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科技看台
2626900000012

第12章

浪涛高处闪烁着刺眼的白光,白光照亮了黑黝黝的海水。大海宛如万众怒吼,吼声中夹杂着海浪巨大的轰鸣声。灾难终于降临到重炮海防舰上。大量的海水和泥沙透过舰上的缝隙,涌进船舱。军舰浑身颤动着,噗哧噗哧地喘着气,从沉重的泥沙中钻出来,并意外地爬出了水面。巨大的拉力把锚链扯断了,军舰被浪潮擎托着向黑暗中漂去……可怕的袭击没有持续多久,军舰很快就静止不动了。经过了几小时的轰鸣、咆哮,最终令人难受的沉寂降临了。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了一阵。休息命令下达后,水手们移动着疲惫的身躯,勉勉强强挂好吊床,爬了上去。但是,许多人仍神经紧张,不能入眠,大家都盼望着黎明的到来。军舰被恶浪抛过沿岸沙丘,抛过通入玻利维亚的铁路线,抛到了离海岸线约3千米的科迪勒拉沿岸山脉的山麓。要是海浪把军舰再冲出60米远,就会被悬崖撞得粉身碎骨。

“沃特里”号旁边躺着一艘破损的英国三桅船“差谢利阿”号。一根长长的锚链,像条蛇一样缠住了船身。看来,这艘不幸的船只曾不止一次地被折腾得团团打转。距重炮海防舰一个半锚链长的地方,侧躺着“美洲”号装甲舰,它的烟囱和桅杆已被冲跑,船身上的两个窟窿张着阴森森的大口,已看不到一个船员。

最大的防潮闸

世界上各大入海海河口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暴潮的侵袭,特别是一些地势低洼的河口区更易遭受灾害。同时,河口区又是各个国家的重要通道,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又避免风暴潮的危害,不少国家相继建设了众多的防潮的闸,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荷兰新建的一座防潮闸。

荷兰位于西欧,濒临北海,全境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渠道交错,堤坝密布。全国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位于海拔1米以下。长期以来,荷兰人民与海潮、水患斗争,依靠修筑堤坝,当大海潮来临时,“半壁江山”将没入水下。

荷兰沿海低洼之处,河流众多,水势汹涌,加上这一带潮差较大,极易发生风暴潮灾害。为避免遭受灾害,荷兰政府修筑了众多的防护设施。近年来,修建在荷兰西南部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的一座宏伟防潮工程,最引世人瞩目。这座防潮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防潮闸工程。由于河道口处地势低,河道多,上游水量丰富,在汛期常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在80年代初期,经过论证后认为,在这里建设一座开关式移动性防潮闸门是可行的。在这项工程中,设计了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把这两扇大门存放在船坞里,让河水从闸口通畅流过,以利通航和排水。当风暴潮来临时,利用计算机控制电力机械启动大门,关闭河道达到防潮的目的。

防潮闸大门是这项工程的关键部位。大门为两扇,宽约360米,采用可升降的船体式,船体高22米,长210米,分成许多个舱室,犹如集装箱一样,其中一个舱室为电机房,用来安装电力和水力装置,其大门的舱室利用进水多少来控制船体的浮沉。每扇重36000吨。为了能承受这样巨大的重量,而又能让它灵活转动,特别铸造了直径10米、重680吨的钢球,作为它的支点圆心。把钢球固定在重52吨的三角形水泥地基上,它的承受力可达7万吨。

防潮闸大门的运行程序全部用计算机系统操纵。风暴潮一旦来临,水位超过阿姆斯特丹常年平均海平面32米时,先将水放进船坞里,让防潮库大门浮起,然后打开船坞门,用机车把防潮闸大门移到水道中央。这时,开启它的各个舱室,放水进舱,让其下沉至离河底1米处,利用下边空隙处涌出的急流,把河床上的泥沙,冲刷干净,再把防潮闸大门平稳地落到底部,两扇大闸门很严密地将宽360米的河道关闭。待风暴潮过后,先将防潮闸大门各舱内的水排出,使其上浮,用机车拖回船坞内放好,再排干船坞内的积水,待下次再用。

这项防潮闸大门工程,是考虑了十年一遇的风暴潮情况设计的。为保证防潮闸大门的正常运动,每年都要演习一次。这项工程总投资达9亿美元。它的建成使河口区的百万居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阿基米德”号

“阿基米德”号是一艘性能良好、能下潜万米的深潜器。

1973年8月2日,“阿基米德”号离开母船“比昂”号,进行首次下潜,拉开了“法摩斯”计划的序幕。参加这次下潜考察的共3人,他们是驾驶员德弗罗贝维尔,法国海洋地质学家勒皮雄,机械师美国人米歇尔。他们的分工是,驾驶员负责操纵深潜器和安全,海洋地质学家勒皮雄负责观察、操纵三架摄影机和录音机,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机械师米歇尔负责管理电子仪器,每30秒记录一次时间、深度、温度及航向。

“阿尔文森”号

“阿尔文森”号是一个直径21米的球形深潜器。它有一双灵巧的机械手,能进行深海采样,进行打捞作业,功能很先进。在1966年,人们曾用“阿尔文森”号从数千米的海底捞上来一枚3米长的氢弹。选择的海区是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西南350千米的海域。根据资料,这里是大裂谷与转换断层交叉的地方,大裂谷宽4~5千米,裂谷断层长约20千米,范围狭小,有地质特征特色。

沉埋最长的海底隧道

美国旧金山湾的海底隧道,水底部分长5790米,有57个管段,每段长82~107米,宽147米,高73米,排水量11000立方米,最大水深375米,是已知的管段沉埋最长的海底隧道。

海水提钾

海水提钾是从海水中提取元素钾的技术。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海水提钾技术研究,目前,英国、日本、挪威、荷兰、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海水提钾工厂,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海水提钾研究,发展了以天然无机交换剂为富集剂提钾工艺流程,80年代发展了“半冠醚”型有机分子海水提钾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后又发展了天然沸石叠加吸附工艺流程,年产吨氯60化钾和年产500吨氯化钾的扩试装置已投入运转,使中国海水提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包括海水冷却和生活用海水,是直接采用海水替代淡水的开源节流技术,具有替代节约淡水总量大的特点。可以置换工业冷却用水和冲厕用水,促进水资源结构的优化。

冷却海水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转换冷却,包括制冷装置、发电冷凝、纯碱生产冷却、石油精炼、动力设备冷却等;二是直接洗涤冷却,即海水与物料直接接融,在使用海水作为冷却水的技术中,海水对设备、管道的腐蚀、结垢、海洋生物附着造成管道阻塞、泥质浅滩海岸的泥沙淤塞、海水水质污染等会给被冷却的装置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海水对设备装置的腐蚀和生物附着等问题,人们采用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扩大海水的利用范围。随着世界淡水危机的加剧,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新型防腐涂料的大批出现,防腐技术的迅速提高,防海生物附着的方法和措施日臻完善,大大推动了海水直接利用的进展。

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是以各种经合物形态存在于海洋水体中的有用物质。现已发现的海水中化学物质有92种,其中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氟等11种元素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的998%~999%。其他物质含量甚微。据估计,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约60种,但提取成本很高,除食盐外,目前达到一定商业生产规模的只有钾、镁、溴和碘等物质;海水提铀,海水提重水(氢的同位素与氧的化合物)还处于试验阶段。此外,通过海水淡化,从海水中直接获取饮用水的技术日渐成熟,海水淡化生产也达到一定规模。

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是海洋及其周围环境(大气、海岸、海底等)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活动的总称。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延伸;开发项目从单项向多项开发;立体开发发展30年来,人类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海洋开发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是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进行海洋开发,实现海洋实际价值所采取的手段的总称,它是海洋开发吸收和消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通用技术,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环境而形成的。按海洋开发的性质,它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专项开发技术。它为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海洋生物技术促进了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把传统的“狩猎”式渔业改造为新兴“栽培”式和“放牧”式渔业;深海采油技术不仅加速了海洋油气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使海洋油气业的产值达到占海洋开发总产值一半以上的水平。

海洋通量计划

全球海洋通量计划是一项多学科的国际合作海洋科学研究活动。1984年,美国提出海洋通量研究计划,得到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中国等30多个国家的支持,于1986年形成全球海洋通量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了解全球范围的海洋生物和海水化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出现的速率,认识海洋的生物系统和化学系统的变化,为理智地处理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其目标是:认识并定量测定大洋中控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估价海洋与大气、海底和陆架边界之间的有关交换量,了解支配海洋中生源物质的生产和归宿的过程,预报其对全球尺度扰动的影响和反应,建立检测海洋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长期战略。1994年美国发射一颗水色卫星,进行全球海洋水色观测,为估价海洋的二氧化碳固定能力,加深对控制海洋生物生产力机制的理解提供大量数据。

海上石油物理勘探

海上石油物理勘探一般是在海洋调查船上装备特别的仪器设备,来发现有利于石油聚集的地层和构造。最常用的办法是采用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地震勘探。这些方法只能间接地确定海洋石油在海洋中的位置,究竟海底是否有石油,储量有多大,还必须通过海上钻探这种直接的方法才能证实。

海上平台

固定式生产平台形成了现代海上油田的基本特征。这种平台大都是钢质桩基平台,一般由上部结构、导管架、钢桩三个部分组成。上部结构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组块组成,组块是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及动力设备的大本营。上部结构安装在导管架顶部,通过桩腿连接构件和水泥浆与导管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导管架旋转在海底,浸泡在水中。导管架以下部分是钢柱,钢柱全部打入大陆架上通过桩壁与土壤的摩擦力和桩尖提供的承载力,支撑整个平台以及所受到的自然环境荷载,如风力、波浪力、冰力、流力、地震力等。我国于1966年在渤海建成了第一座现代化钻井平台。

海上钻探

海上钻探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钻探打井所取得的岩心样品来确切掌握海底油气资源的情况。在海上钻井比在陆地上钻井要困难得多。首先是因为海面动荡不定,要保持钻井稳定,就要建造一个高于海面的工作台或者钻井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开展钻探活动。海上钻井平台一般有固定式钻井平台和活动式钻井平台。当然也有的国家制造了钻井船,把钻井设备安装在船上进行钻井作业。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是对海洋底部地球物理场性质的测量。

海洋地震测量

海洋地震测量是通过敷设于海洋底部的地震仪观测天然地震的体波和微震,探索底部的构造运动;根据纵横体波的传播速度和面波的频散曲线,探索地球的结构、地壳厚度和低速层的展布等。通过人工震源的震波,查明海洋底部界面的深度、产状和地层物质属性。

海洋重力测量

海洋重力测量是用重力仪在调查船上或海底观测岩层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对重力异常的分析,研究地球形状、莫霍面起伏,计算异常地质体及其密度界面的产状和埋藏深度,研究地壳均衡现象,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

海洋磁力测量

海洋磁力测量是为了分析海底岩石和矿石的磁性差异所产生的磁异常场,探索区域地质特征,如结晶基底的起伏、沉积的厚度、大断裂的展布和火山岩体的范围等,并寻找磁性矿物。

海底热流测量

海底热流测量用以探索地球内部的热状态和海底区域构造。

海洋电法测量

海洋电法测量是利用地球电场和人工电磁场研究海底的电性结构。

海洋放射性测量

海洋放射性测量是寻找海底放射性及其伴生矿床。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洋测绘

海洋测绘是测绘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这个分支学科的名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海洋测绘的对象是海洋。由于海洋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海洋测绘的对象可以分解成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可分成两大类,就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海洋测绘不仅要获取和显示这些要素各自的位置、性质、形态,还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如航道和礁石、灯塔的关系,海港建设的进展,海流、水温的季节变化等。

由于海洋区域与陆地区域自然现象的重要区别在于分布有时刻运动着的水体,使它的测绘方法与陆地测绘方法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陆地水域江河湖泊的测绘,通常也划入海洋测绘中。

海洋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