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266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立之年后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获得巨大成就的有七十余人。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前往齐国投奔齐景公,但没有得到齐景公的任用,所以不久后又返回鲁国。鲁定公即位后,开始任用孔子,在这时期,孔子曾官至大司寇(相当于代理宰相)。然而,就在孔子即将把鲁国带上真正富强的时候,却遭到“三桓”(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的排挤。于是,孔子只好再次离开鲁国,周游于卫、陈、宋、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始终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直到68岁的时候,孔子才结束了为期14年的漂泊生涯,再次回到鲁国,专心从事著述和讲学工作。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社会。虽然他最后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他身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性格、气质的形成,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方面,孔子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于对各种知识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孔子在学习方面也可谓是学无常师,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孔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多才多艺,在当时就几乎被当成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是,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并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孔子的谦虚也是闻名的。或许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让孔子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吧!

在教育方面,孔子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开创者和“有教无类”的实践者。这一点,《论语》对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将孔子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比如,同是回答弟子问“仁”,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司马中的回答则是“仁者其言也讱”。那么,孔子为什么用这种不同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颜渊的学问和修养在孔门弟子中是最高深的,所以孔子只回答他关于“仁”的纲领,而仲弓和司马中的学问则不如颜渊,所以回答他们时,就必须谈到“仁”的细目。从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中,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孔子育人的高度的责任心。

在为人方面,孔子生性耿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而这一点可以说既是孔子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所以,当孔子去向当时的另一位绝顶高人老子请教时,老子曾送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应该说,这是老子对于孔子的善意提醒。

在学问方面,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做人与做事的准则。而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孔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轨迹。

在生活方面,孔子虽然也主张安贫乐道,但他并不排斥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富贵。当然,如果富贵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孔子是宁可受穷也不会违背道义的。在这方面,孔子也曾经有过经典的论述,比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用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核心思想。现存的《论语》总共有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以及别人谈论的话为444章,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谈论的话有48章。

今天,我们之所以穿越时间的隧道,剥开历史的尘埃,去重新阅读孔子,就是为了从中找到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及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从而做到“古为今用”,使中华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进则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退则可“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份淡泊、一份宁静,并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达到致远的境界。

本书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读孔子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走进孔子的世界,才能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