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品牌的强大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征服美国消费者,同时对全世界的消费者也都具有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其中自然包括中国民众。很多人曾经想不明白,乔布斯一再宣称的苹果精神和苹果文化究竟为何物?但是当这种精神和文化冲出美国,苹果品牌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引起疯狂购买潮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了乔布斯所宣称的精神和文化,原来就是一种可以避开和冲破不同国家和民族壁垒的超强生命力,是可以让不同文化和精神都产生共鸣的超级魔力。而赋予苹果品牌这个魔力的人自然就是乔布斯。
很多人将乔布斯比喻成魔鬼,因为他创造了太多的不可能,从白手起家到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品牌,乔布斯用他的偏执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苹果文化。当苹果品牌登陆中国之后,中国人民也切身体验到了这种超凡的魅力。尽管乔布斯和苹果品牌的成长中存有很多非议,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品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功。而促成这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乔布斯把握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尤其是在人数众多,思想却相对比较匮乏的中国市场,这种从众心理被乔布斯及其团队运用到了极致境界。
1.妙用“羊群效应”,争当销售大赢家
在土耳其东部的原始草原牧区,放养着一种世界上最优质的山羊。因为气候适宜,地势得当,这里的人们大多以放养山羊为生,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放养经验。在这些经验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照顾好你的头羊”,因为在当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羊倌为了让他的羊群吃到更优质的青草,总是会赶着它们通过一条狭窄的独木桥。因为年轻,这位羊倌的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看好头羊的重要性。一天,羊倌像往常一样去草场放牧,意外却忽然发生了——在羊倌赶着头羊经过那座独木桥时,这只头羊不慎跌入了山谷。紧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虽然明知道眼前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必然九死一生,但是后面的上千只山羊,还是一个接一个跳了下去,不管羊倌怎么阻拦都没有用。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引起轰动,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头羊的领队作用,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料到其作用竟会如此巨大。后来,这件事还引起了德国动物学家奥鲁尼的关注,他亲自前往当地调查这一离奇事件。为了亲眼目睹上述状况,他还试图把一只头羊赶入山谷,但是这只头羊之所以能够成为头羊,就是因为它比其余山羊聪明得多,所以它最终也没有让奥鲁尼的愿望得逞。这样一来,奥鲁尼不得不改变方法,他在山崖间架起了一根木头,让头羊从上面跳了过去。头羊一过,其余山羊果然跟着往对面跳。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奥鲁尼忽然抽掉了木头。于是,离奇的一幕再次上演——后面的山羊竟都无视被抽掉的木头,继续向前跳。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奥鲁尼发现这是动物的同性,即大多数动物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受到别人尤其是一群人的影响而脱离最基本的事实,而最为可怕的是,人类也未能逃脱这个怪圈,这也就是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羊群效应理论”。
可以说,乔布斯之所以能够在苹果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熟练运用“羊群效应”,除了他天才般的思考方式外,也在于他早年曾经受到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黑克豪森的影响。在海因茨·黑克豪森的论述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是“思路和行为就如同一个超强生命力的病原体,而每个人都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因此,只要病毒开始传播,就会像流感一样席卷肆虐”。为此,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即一个人的思路和行为,有时候并不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会极大程度地受到别人影响。而乔布斯正是了解并掌握了这一点,才将“羊群效应”运用到苹果产品的营销中,并最终取得了非凡成功的。比如,苹果公司在澳洲的一次销售活动,因为当地电子产品被自身品牌牢牢掌控,苹果公司驻澳洲的业务负责人迟迟不能打开局面。后来通过乔布斯的指点,这名负责人将苹果产品作为礼物送给了当地一位政要。由于苹果产品为这位政要的工作带去了极大方便,所以苹果产品很快在一个小范围内得到了热捧,苹果公司最终因此而打开了销售困局。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动物实验,以此证明了羊群效应的可怕和可悲。他先找到了一个花盆,然后在上面放了一只松毛虫,并且保证这只松毛虫一直在盆沿上爬行。之后他又接连在盆沿上放松毛虫,直到整个盆沿被他放满了松毛虫。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第一只被放在盆沿上的松毛虫,已经和最后一只松毛虫首尾相连,从而使所有松毛虫都有了跟随和效仿的对象。就这样,所有松毛虫都在前一只松毛虫的“带领”下,开始了周而复始的运动,直到全部饿死。而在盆沿附近的花盆里,便有很多松毛虫最爱吃的新鲜松叶。
有这样一则比较经典的笑话:在一个空旷的操场上,一个人正在仰头看天,看上去非常认真的样子。这时,第二个人走了过来,他看到第一个人在仰头看天,觉得天上也许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于是也跟着仰头看天。但奇怪的是,他却没有看到特别的东西,于是这位后来者更加怀疑天上有什么蹊跷的景象,就看得越来越认真了。这时候,第三个人出现了,他看到面前的两个人在抬头看天,认为天上一定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于是也跟着抬头看了起来,并且比前面那个人更加认真。结果,后面聚集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家都坚信天上有蹊跷的景象。最后,大家为了弄清楚原因,于是找出了第一个抬头看天的人,一起问他为什么看天,结果这人的回答是,“我鼻子出血了,仰着头可以有效止血”。
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却把羊群效应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各类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奇异景象,即每次在苹果产品发售前夕,前去购买的消费者都会排起长队,组成浩浩荡荡的购买大军。其实,这正是苹果公司所期望见到的,因为这些购买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就像是“一群羊”,在一只“头羊”的带领下,一拥而上地去购买苹果产品。而这样的购买场景,又会成为“一只更大的头羊”,引领全市甚至全国的消费者去疯狂抢购苹果产品,从而使这些消费者成为“群羊”。可想而知,这样的购买狂潮一旦形成,其巨大的购买力足以吞噬苹果公司的所有产品。由此可见,苹果产品的营销成功,羊群效应起到了很大作用。
也许有人会存在质疑,难道苹果产品就真的如此奇特,一旦放诸市场,立即就可以引来羊群效应,继而掀起购买狂潮吗?事实上,除了苹果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以及苹果产品发售前进行的地毯式的宣传攻势外,积极使用营销手段也是苹果产品销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从2011年最新一款的苹果手机发售来看,其购买场景被各路网络媒体大军无限放大,以至于让广大网民都相信苹果产品是非常紧俏的。虽然在苹果公司的一些宣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工在购买苹果产品的队伍中排队,但这些人显然不是苹果产品的消费者,更不可能出现如此大量的农民工去抢购苹果产品。而那些时尚年轻的有钱人,在购买大军中却是凤毛麟角。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按照一些媒体的解释就是,这些大量的农民工购买者,是受到了真正的购买者尤其是一些手机商人的雇用。
其实,这是一个一戳即破的谎言。首先,单独的购买者完全可以通过专卖店或者是网购的方式进行购买;再者,这些属于高端消费群体的购买者还可以去国外进行购买——苹果产品在欧美国家是极少出现排队购买现象的。而对于那些手机商人来说,如果他们想要购买大量的手机,即使排队也完全没有雇用别人的必要,因为苹果手机不是房子和车子等重要商品,所以从来没有规定,要求一个人只能买一部。如果他们想要购买大量的手机,完全可以到发售点直接购买。由此可以看出,苹果产品疯狂抢购的场景,完全是苹果公司导演的一场市场营销大戏。绝大多数购买者都是因为受到了暗中操作,而整个购买场景,也仅仅是苹果公司的一种营销手段,或者说是对苹果品牌进行经营过程中的一环。因而可以说,羊群效应的营销手段,是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陆盛行的最根本原因。
在运用羊群效应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乔布斯也在全力避免自己被羊群效应所左右,毕竟在整个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哪个人可以控制一切。比如在欧美国家,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一直都占据主要地位,受到羊群效应影响,后继发展的亚非等国也多半会选择微软产品。但是,乔布斯却另辟蹊径,为了避免受制于人,他不仅为苹果产品设计开发新型软件,还将这种软件设计成仅能和苹果公司产品兼容的模式,从而使消费者加大了对苹果产品的依赖程度。当然,这一切也让乔布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使他的苹果产品成为了享誉全球的高端品牌。
2.万人空巷抢“苹果”,都是乔布斯惹的“祸”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花样繁多,但是真正在上市时能够做到“万人空巷”的产品,实际上并不多,而被乔布斯赋予了强大魔力的苹果产品,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产品之一。为了能够使苹果产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乔布斯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得到了丰富的市场运营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转化为了经验。乔布斯知道,虽然科技能够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美妙体验,但是仅仅凭借先进的科技,还不足以完成对客户的绝对吸引。这还需要营造出一种潮流,让每个消费者都看到别人在用,所有人都在用,然后让这种潮流无限蔓延开去,直到占领绝对市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做法也可以看作是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应用到了市场营销中,而且一旦能够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收获将是意想不到的。
其实,任何事物想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要赋予其一种灵魂层面的东西,而这种灵魂层面的东西又必然是由人去赋予的。市场运营中的产品同样如此,它取得市场的认可,一定是因为其具有了某种其他产品所无法替代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乔布斯一直固执己见地要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在苹果产品上的原因。虽然经常有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对于太多的人来说,能够做到坚持己见,是需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值得庆幸的是,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固执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偏激的。但是,谁都无法否认,乔布斯的固执正是他的特点之一,而当这种特点被赋予到了苹果产品上时,效果是无与伦比的。
古语有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是作为一名企业家的乔布斯同样会面临如此困局。长久以来,几乎所有电脑品牌都用微软的软件,但是乔布斯却从根本上发起了挑战——他不但开发了自己的软件和硬件,而且其设计的软件只能和自身品牌融合,进而把所有品牌都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如此一来,乔布斯就会受到诸多品牌的诟病。事实上,与乔布斯有过接触的企业家对他的评价都是比较负面的。比如,乔布斯的性格中除了固执外,还比较傲慢无礼,有时对员工的批评甚至会达到侮辱的程度。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乔布斯的这些表现是因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因此才出现了对别人的无礼。而当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被用在产品设计方面时,其特质却将是独树一帜的。
可以说,消费者在购物时,常常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比如以一个宿舍的成员来讲,如果三个人使用的都是苹果手机,那么第四名成员在选择购买手机时,也必然会选择苹果品牌的手机;如果第四个成员选择了其他品牌的手机,那么至少从手机的话题上,他将受到另外三位成员的排斥,致使其受到强大压力。同理,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消费者如果购买了与众不同的商品,都会被众人所孤立,有时候为了维护整体的团结,甚至不得不牺牲掉这个与众不同的成员。
因此针对大多数人来讲,即使心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念头,但是为了免遭众人孤立,还是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让不一样的想法泯灭在众人的意识流中。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对这种心理做出过深入解读,他认为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意识中,随大流、跟着众人走,原则上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担风险,即使出了问题也不用自己负责,至少不会只有自己一个人负责。在人们看来,这是一种保险的做法。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具体物质虽然千奇百怪,但从实质上来说,追求的都是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获得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和身边的人保持一致,这也就为从众心理在市场运营中的作用提供了契机。
由于我国社会传统的中庸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民俗谚语更是呈现泛滥之势,人们受到从众心理影响尤其严重。乔布斯本人虽然对各国文化没有研究,但是在登陆各国市场之前,势必会对这些国家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借以制订适合使用的营销方案。而乔布斯在中国市场运用从众心理实施营销策略,也说明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使苹果产品得到了乔布斯预期的市场效果。可以说,从众心理为乔布斯和苹果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让乔布斯和苹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从众心理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从动物身上能够看出端倪。而事实上,动物(包括人类)的从众心理是由于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因为自然界的残酷现实,动物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境。当一群动物集体面对这些危险和困境时,躲过危险和战胜困境的概率要比个体大得多。比如,一匹马在面对一头狼的时候,它所要承受的命运将只能是被吃掉;但如果是一群马共同面对一头狼,那么它们很可能会一同发力,将这只狼活活踩死。而人类在进入商业社会之后,从众心理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后,已经被商人们运用得炉火纯青。乔布斯在营销苹果产品时,从众心理的应用被业界称为经典。可见,这种看似简单而原始的方法,一旦运用成功,其商业效果将是惊人的。
众所周知,商业推广永远离不开广告,而除了那些耗费巨资打造的商业广告,人口相传的原始广告无疑更加有效。其中,从众效应对人口相传性广告的推波助澜,绝对是难以想象的。按照社会学领域的科学观点来看,人类的信息传播主要分为交谈和公共认知两种,而从众效应对这两种方法完全不排斥,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效用。也就是说,一旦出现足够程度的信息源,信息传播就会疯狂肆虐,商业效果的显现也将是惊人的。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源都已经形成了链接,单个形体的人口相传,也很快演变为全体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强大的传播力量,当然也让商品广告的传播变得轻松自如。由此可以看出,从众效应不仅效果显著,在操作上也非常简便。这样看来,乔布斯在苹果商品的运营中使用从众心理来取得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消费者受从众心理影响也是必然的。首先,消费者永远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追求者和受益者,而从众行为能够为消费者带去的经济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经验的资源共享,以及解决问题的资源共享,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积极的选择依据;其次,风险的最小化,按照我国文化的传统说法,叫作“法不责众”,即如果行为者是一群人,那么这群人即使做错了事,在接受处罚的阶段也是非常轻微的;最后是认同感的建立,或者称为集体感觉的增强。换句话来说,从众行为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别人和整个环境的认可,从而有效避免受到孤立和排斥的压力。
综上所述,从众心理在消费者中的传播可以说是必然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坚定消费观念的人,往往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决定自己购买的产品。可以说,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限制了消费者个人思想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消费者自身的权益保障来说,是非常负面的。不过,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品牌也越来越多,因此,市场上的商品竞争最终还是难免回归自身品质,这也是乔布斯始终关注苹果产品质量的原因。
3.从众效应也是一种诡异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指消费者将自己和某人进行对比,并且极度想要弥补这种不足的心理。在从众效应影响下的市场活动中,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乔布斯在经营苹果产品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而不是将同一款产品在市场上进行大力推广,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样一来,苹果产品不仅可以和其他品牌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与自身产品进行比较,从而致使所有购买苹果产品的消费者都处于一种有对象进行对比的环境中。以苹果品牌的手机为例,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是iPhone 4手机,自然感觉不如使用iPhone 4s的消费者时尚;同理,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是iPhone 5,那么他的感觉一定比使用iPhone 4s的消费者优越。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乔布斯总是限时限量发售苹果产品,并且不断更新换代的原因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方主要国家经历二战之后,其国力都有了空前发展,经济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西方的主要国家开始聚集大量财富,甚至已经达到了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地步。于是,一种通过消费财富和资源来获得别人尊重的气息开始在这些国家弥漫,并且最终发展成为无休止的浪费。而一些富人也确实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一些穷人的仰视,尽管这种仰视中尊重的成分很有限,但是强大的虚荣感还是让这些富人在选择商品时希望得到一些特权,即用高昂的价格购买一些穷人无法购买的商品。这种攀比的心理显然正中商家下怀,因此很多商品品牌都会生产一些相对高端的产品。而乔布斯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则直接将苹果产品定位在高端消费品的位置上,使所有使用苹果产品的消费者都拥有一种心理优越感。这样一来,在满足了消费者攀比心理的同时,也使苹果产品的销售“走上轨道”,并“扬起风帆”。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策也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富人消费者在占据大量资源之后,也开始希望将自己和一些低端消费者区分开来,这也就为高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因此,乔布斯在分析研究之后,也毫不犹豫地让苹果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并且通过攀比心理的作用,全面推动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而接下来的市场反应表明,乔布斯在中国运用攀比心理运作苹果产品,其销售活动也是非常成功的。当然,攀比心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有负面作用的,因为盲目的攀比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可怕的是,一些穷人为了赢得别人尊重,也去购买高端商品,其负面效果可想而知。
而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为了扩大市场需求,很多国家纷纷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和投资的政策。这种由国家政府出面,促进完成消费行为的行为,也从某种程度上为攀比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乔布斯对于这个市场变化信息也进行了极为敏锐的捕捉,并且立即着手推出对应的销售策略,即与诸多知名品牌联手推出苹果产品,将攀比心理在市场运作中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商业合作中,乔布斯就是利用这个全球知名的饮料公司,完成了苹果产品对富人的推广。而乔布斯在这其中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多为年轻人——年轻人的攀比心理和购买欲望比较强。最终的市场反应表明,乔布斯的判断完全没错——苹果产品由此在业务方面“更上一层楼”。
其实在西方社会,攀比心理在市场中的应用也具有非常深层的原因,甚至已经达到了他们的传统哲学方面。针对西方哲学而言,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征服世界,而人类中的智者也可以通过智慧来征服所有人类。换句话说,西方哲学并不倡导人和人,以及人和天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而是将人类与自然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对立面,把人和人、人和自然看成是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这种理论思想在应用到市场环境中时,就变成了富有者占据并浪费大量资源,而贫穷者却占据少量资源,甚至资源枯竭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富人在穷人的仰视中挥霍资源的现象,而穷人为了“被仰视”,在通过各种方法变成富人后,也会立即开始挥霍资源,从而使资源消耗陷入一种攀比的恶性循环中。而苹果产品因为是成熟的电子产品,不存在浪费的问题,其利用攀比心理进行市场运营也就无可厚非了。
与此同时,生产力的空前大发展,也为市场运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各种促进市场交易的方法也开始层出不穷。这其中,自然包括利用攀比心理进行促进的销售方式,而攀比心理在市场运营中的负面影响也因此被逐渐忽略。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曾撰文指出:“我们强大而高效的生产机器,为人们提供了堆积如山的各类商品。为了维持整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消费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应该把消费变成一种习惯甚至信仰,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消耗这些商品,然后马不停蹄地去购买新的商品。”很多人对维克特·勒博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他的观点虽然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在道德方面是站不住脚的,毕竟世界上将近2/3的人口还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然而在事实层面来看,美国市场的确是在按照维克特·勒博的预想发展。以美国人民持有收益的周期为例,在2004年的时候大约为18个月,但仅仅到了一年之后的2005年,这个周期就已经缩短到了12个月,美国市场的手机消耗能力增长了接近一倍。而这些,无疑都为攀比心理的滋生创造了时机。
视线转回到国内市场,由于近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购买力也出现了大幅提升,又因为各种不成熟的购买表现,攀比消费在国内市场几乎呈现肆虐之势。尤其是一些没有足够内在修养,却已经迅速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即俗称的暴发户。由于这些人拥有大量的钱财,又急需得到身份地位等方面的认可,花钱购买“尊重”的情况就难免会出现。而由于缺乏基本的涵养,很多人在为自己“购买”尊重的同时,往往会以践踏别人的尊严为代价,甚至以践踏别人的尊严为乐。如此一来,攀比消费就成了一种恶性的市场行为,而这种不健康的市场最终无疑会打破或扰乱市场秩序。但无论如何,这种攀比消费还是会为商家带来经济利益的,而且通常是巨额的经济利益,所以很多商家也就因此而不再顾及这种攀比消费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此外,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成为促使攀比消费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于是很多家长就开始无底限地对孩子进行“关爱”,从而导致这些有判断能力的家长遵从没有判断能力的子女的意愿。比如,看到漂亮时尚的苹果产品,对攀比行为没有正确认识的孩子自然会心生欢喜,而家长为了自己喜爱的“宝贝儿”,即使经济条件有限,也往往会“忍痛割肉”,完成消费行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家长的这种溺爱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所谓“欲望无止境”,苹果公司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其销售量也就开始节节攀升。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使国人开始购买一些以往不敢企及的商品,尤其是金融界对于透支观念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很快,房贷、车贷等金融业务的实行,也让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直到消费者被攀比消费所左右。苹果公司对于人们的了解应该是深入的,他们知道,人们普遍好面子,所以容易被攀比消费所左右。事实上,好面子同样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之分,而需要行为者掌握好一个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好面子(即被人尊重)是人类最高层级的需求(即被认可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如果其余几个层级的需求都已经得到满足,追求精神满足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下面几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直接去追求最高级别的“被尊重”需求,就属于负面的“好面子”。
4.乔布斯思维新模式,全球消费者纷纷拜倒
在乔布斯的眼中,苹果产品都是一件件臻于完美的艺术品,这同时也是他的追求目标。而这一点,除了表现在苹果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功能打造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了其价格方面。早在1984年发售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苹果产品时,乔布斯就将其价格定在了2500美元的高价位上,如果考虑到美元的贬值,这个价格大概相当于今天的4300美元。这样的高端价格定位,也势必会造成苹果用户的小众化。虽然这样的小众化群体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同时也会对苹果产品形成较强的依赖度,但是苹果公司要想打破市场壁垒、大幅占领市场份额,在价格定位方面就缺乏优势。
而在此过程中,苹果公司对于价格定位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而且愈演愈烈,终于在1989年爆发出来。这一年,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终于将苹果产品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了10%。但是在苹果公司上下看来,这已经是乔布斯能力的极限了,如果苹果产品不向中低端消费者发展,那么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将没有提升空间。于是,苹果公司的技术人员首先发起了降价的攻势——他们不仅要求乔布斯降价,还通过技术和材料创新,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一度将苹果电脑的价格降低到了1000美元(这样的价格比中端电脑的价格还要略低一些),希望以此来促成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然而,乔布斯对于这样的做法予以了坚定回绝,并表示:“苹果公司不是生产廉价产品的小作坊,我也绝不经营便宜货。”
紧接着,来自苹果决策层的压力也很快作用到乔布斯肩上。在他们看来,苹果产品在市场上的明星效应已经形成,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台苹果电脑,但是由于购买能力不足,他们都在翘首以待。如果苹果电脑迟迟不肯降价,这些消费者很可能会转而去购买其他品牌的电脑。的确,苹果公司决策层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当时已经有戴尔公司在疯狂抢占苹果公司未涉及的中低端消费市场,而且这样的发展势头,最终也影响到了苹果公司的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令苹果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下滑到2%。但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乔布斯仍然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走高端市场的路线,并且将1990年最新发售的一款苹果电脑定价为2400美金,大概等于今天的3500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乔布斯却将主要精力投注到了苹果产品的销售和售后系统方面。在他看来,苹果产品本身已经具有十足的竞争力,但是销售和售后团队的表现却平平无奇,而在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平平无奇就已经等于失败了。于是,在乔布斯的全力锤炼下,苹果公司的销售和售后团队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并最终成为了国际一流的团队。在此期间,乔布斯对于产品的高端市场一直没有动摇,甚至在企业内部发出了这样的信号,那就是“苹果产品首先必须是最好的,同时也必须是最贵的”。而这样的理念指导,一直被乔布斯奉行并贯彻到了2003年。
乔布斯的坚持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资料显示,在乔布斯将苹果产品置于高高的价格神坛时,由于戴尔等电脑品牌的“乘虚而入”“见缝插针”,令苹果产品失掉了大量市场占有率。而无数对苹果产品充满向往的消费者,对于苹果的热情也逐渐开始冷却,尤其是当一些类似于苹果功能的产品出现后,苹果的优势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荡然无存了。虽然乔布斯为了保障苹果产品的优越性能,始终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但得到的市场回报却仅仅能够维持这支团队的基本运作。而整个苹果公司的运营,却是十分拮据的,乔布斯为了将公司运营引入良性循环,不得不四处寻求投资,甚至不惜以出卖自己的股份为代价。即便如此,苹果公司内部对于乔布斯的做法还是表现出了不满,认为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强撑,完全不顾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也许只有乔布斯自己清楚,他此时的抬高价格,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降低价格,并且让苹果产品永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作为一个“独行侠”,乔布斯从未想过如何完成自己的“表演”,只不过是他的想法和行为都太过独特了而已,但是这些独特无一不是严格按照市场和商业规律在进行。乔布斯始终强调,他要打造的远远不止一款电子产品或者一个电子品牌那么简单,而是要打造一种文化或者一种精神。显然,乔布斯具有这种精神,但是要想将这种精神赋予一个团队和一个品牌,则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阵痛过程。可乔布斯更清楚的是,如果不将这种精神赋予整个团队和品牌,那么这个品牌也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乔布斯虽然对于自己的坚持略显执拗,但实际上却具有系统的思想和考量,而绝不是漫无目的地固执己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苹果公司上下都浸润在乔布斯赋予的文化氛围之中,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了乔布斯的思想,甚至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乔布斯。而苹果产品在市场上则已经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客户群体,他们不仅对苹果产品情有独钟,而且他们还成立了社团组织,将自己称为“苹民”和“果粉”,用以区别其他消费者。这些人购买苹果产品,基本已经脱离了实际的使用需求,完全出于一种对时尚和高端的追求,其本身也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显然,苹果产品已经成为了电子产品中的明星产品,就像人们当中的超级巨星一样。而这些,显然正是乔布斯所计划和预期的,同时也是乔布斯的同事和对手所钦佩的,但至此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因为商机已经成熟,乔布斯立即决定开展下一步计划。在2003年最新一款的苹果电脑发售会上,由于乔布斯对于相关信息的严格保密,所以苹果公司毫无征兆地开始大幅降价。其中,具有超强功能和超炫外形设计的Power Mac 4型台式个人电脑,居然价格降幅达到五百美元。与此同时,苹果的XServe服务器、Power PC G4中央处理器、iBook个人笔记本电脑、Combo内置光驱和ATi Mobility Radeon 9200显卡等部件,也都有明显幅度的降价,更有苹果的一款迷你型个人掌上电脑只需4990元人民币,这就使苹果产品一举完成了从高端产品向中端产品的调整转型。
伴随着这次转型,苹果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可以用“疯狂”二字来概括。虽然中端市场已经被各大电脑厂家分割殆尽,看上去固若金汤,但是一经苹果产品的冲击,整个消费群体就像中了魔咒一样,纷纷放弃了自己正在使用的电脑品牌,转而涌向苹果公司的销售门店。可以说,乔布斯对于“明星效应”和“从众效应”的运用可谓已经达到极致。这也难怪让戴尔CEO迈克尔发出了“这是怎么了”的感叹,甚至很多人直呼乔布斯是电子商业领域的魔鬼,而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商标,也成为世人眼中的“毒苹果”。
据统计,苹果产品在进行价格定位的转型后,在全球电子商品市场的占有率一路高歌猛进,曾创下增速最快、涨幅最高和占有率最多三大世界纪录。其中,最高的占有率曾一度达到90%,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进入商场购买电脑的消费者中,达成交易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购买的苹果电脑。虽然最终的市场占有率有所回落,但是直到今天,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全球电子商品市场的占有率,也维持在稳定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商品大鳄。而这次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攻势,让乔布斯和苹果在赚取了令人咋舌的财富的同时,也拥有了全球性的知名度。由于乔布斯很懂得趁热打铁的道理,所以他利用自己和苹果的知名度,顺势开发出了一系列苹果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全面完成了苹果公司从单一电脑公司到综合性电子产品公司的发展。
很多人对乔布斯的印象都是“特立独行”,并且认为这种人的思想和行事都让人难以理解。而实际上,一些比较常规和传统的事情也确实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才会取得奇效。很显然,乔布斯就是这样做的,他正是利用不一样的思维和不一样的行为,才完成了和所有人一样的期待,同时也完成了属于他一个人的传奇。
5.乔布斯为什么能将“羊群效应”运用到娴熟的程度
羊群效应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而在现实的消费中人们则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用户购买物品过程中存在的从众、跟风心理。心理学家经过分析认为,羊群属于散乱无章的组织,平常在行走中大多会盲目地左冲右撞,一旦有一只头羊奔跑起来或者到其他地方找草,其他羊也会一窝蜂地效仿它,根本不会顾及它们的前面到底是草地还是狼群。
现实中,羊群效应是一种用户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需求,而盲目地做出和别人相同的行为的表现。比如,有些人看到别人都去排队购买苹果产品时,认为别人做出的行为一定具有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便趋向于模仿别人的行为,即他们也会选择去排队购买苹果手机。
纽约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有两家相距不远的手机店,在决定购买手机前,由于人们不会对这两家手机店的手机做过多了解,因此很难做出购买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其中一家手机店的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这时,其他人看到这一情况后很有可能会纷纷加入到队伍中来。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家排队购买的手机一定是最好的手机。在这种情况下,这家手机店的销量一定会非常可观。同理,另外一家手机店由于没有人排队,则会被人误以为是“手机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其销量自然也就会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苹果公司就具有让用户蜂拥排队购买手机的魔力,也正因为如此,苹果的销量异常火爆。很多时候,购买行为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它集中地体现了用户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受到别人影响的一种行为。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过度依赖舆论的声音,而不考虑自身的真实需求。由于羊群效应对于用户以及市场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实,苹果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早已洞察到了用户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购买行为上具有羊群效应的特征,即喜欢跟随别人而做出购买行为。比如,在苹果第三代手机发售时,由于用户得知苹果手机具有的新功能以及创新性设计,于是争相去选购手机,从而出现了排长队的情况。当排队购买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时,不禁让想购买手机的用户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不仅如此,排起的长队还给别人传递出了这样一种信号:该款手机一定是性能卓越的,从众多人排队的情况便可窥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内心也会蠢蠢欲动,最终加入到排队购买手机的行列中。当存有这样心理的人以及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时,销量一定是惊人的。
乔布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心理学和苹果公司的发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乔布斯一直强调,当用户看到很多人在排队购买苹果产品时,内心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产生购买欲望。结合自身的经验,乔布斯认为,用户产生羊群效应时会经历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为:
第一,认知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接受到外界传递的信息后,就会对信息进行过滤,然后进行自我认知。以苹果产品为例,当用户产生购买手机的想法,而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品牌时,如果他们看到某个手机店门前排了很长的队伍,就会对该信息进行过滤,过滤的同时就会产生自我认知,最终会输出这样的结果,即人们都去购买的物品肯定是好的,肯定也是适合自己的。在这种自我认知的影响下,这个人也会遵从大多数人的行为。
第二,行动阶段。当一个人的认知和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致时,内心就会感觉到安全可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更加坚定自己做出的决定。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就会果断地做出购买行为。
可以说,以上这些就是用户在现实购买活动中内心经历的变化情况,而乔布斯就巧妙地抓住了用户具备的这些心理特征,然后对其展开猛烈的攻势,最终不仅读懂了用户的心理特征,还为苹果挣回了令人羡慕的订单和财富。因此可以说,乔布斯不仅是一位商业奇才,还是一位心理学专家。也正因为如此,乔布斯才能在苹果的发展中将羊群效应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