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读了韩愈的奏表之后,觉得韩愈所谏,完全是发自肺腑的,因此又授他为袁州刺史。韩愈治理袁州有很大的政绩,后被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复为吏部侍郎。
雷霆万钧
比喻威力极大。
此典出自《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西汉有个人名叫贾山。汉文帝时,他以秦朝的事情为资料,撰写了《至言》,并以此向汉文帝进谏。在《至言》的第二段,阐述了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能广开言路,大力招揽贤能之士,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强大起来。这就好比“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意思是:震耳欲聋的暴雷所击之处,没有不被摧折的东西;三十万斤重力所压,没有不被压得粉碎的。)这是比喻君主如果能善于养士而广开言路,则国家之盛势就有如雷霆之威,万钧之力。汉文帝读了《至言》之后,感到贾山说得言辞激越恳切,非常有道理,确实可行,于是就听取了他的意见,准备广开言路。
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说明人心里想着要做一件事,但却因为力量不够,不能实现愿望。
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为之用,诚可痛也。”
东汉的皇帝汉和帝,有一天收到一份来自边疆西域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老将军班超的信件。班超是朝廷功绩卓越的老臣,他在西域二十多年,平定安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使它们归顺朝廷,向汉室称臣纳贡。因此,汉和帝刘肇曾下令封他为定远侯,封给他千余户,奖赏班超的卓越功勋。今天他又上书表奏,到底有什么事呢?
刘肇急忙打开书信,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闭目沉思起来……
原来这是老将军班超请求调回故乡的奏表,里边还附有他的妹妹班昭的一封信,帮助哥哥向皇帝恳请离开西域,告老还乡。
言辞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刘肇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班超在信中写道:“陛下,臣在西域已经二十多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臣所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依然埋葬在原籍周地,而周地离齐地不过几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想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十九年,可我在西域已经快半辈子了。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只要能回到玉门关内,我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在信上写道: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从来到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怕身亡,倚仗陛下的神灵,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在已七十,垂垂老矣,头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目花,靠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力图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恩宠,可是也不能做到了。假如此地发生暴乱,他可能会力不从心了。这不仅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
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有多令人痛心呀,所以恳求陛下,但好几年过去了,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今陛下以孝理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因而我冒着生命危险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壮年时竭尽忠孝于沙漠,难道还让他年老的时候捐死在旷野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陛下开恩!”
汉和帝刘肇看完这两封奏书,非常感动,便亲自下诏书,请班超回来。
班超终于回到阔别三十一年的洛阳,皇帝封他为射声校尉。可是班超的胸膜炎病又犯了,虽然皇帝派来御医为他治疗,但终究回天乏力,这年的九月,班超去世了。
量力而为
“量力而为”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多,好大喜功,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甚至有可能发生意外的危险。
此典出自邵雍《渔樵问对》:“吾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一个打柴的人对一个打鱼的人说:“我经常背柴,背起一百斤也不损伤我的身体,但如果再增加十斤,就会损伤我的身体。这是什么原因呢?”打鱼的人说:“打柴的事我不大清楚。就拿我打鱼的事来看。我曾经钓到一条大鱼,它就与我相斗起来,我想扔掉它又舍不得,想钓起它来又不行,整整斗了一天才捉住它,差一点掉到水里淹死。打鱼与打柴虽然不同,但贪图利益而受损伤却是一样的啊。背一百斤重量是能力限度以内的事,再加上十斤重量却是能力限度以外的事。重量超过了能力限度以外,即使是只加一毫重量也会损伤身体,何况是增加十斤呢?我贪图多打鱼和你贪图多打柴又有什么区别呢?”打柴的人听了,感慨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量力而行是明智的行为!”
戮力同心
“戮力同心”即同心合力。
此典出自《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夏朝末代君主桀是一个残暴凶狠、荒淫无道的暴君。有一次,他出兵攻打西南的岷山国,岷山庄王献给他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他为了与这两个美女尽情玩乐,就下诏征调大批奴隶和民夫,建造豪华的宫殿和瑶台。成千上万的奴隶、民工冒着酷暑到深山采伐木材、搬运石料,非常劳苦,有的昏倒在路上,有的惨死在山中。大夫关龙逄看到夏桀为了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就不断地进言进谏,结果竟被夏桀残暴地处死了。
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商,国君叫汤,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商汤看到夏桀残酷地剥削人民,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就背地里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随时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就派人到处寻访贤能之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禀报说,隐居在莘国(今河南陈留东北)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立刻打发人带着一份厚礼去请伊尹出山。谁知使臣接连去请两次,伊尹都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伊尹,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打动了,决心辅助商汤灭夏。商汤把伊尹接到京城,任命他为右相。
在伊尹的辅佐下,经过十一次的征战,商的国力日益壮大,出兵灭亡夏朝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夏桀罪恶累累,天意也要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一位大圣人伊尹,希望我和他齐心协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奋勇杀敌,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冲向夏军,夏军丧失斗志,纷纷溃逃。夏桀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领少数残兵败将仓皇逃过黄河。当他逃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附近时,被商军俘虏。商汤下令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三年后夏桀死于南巢亭山。
在君臣的齐心协力下,商汤终于完成了灭夏的大业。商汤死后,伊尹又辅助外丙、促壬和太甲治理国家,巩固了商朝的统治。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良宰相,他的政绩爱到后世的称颂。
每多掣肘
“被掣肘”意为做事受到阻挠,被人牵制,凡时时给人阻挠,便可说“时多掣肘”或“每多掣肘”。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具备》:“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