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庭院光阴好
朱门屏风里,隐蔽石墙内,桃李芬芳,蝶鸟争艳。葡萄架下侧耳听,隐隐当年小儿稚语,哭有潺潺声,笑也滴滴脆。她真的走了吗?故里老房,为什么就没有一丝梅花的清香?只是那暗香浮动处,难免让人缠绵缱绻。
再看那农家小院,青石阶,古砖墙,高楼门,深院落,连木门铜扣都是好的,因它不曾强留那欲飞的凤凰。婉转回廊,依山九曲,院通门,门通廊,隐秘通幽都不错,是藏童躲猫的好地方。
评梅曾这样描述过她在平定的孩童生活:
“午餐后,上窑顶,望远山含翠,山坡上有白羊数只,游憩其间,有山,有水,有田地,有青草原,有寺院,有古塔,有磬钹声。”
“黄昏时登楼一望,见暮云笼翠,青山一线,如镌天边,地上青草寸余,如铺翡翠毡,最妙的高低布置,参差起伏,各尽其趣。”
小儿无赖不荒唐
童年的她是幸福的。她肆无忌惮地做着顽童,在静美绣楼之下,曲径庭院之中,牵着父亲的手,听他朗朗吟诵古诗词,或者,让他听自己古灵精怪的无赖话。
父亲教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到《幼学琼林》,她却教父亲新生命的轻灵和乐事。想他46岁得此女,自然百般珍爱。给她起的名字,也是别致。乳名心珠,非掌上明珠,而是心里灵珠。又名汝璧,你是美玉,“抱玉将何适,良工正在斯”。
说父亲是良工,再合适不过。他叫石铭,26岁时(光绪八年)即考取壬午科榜元,是响当当的举人。只是他为人耿直率真,不喜官场污秽,才只做了儒学教官,而没有混迹宦海。
真是玉汝于成。她古典文学素养极好,正是得益于父亲的殷勤教诲。不过在当时,父亲则似乎更喜欢小儿的胡闹。
小儿性灵,常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诸如“我从哪里来”这样的事情,她也是好奇的。去问母亲,母亲笑着说,三月三日观音堂降香,她求子心切,想偷个菩萨座下的泥娃娃,谁知手忙脚乱中,偷了个扎毛桃的丫头,所以生下了她。
她当了真,心下窃喜,觉得不能白白玷污了这菩萨座下仙童的名誉。偶尔发现一张黄表纸,于是拿来,裁剪得当,备笔研磨,提笔而作,潇潇洒洒写下“仙姑在此,诸神退位”的字样,端端正正放在西房里。
母亲骤然发现家里多了位“神仙”,还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不禁勃然大怒,拿起鸡毛掸子,准备让她体会一下人间真滋味。
谁知道她昂首而立,正气凛然地说:“我是观音老母的玉女仙姑,神鬼都害怕,你打我要遭罪的。”
虽童声稚嫩,却有不怒自威的气势,母亲被喝愣住了,忍俊不禁。就连父亲知道后,也禁不住仰头大笑。
原来,自小,她就不恋尘凡。如今仙凡两道,她轻飞弄月,阆苑无踪。唯留后人仰天望月、低首问梅:他年香气里,是否驻仙魂?抑或桃花人面,别处好童年?
不弄雪,自得梅
最喜儿时情趣,欢娱常见,父母多怜。娇憨稚女给父母亲带来了很多乐事,窗下桌前读书,屋前屋后寻乐,都是美的。偶尔闯个小祸,也大多只是让父母摇头偷笑一番。
看看日渐成事,石铭又转动了心思。时代已然不同,女孩子也可以独闯天地。不能藏匿于父母的心头,做心珠一颗。因此,她还需要一个正名。一个可以冠带于形外,又体现她真性灵的名字。
汝璧倒是好的,璧乃和氏璧,是古代赵国的国宝。而石铭曾经于赵城做儒学教官。取名汝璧,即为赵之至宝,很能说明父亲对女儿的高远期待,绝非一对父母的珍珠,而是一国之宝玉。汝璧虽好,但灌筑的是期待,还需些精神气魄。
那天,石铭正和女儿一起欣赏《喜神梅图》。梅花向来是文人志士最爱,它典雅高洁,不惧严寒,不为争艳。
石铭也不例外,他一边看,一边点评:“老夫自幼喜那梅花,梅乃高雅之士,寒香之友。你看那茎节刚劲,气直挺拔,那花朵吐艳飘香,俏丽坚贞,傲严寒,立瑞雪,突兀峥嵘,形神俊逸,真乃‘梅兄’是也。”
石铭的妻子李氏也出自书香门第,一样的能读诗善画,就连《前赤壁赋》、《陈密陈情表》这样的文章,也朗朗上口,背诵如流。
她听夫婿这样说,不由得也开口称赞:“最喜梅花颜色好啊,这梅花,从来就不拘泥于一种颜色,你看,红的,白的,粉的,咱们家腊梅开出来更好看。还有孙笥经拉翰林的那年,‘学坊院’的腊梅全然开了,这梅花是个喜兆啊!”
石铭连连点头,低头再看,只见小女正伏案作画,一支小毛笔,一张毛头纸,刷刷点点,瞬间疏条已现,艳溢花出。他不由心头一动,大声说道:“你们母女,赏梅、画梅、说梅,这且不说,且品论起梅神来了,也罢,就给元珠起个堂堂正正的大名——石评梅吧!”
何必去那蓬莱,又做寻春问蜡,冷风暂去,梅君即来,点点羞开,颜色正好,香气萦绕。
书香续生命
从来才女最惹人,香外溢香,韵里藏韵。
尚在襁褓之中,她就表现出了一生对文学的挚爱。
呱呱坠地后,她日夜啼哭,不吃奶,无睡眠。父亲愁眉不展,母亲泪珠连连。迷信的邻居家阿公,讨厌女孩的哭声,于是告诉石铭:这哭声会妨碍石家家运,需得溺死这孩子才行。真真是才女未出世,磨难已先行。
好在慈母有妙方,她说:把书拿来,镇一镇。这本是无稽之谈,虽有书能压邪镇宅之说,但毕竟都是虚言妄语,信不得真的。谁知竟然歪打正着,书本一到,哭声立除。仿佛,她等的,就是这书。
父亲暗自思忖,看来这小丫头,与这书本,必有一世的渊源,若不好好教化,岂不枉费这自然天赋。
母亲更是得意,倒不是为女儿后世博学,只因她懂得驳斥迷信之声。想来无论世道怎样,女儿一定不会任人欺凌,岂不高兴?
这种宣告似乎还不够,父亲母亲也多有怀疑,因此,周岁时,他们又特意给她办了“抓周礼”。她果然笃定地去抓书册,对其他物品视若不见。母亲定是惊讶地轻笑了,父亲也肯定是捋着胡须、心中暗喜的吧。
书为魂,香续命。想宝玉当年,是衔着通灵宝玉出生,玉在人在。而石评梅,却是得书香诞生,别有一番韵味。母亲疼她,给她缝制了一个绿丝线绣的荷包,不装女红之物,但存笔墨书香。
也只有书笔,才能在她的人生中,论短长。
天赋堪怜咏絮才
有了这样的已卜前程,父亲自然不敢怠慢,谆谆教导着,而女儿也果然不辜负父亲的厚望,才华初露。
石铭读东方朔,兴之所至,提笔作画,成一幅赤脚老翁衔桃图,挂在中堂,自品自赏。小评梅发现后,一时兴起,挥毫泼墨,一蹴而就:“我乃上方一老仙,东方几次窃桃还,想因王母朝天去,白鹤仙童树下眠。”稚气未脱,却满纸趣味,让画作自得一份童真之美和天外仙气。
冲动之作,三分想得鼓励,七分却害怕训责。及至父亲看到涂鸦,连连点头,小评梅的忐忑之心方定,随之信心倍增。再题诗时,毫不犹豫,落笔即成。
她有一位玩伴,叫张金荷,颇有诗才。张金荷的母亲善剪纸,曾经剪得一枝梅。小评梅最爱梅,乍看那梅花皓态孤芳,颇有神韵。欣喜之下,未免技痒,又找来笔墨纸砚,题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做十分春。”到底还是梅花,惹她才情绽放,虽不惊风雨,却也不输神韵。
如果时光能定格,得有多少得意,都留在少年时。纵是寒梅魂归,幽香傲放,也怨,少有儿童的快乐和随心。那叮叮嘤嘤的童声,在梅花开处,可录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