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到处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穷:尽。黩:任意。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孙皓,他残酷无情,专横跋扈,荒淫无度,搞得吴国国力空虚,人民生活困苦,怨声四起。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孙皓当上皇帝以后,陆抗任镇军大将军、大司马、蓟州牧等职。陆抗看到司马炎灭掉魏、蜀以后,建立了西晋王朝,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十分忧虑。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十分穷困,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发挥文武官员的才智,国势将更加衰弱。如果再听任将军们滥用兵力,随意打仗,耗资数以万计,那么就会使兵士更加疲惫,更加没有战斗力,恐怕当敌人的力量还没有消耗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却已经衰竭了。”
这段文字的最后几句在《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中的原义是这样的:“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孙皓没有听取陆抗的正确意见。公元280年,晋武帝六路出兵,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堪一击,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从此灭亡。西晋基本上统一了。
报仇雪耻
报冤仇洗耻辱。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汉朝末期,17岁的东吴少年孙坚,有一次与父亲做船从富春到钱塘。途遇海贼分赃,孙坚不顾其父和船家的阻挠,提刀上岸,佯装领兵前来围剿,吓退了海贼保全了货物。
黄中起义时,朝廷派中郎将朱儁讨伐。朱儁委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攀上城头,立了大功。
孙坚率军北上,声讨董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既不肯借粮,又不肯让路,都被孙坚杀死。
孙坚名气大振继尔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设酒席相庆。饮酒间,董卓军队数万人忽然到来,鼓声不绝。孙坚让士兵依次列队进城,自己则对客人举杯劝饮,镇定自若,殿后入城。
董卓部众围城,孙坚头裹红巾,开城迎敌,红巾飘拂,所向无乱,阵前斩杀董军都督华雄。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令将军李傕前来议和,孙坚不应,下令从速进军董卓大本营洛阳,董卓便焚毁洛阳退入关内。
汉献帝初平三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袭击刘表。刘表遣黄祖抗战。孙坚大败黄祖,渡汉水,围襄阳。黄祖部将吕公屯兵岘山,孙坚亲率部骑上山视察地势,吕公的弓箭手躲在树丛中,用乱箭射中孙坚脑门。孙坚不幸去世。
孙坚大儿子孙策收敛父尸,葬于江南。孙坚的部众被袁术兼并。
丹阳张纮是当世奇士,孙策去见他说:“先君志在扶危济世,竟为黄祖所害。我虽然幼稚闇弱,但有志完成先君遗愿,报仇雪耻,成为朝廷外藩,请问计将安出?”
张纮指点他走孙坚道路,先招兵买马,然后率众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壮大声势,再攻取荆州、扬州,以江南为根据地。可他说:“除奸安民,功业可以上追齐桓公、晋文公,岂能以区区一方藩镇来约束自己呢!”
孙策去见袁术,袁术认为孙坚的队伍应交孙策统治,便把孙坚的队伍交给孙策,孙策带领队伍,东征西战,取得了江东六郡,为其子孙权建国奠定了基础。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故意夸大其词。骇:惊吓。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劭传》。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年青时就因为博闻强记而闻名。当时的一些义人如果遗忘了古书上的内容而一时又无书可查时,就会去请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机会查对古书,便发现王劭答的和书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杨坚看到王劭很有才学,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王劭虽然满腹学问,但他却很不老实,老爱用学问耍人,实际上是在玩小把戏阿谀奉承上司。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却爬不上去,后来得到侍从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叹后对皇帝说: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梦: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帝位像高山一样稳固。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是长寿的象征。”隋文帝听了很高兴。
王劭除了拍马屁,还靠故弄玄虚的手法欺骗隋文帝。他经常假托什么囹谶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各种神奇怪异的现象,以此来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诡报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编乱造,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讨得文帝的欢心,保持他的官职。
所以《隋书》评价王劭说:王劭喜欢用怪诞不经的语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实际的内容,骇人视听,最终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一蛇吞象
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此典出自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是传说中南海的一种神蛇。它身长足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屈原在《天问》中有“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句子。
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地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贪得无厌最终被青蛇一口吞掉了。这个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蓬生麻中
蓬草生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比喻人在好的环境中能变好,在坏的环境中则变坏。
此典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他生性粗野,勇力过人,能力拔巨鼎徒手搏熊,但汉武帝并不十分喜欢他。
武帝去世,传位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
刘胥请来一个女巫,叫她诅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装神弄鬼,说是武帝的阴魂附到了她的身上,传话要让广陵王做皇帝。刘胥听了很高兴。
碰巧的是昭帝寿命不长,只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以为是女巫的诅咒起了作用,高兴地等待着由他继位。不料霍光等大臣决定迎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非常恼怒,又命女巫诅咒刘贺早死。
又恰巧刘贺也很快被废掉了。原来他一听说朝中大臣要迎立他为帝,就滥用权力,强抢民女,甚至不顾国丧期间的规矩礼仪,整天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驱逐出宫。这样,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
刘胥以为,这回总可以轮到他当皇帝了。不料,霍光等又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于是,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死,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以武力夺取皇位。后来事败,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
刘胥不甘心,又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后来终于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惊恐万状,将女巫及知情宫女20余人全部毒死。
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诛杀刘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
刘胥自知罪行严重,难逃制裁,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并命宠姬来献歌献舞陪饮,直闹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上吊自杀。
西汉的史学家诸少孙引用了《荀子》中的话并加以评论说:“蓬草生在直挺挺的大麻秆当中(蓬生麻中),不用扶它自然会挺直;白色的沙子掺在黑色的泥中,混合起来都会成黑色的,这是土地的影响才使它们这样的啊!”
惟命是从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听从命令。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诸候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互相混战。其中晋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争夺较为激烈。
郑国位于晋、楚之间,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但郑国谁也不敢得罪。
公元前608年,晋国出兵攻打宋国,这引起了各国的不满。郑穆公决定倒向楚国,并同楚庄王订立了盟约。
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郑穆公被迫与楚国断交而又倒向了晋国。楚庄王对郑穆公的背信弃义非常气愤,连续几年向郑国用兵;后来,又迫使郑国的新君襄公再和楚国结盟,但是到了结盟的那天,郑襄公却偷愉地逃回郑国,楚庄王十分恼怒。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郑国军队节节败退。三个月后,楚军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被逼无奈之下,只好脱光了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去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我敢不惟命是从吗?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
楚王看到郑襄公的可怜相,便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发展自己的国家,你回去继续做郑国的君主吧!”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30里,允许郑国求和,并且订立了盟约。
一窍不通
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此典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
殷纣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关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昏庸的生活。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些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会亡国的。
妲己对比干怀恨在心加之比干又一连几天苦谏不止,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你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杳如黄鹤
杳:无影无声。像黄鹤飞去一样无影无声,表示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此典出自唐·崔颢《黄鹤楼诗》。
在长江岸边武汉市蛇山,有一处著名的古迹——黄鹤楼。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荀环的人,有一次他在楼上游玩休息,忽然看见西南天空云朵散开,不知是什么东西由云端飘然而下,转眼就飞到楼上。原来是骑着黄鹤的仙人从天而降。荀环走上前去,与仙人攀谈起来,天文地理、国家百姓,无所不说,彼此都很愉快。不久,仙人告辞,骑上黄鹤,腾空而起,一眨眼便消失在云彩之中。
后来,唐朝诗人崔颢根据这个传说,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人根据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引申出“杳如黄鹤”这一成语。
料敌如神
估计敌情非常准确。
此典出自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郭子仪传》。
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任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命他带兵讨伐叛贼。他斩杀叛将周万顷,击退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等地,因战功显赫而被拜为御史大夫。他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打败史思明,被加官兵部尚书。不久,他又扫平黄河东面、西面、南面的叛军,回师时,唐肃宗亲自出迎犒劳,对他说:“你再造了一个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