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勤俭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77700000005

第5章 生灵涂炭(2)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一点也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帝王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从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先后统治了四十五年。李隆基执政期间,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到开元末年,政治日趋腐败。李隆基本人则爱好声色,奢侈荒淫。同时,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兵权在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玄宗逃亡四川。至德二年末(公元758年实)回长安,后来郁闷而死。

到了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又发动叛乱。公元817年,著名文学家韩愈随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叛乱平息以后,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记述这件事。韩愈在碑文的开始,首先指出了淮西叛乱发生的根源:唐玄宗时,自恃国力强盛,荒淫奢侈。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北方的人民却蒙受了巨大的灾难。由于皇上荒淫,朝中的文官只知安逸享乐,武将也只是追求声色犬马。这种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国家的前途便不堪设想了。

剖腹藏珠

“剖腹藏珠”比喻惜物伤身,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给大臣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贵的珍珠。这颗珍珠非常罕见,价值连城,商人也十分珍爱。他害怕珍珠被人偷去,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后来,他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面,结果他一命呜呼。

唐太宗讲完这个故事后说道:“这个故事我是听别人讲的,你们说真会有这种人吗?”大臣们说:“也可能有。”

齐王赐药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方法不对就会好心办坏事,正如药不对症一样。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侍奉齐宣王。一天,朝见宣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忧郁的神色。齐宣王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委。艾子回答道:“我不幸,我的孩子正在害病。我想把情况报告您并请个假,但又想到您身旁没有商量国事的人,所以来朝见您;但我心里却又惦念着孩子。”宣王说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儿说呢?我有一个很好的药方,你的孩子吃下后,病很快就会好的。”说完他就把药方赐给艾子。艾子拜受了宣王的药物,并带回家给他的孩子吃了。辰时吃下去,巳时就死了。第二天,艾子去见宣王时,流露出一副悲痛的神情。宣王问明了缘故,非常忧伤地说道:“你死去了儿子,确实值得哀悼,现在我赐给你一些黄金,帮助你埋葬儿子。”艾子说道:“我那没有成年就死去了的孩子,不能承受您的赏赐;不过,我打算另外向您提出一个请求。”宣王急切地问道:“什么请求?”艾子说:“我只要求您赐给我前天让我孩子吃了并有了效果的药方。”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这则故事,用以比喻那些利用权势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想篡夺帝位,但又担心群臣不服,就想先试探一下。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您弄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赵高就问左右的官员们到底是鹿还是马。有的不敢吭声;有的竟说是马,用来讨好赵高;也有照实说是鹿的,赵高就背地里惩治了那些说真话的人。

至死不悟

“至死不悟”指的是到死都不醒悟。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临江之麋(mí米)》:“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公元805年~815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县地)任司马期间,根据民间传说,写过三篇寓言故事——《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故事,以麋、驴、鼠这些艺术形象,讽刺了那些为非作歹的藩镇、宦官和贵族大官僚以及他们的爪牙。其中的《临江之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临江(今江西清江县)有个人,有一次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驼鹿,就把它带回家来喂养。他家里的几只狗见了小鹿,都想吃掉它。主人十分生气,就把狗赶跑了。为了使狗鹿能和睦相处,他还把这只小鹿抱到几只狗的旁边,让狗亲近它。时间长了,狗和小鹿逐渐混熟了。小鹿忘记了自己是只鹿,以为狗是它的好朋友,便经常和狗一起玩。这几只狗虽然同鹿一块玩,但总是想吃掉它,只是害怕主人,便忍住了。三年过去了,这只受到主人宠爱的小鹿有一天自己出门去玩,遇见了别人家的几只狗。它还以为同自己家里的狗一样,便跑上去和它们玩。这些狗见了这只小鹿,既兴奋又生气,一拥而上吃掉了鹿,皮毛、骨头到处都是。可怜这只小鹿,一直到死,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比喻一种猎取功名富贵的特殊手法。后来也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唐朝,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卢藏用,他中进士之后,急于想做官,便想出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跑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那时的人,都认为隐居的人必定是不慕名利而又有学问的读书人。于是卢藏用故意到终南山隐居,他这样做,果然引起长安城里的公卿们的注意,不久便礼聘他下山做了大官。

后来又有一个隐者司马承祯,也在终南隐居,当朝的公卿也请他去做官,不过司马承祯却真是个淡泊的人,他不愿意做官,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回山了。卢藏用送他出城,指着终南山对他说:“这座山真是有好处啊。”司马承祯冷笑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做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明白司马承祯在嘲讽他,非常生气,但对他又无可奈何。

钟响磬鸣

“钟响磬鸣”这个典故用以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科学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此典出自《刘宾客嘉话录》。

洛阳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只磬,不论白天黑夜,没有人敲打它,它动不动就自己发出声响,僧人又奇怪又害怕,以致吓出病来。他请了许多江湖术士,想方设法去制止磬鸣,但都无济于事。

有个名叫曹绍夔的人,一向与僧人关系很好。他前来探望僧人的病情,僧人就告诉了他生病的原因。不一会儿,寺里正好敲击斋钟,磬又自己响起来。曹绍夔顿时明白过来,笑着对僧人说:“请明天摆下盛宴,我来为您制止磬的自鸣吧!”

僧人虽然怀疑他的话,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就尽力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绍夔吃完饭后,从怀里拿出一把锉刀,将磬锉了几下就走了。

从那以后,这只磬便不再自鸣了。

僧人去询问原因,曹绍夔说:“您的这只磬和寺院的钟频率相同,因此那边敲钟就能引起磬的共鸣。”僧人听了非常高兴,病也好起来了。

专横跋扈

“专横跋扈”的这个典故用以比喻一个人独断专行,蛮不讲理。

此典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梁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东汉时,有个叫梁冀的人,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字伯卓。为了篡权,他把两个妹妹送入宫中,做了汉顺帝(刘保)和汉桓帝(刘志)的皇后。梁冀的父亲梁商死后,还没来得及下葬,汉顺帝就拜梁冀为大将军。顺帝死后,冲帝尚在襁褓之中,梁冀的妹妹梁太后临朝执政。他们兄妹二人先后立了冲、质、桓三个皇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

当时,朝廷上下全部是梁家的党羽。梁冀执政期间,骄奢横暴,独断专行,大兴土木,修建苑囿,并强迫数千名百姓为奴婢,称“自卖人”。

由于梁冀党羽满朝,残暴专横,皇帝和一些大臣既恨他又怕他。汉质帝(刘缵)常对大臣们说,梁冀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到此话以后,恨得咬牙切齿,就派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药,毒死了质帝。后来,梁太后死去,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设计,诛灭了梁氏,梁冀自杀身亡。

如泣如诉

像哭泣像诉说,悲惨凄凉。

此典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北宋时,苏东坡受人陷害,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初时他心情忧郁、烦闷,很不开心,但后来他变得开通起来,认为在这里可陶冶情操,忘却烦恼事。

一天,苏东坡带了三位朋友,放舟来到赤壁之下。江面清风徐来,涛声依旧,空中圆月朗照,洒下一片银光。大家边唱边聊,快乐非凡。苏东坡只觉得心旷神怡,飘飘欲仙,忘情之间,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歌来。一位朋友依着歌声吹萧应和。一吹一唱,十分和谐。

苏东坡听着呜呜的萧声,忽然觉得有点怪异,便停了歌,倾耳来听,这声音似怨恨,似爱慕,如泣如诉,余音凄切婉转,好像将断未断的一缕细丝,在夜空中袅袅远播。

苏东坡有点扫兴,他问这位吹萧的朋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吹这样哀伤的调子呢?”

那朋友悲凄地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么?想当初,曹操亲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饮酒赋诗,何等的气概!这赤壁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如今他在哪里呢?可叹人生多么短暂!虽想永生不死,哪里能够!所以,我只得寄情于悲声之中啊!”

苏东坡开导朋友:“你看这江水,奔流不息,万物和我自己是互相拥有,无穷无尽的!再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非我所有,却任我观赏,尽情享受。你不觉得拥有整个世界,其乐无比吗?这样,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苏东坡的一席话,使那位朋友原本沉抑的心情顿时被一股豪情冲淡,变得信心百倍,再度与大家欢笑起来。

东市朝衣

东市:汉代长安处决死犯之处;朝衣: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指大臣无辜被杀。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

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

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晃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千金买骨

用重金去买良马之骨。比喻求贤若渴。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最弱小,因而常受邻国欺侮。昭王即位后,想使国势强大起来,因此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力,想有一天报仇雪恨,但让他苦恼的是:燕国人才匮乏,缺少文武双全、勇猛无敌的良将。

一次,他问谋士郭隗:“燕国因弱小才被欺凌,主要是缺少人才。你看,用什么办法,能让天下有本领的人到燕国来施展才华呢?”

郭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愿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但是几年以后,仍然没有买到。国君对此深感奇怪。有一个侍臣向国君表示,他愿意带一千两黄金到各地为国君买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从国都出发,走了好多地方才打听到千里马的线索,但待他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用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马的尸骨,带回来交给国君。国君一见被买回来的马骨头,觉得十分不理解,他问侍臣:“这就是你用五百金买回来的千里马?”

侍臣说:“是的,大王。”

国君问:“看来这确实是千里马的骨头,不然连半两黄金也不值。只是我不懂,莫非千里马与寻常马的骨头有什么特殊差别?请你告诉我,这些马骨头对我有什么用?”

侍臣说:“马骨头确实没用,我出这么大的价钱买下来,不过是向天下表示您真的喜欢千里马。连千里马的骨头,您都不惜重金收购,活的千里马,你会不要吗?我们只要在家坐等,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被送上门来。”

果然,没多久,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昭王问:“请先生说明白点,我怎样才能觅到良才呢?”

郭隗说:“你就拿我当马骨头好了。如果我被重用,还愁比我强百倍的人不来为您效力吗。”

昭王听了郭隗的话,马上修下黄金台,请郭隗居住,并拜他为师,给了很高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才纷纷来燕国效力。有从齐国赶来的辩士邹衍;从越国来的谋士剧辛,更重要的是离开魏国而来的大军事家乐毅,一时之间燕国人才云集。后来乐毅统领燕军打了几次漂亮仗,几乎灭了齐国。从此燕国军威大振,邻近强国再不敢轻易对燕国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