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262500000003

第3章 李嘉诚:经商是一门制衡的艺术 (1)

引子:经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

《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不管是古代的大圣人孟子,还是大军事家孙膑,都十分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它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军事家制胜的法宝。治商如治国,商场即战场,如今“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也是众多经营者事业有成的秘诀。

所谓天时就是指机遇。机遇无处不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它。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意大利某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追求。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需要每天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大量生产塑胶花,则可以达到赚钱的目的,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和行为是正确的,他的长江塑胶厂也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香港是亚太区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拥有邻近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这颗“东方之珠”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开始复苏,一时间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投机者的天堂”,“精明商人的世界”。李嘉诚当然十分珍惜每寸土地。他旗下产业横跨地产、酒店、电讯、能源、基础建设、港口、零售、生物技术等领域,事业跨越55个国家,他是华人历史上横跨最多产业、最多国家的企业家。在香港,李嘉诚的产业更是无处不在,凡是食物、香水、美容、服装、药品、家具、计算机、日常用品等,全得经过这家公司。他充分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构建他的商业王国。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李嘉诚懂得,自己本事再大也需要别人配合。他能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甚至是对手,这是非常难得的。1991年11月,新上任的财政司司长(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因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与李嘉诚结怨,形势愈演愈烈,双方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于是李嘉诚借助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的机会,同时宴请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燊、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以此与政府“对抗”。后经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从中调停。地产商虽然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声明接受规定,并无意与银行对立,但是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做策略上的退让。在这场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地产商能放弃小利纠葛联合起来,无疑是李嘉诚的威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嘉诚说:“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他一辈子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善于把握机会,利用条件,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人和在他身上可谓是完美的结合,他的经商智慧也充满哲学的味道,而他制衡的经商艺术更是将以上三者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贤人变亲信,亲人变贤人——“亲”与“贤”的平衡

清代龚自珍先生用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抒发人才难得的慨叹。李嘉诚认为人才对于公司非常重要,甚至比金钱还重要。他广纳贤才,而不在意出身和背景。只要有能力,他均奉为上宾。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得力的人才辅佐。但是要得到人心,就必须有山川般的广阔胸怀。承认他人的长处,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如果企业家要拓展事业,就必须招揽新的人才。有鉴于此,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李嘉诚便决定起用新人,同时借助“外人”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亲信或挚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的长实(长江实业)集团的管理层基本上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到40岁的少壮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世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专业管理人士。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多亏少。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基金,再加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等,年收入可能在1000万港元以上。1985年李嘉诚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同样出色的还有一位女将洪小莲。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在长实上市之初,洪小莲就作为李嘉诚的秘书随其左右,后来又出任长实董事。她不仅人长得漂亮,风度好,而且待人热情,做事泼辣果敢。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只要提起洪小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被业界称为“洪姑娘”。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它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在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日常的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她的工作作风颇似李嘉诚,不但勤奋,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就连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等琐事,她都亲自过问。要处理日益庞杂的事务,没有旺盛的体力、精力、智力,没有很高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想象的。

李嘉诚不拘一格重用年轻人,同时借用“外脑”,广采博纳,融合众智。他曾郑重地让记者不要老提他的贡献,他算不上超人,他的成就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他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中国香港人。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其中,李业广的影响力最大。

李业广不仅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李嘉诚之所以重用李业广,是因为敬重李业广的博识韬略。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就是两李“合谋”的杰作。李业广做事一贯甘处幕后,保持低调。直到1991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后,才转至台前,一鸣惊人。因为香港证交所董事局主席的位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在他之前任联所主席的个个都是名满商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所谓“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李嘉诚得到年轻人才的勤奋工作,得到“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善有善报”的延伸。同时,他不仅给年轻人和“外脑”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举贤不避亲”,努力将亲信培养成贤人。

周年茂,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此人颇有大将风范,指挥若定,调度有方,临危不乱,进退得宜,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收放自如,这一点最让李嘉诚放心。当周年茂还在上学时,李嘉诚就把他当做长实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往英国专修法律。周年茂学成回港后,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任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父亲周千和一道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据长实的职员说,说周年茂依靠父亲关系取得成就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李嘉诚,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李嘉诚一个都不要,周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有本事的青年人。周年茂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后来几乎由周年茂主持,只有出现资金庞大的项目时,大家才见到李嘉诚的尊容。

任何事业要想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都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接班人。像培养重臣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一样,李嘉诚在接班人培养上,可谓煞费苦心,深谋远虑。

在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个儿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这件事,过了好多年才被披露出来,有人不禁纳闷,不满10岁的孩子懂什么?其实李嘉诚并不在意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商业氛围中受到熏陶。正如要培养一名音乐家,在襁褓时就要让他听曲子;造就一个航海家,在他学步之时就要让他到舢艇里颠簸一样。李嘉诚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同时,李嘉诚还让长实的智囊霍建宁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两个儿子的职责。李泽钜坐镇全系大本营长实集团,李泽楷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舵手。李嘉诚安排儿子接班的趋势已十分明朗。此时,二公子李泽楷正好27岁。

李嘉诚任用亲信和贤人的平衡统一,让他在揽尽天下英才的同时又保持了团队的稳定与团结,还结交了无数的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不仅让公司发展更加稳固强大,也赢来了无数的财富。

稳中求进,进中求稳——进取与稳健的平衡

做人做事,都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但也要抢占先机,勇为人先。孙子兵法云“庙算第一”,算在人先才能被誉为独具慧眼,走在人先方可在商场上游刃有余。

在李嘉诚30岁这年,塑胶花为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稳固欧洲市场之后,李嘉诚又转向北美地区。他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并且设计印刷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香港地区政府(以下简称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别投寄出去。

一家销售网络遍布美国、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有意来香港考察,李嘉诚得到这个消息,当即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但他知道,凭着自己工厂现有的规模,不可能让这么大的经销商满意。于是他决定,在外商到来之前,也就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把塑胶花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如果李嘉诚不扩大生产规模,他抓住这次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就等于零;如果他扩建生产规模,那么他就有50%的机会。但是,李嘉诚为了这50%的机会,一向追求稳健的他,只有尽全力一拼了。当然,这是他看准了的东西,肯定会果断地去做。

一个星期内,要租到1万平方英尺的厂房,把旧的厂房退掉,把原来的机器设备搬到新的厂房里,还有新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招聘新的工人并且培训上岗,保证一切事物在一周后正常运转,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李嘉诚和他的伙伴们没想那么多,只是忘我地工作。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他和全体员工一起,没日没夜地辛苦奋战了六个昼夜,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大家都无怨无悔。在如此巨大的工程面前,李嘉诚忙而不乱,指挥若定。

当外商抵达香港机场的时候,他们把最后一台机器刚刚调试完毕。这外商看完李嘉诚的工厂和产品陈列室以后,感到很吃惊,他认为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可以和欧美同类的大厂家相媲美。而且李嘉诚的产品物美价廉,外商马上决定和他签订合同,这是每年让他拿到北美洲数百万美元的合同,李嘉诚也成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伙伴,这为他进军海外架起了一道桥梁。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利润,而长江实业以及李嘉诚本人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长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