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经常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每天为了工作,为了应酬,为了赚钱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甚至连停下来歇歇脚的功夫都没有了。忙碌本来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可是现在看起来却是为了忙而在忙。刻苦、勤奋、拼搏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但是我们也要懂得“偷得人生半日闲”,放下身边的繁杂的事物,让心灵好好地放个假,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这样才能赢得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生。
巴纳姆效应:
以己为镜,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非常著名,它是以一个魔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有一次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因为在节目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心理学家根据这样一句哲理话语,总结出了“巴纳姆效应”:人们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自我知觉出现偏差,总是认为一种十分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十分准确地揭示并概括了自己的真实特点。
之后,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
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项人格测验(MMPI)后,让参加实验者从他们先前的自我评价及一份十分笼统的人格描述中,来选择一份比较真正适合自己的性格描述。结果,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都选择了那份比较笼统的人格描述,认为这份就是自身真实性格的准确描述。
这个实验告诉世人:大众总是倾向于相信一个比较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那个真正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格描述却无人问津。因此,这个心理效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处境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人们总是很容易就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跟着他人的思路走,用这个他人给出的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导致对自身的一个不正确的认识。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才,与他16岁那年父亲讲给他的一个真实故事有关,就是这个故事,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父亲的故事是这样的:“昨天我和你的杰克大叔一起去扫烟囱,那个烟囱非常的高,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架梯我们两个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走在了我前面,他每上一个阶梯,我就紧随其后,也跟着上一层。就这样,我俩一步步清扫着烟囱。等下来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你杰克大叔仍然走在我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终于,我们钻出了烟囱,可是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背上、脸上全被烟灰弄脏了。可我的身上却是干干净净,一点烟灰都没有。可是,当时我们并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只是相互从对方的形象中来猜测自己的模样。看见你杰克大叔脏兮兮的样子,我就以为自己也是那样,于是跑到河边仔细地清洗了一番,而你杰克大叔看到我干干净净的,就以为自己身上也特别干净,于是就稍微洗了洗手就回家了,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引得路人哈哈大笑。”
爱因斯坦听完也忍不住笑出了声,父亲却一脸严肃的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无法清晰地照出你真实的模样,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白痴也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就是父亲简短的一个故事,却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从此他开始了认真学习。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了,其实不然,很多人在了解自己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人们立足于社会,走向成功的基本出发点。而所谓的“知己”,就是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实力所在,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认识真实的自我,确实非常重要,具体办法如下:
辩证地看待自己
上天很公平地赐予了我们每个人以长处和短处,比如,你有着动人的歌声,但是却没有迷人的身材;再如,你拥有过人的智慧,却缺少运动细胞……总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可是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弱点,学会扬长避短,在强势之处,主动出击;面临弱势之时,要加强保护。不管是对自己的长处优点,还是面对自己难以启齿的短处,我们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短处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愿示人的地方,即自己的短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软肋”,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我们在分析自己的弱势时,一定更要尽可能地做到冷静与客观,面对自己的弱点,不能自轻自贱。即使是在面对他人的议论和评价的时候,也要做出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既不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也不完全摒弃,而是要有效地甄别和过滤那些不客观的猜测与妄断,从而积极地去吸收与借鉴那些对于我们自身有益的指导与意见。
从容定律:
活出最好的自己
世界一局牌,输赢自有因果在,奈何几人看明白?输得起上台,输不起别来,没有应该不应该?世间本如戏,迷时在局内,悟时在局外,唯有好心态。正所谓,人淡如菊,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富足,唯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够浸润在风晨雨夕,面对着阶柳庭花,听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得到自然的脉搏,由此可见,从容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心理专家解释说,心态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所以不一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产生强劲的驱动力,鼓励自己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泣,那么它就会对你哭泣。所以,心理专家建议人们,当遇上了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时,要学会冷静地看待它、解决它,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念,选择用微笑去面对,用一颗从容之心去迎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从容定律”,即要求人们无论在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不幸,都要有一份从容的心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天都是晴天,因为实际上快乐与悲伤,光明与黑暗,太阳和月亮永远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看人们会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出选择,悲观之人往往只是看到了事情不好的一面,所以会焦躁不安、垂头丧气;而从容乐观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太阳跟随,所以他的头上始终会是一片阳光。
日本高僧大含和尚,就是一位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的智者。一天晚上,一个手持尖刀,满脸横肉的小偷潜入了大含的住处,此时,大含正在书房看书。当小偷发现屋内有人时,他就把心一横,变成了强盗,大声吆喝了一声,以此威慑屋内的人就范。
但大含却面不改色地问道:“你是要钱,还是要命?”
强盗先是一愣,便吞吞吐吐地说道:“当然是要……要钱了。”
大含从容地站起来,从柜子中取出全部钱,并说道:“这是我所有的积蓄,你就拿去吧!”说完之后,便继续坐下看书。
小偷拿完钱转身就要离开,大含却叫住他,说:“稍等。”
忽然的叫声,使小偷异常紧张,他以为和尚变卦了呢。
只听大含慢条斯理地说:“月黑风高的夜晚,恐怕还有人会闯进来,待会儿请你务必帮我把门关紧啊!”
就这样,强盗唯唯诺诺地走了,而且内心一直犯嘀咕:“入行十余年,还从没碰到像和尚这样的怪人。好像被盗的不是自家,并且丝毫没有惧怕的意思。”
不幸的是,几天后,这大强盗在别处犯案被逮,当他向法官供述在大含和尚处抢劫时,法官传讯了大含和尚,并询问道:“当强盗闯进你家,并抢了你全部的财产时,你为何非但不向官府报案,反而放走了他呢?”
大含笑道:“钱财乃是身外物,不值得一提。何况那些钱是我主动给他的,他并没有出手向我硬抢,所以我为什么要报案呢?”
大含和尚的行为,虽然不能给予积极地肯定,但他那从容不迫、临危不惧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要知道,这样的智者往往是笑对生活的,不管生活如何充满变数,他依然乐观淡定地去面对。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荆棘、坎坷和曲折的,换而言之,我们时刻都有可能遭受各种困难和不幸的侵袭,此时,我们唯有从容应对,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处世态度,才能够让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
但是,从容淡定的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练就的。好的心态能够帮我们完成人生的梦想,所以,这份从容更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做并做到从容呢?具体方法如下:
多参加体育竞赛活动
有些时候,体育比赛不单单是一种技巧或高度的比拼,更是一种心态的比拼。湖人队的科比,球技固然厉害,但是他的从容心态也是无人能比的,科比从来不会因为比分的暂时落后,而乱了自己的脚步,依然从容地带领着球队前进。所以,在空闲的时间,经常到体育场去参加一些体育项目,比如刚才提到的篮球,在比赛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志,即使是暂时的落后,也不太盲目地焦躁不安,而是依然专注于比赛。
多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个人视野就会逐渐变宽阔,不断完善内心修养。同时多读书,还可以从古人的成功故事中,去学习他人是如何做到淡定从容的,就像诸葛亮一样,即使是大敌压前,依然是指挥若定,心中有数。所以,心理专家认为多读书,读好书,也是培养从容心态的好方法。
学会容忍,化解负面情感
当你遇见令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如果对象是自己的家人,就要以亲情去化解矛盾,避免伤害到自己的亲人;如果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就要用宽广的胸怀去谅解,失去的友谊不会重来;如果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就大大方方地原谅他们,这样你会赢取更多的尊重;如果对象是陌路人,不妨一笑而过,更好地体现你的高尚人品和人格魅力。如果是对象是你自己,就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犯的错误吧,这样可以使你更加进步。
平常心理:
顺时莫张狂,逆时莫绝望
曾经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的主人公许三多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荧屏形象,他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曾激励了很多人的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剧中的另一个优秀士兵——吴哲,他的一句口头禅“平常心、平常心”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呢?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才可以称之为“平常心”呢?心理学家是这样来界定的:平常心,首先要懂得尊重规律和规则,尊重客观现实,不高估、更不低估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要积极主动,不管是处于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能够顺其自然,从容淡定地来面对,不苛求世间事事完美。
其实,拥有平常心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尽情地去享受自己拥有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样,即使有困难或挫折来袭,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和承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一种平常心,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已经很难再寻得这样的一颗平常心了,反而常常被一些虚无的东西所累。
董浩在某家大型旅游社做经理助理,能力不俗,经理出差不在的时候,经常把一些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他凡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让经理很放心。
这次,经理又要出差,可是得出去一个月左右,由于上面的通知比较突然,经理没有时间把手头上的工作一一做梳理,一时也找不到人来代替。此时,经理想到了董浩,因为作为助理,董浩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流程都非常的熟悉,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够马上接任工作了,所以,董浩就成为了临时经理的不二人选。
因为是第一次当“经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董浩总觉得自己说话办事根本不像经理,于是开始去揣摩经理的说话口气,或是一些行为动作,尽量让自己像个领导,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大家也才能敬重他,听从指挥。
时间稍微一长,董浩当“经理”的感觉越来越好,言行举止越来越有领导的风范,有时候对自己的同事都开始指指点点、颐指气使,同事们表面上虽然听从,但是心里都很不舒服,觉得董浩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经理早晚有一天会回来的,到时候他还得做“助理”,而不是“经理”。
正如同事所言,经理没过多久就回来了,董浩自然就又做回了“助理”。可是董浩有时候还是对同事们颐指气使,甚至喜怒无常,因为从“经理”的位子上下来后,他心里还是有些落差的,他还总想用领导的身份来指挥大家,所以同事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愿与他接近。
董浩之所以没能处理好与大家的关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其实,不管自己是助理,还是经理,为人处世都要时刻保持“平常心”,人生得意之时,不要张狂;人生失意之时,也不要绝望。而是要学会宠辱不惊,平淡从容地去看待身边的一切,这样才能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创造多彩的人生。
佛经里面有这样一首古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细细品来,不也正是警醒世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吗?自然的四季,各有各的风景,但是我们人生的四季不也正如“春夏秋冬”一样吗?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美好,锦衣玉食也好,粗茶淡饭也罢,只要我们怀抱一颗平常心,就能享受到人生的无限美好。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也要试着将一切看淡,用一颗平淡、豁达之心去包容世间万物,这样才能让快乐洒脱常驻心中。
能够用平常心来处事,往往是智者的表现,这样的人往往经得起顺境和逆境的双重考验。在得意之时,不会狂妄自大,而是叮嘱自己“山外有山”,不必为了眼前取得的这点小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恰逢失意之时呢,也不会“破罐子破摔”,消极颓废,而是告诉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再爬起来,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不必因为跌了一跤,便停滞不前。
所以说保持平常心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具体方法如下:
感受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美好
不要让一些虚无的东西蒙蔽了自己清澈的双眼,我们应该时刻擦亮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管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还是妈妈做的一桌好菜,都应该使我们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知足。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平平淡淡组成的,只有善于领略其中的美好,才会拥有一颗平常心。
放慢前行的脚步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每天为了衣食住行,不停地奔波、忙碌着,可是却忽略了身边的很多风景。不如放慢我们前行的脚步,放眼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让不安的内心得以片刻的宁静与休息。与其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还不如切实地感受一下放慢脚步以后的生活,享受其中的美妙。
蔡戈尼效应: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心理学家蔡戈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年轻人共同去做一件事,然后让其中的一部分人把事情做完,但是却让剩下的一部分人中途停止,不让他们把应该做的事情完成。于是,在过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这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年轻人个个都对那件未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就说明了当一个人没有把想做的事情做完时,他便会对这件事情长久地放不下,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这个遗憾弥补上。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人们的内心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遗憾,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那么极易走向一种极端,经过长时间的压抑,会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不管客观条件如何一定要坚持下去的感觉,非完成不可,以致让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出不来。
其实,凡事都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人生中的憾事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弥补,每个人的能力也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些事情,只要我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过就可以了。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努力过了,也付出过了——虽然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并不是成正比,但是这个过程参与了,就足够了。不必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便对此事耿耿于怀,不能释然。要知道,这样只会让你的内心承载过多不必要的负担,从而阻碍在新征程上的前进步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一段曾经逝去的爱情,还是一件没有完成的憾事,既然已经过去了,那么就要学着洒脱一些,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在新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
唐高祖李渊是位能屈能伸的人物,当需要他降低身份匍匐前进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弯下腰,并且面带笑容地四处去求人。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选关中作为根据地,于是,他就以“千万长安,拥立代王”的名义率军西行。
李渊要西行入关,主要面临三个困难和危险:其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拥他为帝,而是提防他会借拥立之名行反叛之实,于是便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其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与其纠缠不清;其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直接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在这三大危险中,后两个危险是非常致命的,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虽是草莽之众,但当时已发展成为势力最强的反军之一,军队人数是李渊的10倍以上,所以,这两大危险足以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渊放下身份,给李密写了一封信,详细地汇报了自己起兵的情况,并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不久,他就收到了李密的回信,看过信的他只说了句:“狂妄之极”。原来,李密自恃兵强,一心想做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并劝说李渊同意结盟并听从他的领导。
李渊笑眯眯地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便给他个盟主做又能怎样?”于是李渊立即回信表示完全同意李密的建议,而且还为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趁虚而入”的目的。
入关之后,李渊慢慢地积蓄力量,而此时,李密只专注与隋朝主力决战。几年之后,李密虽然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但自己的实力也锐减,结果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就收降了李密的余下部队。
设想,如果李渊之前不肯放下架子,不主动向李密示好,也许早就被他人降服成为阶下囚了;再如,面对李密的狂言,如果李渊不能从容面对,也许就不会在今后的几年中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经历过了才发现,其实当初作出一个放下的决定很容易的,只不过是自己把它想得太严重,固步自封了。所以,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应该学会放下,太过执着,就等于作茧自缚。因此,心理学家建议,把“放下”的学问做好了,才能收获真正快乐的人生。
具体方法如下:
调整心态,向前看
曾经的人和事,毕竟都已经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向前看。在你未曾接触过的新天地,你会重新去领略各种新事物,去结识新的爱人和朋友。所以,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而终日哭泣,而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应该放下的,去寻找人生的快乐。
用纸笔分享心事
当你心事满满、郁郁寡欢的时候,不妨找出心爱的纸和笔,试着把那些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心事,付诸于笔端上,让这些心灵“垃圾”重新找个地方堆放,不再污染你脆弱的心灵。这样,也许你就会释然很多,慢慢学会拿得起、也放得下。
自我知觉效应: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这是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生的舞台上,如果你站错了位置,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里工作,那么你行走得将会异常艰难,甚至接二连三的打击会使你的意志逐渐消沉,卑微而无所作为地生活下去。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觉”引导我们走上歧途。比如,当你某天随手拿起一个橘子要吃的时候,旁边有个人就会问你是否喜欢橘子,这时候你就会想,既然是我自己主动拿起来吃,别人并没有强加于我,那就应该算是喜欢吧。类似于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心理行为因素决定的,外在的情绪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环境情况作出的判断及评价,而这种判断会受个人信念、假设观念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换而言之,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就像别人对自己的认识一样,都是通过自己外在的行为推测出的结论。
由此可见,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清自我,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这是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个性,才能更快捷地找准人生定位和方向,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幽默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认为自己适合走经商之路,于是,他开始投资打字机的生意,结果因为经验不足,被别人骗走了19万美元。但马克·吐温并没有气馁,继续自己之前的选择,这一次,他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结果因为他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公司没成立多久,便又赔了将近10万美元。两次失败的经商经历,赔光了马克·吐温辛苦赚来的全部稿酬,而且还欠下了巨额债务。
有了这样的惨痛教训之后,他的妻子奥莉姬就总结道:自己的丈夫其实不适合做生意,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确实无人能及的。于是,细心的妻子就劝丈夫弃商从文,重新振作精神,走自己擅长的文学创作之路。听了妻子的劝解之后,马克·吐温也进行了大彻大悟地分析,最终打消了经商的念头,重新拿起笔杆走文学创作之路。
就这样,马克·吐温走出了经商失败的阴影,踏上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最终在文学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
其实,马克·吐温的人生经历,在很多人身上都上演过。有些人明明拥有一份向往已久的工作,但却使尽全身解数,也无法将其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喜欢唱歌的人,却成不了歌星;喜欢画画的人,却对色彩迟钝。其实,感兴趣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适合不适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道德经》里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同时也能真正的认识自己。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他曾经收到过以色列当局给他发的邀请函,恳求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面对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爱因斯塔当场就断然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他只是适合同客观物质打交道,但并不适合去处理行政公文。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是众多的年轻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有些人就容易“机不择食”,随便抓住一颗救命稻草就不放手,殊不知,这根稻草其实并非适合自己。有可能会影响自身特长的发挥,致使我们无法发挥自身的真正优势,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有必要给自己找准定位,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找准自己的地位,其实办法很简单:
明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甘于平凡,之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只是因为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一段精彩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地走上成功之路,就需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区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扬长避短。
到目前为止,估计还没有人能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获取成功,所以,一旦我们找到自身的价值点,就要重点开发和经营,以便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犹如一颗石头如果放在了贝壳之中,经过长久时间的孕育之后,普通的一颗石头也会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耀人珍珠。
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的,但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却不一样。有些人往往在达到自己先前预设的目标之后,仍然会产生疑问:这就是我最终想要的吗?为何实现目标的人,还会如此迟疑呢?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更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只是一味地盲目追求那个并不适合自己的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长把自己的需求具体化,就像索尔格纳夫所说的那样:“假如拿铁铲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帅杖要强千百倍的话,那么拿铁铲又何妨。”由此可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需要先确立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是要拿“铁铲”还是拿“元帅杖”。
遗忘效应:
无法背负就笑着忘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很多人之所以感觉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正在遭受痛苦的煎熬,而这些痛苦的来源并非是病痛的折磨,而是他们总是沉浸在过去某件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事情中。虽然这些令他们痛苦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他们却一直难以释怀,甚至为此耿耿于怀一生。
俗话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过不去的人。”与其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还不如潇洒地与过去挥手告别好。要知道,只有学会忘记,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的生活。
曾经,有这样一位妇女,她18岁时结婚,婚后育有两女一子,幸福的五口之家过着美满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被日本侵略者所破坏了。为了躲避日军对农村的大扫荡,她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东躲西藏,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是她依旧乐观,总会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并且告诉他们:“战争总会过去的。”
然而,就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天,她的儿子因为极度营养不良,又缺医少药,最终夭折了。为此,丈夫躺在床上两天两夜没吃没睡,但是她说:“咱们命苦啊,不过生活还得过,咱们还可以再生一个,不必难过了。”
就在他们的小儿子出生后不久,丈夫又因患水肿病去世了。在巨大的打击下,她很久都没缓过来,但最终还是坚强地挺过去了,她对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说:“爹死了,娘还在呢,有娘在,你们就别怕,没有过不去的坎。”
数十年后,女儿嫁人,儿子娶妻,所以,她总是笑着说:“没有过不去的坎,现在生活多好啊。”老人很享受眼下的生活,在家带小孙子,没事纳鞋底、做衣服。然而,上苍并没有眷顾她,一次意外令她摔断了大腿,由于她年事已高,无法手术,只得卧病在床,儿女们为此伤心不已,她却说:“哭什么,我还活着呢。”
即便这样,老人也没有怨天尤人,坐在床上的她,织围巾、绣手绢、编花篮……左邻右舍都夸她手艺好,拜她为师学艺。老人活到了86岁,临终前,她微笑着对儿女说:“你们都要好好过,昨天的是非就让它留在昨天吧,今天一定要快快乐乐地活着……”
这位老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从不为过去的痛苦而烦恼,以坚强、乐观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有人说过,上帝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之一,便是“遗忘”。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并非都是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有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此时,如果无法背负,又无能为力,那么就应该学会遗忘,憧憬美好的未来,因为这才是获取幸福最直接的方法。
俗话说:“昨日之非不可留。”对于我们来讲,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遇事乐观地对待,咬咬牙,使使劲,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反之,如果你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或失败中无法自拔,最终的结果只能令自己更加痛苦不已。这是因为,很多事情过去便过去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重新选择,正所谓“覆水难收”。既然如此,我们在有生之年,何不忘记痛苦,以积极的心态憧憬美好的未来?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好习惯,即随手关上身后的门。一天,有位朋友来拜访他,两人在院子中边散步边交谈。他们每走过一扇门,乔治都会习惯性地将其关上,对此,朋友很是不解,于是问道:“你为何要把这些门都关上呢?”
乔治笑着回答说:“哦,是这样,在我的生命之中,关上我身后的门,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你关上门时,就意味着将全部事情都留在了过去,无论是美好的过去,还是让人烦恼的失误,当你关上门时,你就可以重新开始了。”
学会忘记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忘记朋友对你无意间的伤害,才能建立至真至纯的友谊;忘记恋人分手时的绝情,才能怀念那些美好缤纷的日子……要知道,生命是一颗常青树,而“忘记”犹如树上那些多余的枝杈,需要我们及时修剪,这样一来,生命之树才能更加繁茂。
所以,如果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沉湎于过去的烦恼和悔恨中,就不可能快乐地生活、积极地做事,更无法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身心健康更是百害无一利。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将过去的失误、痛苦统统都忘记,让一切都从新开始。具体方法如下:
时间冲洗法
常言道,“时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药剂”,如果你无法忘记过去的那些伤痛,就让时间帮助你去抚平,从而教你如何淡忘回忆。此外,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不能忘记,而是我们不想忘记,此时,能帮助我们的就只有自己。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告诫自己,才能减轻伤痛带来的痛苦。
记忆模糊法
如果我们能够让不快乐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它就会有消失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回忆一下那些令我们不开心的画面,比如,与某人争吵的画面,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人,恋人对自己的背叛和伤害……这些画面在脑海中犹如彩色电视机般,有色彩,有声音。
接着,你设想把画面变成黑白的、无声的,让它在你的脑海中渐渐褪色,然后,再想象将黑白的画面变成如同雪花般模糊不清。最后,再将想象中的电视机荧幕关掉。这样,当我们看不见画面,听不见声音时,就不会再受过去记忆的干扰。
记录烧毁法
先将不愉快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写得很详细,例如写出自己感到伤害、愤怒、恐惧的原因等等。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忆这件事情,让此事从此消失。最后将这张纸点燃,让其慢慢燃烧,看着它渐渐成纸灰。
此时,你就会感到记忆已经毁灭,你将重新面对生活,从现在开始,你只需迎接那些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包袱,就赶快丢掉吧,让陈旧的气息随风而逝,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新鲜。
幸福递增定律:
平淡生活,幸福长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具体,比如有些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一辆心仪已久的汽车,而又有一些人觉得拥有一套漂亮的大房子就是幸福。这些都是普通人眼中的幸福所指,但是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怎样看待幸福的。
关于幸福的含义,心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界定: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幸福,幸福是一个比较级。一个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内心。
从前,有一个渔夫,每天外出打两个钟头的鱼就能解决全家人的生活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和村子里的人下下棋,聊聊天,或是带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番,日子过得惬意舒心。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商人,看到渔夫的打渔技术高超,就劝渔夫说:“其实你每天可以多花点时间打渔,这样你就能赚取更多的钱。”可是渔夫却问:“然后呢?”商人接着说:“然后你就可以买更多的船,雇佣更多的人来帮你打渔。”渔夫依然笑着问:“然后呢?”商人自以为是地说:“然后你就会拥有更多的钱,开间工厂,养活你的全家。”“那再然后呢?”渔夫继续追问,“再然后你就可以衣锦还乡,与村子里的老人下棋聊天。”“可是我现在不就正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渔夫选择的生活很简单,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解决温饱之后,与村子里的人下棋聊天。对此,心理专家指出,一个人要想获得越来越多的快乐与幸福并不是太复杂,更多的时候,只需选择一种平淡生活即可。不去追求太多,随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在平淡生活中去发现快乐,发现美,那么那你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幸福递增定律”。
一对农民工夫妻,二人都是工厂的临时工,还带着一双上学的儿女,一家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房间里。在一些人看来,他们一家的生活是很不幸福的。令人奇怪的是,在邻居的眼中,这样生活艰辛的一家人却生活得其乐融融,每天都那么幸福:
每天早上,妻子都在水房里洗洗涮涮,不是洗衣服就是洗菜,而且经常能听到她哼的民间小调,很快乐的样子。晚上下班,妻子早早地就把晚饭准备好,等待丈夫与孩子归来。在有着灿烂阳光的早上,夫妻俩会把全家人的被子抱出来,拿到楼顶露台上去晒一晒;偶尔看到两人出去散步,也是依依相伴的画面……
也许这对夫妻的生活并不是太富裕,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非常富有的,他们用一种平静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样的话,即使再艰辛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幸福的。
其实,幸福真的与拥有物质的多少无关,往往有些人在最窘迫的时候,与知心朋友相伴的那种快乐与幸福,在功成名就的多年之后,却再也找不回来了。甚至更有一些人刻意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可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仍感觉一无所获,因为他理解错了幸福的涵义。所以说,幸福与个人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更多的时候,平淡生活,就能够留住幸福。
选对幸福的参照物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抱怨钱赚得太少,房子太小,没有车子,没有时尚的衣服……的确,这也许就是事实,可是假如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那些工地上的农民工、福利院里的孤儿、大街上的流浪汉,他们是不是显得比我们更贫穷、更无助?跟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要幸福得多了呢?没有太多的财富,可是却有一个懂你的爱人;没有漂亮的别墅,可是却有可爱的儿女;没有豪华的车子,可是却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保持一种平和心态,选对参照物,你会发现那些平凡的幸福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
降低要求
想必在很多成年人的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童年时代。但是恰恰在童年的时候,是我们拥有物质财富最少的时候,可为什么仍会感觉那样快乐、幸福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很容易满足。比如一根五毛钱的冰棒、一块漂亮的手帕、一辆简单的玩具车,或者是田野里的一只蜻蜓或蝴蝶,都会让我们欣喜若狂。这些简单的事物,就成为了我们童年无限快乐的源泉。因为要求得少,所以得到的就多。幸福也同样如此。
幸福递减定律:
别让幸福从你身边溜走
曾经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将自己手中的八宝粥递给奶奶喝,然后问奶奶:“奶奶,什么味道啊?”一脸慈祥的奶奶满足地笑着回答说:“是幸福的味道。”仅仅是一杯普通的八宝粥,为什么奶奶就能喝出“幸福的味道”呢?这是因为这粥里面蕴含着孙女对奶奶的敬爱与关怀,她懂得把好吃的东西与奶奶一起分享,奶奶因此品尝到的不仅仅是粥的味道,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禁会想:是啊,幸福其实很简单,简单到祖孙二人共享一碗粥。可是自己却为何很久没有感受到幸福了呢?是自己的心太麻木了,还是自己不小心把幸福遗失了呢?
其实,当大家有这样的心理感爱时,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幸福递减定律”,它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定律,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当他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会觉得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味的食物了;当他吃第二个的时候,心里会感觉到很满足;吃第三个的时候,他可能会感觉到饱胀,如果就这样让他连续地吃下去,吃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那么此时的美味面包就会成为了他的负担,最初的快乐与满足将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人们从所得到的物品中感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得到物品的增多而减少,这也就是幸福递减定律的准确诠释。
“知足常乐”,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句至理名言。知足,是一种平和的境界,而常乐,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在这样一个浮华世界中,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深深体会到知足常乐的幸福感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盈着无穷的欲望:老板忙着做大自己的生意;年轻人忙着追寻自己的事业;官员忙着提升自己的职位;歌星忙着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当他们想要的东西,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之后,可能就会发现拥有的越多,反而越不容易快乐和幸福,因为压力也随之增加了,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应酬还是应酬,因此,已经没有时间去细细体会幸福了。
十全十美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没有的,只有内心知足了,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否则你拥有的再多,也不会感觉到幸福的存在。
曾经,有一个国王率兵打仗。可是没想到经过殊死的抵抗,国王的军队还是全军覆没了。而国王在几个忠实的卫兵的护卫下,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是在荒郊野外独自一人的他,又迷路了。国王整整三天滴水未进,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碰上了一位外出打柴的老人,好心的老人家把国王领回了家中,给了他一个用玉米面和白菜叶做的菜团子。饥饿难耐的国王此时看到吃的,就像看到了绝世美味似的,三口两口就把菜团子吃完了,感觉自己先前在王宫里都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食物,于是问老人这是什么食物,如此美味,老人告诉他这种食物叫“饥饿”。
后来,经过一番艰辛,国王终于回到了皇宫。某天,突然想起了那位老人曾经给他吃过的那道叫“饥饿”的美食,于是就命令自己的御厨也去做。可是,厨师们费尽周折地做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达不到国王要求的那种味道。其实不难看出,菜团子当然就是老人做的那样的菜团子,只不过现在已经不能再叫“饥饿”了。国王每天在皇宫里锦衣玉食,再也没有打仗后饥肠辘辘的感觉了。因此,当他再次品尝到曾经被他誉为人间最美味的食物时,已然感觉不到那份幸福感了。
所以,幸福往往是需要提醒的,因为人们常常不知道幸福就在身边,一旦真的得到了,幸福感就会消失。当你想要获得幸福感时,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就已经环绕着许多的幸福。我们有着健全的双亲,有着知心的爱人,有着漂亮的孩子,有着美满的家庭,这些对于某些人来讲,就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份幸福了。
因此,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办法,去不断寻找幸福:
常怀感恩之心
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在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默默地付出着。年迈的父母,为了儿女能安地的工作,放弃了退休后的悠闲生活,帮儿女照顾孩子;身边的好朋友,为了能够及时帮你甩掉坏心情,放下了手头上要紧的工作,陪你聊天、逛街;衣着朴素的环卫工人,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干净的街道环境,经常半夜时分,还在街上清扫垃圾……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心怀感恩,珍惜身边美好的一切,进而体味幸福。
给予他人,幸福自己
很多时候,得到会让我们倍感幸福。可是还有一种情况,能让你获得双倍的幸福感,那就是给予。当身边的朋友有困难时,及时伸出自己的双手,也许你的举手之劳,就会帮助朋友解决一个大麻烦;当远方的同胞遭遇了不幸,及时慷慨解囊,哪怕只是捐献几十块钱,也算尽到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慷慨给予,这也是在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懂得给予的人生才是更加有意义的人生。从给予当中去感受幸福,你一定懂得其中的道理。
饱老鼠与饿老鼠效应:
节制是另一种幸福生活的开始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麦凯用小老鼠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幼鼠分为两组,分别放在不同的笼子里进行喂养。其中一组小老鼠“待遇”优厚,每天都有充足的食物,可以终日饱腹;而另外一组小老鼠就“可怜”了——工作人员每天只给它们相当于前面一组60%左右的食物,故意让它们吃不饱。
可是实验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终日饱食的那组老鼠居然“英年早逝”,而经常挨饿的那群老鼠的寿命居然翻了一番,享尽高年之后方才死去,而且它们个个都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快捷。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们的免疫功能也要比前一组老鼠高得多。
之后,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们用相同的方式对其他的动物如兔子、苍蝇等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果几乎一致。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一味沉浸于对物质的贪婪与享受之中,那么健康就会早早地离你而去。所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能因为生活的方便与精致而养成一种懒惰、贪婪的习惯,更不能因为手中拥有的金钱和权力,而毫无节制地去享受一种颓废的生活。每个处于优越生活中的现代人,都要随时提醒自己“多节制、少享受”。
我们的生活是需要节制的,适当地给予自己“饥饿”,懂得节制,是更深意义的幸福生活。
有一天,梁实秋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在饭店吃饭,席间,服务员率先将熏鱼端了上来,梁先生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食物。”于是,众人自顾自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第二道菜“冰糖肘子”被端了上来,不用猜,梁先生又说自己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过了一会儿,主食“什锦炒饭”端了上来,他还是说自己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来的是“八宝饭”,大家都猜他一定不会吃,意想不到的是,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此刻,朋友好心地提醒道:“这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你可以吃吗?”。
梁大师则笑着说:“我知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吃前面的菜,而是等着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 紧接着,他继续说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所以医生告诉我必须得忌口,吃饭要计划着来,所以我就得节制欲望,把那点能吃的‘配额’留给最爱的。”
由此可见,许多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正如葛拉西安所说的那样:“深沉含蓄是天才的标志。坦诚之心就像摊开在众人面前的一封信。胸中要具有潜藏隐秘的城府,巨大的空间与微小的沟壑都可以让重要的事情沉淀深藏。含蓄来自自我控制,能缄默才是真正的胜利。内心的平和、节制是明慎处事的关键。”
这是因为,一个有节制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是不会让自己屈从于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欲望之中,在思想上不会随波逐流,去盲目地跟随一些浅薄无知的人;不会去不切实际的追求一种超出实际需要的生活水平,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个人的事业发展上。
但丁说:“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人的自制力不是天生的,形成于后期,是阅世既深之后的一种自觉心态。在孩童时代,没有阅历也就无所谓节制,可能前一秒还在尘土里滚地嚎啕,后一秒就可能破涕为笑。但是,阅历也不等同于节制,有些人不乏阅历丰富,但却被权钱色侵蚀着,脑中只想着如何吃喝玩乐,不顾及客观现实与周围环境,这类人自然也不懂得节制为何物。
由此可见,节制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勇气,更是人们所有品格的精髓所在。众所周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如果要节制这些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欲望,就必须培养强大的意志力,否则,即使我们有铜墙铁壁的“遁甲”,也无法抵御外界的“糖衣炮弹”。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强大的意志力呢?具体方法如下:
坚持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只有先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才能有资格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如果你习惯于每天吃完晚饭就去看电视,那你就必须先把晚饭用过的饭碗锅盆洗干净之后,才有资格去看电视。
坚持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完美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些人一心想做大事,所以,对生活中的小事总是持着不屑且敷衍的态度。要知道,只有将小事做好的人,才可能把大事做好,做完美。所以说,从今天开始,扫地就要把桌下、窗下、床下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积极地做自我暗示
每天坚持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自我肯定也非常重要。要肯定自己每天都能圆满地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由此一来,你每天都能获得应有的成长。要相信自己每天都能控制情绪和欲望,让它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自我参照效应:
与自己比,其乐无穷
为什么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即使只是得到一支铅笔,也会绽放出天真的笑容?为什么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每天晒晒太阳,就会神情怡然?因为,他们的快乐可以很简单,他们很容易知足。一支普通的铅笔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这个学期的作业,一个怡然自得的午后,可以让老人尽享人间的温暖,所以,即使生活不富裕,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富有得多。这也验证了“知足者常乐”这句话。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费尽心思爬到了自己预想的高度,可是却发现高处不胜寒。以前患难与共的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以前那种“穷开心”的感觉,也早已找不到了。虽然有了钱,有了权,可是仍然觉得生活缺点什么?其实,这些人缺少的不是金钱与权力,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和幸福。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富贵者有三:贵莫大于无罪,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由此可见,懂得知足的人,才能真正地获取快乐的源泉。众所周知,五个手指天生就长短不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比别人拥有的少而愁苦不堪,更没有必要为比别人收获的多而自满,这样一来,你自然能够活得超然洒脱,这是因为,倘若我们每天与自己赛跑,那么,当我们回顾足迹的时候,自然会对自己拥有一份自信,进而找到“知足者常乐”的幸福点。
幸福花园小区里有一个漂亮的电梯工,名叫晓雪。她的工作就是每天为小区里的居民开电梯。晓雪长得清秀可人,凡是见过她的人,总是夸她长得和某位歌星很像。听了这些夸奖,晓雪也只是淡然一笑。可是后来,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甚至鼓动晓雪,把电梯工的工作辞掉,去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定会出名的。但是,晓雪仍然是笑笑就过去了,从来也没有放在心上。后来一位大姐悄悄地问晓雪:“周围这么多人都认为你做电梯工的工作很可惜,他们说得也非常有道理,如果你去做明星,肯定会比现在赚得多,以后的生活也会比现在过得好得多。难道你就不动心吗?”
面对大姐这样的疑问,晓雪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你们经常说的那个歌星,其实顶多算个三流歌星,但是我可是一个一流的、最快乐的电梯工!”
晓雪说完后自己笑了起来,她是在发自内心的为自己高兴。她高兴的是自己能够以一份稳定的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能有一份平凡人的快乐,她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生活。而那位热心的大姐听完晓雪的解释后,也笑了,她在想:虽然晓雪只是一个普通的电梯工,但是电视上的那些明星未必就比晓雪幸福多少。
如今,能够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太多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欲望,在不停地奔跑着、追赶着,却很少有时间享受自己正在拥有的。如此下来,只能在生活的重压下气喘吁吁,没有机会让心灵宁静下来,去感受一份踏踏实实的幸福。
学会知足,可以让人自我慰藉、平衡心态,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也可以让人调整思绪、从头再来。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知足,获得更多的快乐。
不要给自己树立遥不可及的目标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目标,这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遥不可及,否则任凭你怎样追赶,得到的也不是幸福快乐,更多的是自卑、自责。所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把期望值降低一点,这样,更容易获得知足的快乐。
用经典的名言警句来自律
名言警句是我们提醒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些名人警句,不仅经典,而且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它蕴含了名人们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能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权钱对人性的影响。所以,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有必要时刻将这些名言警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便我们减少过度的贪欲,学会知足者常乐。
鸟笼效应:
摆脱无谓的烦恼
有一只百足虫在草地间自由自在地爬走,小青蛙看见它的步伐,便惊讶不已地问道:“你长了那么多只脚,还走得这样整齐平稳。“请问,你行走时先迈哪只脚呢?”
百足虫一愣,平生还是第一次被问道这样的问题。它也顿觉困惑:奇怪呀,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啊,我怎么从来没有注意过呢?在这种念头的控制下,百足虫开始刻意地摆弄起自己的步态,结果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却寸步难行。从此,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份轻松自在……
读者朋友们读过之后,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可笑、可怜?然而,可笑可怜的又岂止是这只百足虫?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原本很从容,很平静地生活着,可是一旦被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牵扯着而难以取舍时,从此就会顿生烦恼,甚至在不知进退的山重水复中迷失了自己。
讲到这,让我们想到了著名的心理现象——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由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也退休了。有一天,俩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对此,卡尔森不以为然的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几天后,恰逢卡尔森的生日,于是,詹姆斯送上自己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着说:“我就权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了,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之后,来拜访卡尔森的客人,只要看见空荡荡的鸟笼,就会问道:“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每次都解释道:“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他的回答却换来客人疑惑不信任的目光。无奈的卡尔森,只好买来一只鸟。就这样,詹姆斯的“鸟笼效应”便诞生了。
为什么会出现鸟笼效应呢?对此,心理学家解释道,这是因为买一只鸟要比解释为何有一只空鸟笼更为简便、有效。即使没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才会为了一个空鸟笼去买一只鸟。
回望生活,遍视四周,鸟笼效应也经常会出现。许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空笼子或是张开一只袋囊,然后,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东西吗?
张先生非常喜欢高档产品,于是,在售货小姐的介绍下,他买了一个新潮的电脑控制抽水马桶。紧接着,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卫生间放这么新潮的马桶,与之配套的瓷砖也不能太差了吧!就这样,瓷砖的档次上去了;但是,地砖也不能随随便便吧!洗脸池也得与酒店的相媲美吧!水龙头也得是冷热交替的吧……仅仅装修卫生间的费用,就大大地超出预算费用,但他还是硬着头皮买下了所有产品。
说到这,不妨想想我们的衣橱,有多少件衣服是因为一件配饰、一件样式独特的小衬衫,或是一双颜色特别的鞋子而添置的呢?女人更是如此,所以,有人说:“女人似乎总缺一件衣服。”这是因为“旧鸟笼”还没填满,新买来的又变成了“新鸟笼”。周而复始,象征着欲望的“空笼子”永远无法填满,只会令我们越陷越深,直到为此筋疲力尽!
佛经云:人最难摆脱的就是无谓的烦恼。一个将种种诱惑和欲望都一股脑儿往行囊里塞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又怎么能够舒畅无阻呢?由此可见,只有知晓自己的人生追求,明智地去追求,并学会放弃,才能摆脱无谓的烦恼,最终拥有自在的生活。
自我反思,每天进行二十问
将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写在一张纸上,如“我喜欢钱”、“我喜欢权”、“我喜欢被镁光灯照射”、“我喜欢名牌奢侈品”……写完之后,自己拿着纸单思量一番,自己是否对钱和权力的欲望过于强烈,为何会产生这种过分的愿望?生活确实离不开钱和权,但是,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要想法设法地使自己平静下来。
与道德高尚的人交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若是总与利益熏心的人交往,自然比较容易沾染贪婪的欲望。这些欲望一旦无法实现,自然就会被无尽的烦恼折磨着,直到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交友环境,即多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在这种环境中,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洗礼,渐渐地,你也会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怨妇心理:
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活中常常会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的人会选择勇敢地去面对它,但往往也有一些人会像个怨妇似的,没完没了地对遭遇的不幸进行抱怨。可是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不幸”根本就不是多么严重的事,充其量也就是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
心理学专家认为,爱抱怨是一种消极心理,即“怨妇心理”,它属于情绪发泄的一种。具有“怨妇心理”的人,常常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常常会找一些人把不满的情绪进行过度发泄,并且会不分时间地点地到处跟人进行诉说,这样一来,非但没有达到宣泄情感、愉悦心情的目的,反而让自己陷入到了更无望的负面情绪当中去。
心理学家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很多人其实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不幸,他们只不过是喜欢把自己的遭遇夸大,进而不断地在心里反复强调,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到不满足、不如意,于是就喜欢到处抱怨。这些人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没有得到的,却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他们只不过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林丹大学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市级医院工作,这样的好机会可以称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众所周知,医院的待遇不仅高,而且各项福利也非常完善。但是,林丹却不这样想,反而对自己的工作有诸多不满,总是抱怨病人太多,没完没了的加夜班,而且她还不喜欢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气味。
林丹所在的科室有两个到医学院进修的名额,虽然论资历和学历以及医术水平,她都不是最好的,但她却经常幻想着自己能够获此机会,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为此,她经常向护士长献殷勤,以便她在关键时刻能够推荐自己,可是,到后来希望还是落空了。
为此,林丹每次看见同事,总要抱怨一番:“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总是让别人遇上呢?我哪些地方不如别人啊?我一心想成为一名医生,这样的想法难道有错吗?我不能一辈子只做一个护士啊……”起初,同事们都会劝她两句,但听多了,同事们就不以为然了。
可回到家之后,林丹继续向家人抱怨这件事情,有一次,在医药科的表姐说:“你就别再继续抱怨了,你现在的工作多少人羡慕呢?你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整日不钻研业务,总想着出去玩,你这样的表现,谁敢推荐你啊!”
像林丹这样,其心理已经属于典型“怨妇”心理,心理学家指出,抱怨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消极而非建设性的心理,爱抱怨的人往往只知道抱怨,而不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有人很形象地对此进行了一个比喻:抱怨的不可取之处在于,你抱怨,就等于往自己的鞋子里面灌水,所以使行路更加艰难。因此,生活中经常爱抱怨的这类人,应该及时去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不要总是低头抱怨,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这些东西,与残疾人比我们有健全的四肢就已经很幸福了,与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相比,我们有健康的父母疼爱我们,是不是也已经很幸福了……
其实,抱怨的人才会总觉得生活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选择不抱怨的人,即使生活真的很累,也不会过多的去埋怨生活,因为在心中他知道,失去与得到总是并存的,如果一味地去抱怨,非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让事情愈发的糟糕。
因此,不论现实生活是多么的不幸,都不应该去抱怨,而是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改变现状,多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这样才能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同时才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摆脱怨妇心理,做到知足常乐,方法其实很简单:
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上面提到的护士林丹,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经常抱怨工作不好,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一定先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赢得同事的尊重,赢得上级领导的重视,自然好机会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所以,做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享受,从中去体会自己付出过程的中欢声笑语,这便是一种收获,一种知足。
不要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爱抱怨的人,往往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总认为自己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也不如他人,所以就容易不满,产生失望心理。时间一长,自然会寻求发泄。所以,凡事一定要看得开一些,不要总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钻牛角尖。有时候要懂得去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自然就会心理平衡很多,自然就会看到自己其实已经拥有很多了,大可不必再去自寻烦恼。
满足心理:
珍惜拥有,不为形役
闻名世界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一生阅历丰富:到过许多旅游胜地,指挥过无数的大小乐团,见识过无数的达官显贵……这些都已是曾经的辉煌了,如今80岁的他每天都在家享受着天伦之乐。有一天,他的小儿子问他说:“爸爸,在您的一生中,做过的哪件事情您觉得最重要,让您感到最幸福呢?”
托斯卡尼尼笑着说:“爸爸正在做的事往往就是让我感觉到最幸福的事,不论是在指挥一个交响乐团,还是我现在正在剥一个橘子。”说完,就把手中剥开的橘子放进了嘴里,慢慢地品尝着,好像此刻嘴里的滋味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滋味了。
心理学家据此将类似于托斯卡尼尼的这种良好心态,总结为“满足心理”:不论曾经取得过怎样的辉煌,都已成为了过眼云烟,而自己眼前所拥有的,才是最好、最重要的。这样的人,既不会终日缅怀过去,也不会过分去期待明日的美好,只是安然地专注于现在、此刻,所以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橘子,他也能够品出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味道。
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些人不满足自己已经拥有的,而是一心向往着他人口中传说的那个“幸福”,并为此费尽心机,拼得头破血流,到头来却发现传说中的那个“幸福”根本就不存在。
林欣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外企从事文员工作。由于她聪明、好学,而且机灵、懂事,所以不久就被领导提携做了部门负责人。现在年近三十的她,事业小有成就,已经做上了公司行政总监的位置,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不久前,她在郊区买了一座心仪的房子。正可谓好事成双,由于她业务出众,公司又给她配了一辆车。虽然,林欣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非常羡慕她的业绩,但她自己并不满足于现状,总觉得自己与成功人士相差甚远。
于是,她经常抱怨自己的生活:职位没有领导高,工作永远做不完,工资却少得可怜;即使买了房子,却是在郊区,配了辆车,却是二手的,这让她很没有面子……总之,目前的她就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不甘心。为此,她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希望有机会能够遇见贵人,给自己指点迷津。
有一次,她在酒吧遇见了风度翩翩的岳,两人相互介绍之后,岳便开始大谈自己的生意经,讲自己如何创业,如何在一年赚了三百万,如何的英明神武……岳的这些“成功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林欣,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伯乐,能够指引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
虽然林欣和岳认识不到三个月,但她却无比地信任他。一次,林欣听岳说:最近黄金要涨价,想囤积一些,正在拉人入股筹集资金,林欣一听,立马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进行投资,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赚了二十万。林欣想着,这可比上班赚钱快多了,于是,她更加信任岳了。
这次,岳建议林欣和自己一起入股做投资生意,每人拿出五十万,林欣二话不说,直接把房子抵押了。正在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林欣,却在一夜间成为了“负翁”。原来,这是岳早就策划好的骗局,不幸的林欣不仅损失了全部财产,为了偿还贷款,她不得不把房子卖掉。
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富翁”梦,林欣不仅赔上了所有的积蓄,而且丢掉了工作,因为公司明令禁止职员私自外办公司。一时间,林欣的生活变得狼狈不堪,曾经拥有的那些现在已经彻底地远离她了,她不得不为温饱重新奋斗。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假如在今天,我们只能得到1%的幸福,也不必奢望从明日去获得99%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没有这1%的注入,就不可能产生99%的结果。”的确如此,幸福就像是盒子里的一颗巧克力糖,伸伸手很容易就能够碰到。幸福不在昨日,更不在明天,它就在当下。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简单的幸福所在。
幸福与金钱无关,只要你肯珍惜眼前的一切,就会得到莫大的幸福。不要再为了那些形同虚设的“幸福”而鬼迷心窍,更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学会满足其实很容易,具体如下:
要培养单纯的生活态度
智者擅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事情,更喜欢用单纯的思想看待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显得很开朗、很自然。俗话说得好:“万事都以单纯为美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以简易为最好的境界”。
古来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雍容肃穆,沉静温良,朴质无华,简易单纯。比如,他们的思想很简易单纯,欲望也很简易单纯,心性也很简易单纯,生活也很简易单纯,这些都是促使他们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朋友们,不妨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凡是以单纯简易为主。
要培养恬淡的心境
众所周知,过度贪婪的人,通常物欲心重,而且好高骛远,并且总是慨叹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非常向往他人的成功,他们常常无法体味到生活的幸福。其实,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若是自己达不到的话,就很容易陷入失望与不满之中。
而恬淡是贪婪的反义词,恬淡心境的人拥有一颗平常心,而且还孕育着一种自在感,所以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而不会每天仰望着他人的成功,更不会苦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所以说,我们要学会舒展自己的心灵,将一切都看淡些、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更不要过分地求全,要练就恬淡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