一生肖名,五、七言皆可,共十二句联成一体。

南北朝时,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着名文士沈炯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有趣的十二生肖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这道诗在首字按排序嵌入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别开生面,文采娱人。

南宋儒学大家朱熹也曾写过一首十二生肖诗。他把十二生肖名,巧妙地散嵌于诗句中。诗云:“昼间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国嗟差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鹍鸡:古书指像鹤的一种鸟)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元代文人刘因的咏十二生肖诗:“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眼有如此。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辨荆州兔穴尔。鱼龙入水浩无涯,幻镜等是杯中蛇。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何必高门沐猴舞,肠栅鸡栖皆乐土。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诗中嵌入十二属相,且每一句都是一个寓意生辉的故事。

明朝大学者胡俨也写有十二生肖诗,诗云:“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此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让人在享受情趣之余品味内涵。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妙趣横生的雅俗诗

在中国浩瀚的诗海中,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这类诗被人们称作“雅俗诗”。

据清人张皇甫《息歌偶录》一书记载,有位富翁为太夫人祝寿,特请当时的才子唐伯虎绘画题诗。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题诗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唐伯虎又写道:好像南海观世音。众人见是赞誉之句,立即转怒为喜。谁知唐伯虎又写了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怒目圆睁。唐伯虎神情怡然地以“偷得蟠桃寿母亲”作结,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欢笑满堂。

明代朱元璋是一个喜欢写雅俗诗的皇帝。相传他登基这天的清晨,吟诗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闻之,欲笑不敢笑。可朱元璋若无其事,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时,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常与朱元璋一起吟诗作对的大臣解缙,从小就聪明好学,很会做诗。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去买平价米,几个豪绅难为他:“不做出诗来不卖。”这时,恰巧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社仓墙头,解缙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几个豪绅听罢,捧腹大笑,说:“你这也叫诗?”笑声刚落,解缙接着吟道:“食尽皇家千廪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豪绅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

妙趣横生谐音联

汉字中有很多读音相同、相近而意义迥然不同的谐音字。巧用谐音字创作的谐音联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娃挖蛙出瓦;妈骂马吃麻。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叶能如荷叶圆。

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1组谐音字。

移椅倚桐同玩月;点灯凳阁各攻书。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2组谐音字。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3组谐音字。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指挥绕纸灰,纸灰飞上指挥头;

修撰进馐馔,馐馔饱充修撰腹。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喜好饮酒。“指挥”、“修撰”都是职务,前者为武职,后者为文职。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通州”、“即墨”都是地名。这类对联,一看就明白;只听,则往往不知所云。

也有用韵母相同、相近的字创作的谐韵联:

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单显式:与对联中某些字谐音的字并不出现,借助谐音关系表达双关意义。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是明显的,而作者金圣叹用“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关系,含蓄地表达与儿子隔离的凄苦、酸楚之情。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橹速”与“鲁隶”、“帆快”与“樊哙”谐音,含文臣不如武将之意;下联为另一人所对,“笛清”与“狄青”、“箫和”与“箫何”谐音,含武将不及文臣之意。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敢对锯;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

此联为戏谑之作,上联为一人所出,“对锯”与“对句”谐音;下联是另一人反唇相戏,“出蹄”与“出题”谐音。

“师徒”对“父子”

清朝担任过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字晓岚,平生博学多才,思路敏捷,擅长对对子。一天,他的老师请他去喝酒,席上有父子两人,都是在戊子年(1768)科举考试时同榜中式的举人。酒过数巡,喝得兴高采烈的老师忽然对纪昀说:“晓岚,你很会对对子,现在我出上联,如果你能即席对出下联,我将以一方百金古砚相赠,要是对不上来,就罚酒三大杯!”纪昀微笑点头答应。

于是,老师指着那两个同榜的父子说:“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上联刚出口,在座的其他客人都立即感到,这个下联是极其难对的。因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为“父”一为“戊”,虽非同字,却是谐音(“父”音fu,“戊”古音mao,但清代已读如wǔ音)。全句两“父”三“戊”,五个“子”字,要对得字字工稳,实在比登天还难哪!

可是,再难的对子也难不倒纪昀。他看了老师一眼,立即想到师徒两人的官职:老师现任户都尚书,自己现任户部侍郎,是一正一副的户部长官,而古代管领全国户口簿籍的长官叫司徒。因此,后世也将户部尚书和侍郎俗称为司徒。于是一句妙不可言的下联顿时冲口而出:“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全堂掌声雷动。满面春风的老师亲自把价值百金的古砚送到了纪昀的手上。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翻跟斗

从前有一个老实忠厚的庄稼人,名叫潘银斗。他妻子姓乜。这一对小夫妻对父亲极孝顺。父亲死后他们一块到庙上去祭奠父亲亡灵。

庙里的道士认字不多,尤其是见了这潘字和乜字,更党眼生,又不肯问问他俩姓什么,怕丢了自己面子。于是硬着头皮念道:

“孝男——翻跟斗——”

潘银斗听见道士让他翻跟斗,心想:

“必定是亡父在阴曹地府受磨难,叫我翻跟斗替他赎罪。”于是就在庙堂地下横一个、竖一个地翻起跟斗,累得浑身冒汗,两眼发直。

道士认为潘银斗是犯了心口疼的病,不然怎么突然满地打滚?“不去管他,还是念我的……”道士接着念道:

“孝媳——也氏——”

潘银斗听见“也是”二字,顿时慌了手脚,急忙伏地给道士磕头:“道士老爷呀,可怜可怜我们吧,我老婆怀有身孕,不能翻跟斗呀,要翻,还是我替她翻吧!”

道士自己也糊涂了:“莫非是中了邪?怎么尽是胡言乱语?”

“算了,你们回家去吧!”道士一气之下回后房去了。

“马病下牛”的故事

一天下午,三年级学生马玉聪托隔壁的小李给张老师带去了一张请假条。张老师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张老师:马病下牛不来。”

张老师拿着假条,左右看不明白,就到教室里去问小李和跟小马同村的另外几个同学。大家看过马玉聪的假条后,七嘴八舌地猜开了。有的说小马的爸爸是饲养员,饲养场的马病了,他要帮爸爸照料牲口,所以请假。也有的说,准是饲养场发生了怪事,一匹母马生了头小牛犊,马玉聪看热闹去了。

放了晚学,张老师同这几位同学一起到了马玉聪家里,进门一看,小马的妈妈躺在床上,马玉聪正在一旁给他妈妈熬药。

张老师问候了马玉聪的妈妈,又问马玉聪:“小马,你怎么下午没去学校啊?”

马玉聪看着小李问:“你没把我写的请假条给老师吗?”

张老师掏出假条,交给马玉聪:“你看看你写的是什么意思?”

马玉聪接过假条看了看,又抬头望着老师,困惑不解地说:“今天我妈病了,下午要熬药,所以不能去学校。”

“哈哈哈哈!”同学们终于恍然大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张老师没有笑,她对马玉聪说:“小马,你仔细看看,这张假条上有两个错字。‘妈’字少了‘女’,‘午’字出了头,就把事情搞乱了套,差点闹出大笑话。”于是,她把刚才大伙的猜测又说了一遍。

马玉聪听了,脸一直红到了脖子根。马玉聪的妈妈听了,气得没喝汤药就浑身冒开了汗。她指着儿子说:“你这个小迷糊啊,看你还要不要读书?”

目不识丁

从前,有个土财主,他本人不识字,很想让他的傻儿子念书识字。可是,他总请不到私塾先生教儿子。教傻子念书费力不讨好,谁肯送上门丢人?无奈,他只好让人写了张招师榜文,贴上大街。榜文是:“一年内有教会敝舍犬子一字的先生,酬银十两。”

一天,一位秀才看到榜文,主动找上门来,自说要当他家的私塾先生。土财主正苦于没人来呢,见这位秀才找上门来,自然高兴异常,当下就跟秀才议定:一年后按学生识字多少付习修费,学生每识一个字付银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