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闰成立后,楼观道的历史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国家的宗教政策,政府依法对公民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生活予以保护。鉴于楼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珍贵文物,楼观被确定为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宫观,屡次拨款修复,对一些有价值的殿宇予以重建。楼观道自近世以来一直信奉全真道,绝大多数道士属龙门派。根据全真丛林制度的传统,历任楼观住持对观内的教制道规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并为四方云游参访的各派道士提供挂单居留的便利。陕西省道教协会(1986年成立)和西安市道教协会(1987年成立)成立后,楼观和陕西省其余道观的修葺、管理工作及宗教生活进一步走上了健康的轨道。特别是在任法融担任楼观监院、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和会长期间,楼观在道教经典、教理教义及道教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海内外道教文化交流活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楼观更加符合作为老子传道著书之地的独特历史地位,成为享誉世界的道教文化胜地。
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楼观沿革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楼观尚有常住道士 140余人。1952年土地改革中,地方政府根据土地政策法令,按当时常住道士人数,留给道观土地360多亩,以保证道众的生活来源。从此以后,历任楼观住持根据劳动自养的原则,组织观内道众躬耕力作,自力自养,并以余资和政府拨款对殿字进行维修。
1949年以后,雷明物和尹至修尚在楼观,但因年事已高,不再任住持,以清静自修为务。1954年秋以前,庞法山继雷、尹任经台住持。庞法山离观后,候崇祥继任至1960年。他带领本观道众在山坡谷涧营造果园,先后种植苹果树80余亩,核桃树30余亩,不仅保护了楼观的水土,增加了道观的收益,改善了道众的生活,而且为说经台千年古观增添了新的色彩,每至春秋之季,经台周围绿荫环绕,花香满山。1960年前后,候崇祥和雷明物相继羽化,合台道众无不啼嘘怀念。从1960年到1966年,杨嗣真继任住持,继承前业,精心维持。1962年在北京召开全国道协代表会议,陕西省由华山玉泉院和楼观各派两名代表,当时的楼观住持杨用真和蒙园和出席了会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接见。
19“年以后的十年动乱中,楼观与其他历史文物单位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不少有文化艺术价值的碑石、匾额、题字、楹联被毁坏,万余册经籍和千余件经板被焚烧,老子及其他30多尊像被砸毁。特别是宗圣宫遗址内仅存的三清殿,建于元代,迄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也被楼观镇和东楼村拆除,使宗圣宫完全成为废墟一片。在混乱中,一些乡民又趁机滥砍山林树木,经过长期养育的说经台北麓数百亩橡树林,在很短时间内被竞相砍伐殆尽。为了保护经台文物和楼观园林,观内道众多方劝阻,地方政府和国营林场屡次禁绝,但终于无效。在此期间,说经台被其他工程单位占用不少,住观道士被迫落发还俗,许多道士流散,宗教活动大都停止进行。
193
1976年以后,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逐步恢复,楼观面貌渐次好转。1977年,周至县楼观台文物管理所成立,对说经台殿堂予以保护管理,对一些被毁、流散的碑石予以收集、重建,收回了不少散失文物,继而进行整理登记,并展开了初步的文物研究工作。1979年,陕西省文物厅拨款12万元,将周至县城内城陛庙一部拆迁楼观,在老子殿后藏经阁遗址上修建起斗姥殿,1982年,楼观文管所耗资15万元,在说经台迎仙门前两侧原十方堂遗址上起建仿古楼18间,杨隆山先生又搜集历代文人高士楼观题咏诗词70余篇,集印成册,并将其中最著名的诗章20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王个巷、沙孟海、商承柞、钱君甸、沙曼翁、沈靴寿、蒋维松等人用篆、隶、真、行、草各体重新书丹刻石,镶于老子殿后东西行廊壁中,以垂永久。他自己又编写了《楼观志》,王士伟应约写出了《楼观道简史》,对楼观史着手予以初步整理。
1980年杨嗣真再度担任楼观监院,1981年秋杨嗣真羽化,于园明继任。在此期间,他们相继召回流散道士20余名,逐步恢复了道观的宗教生活,对国家退还道观的30余亩土地和竹园细心耕作,集聚道观和道徒个人的余资对老子像予以重塑。1983年春,于园明染病不起,继于1984年羽化,从此,楼观由任法融主持,接着被道众推选为监院。任法融任监院后,楼观面貌为之一新。
二 任法融和当代楼观
(一)生平及教内外任职简介
任法融,甘肃省天水市新阳镇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其母在外祖父的家庭教育下,亦通四书。受这种家庭文化环境影响,他自幼即酷爱读书,7岁人学,白天在校学习功课,夜间和假期由母亲训读濡经,16岁时已初读完儒学四书。后因家境贫寒,休学三年,在家中边耕边读。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有许多道教胜迹和著名的仙真高道。伏羲氏诞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至今天水市仍有伏羲庙和画卦台;甘肃腔桐山据传为仙人广成子隐修之地,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之处;被道教尊为“文始先生”、“无上真人”的尹喜即是甘肃陇西人。在唐代,天水人尹文操、平凉的负半千、陇西的李渤、西和的萨守坚(萨真人)都是名重一世的高道。宋元明清时期,华山陈拎、全真道邱处机、马丹阳、尹志平等都曾来甘肃陇西、陇东云游传道。明代全真高道李涵虚曾任陇西七真观住持,孙碧云任兰州金天观住持,清代高道刘一明在兰州兴隆山建观修行长达40年。因此,甘肃自宋元明清以来,道教宫观遍布各地,据统计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省仍有宫观1054座,规模较大者就有200多座。在这种浓厚的地域道教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处于贫寒失学困厄下的任法融乃于19岁时在陕西省陇县龙门洞人道修行,师事龙门洞全真道人王嗣琳,派名法融,系全真道龙门正宗二十九代传人。龙门洞是全真派龙门开宗祖师邱处机早年隐居修道之地,道风渊源有自,龙门洞人道的出身因缘对任法融一生的道教信仰、道教修行方式及道教文化观念有深远的影响。人道后,因感《道德经》为道教根本经典,老子为道教始祖,自知若不通(道德经)则无以知大道,乃日夜攻读习诵,历时二年有余,将《道德经》、《四品经》、《阴符经》、《黄石公素书》四种经典全部背熟,莫定了一生道业的基础。同时又随师习熟道教科仪规戒,行为有则:;仪范有轨。后因仰慕老子终南山古楼观传道授经的仙迹圣地,必欲到此亲瞻神受,受老子遗泽沐浴,乃于1955年12月来周至县人楼观挂单,后转为常住,师事楼观老宿梁宗和道长。来楼观后,除继续精研体悟《道德经》外,又从梁道长攻读《庄子》、《尚书》、《易经》和《左传》。梁道长于此学有所得,为之句读字训,任法融随其精心研读,章节疏义,详为体会,一丝不苟。这一段读经生涯使他对道家“三玄”(《老子》、《庄子》、《易经》)和儒学经典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为其综合把握道教的教理教义,形成他的道教文化观念奠定了理论根基。
龙门洞读经和说经台读经使楼观道友感受到任法融是一位立志修行的虔诚道士,因而对其更加信任,委以各种道职。1958年由一般常住升转知客,负责接待安置十方云游参访道士和信士。1963年转为账房,负责管理宫观收支财物和账务,对当时楼观的维护修缮、经营维持颇尽其力,其组织管理、接待十方的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其公平正直的品德为道众所认可。1966年以后的十年动乱中,任法融和楼观绝大多数道士一样,备受曲折磨难,中断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和经籍研修。动乱结束后,任法融重新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并积极投人了楼观的修复兴建工作,1980年起,他主持了楼观的修建事务。1984年于园明监院羽化后,任法融即被合台道众公推为楼观住持,1986年被正式选举为监院至今。1986年11月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时,任法融以道协筹备组负责人的身份代表筹备组向大会作了工件报告,被大会选举为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至今。从此以后,任法融除继续致力于楼观道观的组织管理、兴建营造事务外,还积极参加了陕西省和全国道教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担任着一系列重要领导职务。从1986年起,他一直担任陕西省道协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从19%年起相继担任中国道协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6月被选举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从龙门洞人道到终南山古楼观研修经典,再到被全国道众公推为道教内的宗教领袖,模范丛林,任法融一直是一位崇尚大道、苦志修行、爱国爱教的虔诚高道。
《二)兴建道教宫观。整顿道教组织。完善道制教规
据楼观历代道书、碑石文字特别是元、明、清以来的宫观图碑记载,终南山古楼观最初渊源于春秋时尹喜在楼观隐修至道、结草为楼所居之草楼观,秦汉魏晋各代屡有兴建,至唐、元两代,遂形成了以北部宗圣宫和南部说经台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体系。元代宗圣宫由南向北一字排列为廖阳、兰清、文始三大殿和四子堂,廖阳殿两侧建有景阳、宝章二楼,四周建有各种堂室寮房。说经台在明清时期从南向北依次为迎仙门、灵官殿、老子祠正殿启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和藏经楼,老子祠正殿东西两侧为四子堂和太白殿两个配殿,藏经楼左右两侧为藏经阁,并架设复道将藏经楼与藏经阁从空中连接起来以便往来。在这两个中心建筑群四周的1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大小数十处庵观道院和仙迹遗址建筑。南至终南山主峰及L11谷、河口有仰天池、元始室、十老洞、炼丹峰、吾老洞、老子墓(大陵山)、迎阳洞、纯阳洞、吕公岩,说经台东西两侧及宗圣宫东西两侧,西有尹喜墓、仙蜕园、玉真观、延生观、十方丛林院,东有显灵山、会灵观、遇仙桥、洪妙观及宗圣宫以北的玉华观,其总面积不下三四万平方公里。但是,古楼观建筑也受到了风雨侵蚀、兵火战乱、山洪地震的多次重大毁坏。据可靠文字资料记载,元末至顺二年至明代,说经台以东的会灵观和洪妙观曾因几次特大山洪而被冲毁,宗圣宫曾在明嘉靖三十四年被地震所震毁。后来虽经明代几任主持勉力修葺,但再也难以恢复到唐、元两代的规模。正因为如此,所以明代末年以后的楼观中心就从北部的宗圣宫南移至说经台。清代以后的楼观碑文和当地民众习惯于将楼观称为“楼观台”,显然是指说经台而言的。在此之前,唐、宋、元代的碑石文字都将楼观称为宗圣宫或宗圣观,显然是以宗圣宫为楼观建筑群的中心的。清嘉庆三年,白莲教起义波及关中,起义军和官军曾在楼观一带相持数年,说经台毁于兵火,荒废几尽。后经刘合仑、朱教先重修始有改善。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一部进人关中,其中一支驻扎楼观三年,起义军与官军在此激战,使楼观“清静之场变为戎马之地”,宫观毁于战火。直到民国元年(1912),楼观原有殿宇大部毁废,原宗圣宫内仅余三清殿,说经台殿宇仅存山门和老子祠,其余都成残迹。其后之住持李园甫、尹志修、雷明物等虽有修葺,也只是勉为维持而已。1966年后的十年动乱中,宗圣宫遗址内仅存的一座三清殿也被附近农民拆除,宗圣宫至此变为一片废墟,仅有几株老柏枯干在风中挺立。说经台上的许多碑石、匾额、楹联被砸坏,连老子、四子等30多尊神像也被推倒毁坏,数百亩橡树林被砍伐殆尽。任法融就是在这种艰难局势下继于园明道长之后被楼观道众公举为楼观监院的。
古楼观说经台的复兴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过程中得以实现的。1981年12月,陕西省政府将楼观台、八仙宫及华山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确定为全省著名宫观,决定交由道士管理。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述五座宫观为全国重点宫观,交道士管理。1984年7月,由赵朴初、黎遇航率领的全国政协落实宗教政策调查组到楼观台、八仙宫、华山道观专门调查推动宫观庙产的移交情况。于是,在陕西省和周至县政府的支持协调下,首先决定将说经台山门之内的所有庙产和文物交还道观管理,作为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合法场所。从1984年夏到1986年冬,任法融首先组织全台道众,精心筹画,分工协力,集资购材,辟荆棘,清瓦砾,不畏寒冬酷署,夜以继日,艰辛三年,对说经台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从而使老子殿、太白殿、四子殿、灵官殿、迎仙门及台内东西两侧的18间厢房得到了彻底翻修;在老子祠大门两侧新建了钟楼和鼓楼;在说经台下东侧坡面上新修了一条石阶盘道;在老子殿北,将周至县城内的城陛庙拆迁改建,在原藏经楼旧址上建为斗姥殿;在斗姥殿北重新修建了救苦殿三楹,对斗姥殿和救苦殿内的神像和壁画重新塑造和彩绘。同时与文管所配合将散失碑石搜寻收集,予以集中保护。经过这一次大规模修复,使说经台重新成为一座庄严肃穆的道教文化场所,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吸引了更多的道教信徒来此云游参访,海内外的不少道教文化学者也开始纷纷来楼观参观瞻仰。
随着楼观说经台的初步修复及道教宗教活动的正常展开,楼观在中国道教宫观及道教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楼观在开展道教文化研究,促进海内外宗教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从1986年以后,说经台周围历来归道观经营管理的庙产也逐步交还道观管理,楼观的兴建规模也随之扩大。1994年,经任法融道长多方联系,以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为主捐资兴建的吕祖殿和希声堂道院落成。该殿位于说经台山门西侧,正南方高台上为吕祖殿五楹,主奉吕洞宾神位。正殿下西侧为希声堂五楹,为道观管理委员会办公地和接待室。正殿下东侧五楹,为西安市楼观老子研究会办公地和接待室。正殿之北建有30米长的长廊碑厅,碑石文字为传说中老子养生经七律诗一首,七律诗的正韵诗一首,七律诗的正义词(西江月词)24首。正文前面刻有任法融撰写的(碑刻老子养生学秘字谱序言》,介绍了该秘字谱的发现过程及刻石缘起。在四合院式的大院之中,立有两块巨碑。西碑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大师任继愈和周至张居仁所撰写的《修复楼观记》碑,记录了任法融和楼观文管所在修复楼观中的辛劳和贡献,盛赞法融道长夙怀拯物之志,受任于倾颓之际,奋起于危难之间,夙夜辛勤,奔走八方,四海交友,广结善缘,团结道众,戮力同心,惨淡经营,终使古观鼎新,恢复有成。其爱国爱道之敬业奉献精神,足以典型丛林,垂范后昆。东碑为任法融撰写的《楼观台沿革记》碑,追踪记述了中国道教的仙源缘起、楼观在中国道教宫观中的仙都祖庭地位及其历代沿革演变,深刻体现了这位楼观高道对楼观道独特历史地位的珍惜和自重。在吕祖殿和希声堂大院东侧,又别建一座独立的具有浓厚道教文化色彩的山庄式建筑,名日白云仙庄,雕梁画栋,两层楼台结构,供云游参访道众和游客居住。
继吕祖殿、希声堂和白云仙庄这一重大兴建工程之后,修建了王理仙方丈纪念碑、楼观历史遗迹图影碑和文始真经碑,在楼观重建中韩道教文化交流纪念碑—《兴隆碑》,重立朱象先墓碑,这些都是任法融任楼观监院后所主持的比较重大的活动。王理仙大师曾于1950年后居楼观修道两年,1952年移居西安八仙宫,是陕西境内负有盛名的全真道律师。1989年北京白云观经批准举行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公开传戒活动,王理仙以全国仅存的全真“天字第一号”戒子而被恭请为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开坛传戒,受戒弟子75人。王理仙律师1994年羽化登真后,即安葬于楼观。任法融为了缅怀其功德,尊师崇道,纪念他在楼观的修道活动,率领合台道众于1997年在说经台下西侧刘合仑律师衣钵塔对面修建了一座王理仙方丈纪念碑,并亲自撰写碑文,记述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崇高功德。楼观历史遗迹图影壁和文始真经碑建于1999年,位于说经台内老子殿北。壁之正南面镌刻了尹喜《文始真经》九卷的经文和任法融对《文始真经》的疏义,体现了老子和君喜在楼观道中的独特地位。壁之北面绘制了历代(主要是唐、元两代)至当代楼观建筑群及道教仙迹遗址的规模和具体位置,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历代楼观的面貌。2002年修建的中韩历史文化交流纪念碑—《兴隆碑》是为了纪念韩国高道金可纪而修建的。金可纪,新罗人,唐文宗开成年间人唐留学,得中唐朝进士,后无意仕途,隐居于终南山子午谷中(今西安市长安区之南)修道,唐宣宗大中年间羽化于子午谷中。金可纪之生平及其终南山修道活动,《续仙传》、《太平广记》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有记载,《全唐诗》收录有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诗,《全唐逸诗》收录有金可纪题仙游寺诗残句。可见金可纪在唐朝当代已是一位著名的高道,并曾来楼观一带云游参访。后世之有意者将金可纪事迹镌刻于子午谷之摩崖上,称为《兴隆碑》。2000年秋,韩国金仙学会学长、新罗人唐著名留学生崔致远之三十代孙崔炳柱先生专程来陕西调查新罗人唐留学生事迹,于子午谷得见此碑,遂萌捐资重建此碑之志。在任法融道长的大力支持下,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樊光春教授、楼观监院助理任兴之的具体筹画,乃于2002年8月将此碑重新镌刻上石,迁立于楼观说经台下西侧。朱象先墓碑的重新发现和重建在楼观修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朱象先是唐宋金元时期楼观高道中为数不多、贡献突出的一位教内学者,他在楼观隐居修道30多年,将楼观道史资料上起唐武德三年(630),下迄元至大元年(1308)共679年的所有重要资料收集整理,汇编为《紫云衍庆集》。该书为明正统(道藏)川字部第六、七、八卷全文收录,从而使唐宋金元间楼观道史资料得以保存至今。朱象先晚年曾任楼观大宗圣宫三洞讲经师和说经台住持,最终即羽化安葬于楼观。但朱象先的晚年行迹和羽化安葬之地却长期湮没无闻,世所难知。1986年在楼观仙蜕园旧址所发现的朱象先墓碑为确定朱象先的羽化安葬之地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以上内容详见本书资料篇第二章第一、二、三节)任法融道长对朱象先的道行学识十分敬仰,对其墓碑的发现极为重视,乃于2001年率合台道众将该碑于其旧址重新拔高建立,并修碑亭予以保护。
2004年10月30日开始奠基的楼观说经台前院的修复工程是任法融道长自1984年以来所主持的最大修复工程,该工程是由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捐资近千万元启动兴建的。任法融道长与该集团主席李兆基先生结缘于2001年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对老子道德学说和道教义理的共同信仰使他们一见如故,时有往来,乃促成了这一重大工程的启动。2003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专程至楼观现场办公,任法融道长向其介绍了该项工程的情况,省上领导乃当场决定将说经台前院庙产限期交还道观,保证该工程的顺利进行。2004年10月30日,在楼观台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2005年4月,李兆基先生在参加清明节黄帝陵祭祖大典后专程赴楼观,对该项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该工程的主要项目有:对说经台山门及山门东西两侧碑厅进行彻底翻修,对说经台前院广场中央的千年古银杏树加砌水泥围墙护基和围栏予以保护,在广场东西两侧新建两座碑廊,在西侧碑廊之后新建讲经堂,并将原白云仙庄拆除后在其原址新建藏经楼,在广场南部两侧新建东西凉亭,在广场正南方新建牌坊一座,作为说经台和炼丹峰的上下人口通道。
以上诸项修复工程,历时20余载,所需资材甚多,寒暑风雨,艰难之至。其有成焉,端赖国家支持,全台道众克勤克俭,不辞辛劳,及社会各界、海内外信士的援手,但任法融道长的躬亲率先,淡泊自守精神,爱国爱教,以复兴老子讲经著书之地为己任的虔诚心志,他精深的道教文化素养和平易近人、广结善缘的人格魅力,使其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其个人贡献自应予以充分肯定。天道酬勤,福由德积,楼观说经台20多年的修复和复兴过程即是明证。
在任法融率合台道众修复说经台的同时,周至县文物与旅游管理委员会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也先后在宗圣宫遗址四周修建了宫门牌坊和围墙,参照元代宗圣宫图碑在旧址上新建了原有的重要建筑,对遗址内的古碑、古柏和其他重要文物予以抢救和保护,使昔日之终南山古楼观南有说经台、北有宗圣宫的整个格局得以大体重现,使其和老子传道授经之地的盛名大体相符。
在修复楼IFV&;gt;cil宇的同时,任法融还对楼观道观的道制教规进行了整顿。他参照全真道的传统丛林制度和清规戒律,并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因时达变,斟酌损益,使之更加完善,建立了楼观道观管理委员会,由道观的常住道士民主选举监院和大执事,民主管理道观事务。制定了道士出家、云游参访、挂单和常住的具体管理制度。在担任陕西省道协会长之后,他特别重视常住道士特别是青年道士的宗教道德修养和道教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次在楼观举办全省各大宫观的负责人和青年道士骨干的宗教知识、法律知识及道教教理教义、道术科仪、养生知识的培训班,他自己多次亲自授课讲解。其中最重要的有1987年9月的全省宫观住持培训班,1988年9月的道家养生学习班,1995年10月的省道协第八届道教知识培训班,1996年8月的养生文化研讨会,2003年10月的全省各大宫观负责人普法学习班等。在上述几次培训和研讨中,任法融均是最重要的主讲人。
(三)任法融的主要著作及其现代道教文化观念
综观道教及道教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如何使其同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时代变革相一致,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是道教得以存在、道教文化得以发展演进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任法融撰写了一系列著作,从一位具有高深理论素养的教内学者的角度,思考和形成了他的现代道教文化观念,探讨了道教及道教文化如何同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文化相适应的一系列关系问题。
I。《道德经释义》
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道德经释义》是任法融一生的代表性著作。该书认为,“道教把老子奉为始祖,《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笔者躬身研究道学三十余载,谨研《老子》、《庄子》、《周易》二十余载。对‘道,尤为弹精竭虑,悉心研探,在长时间的修持中悟解。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讨、静悟的结果,实非一时之愿,一日之功。”作者表示自己注释《老子》一书的目的是“用道家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对《道德经》作以基于本来意义的阐释,把其中的科学精华挖掘出来,使之宏扬于世,为振兴中华和促进文明进步服务。”
该书的首要特点是坚持道教自身对《道德经》的传统理解。作者认为道教内对《道德经》的理解是“师传口授、代代相传”的,其方法“是在修身养性的长期实践中理解、顿悟的”。从道教内的传统理解出发,任法融认为,《道德经》的整体结构包括“道”和“德”、“可道”和“下德”两组基本范畴,及“无极图”和“太极图”两个基本图式。“道和德乃是一个无极图—O;可道与下德则是太极图一一勺。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这两个图囊括无遗”。对于《老子》书中的许多具体章节的文字内容,作者也以道教内的传统观点予以解释。例如对第十章中的“载营魄抱一”,作者解释为先天元神和元精的阴阳互补,互为运转,在体内聚结成丹;对“专气致柔”解释为人在炼养时“必须使心神专一,调和呼吸,由粗浅到深长,由强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婴儿”。这种解释方法,既与古代高道注老解老之书相符合,又便于当代道教界人士理解、认同和运用,突出和引伸了老子学说中的养生学内容与意义。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坚持道教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又对老子学说作了许多新的解释,发挥了老子学说中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内容。例如在论及老子书中关于有无、阴阳、正反、刚柔、强弱、贫富、贵贱、祸福、善恶、真假、美丑等一系列关系时,作者解释说:“任何事物都是由正反两种因素构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物极必反,理穷必变’。任何事物达到极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上述内容表现了“《老子》一书中关于对立、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任法融对老子书的上述理解和阐释,是古代高道解老注老之书中所没有的,它有利于提升当代绝大多数道众对老子一书的理解水平,使老子学说和道教文化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生命活力。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对老子一书中的许多概念和文字的解释相当准确具体,可以作为绝大多数普通道士阅读老子书的辅导材料。例如在解释第五章中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他将“不仁”解释为“无心仁慈、无意偏爱”,“天生万物并非因为爱,天杀万物亦非因为恨,而是自然运动变化之规律”。同理,“圣人无偏爱,无私情,开诚布公,替天行道,对王公贵族、庶民百姓一视同仁”,“不以个人意志加天下”。他将“上善若水”解释为“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这种具体而准确的文字、概念解释在书中随处可见,它可以为初学&;lt;老子》者扫清文字障碍,使其便于人门,进而理解其深刻含义。但在这种准确具体的文字注释同时,任法融也时常会有一些极通俗的比喻方法。例如在解释常人难免有喜欢争名争利争位,有道之人则自觉淡泊名利地位,甘居下位时,他说:“常言道: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人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无倾覆之患。”在分析贫富贵贱的利害关系时,他说:“人皆是一个脑袋两只手,虽其体智有别,收益有异,由劳动挣得的收益,不会是悬殊太过。不劳而获,以至金玉满堂,必有不义。这些金玉必招祸患,不能常保。”中国的绝大多数道教徒出身农家,文化程度不高,这种通俗化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
该书的第四个特点是,任法融在解释中提出了他对老子书的一些独特理解,见他人之所未见,言他人未予充分重视之理。如他在该书“总论”中说,“《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老子五千言,最终归到人。为了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这种以道育人、以人弘道、人道兼重、人道合一、最终落实于人道的观点,本为老子书中所固有,但却与学术界比较流行的那种老子伸天抑人、重自然无为而轻人事有为的观点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重视。任法融认为研究《道德经》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身得到升华,206
发生质的、根本的变化,得道成真,成为全新的人”。
《道德经释义》一书先于1988年在道教内印发流行,后由三秦出版社于1990年正式出版,复经作者精心修改补充于1991,1993年、1997年、2006年多次再版重印,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受到海内外道教界和学术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
2.《&;lt;黄帝阴符经&;gt;·&;lt;黄石公素书&;gt;释义》
《道藏》所收的《阴符经》和《黄石公素书》自唐宋之后历来为修道者所重,流传既久,注释者甚多,因其文约义丰,涉及内容甚广,故注释者所取各异,对其理解颇多歧义。因其书论治国理政安民及行军战阵之道以天道为宗旨立论,其义归本于老子,故任法融于注释老子《道德经》之后,又撰写了《&;lt;黄帝阴符经&;gt;&;lt;黄石公素书&;gt;释义》一书,于1992年8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在该书中广征博引,详细记述了黄帝的事迹和诸种发明创造,及黄石公其人和《黄石公素书》、《黄石公三略)之间的关系。在综合参酌和辨析前人对这两部书的各种注释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两部书的基本思想和看法,反映了作者对这两部书的基本观点。最后,作者用了大量文字,对这两部书的各章大义分别进行了归纳讲解,对其文字分节分段进行了注释和训读,以上的篇章结构和具体内容证明,任法融的释义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两部书的宗旨要义的根本观点,又为研读此书者提供了一个辅导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一”即是元气,是人身中的一气灵根。阴阳二气在人身中是精气与神(魂与魄,心与肾等),只有阴阳相守,精气神相合,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二者“运转拎炼”,合凝归一,人才能长生;双方相离,不交不合,“则死期将至,大限临头”。释义以“坎离交会”解释《阴符经》中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一句,认为坎离二卦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水火,在人为男女,“人身虽小,暗合天地”。“未既”之卦象是离上坎下,即火上水下,则坎离不交,水火未既,在人身则为神气失守,母子分离,阴阳不调,“以致疾病短命”。相反,“既济”之卦象是坎上离下,即水上火下,则坎离交会,水火既济,在人身则为神气相守,母子相依,阴阳相合,则可使人的寿命“不凋不残”。释义又以“木火”与“情性”解释《阴符经》中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一句,认为此句即是“以木喻性,以火喻情,以国喻身,以奸喻欲”。其义是情妄动必失木性,犹如火燃必焚木;六欲逞狂必丧身躯,犹如奸位横行必乱其国。因此,修道之人必须戒除妄念情欲,返回本性,才能得道长生。对于上述诸句,各家注释以炼养、治国、用兵、哲理、比喻解释者各得其宜,但在道教教内,似以炼养解释者为多。但是,任法融在“以道教内丹之学,阐阴符之旨”的同时,也从治国、理政、安民、用兵等方面对《阴符经》的内容作了广泛的解释,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人观察和丰富经验。
诸经合说而又归宗于老子之道,这是任法融注释《阴符经》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释义中,他对道家和道教的经籍及儒家的经典旁征博引,用以解阴符之义。但是,在旁征博引的同时,作者又坚持他的一贯观点,认为《老子》一书是道教诸经之首,“道”是道教义理之本,因而常能吸收对阴符之义的诸多具体理解归宗于《老子》,追本源于大道,这是任法融的许多著作区别于一般注释的显著特点。例如,在解释《阴符经》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一句时,作者既引用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又引用了《周易·系辞》上下传中仰观俯察以知远近、幽明、终始、死生之故的论述,还引用了《太平经》关于治乱之道在于顺天时、合阴阳的观点,最终则归本于“体天法道、造化之机”。在解释《阴符经》之“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作者更是综合引用了《老子》、《庄子》、《周易》、《论语》、《孟子》及《黄帝内经》中的许多观点和事例,最终归本于无论是治国、理政、用兵、修身“动止必随时机”,“待时而动、应机而行”即是自然无为之道。释义的上述内容和论证方法,反映了作者熟读诸经,对古代文化典籍有较高的学养和识见。
。另外,在《阴符经释义》中,任法融还提出了一些异于他人而又值得注意的独特学术观点。例如,对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人们常批评它有过重的消极倾向,而释义则认为,“老子的无为自然的理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地事先作备,待时而动,待机而发,乘势而作,顺应客观事物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到有所作为,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对于《阴符经》中的“禽之制在气”一句,他人多以敌我双方的士气解释气,认为敌我双方的士气在战争中极为重要。而任法融则认为气在此处既可解释为士气,也可解释为治国中的民心、民气,也可解释为炼养中的气。“固国、倾国皆民,善于制服利用臣民者,可用辅国,不善于利用者,可以丧国”。神气相守可以长生,“三寸气绝,立可丧命”。
在《黄石公素书释义》中,任法融从道家特别是道教关于儒道之间的体用本末关系的传统观点出发,论述了自己对儒道关系的基本理解。作者认为,如论儒道之异,则道家学说主要讲宇宙整体,讲道与德,儒家学说主要讲仁、义、礼,讲人伦规范,二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本体与功能作用、母与子、根干与枝叶的关系。如论儒道之同,则道、德、仁、义、礼对于人类缺一不可,“儒道思想总为一体”。释义还以床铺、车马为喻说明了本体与功能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任法融认为,“黄石公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家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法则”,“是将道的整体与作用及表现形式统为一贯、集成一体”的一部著作。作者在对《黄石公素书》的章节大义及具体文句的解释中,始终坚守了这一基本观点。在释义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异于他人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观点。例如,前人在评价儒道思想时,多批评儒家的人伦规范具有“帝王统治术”的消极作用,道家的寡欲、去智有“愚民政策”的作用。而任法融则认为,“体道立德,怀仁行义履礼,与万民同好恶、共忧乐,是为最根本的理身、理家、理国之道,亦是中国最文明、最正确、最稳妥、最可行的传统规范,把华夏炎黄这一举世文明的优良传统,说成是历代帝王统治人民的阴谋诡计,是不妥当的。”
(&;lt;黄帝阴符经&;gt;&;lt;黄石公素书&;gt;释义)一书于1991年3月完稿,1992年8月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时,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宗教学专家任继愈为该书写了序言。序云:“(余)昔年访楼观台,缘识任法融道长,接谈之余,见其气欺神凝,抱朴涵冲,积学深厚,世人罕能测其量”。又云“此书以道教内丹之学,阐阴符之旨,备一家之言”,对任法融的道行、学养与识见及该书的内容与观点均作了很高的评价。该书初版发行后,在各道观中广为流传,后又经作者认真修改再版重印,在海内外道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3.任法融的近期著作及其道教文化观念的趋于成熟
从2001年到20(”年的四年间,任法融连续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演讲,其中主要有2001年6月27日“在陕西省宗教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关于河图与洛书之易理》、《&;lt;易经&;gt;概略讲义》(上)、《道衍全真》、(道法自然》(2004年6月2日在韩国庆熙大学的学术报告)、(谈中国道教》(以上6篇论文和学术报告依次刊载于《三秦道教》2001年第4期,2003年第2期、第3期、第7期,2004年第3期、第4期)及《道论》一文。这7种著作所涉及的问题范围广,内容丰富充实,论述的道教经典十分重要,一作者在论述中,就中国道教、道教文化及道教经典等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学术观点,旁征博引儒道各家的重要典籍,达到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反映了任法融的道教文化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其中尤以《道法自然》和《谈中国道教》两篇最为突出,学术理论性最强,兹予简要评述介绍。
在《谈中国道教》一文中,任法融认为,道教源于黄老,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因此,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但由于其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具有普适性,因而同时也有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心情信仰的产生来源”,即宗教信仰在心理感情方面的产生原因,这是宗教学及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及哲学等学科所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作者抓住这一问题可谓得其重矣。论文认为,中国人信仰道教,原因有二:一是道教“以道为教”,道的体性作用及地位的至高至上性,普遍性、无限性及其对于天地万物、社会人生运行变化的支配性、必然性和不可违逆性,因而使人对道及道教产生出一种神圣感,对其信仰和崇拜。_二是现世人生中存在着种种争斗、苦恼,人生变幻莫测,祸福无常,使人产生了急需从中解脱出来的愿望,而道教的重生、贵生、乐生、长生观念及养生学说正好符合并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使人对之信仰崇拜。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道教的发展沿革”,对道教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创立、形成和分支别派,唐宋时期的兴盛及从重外丹向重内丹的演变,金元时期的道教变革及全真道的创立发展,明清时期全真、正一两大宗派的形成及全真龙门派的兴盛等进行了追踪简述,列举了卜述各时期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道家—道教文化思想与人类社会之关系”。作者认为“宗教是人的宗教,是社会的宗教,宗教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命运、社会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社会同兴衰,共安危,随国政之兴衰,而有荣瘁之变迁,依天下之治乱,而有安危之处境。”(见“在陕西宗教界纪念中共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作者认为,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内在联系,它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道教思想文化中的“以道为教”、“适中处和”观念和“以德为本”的原则。所谓“以道为教”就是以道为宇宙人生运行变化的根本法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该尊道、法道、体道,依道而行。所谓“适中处和”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该适中有度,不可过与不及,都应当和谐平衡。任法融在论文中广泛征引《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符经》中“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及《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经籍文字,论证了中和这一理念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准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处事交人中,都应以这一理念为准则。“人类谐和,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家道昌隆。人身阴阳和合,则祛病延年”。所谓“以德为本”就是要贵德,以德为立身处世,应事接物的根本。作者引证《老子》、《大学》、《中庸》中有关德的论述认为,所谓德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益,对人民有益,利于万民,把众人的利益置之首位,就是利益众生。任法融认为,道教利益众生,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当代的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是相协调的。
总之,《谈中国道教》一文抓住了道教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间题,从道教经典出发阐释了道教教理教义中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意义,肯定了道家、道教和儒家在“中和”、“贵德”观念上的一致性。任法融的这些观点都是有重要学术文化价值的,积极有益的。
《道法自然》是任法融于2004年率道教访问团访问韩国时在韩国庆熙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三秦道教》。报告抓住了老子学说中“道法自然”这一极有学派个性特色的根本命题及方法论原则,旁征博引道儒诸经和《易经》中‘的卦理卦意,分析了道的自然运行法则和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论述了“适中处和”这一道儒共通的方法论原则的理论含义和社会价值,重申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和社会功能。
任法融认为,“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一个根本命题,道法自然的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是自然,道是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自然过程和固有规律,这一过程自然而然,自然如此,不假施为,毋须有意造作,无任何主观意志主宰和操纵,故曰“道法自然”。论文分10条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论证。其主要方面有:在自然界,天尊地卑(高低上下),日月升降,星辰运行,四时往来,寒暑更替,万物荣枯,春生秋杀,都是阴阳二气屈伸进退,消长变化的自然过程。在社会人生方面人的吉凶祸福,人生环境和人生道路的优劣顺逆,都与自己的品德言行有内在的“自然因果关系”。“福在积善,祸在积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名卓著之果来源于长期积累的善行之因,杀身灭绝之祸是素日恶行积累所致。待人接物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处处炫耀自己,自然会“令人讨厌,被人厌弃,导致众人反感”,自然会造成环境恶劣,事局艰难。反之,谦虚谨慎,谦下礼让,举止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自然会“令人钦佩,心悦诚服”,“处境宽松,人情和融,则使人生愉快”。即使小至具体的言行举止,衣着仪态也是如此。“人之行走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强弱,道路环境优劣,一步一步向前行走”,才能“自自然然,不劳不累。这是行走的自然之道”。人的衣着仪态要根据自身处境条件,年龄老少男女,符合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而定,这样“自己感觉舒适,众人亦观之雅致”。反之,不顾环境习俗,男女老少颠倒,“不但自己感觉不舒服,且众人观之讨厌”。“道法自然”表现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百姓和国家的安危祸福、饥寒贫富,与执政者的道德水平,情欲动态,言行举措有同呼吸共命运的因果自然关系”。执政者“上顺天理,下应民心”,“不求分外之厚享,不滥用民资民力”,自然会政清民理,庶民富足,社会安定。反之,政令苛繁,朝令夕改,横征暴敛,任意妄为,“民必抗拒而难治”,社会混乱,国家衰亡。论文认为,道儒两家都主张执政者的自身修养是治国理民的先决条件,先正己而后正人,如果“执政者为官者只是想办法治人,反会越治越乱。皆因不先修好自我,舍本逐末所致”。自然之道表现于养生方面,“人之健康病患,生命长短与人的日常举止,养生方式有因果自然关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熟相宜,五味调和,劳逸适度,符合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平衡规律,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祛病延年。反之则身心违和,多病早亡。论文认为即使教育也应顺自然之道。无论是父母教育孩子,先生教育学生,均应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宽严适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对孩子溺爱娇惯或持杖严厉”,都违背了教育的自然之道。总之,道法自然贯穿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养生与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道法自然》一文中,任法融还引用《老子》诸章、《庄子》诸篇及《易经》中“豫”卦的卦象卦辞,论述了“自然无为”的确切含义及其价值。他认为,“无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之功用”。所谓无为就是“顺物之性,附物之情,因势利导,依从着事物固有的性理,而不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事物之上,强作妄为”。《庄子·天道篇》解无为是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即不将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强加于客观事物。《易 ·豫象传》云:“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就是欢乐喜庆,顺动在自然界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运化法则,在人类社会就是顺应人的性情,这样万物才能欣欣向荣,万民才会欢乐喜庆。因此,任法融认为,无为的实际含义是因顺万物之性,人类之情,而无为的结果则是万物和人类社会的顺利发展,结果是大有作为。因此,将无为解释为无所作为、一无所为、消积厌世是不符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本意的。
《道法自然》一文中还再次发挥了《老子》一书中的“适中处和”原则。任法融认为,“在《道德经》整部书中,体现了适中处和的思想”,“一部《易经》之大义,始终贯串了一个和谐的道理”,“儒家思想也主张处事接物应以适中处和为度”。可见适中处和原则在《老子》、《易经》及儒家是“一脉相承”的。该文通过对《易经》中的乾、坤、豫三卦的卦象、卦辞、艾位变化的细致分析,概括了其中的中和思想。如乾卦之德性为刚健正直,自强不息,有“元、亨、利、贞”之美德。但是“虽有如此德性,但行事中也必反复行道,不使偏胜。或腾跃上进,或退处在渊。审时度势,有过不及者终生凶咎。如刚进过甚,不久必衰,巨龙高处穷极,定生悔吝”。又如坤卦,坤象征大地,有“厚德载物”之美德。但在坤卦总局的六交中,尤以二、五两交最为“适宜且吉利”。原因是坤卦之“二交在下卦之中位”、“五交在上卦之中位”,交位适中“能以中和通于物理”,故最吉利。而其他不处于中位的艾特别是上交则未必适宜。再如豫卦,大意是欢乐之意。但豫卦之六艾中以也二、五交最为适中适宜,原因在于它“得位履中”,即处于六交之上下位中的中位,地位适中,德性和谐,无过与不及之病。所以豫卦之初戈辞曰“鸣豫凶”,提醒人们“在欢乐吉庆的环境中,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反招悔咎”。《易经》的上述义理,同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不敢为天下先”,“‘损有余而益不足”及知荣守辱,知雄守雌,不盈不争,居下处后等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和《论语》、《中庸》、《大学》、《礼记》中的“执两用中,致中和,守中庸”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除《谈中国道教》与《道法自然》之外,任法融近期所著的《道衍全真》、《周易概略讲义》(上)、《关于河图与洛书之易理》等也各有所重,各有特点,值得重视。自明迄今,中国道教衍化形成为全真、正一两大宗派,其教理教义、组织形式、科仪道法虽俱以老子为宗,但又各有特点。《道衍全真》追踪介绍了全真的历史,具体论述了全真道的修炼理法、修持纲要(修持目标、修炼要妙、修炼原则和修炼基础),详尽分述了王重阳祖师的具体修炼功法,全真七子之教义传承及各自的修行重心,对初人道者了解和研究全真道提供了人门之便。论文最后追本溯源,认为中国道教各派,其教法承传无不归宗于老子,“老子为至尊”;其教理教义、经教科仪无不归本于《道德经》,以老子道论为根基。这其实是任法融关于道教和道教文化始终一贯的基本观念。《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研究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易学研究历来有或重其义理,或重其文字训话,或重其占卜技艺的不同途经,要之则三者缺‘一均难以治易。任法融的《周易概略讲义》先述《易经》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而介绍了《易经》中的占卜技艺(演卦方法、断卦方法及断卦中之要点与难点),最后论述了占卜的用途和功能。诚如许多当代易学家所言,研究易学的最终目的在明《易经》中之义理与辩证思维方法,但《易经》别于他书的特异之处在于它不是空言义理或直言义理,而是通过卦象、卦位、卦数、卦交辞而言义理。就此而言,任法融《周易概略讲义》的内容为初治易学者提供了人门基础。“河图”与“洛书”是古籍中有关《易经》起源的一种图书形式,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和《易 ·传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成八卦。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来源、形式和内容,有关《尚书》、《周易》、《礼运》诸经的后世注疏有各种不同说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西汉出现的《河图》二十卷及&;lt;河图龙文》一卷,为汉世俄纬家之书。对上述诸说,宋人朱熹、清人纪n和孙星衍在其有关著作中有所考辨。河图、洛书历来为道教及治易者所重,谓其为“先天八卦”。任法融之《关于河图与洛书之易理》参酌古籍及古人诸说,对河图、洛书的名称及其由来,对其图形与寓义,对洛书图形在“数阵”上的奇异创造发明(纵横十五、错钗三元)均作了简要介绍和论述,有助于对周易象数学的了解和研究。
《道论》一文写于2006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十六日,道教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圣诞日。任法融于老子圣诞日的第二天撰写此文,意在以此文纪念老子圣诞)。该文概括了道在宇宙人生中的崇高地位,及道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该文认为:道在自然界为“宇宙根源,运动法则”,道是“万物纲纪,造化枢机,’;道“应之于人,是为理性”,‘旧用万事,皆具其理,百般感情,咸仗其性”,“国政治乱,事业成败,人类吉凶,无不备至”。总之,道的地位“高而无上”,“大w宇内,遍处皆存,往古迄今,无时不在”,“包容无遗,玄功无穷”。老子的道论“义冠群经,理蔽诸家”,道论是中国思想史的根本内容,儒佛两家道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具体运用,所谓“道体其本”,儒佛皆“继道之标”。但若能将道儒佛思想有机结合,则可“内修达圣,外用为王”,论其究竟,终究是“与道全真”。本文以四言诗的简明形式表达了任法融对老子之道及道家学说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基本理解。
4.任法融的现代道教文化观念
从以上所介绍的任法融的著作可以看出,任法融对道教经典及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开始于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释义》是他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出版后,他又对道教的其他重要经典进行研究,视野日广,思想日深,出版了《’&;lt;黄帝阴符经&;gt;&;lt;黄石公素书&;gt;释义》等著作。200年之后,其学术理论思想日益成熟,对道教经典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达到了更高水平,在其近期著作中不但能对道教和儒学经典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予以综合理解,使老、庄、易诸学皆统一于老子之道,以老子之道论说诸经之义,又能立足于道论,放眼于时代,发掘道教文化中有益于当代的积极意义,阐释道教文化与当代文化互相契合的根基所在,形成了他关于中国道教和道教文化的整体性思想。作为一位道教的教内学者,任法融的研究历程体现了当代修道之士探索道教义理和道教文化不断因革创新、与时偕行的努力过程和前进方向。
在上述著作中,任法融逐步形成了他关于现代道教思想文化的一些基本观念。一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二是道教和道教文化应当与社会历史同步发展演进,在当代,它应当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实际及文化内容相适应的观念。三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道教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人类理性的关系,不断增强和提升道教文化中的义理成分,使宗教的“心情信仰”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使其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生活方式相协调。四是要坚持以道为教,以老子《道德经》为道教的根本经典,使道教与道教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任法融的上述基本观念,不仅表现在他的各种著作与讲话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他的个人修为及对道教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活动之中。
《四)任法融的海内外道教文化交流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的各级组织和管理机构逐步建立,日益完善,道教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组织和民间团体,教内外的道教文化研究机构也纷纷建立,道教文化研究及海内外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道教及道教文化的海内外交流活动,有利于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于世,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宗教现状和宗教政策,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稳定。在这一交流活动中,任法融因其本人修持虔诚、功德高尚、精研道教经典、著作广为流传,加之其常住楼观、历任教内各级领导职务,所以能广结善缘,对海内外道教文化交流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任法融的海内外道教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比较重大者有以下几次:2000年6月,应台湾全真道教会的邀请,任法融率中国道教文化交流参访团对台湾进行了为期半月的访问。访问团先后访问了台湾中华道教总会、道教总庙、全真道教总庙、高雄道德院和文化院、松山慈惠堂、台南玄枢院等道教场所和机构。举办了“弘扬道教文化、推动世界和平”等专题座谈会,同台湾各大宫观的200多名负责人和道教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见了道教界的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展示了大陆道教的古老传统和风范。双方一致认为,两岸道教徒都是太上老子的玄门弟子,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血脉相通,同宗同源,应该加强交流,联融亲情,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2001年9月,任法融参与组织和倡导的“老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楼观台举行。国内许多大学、科研机构,日本及香港、台湾的著名宗教学者130多人参加。会议就老子生平、老子的思想传播、老子学说的现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对老子西行人秦,老子在楼观传经著书,老子葬于楼观之侧大陵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考辩。2002年s月,在任法融的关心和推动下,中韩道教文化交流纪念碑揭碑仪式及中韩日道教学术发表会在楼观台举行。中韩压五国学者及道教界人士200多人参加了卜活动。韩国金仙学会会长和庆熙大学、汉城大学、园光大学、高丽大学及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应邀参加了研讨和纪念活动。任法融在会议致辞中提出了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及其与老子学说的关系间题,以及道教文化与时俱进、为世界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观点。
2004年1月,应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的邀请,任法融率陕西道教文化交流团对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拜会了台湾道教总会秘书长,参访了中华道教学院、松山慈惠堂、妈祖庙等十余所道教场所机构,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斋re法会。台湾易经学会会长,韩国金仙学会会长及许多道教宫观负责人,也拜会了任法融,双方进行了友好交谈。在交谈中,台湾道教总会秘书长表示,“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华人心灵上最易沟通的精神文化”、“道教文化必须在中国和平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交流团在台北举办了书画展示,任法融还应邀当场挥毫展示了其书法艺术。
2004年5月,应韩国庆熙大学、高丽大学及金仙学会秘书长的邀请,任法融率陕西道教文化交流团访问韩国。在韩9天中,交流团访问了高丽大学、庆熙大学、祥明大学、汉城曹溪寺,参观了汉城青瓦台总统府、景福宫、民俗博物馆及许多道教文化遗址,会见了韩国金仙学会秘书长及许多大学的负责人和道教文化学者,接受了韩国中文电视台、济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的采访,举办了四场学术演讲会。任法融作了《道法自然》、《试论&;lt;道德经&;gt;的精髓》及《&;lt;道德经&;gt;的精髓及养生方法》的学术报告。
2004年9月,西安市和楼观台举行了海峡两岸“纪念老子在楼观台授经”的系列纪念活动。台湾道教总会秘书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及香港的许多道教团体、道教学者应邀来西安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为此在西安市南门举行了仿古入城仪式,任法融在仿古人城仪式上发表了致辞,在楼观大陵山祭祀老子仪式上宣读了祭文,在为此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发表了《老子楼观授经的历史意义》的学术报告。国内十几个省市的道教协会、名山大观的负责人及许多著名道教学者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台湾道教总会秘书长表示,老子是“中华的老子,世界的老子”,海峡两岸三缘相通相连:地缘、血缘、道缘。两岸同胞同祖同根,同道同文,应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促进统一。
2005年4月,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李兆基访问楼观台。该集团是香港最大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之一,2002年起就和西安市共同发起成立了“西部大开发—西安投资协调委员会”,在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均有巨大投资。该集团主席李兆基是香港的著名爱国人士,他与任法融结缘于2001年秋,一对任法融的高深道学修养和道德风范十分敬仰,因此自2001年后多次会见交流。李兆基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因而理应为复兴老子说经台作出更多贡献,所以他早已决定为修复说经台捐资近千万元以表其心意。这次他在参加一年一度的黄陵祭祀黄帝大典后专程来到楼观台,向大陵山老子墓敬献花篮,在老子授经著书之地修习道教文化,与任法融一同进岁,亲密交谈,探讨老子学说和道教义理,自言此次修习真的是获益匪浅。
任法融的上述海内外道教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向世界弘扬中国道教文化,展示中国当代道教的风范,让世界了解中国道教的现状和国家宗教政策,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和统一,繁荣陕西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他本人的虔诚修持,他高深的道学修养和道德风范,他作为一代道教宗师和道教学者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则是他之所以能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
(五)积功累德,利益众生,功德社会
《老子》第五十四章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是老子关于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如何处理好自身和家庭、社会、国家及天下的关系,以及修道者进行道德修养的次第阶梯、层次境界的一段经典论述。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必须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先使自己的身心能够真正地体道有德,莫定行道的根基,进而再将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范围和效果逐步扩大,利益他人和社会,从修之于己逐步提高到利益众生,服务社会,心怀国家天下的崇高境界。任法融对老子的这一经典论述有十分深刻的体悟,随着对道教经典的长期研究,愈往后则体悟愈精,践行愈力。他在《谈中国道教》一文中说,“道教先祖及道教一直坚持重德、利益众生的这一理念”,“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