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10亿美元10句话:美国10亿身价俱乐部成员约翰·丹佛的商业理念
2657200000003

第3章 把工作安排给最恰当的人

约翰·丹佛先生强调,很多精明能干的总经理、大主管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他们常常在外旅行或出去打球。但他们公司的业务丝毫没有受到不利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仍然像时钟的发条机制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省心呢?秘诀只有一条:他们善于把恰当的工作分配给最恰当的人。

松下幸之助声誉盖世,被日本政府授予“上升的太阳”称号,商界更是把他称为“经营之神”。这样一个事业大成者,在旁人眼中一定是一个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一直活得很轻松,甚至有点“无所事事”。我们不妨来看看松下充满智慧的一生:

1918年,松下向妻子和内弟筹集了约50美元的资本,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挂出了松下电器制作所的牌子,资本很小,可来之不易,其中有老婆卖掉仅有的和服的钱。松下经过认真思考,决定生产一种双向插头。对今天的人们说,这小玩意不值一提,可对当时并不富裕的日本家庭,它既省钱,又方便,于是销路直线上升。

这位20岁刚出头的青年尝到了第一次发明、第一次成功的甜头,决定按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几年后,松下推出的电池式自行车灯,寿命比同类产品长10倍;他生产的电熨斗、灶具、电炉,质量不比别人的差,售价却低30%,因而这些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50%以上。1935年正式成立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后,它的业绩蒸蒸日上。

松下幸之助没有学过经营学,不懂得在当时被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美国企业管理方式,但他十分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他有一套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办法。在一次日本的经济大衰退中,松下和别的同行一样,工厂半开工,产品大量积压。别的公司减薪、裁员,他却没有。他决定利用工人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对自己产品熟悉的特长,让半开工的工人参加销售产品。不到两个月,积压的产品销售一空。由于销得快,客户以为他的产品最好,于是,订单不断飞来,工厂又开全工。公司高兴,工人也满意。

1951年,松下首次出访美国和欧洲,决心向海外发展。次年他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合作,取得了生产电视显像管的技术,同时开始生产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产品,奠定了家电王国的基石。两年后,他在美国设办事处,建立松下中央研究室。接着,在纽约、芝加哥先后开办了两家子公司,逐步占领美国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这个靠50美元、3个员工起家的公司的股票,正式在纽约和欧洲的6个主要股票市场上市。

1961年,松下67岁,但身体很好,精力旺盛,他却把社长职位让给了自己培养多年的女婿松下正治,自任会长。1977年,他又看上了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董事山下俊彦,要他当社长。女婿按顺序接任会长,他自己则不挂任何名义,退居幕后控制。

在去世前三年,他已92岁,又把具有战略眼光的谷井昭雄提拔为社长。松下的顺利发展史证明了松下幸之助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著名的“山下革新”把松下公司从重点生产家用电器扩展为生产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和电子资讯领域。而为日本社会普遍称道的“谷井革新”,则为“20世纪的松下家电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松下幸之助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风趣、幽默而又不无骄傲地说: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我年老体弱有关。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像马一样干活,但顶多发挥一个人的作用,我身体欠佳,只能躺在那里给别人出主意,结果倒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同时,也给自己腾出更多思考和休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