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习惯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77900000006

第6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1)

“四海之内皆兄弟”意思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此典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司马牛。有一天,司马牛请教孔子:

“先生,弟子如何去学习做一个君子呢?”

孔子告诉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忙问:“君子为什么不忧愁,不恐惧呢?”

孔子说:“君子做事堂堂正正的,从来都是问心无愧,怎么还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哦,原来是这样……”

司马牛辞别孔子后,见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夏。他心事重重地对子夏说:

“人家都有兄弟,和和睦睦,多快乐呀,只有我没有弟兄,唉,孤苦伶仃……”

子夏见司马牛唉声叹气的样子,觉得他挺可怜的,就安慰他说:

“没有必要为这些事伤心难过呀,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安排的,贫和富也是命中注定的,更何况兄弟姊妹了?君子只应该对工作认真谨慎,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有礼,说话诚实守信,行为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之下就到处会有好兄弟的,君子何必犯愁自己没有亲兄弟呢?”

天上德星聚

“天上德星聚”形容文人才子聚会。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引《续晋阳春秋》: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东汉的陈寔(shí)(公元104~187年),字仲弓,汉桓帝时期任太丘长,又被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字元方,陈湛,字季方,在当时他们两人的声望都很高。有一次,陈寔带领自己的子孙去拜访荀淑(公元83~190年)。陈寔居家清贫、俭朴,没有仆奴可供使呼,就叫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持杖随后。孙子长文尚小,就跟着爷爷坐在车中。他们拜访的对象是名气很大的荀淑。荀淑,字季和,汉桓帝时期任朗陵侯相,又称荀朗陵。荀淑有八个儿子,都富有才名,当时人称之为“八龙”。陈寔和儿孙们到达以后,荀淑命三儿子荀靖(字叔慈)在门口恭迎,命六儿子荀爽(字慈明)献酒,命其余六个儿子(荀俭、荀绲、荀焘、荀汪、荀肃、荀敷)在末座陪餐。荀淑的孙子(荀绲之子)荀彧(字文若)由于年纪小,就坐在爷爷的膝前。当时,负责天文的太史官上奏皇帝说:“从天象看,有真人东行。天上景星、岁星等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

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说明人们用非常诚恳和坦率的心意待人。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天下许多人起兵反叛;并且拥立刘玄做天子,因为刘秀曾在昆阳把王莽打得大败,所以刘玄派他做破虏大将军。后来王莽死了,刘秀又攻破邯郸,杀掉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立下了很多功劳,便封他为萧王。刘秀觉得北方还有敌人,暂时还不能安享太平的生活,就又带兵进攻铜马军,在邬地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正在受降的时候,高湖和重连军队从东南方前来援救,最后铜马军也被刘秀打败了。

这样,刘秀把这些败军改编成自己的部队;原来带兵的将官,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官职。

但投降的官兵觉得从前自己是刘秀的敌人,担心以后会被刘秀消灭,心里都惶恐不安。刘秀知道了他们有这种疑虑,就叫将官仍然各回自己的营寨照旧统率原来的部队,而自己只带着很少的随从在各营之间巡察、指挥和安排。投降的人看到刘秀对他们一点都不戒备,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似的,不由得很高兴,背地里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出力呢!”从此以后,投降的官兵,再没有担心会被消灭的了。

为人作嫁

“为人作嫁”本指为他人制做嫁时的衣装。后来,常用以比喻为他人的事情辛苦忙碌,而自己却无暇自顾、无利可图。

此典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全唐诗》卷六七○):“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秦韬玉。他写了题为《贫女》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出嫁的贫苦人家的姑娘,因为不愿迎合世俗而难觅佳偶,而她为此感到忧伤、怅惘。这首诗写道:“我出生在穷苦的人家,从来没有穿过绫罗绸缎。想请媒人替我找一个知心的丈夫,可是也做不到,我感到悲伤。如今的社会上,有谁能欣赏我的高尚情操呢?他们看重的只是衣着打扮。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宁愿所做的针线活可以在众人面前夸口,而不愿把双眉画得那么长,同风流女子争奇斗妍。我非常悔恨的是,年年岁岁飞针走线,为他人缝制嫁时的衣装。”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比喻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此典出自《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人。”

战国中期,齐国有个贤者叫淳于髡,他滑稽善辩,擅长用含蓄的语言规劝君王。齐宣王刚即位时,要求大臣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淳于髡在一天之内给宣王推荐了七个人。宣王惊诧地问:“我听说物色人才是很困难的,你一天就推荐了七个,由此看来,有才能的人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我不这样认为,因为羽翼相同的鸟儿会聚集在一起,足形一样的走兽会在一块儿行走(“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天下同类的总是会聚集在一起。我淳于髡算是有才能的人吧,所以,我推荐有才能的人,好比到河里汲水,用火石取火一样容易。”宣王见他说话挺风趣的,不禁笑了起来。

后来淳于髡出使楚国,打听到楚国准备发兵攻打齐相孟尝君的封地薛,就立刻赶回薛地。当他看到孟尝君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来迎接他时,就说:“我听说楚国将进攻薛,您怎么不忧虑呢?”孟尝君说:“您是宣王身边的人,希望您能帮助我请齐宣王出兵。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我在这里忧虑有什么用?”淳于髡说:“你这么相信我,就试试看吧!”

淳于髡见到宣王,就对他说:“孟尝君为了表示对齐国的忠心,在薛地为先王建立了宗庙,也不想想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保卫它(“薛不量其力”)。而楚国明知先王的宗庙在薛地,却偏偏要攻打那个地方。这样一来,先王的宗庙岂不是要毁了吗?”

宣王听了,着急万分,立刻派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楚军得知这一情况,便退兵回国了。

相知恨晚

“相知恨晚”的意思是,惋惜互相认识得太晚。人们用它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此典出自《汉书·灌夫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西汉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窦婴,字王孙。汉景帝当政的时候,吴、楚两国曾经反叛过,窦婴被拜为大将军,他领兵打了胜仗,被封为魏其侯。在他权势倾天、炙手可热的时候,一班游士宾客争着归附于他。后来,窦婴又当了丞相,依附他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没想到,这时候窦婴偏偏得罪了窦太后,被免掉了丞相之职,于是那些势利小人纷纷离开了窦婴。只有灌夫一如既往,与窦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可是,灌夫的处境也很不好。他为人刚直,又好喝酒斗气,不擅长巴结逢迎别人。谁比他官大,他就攻击谁;谁比他官小,他就礼遇谁。所以,他得罪了许多皇亲贵戚,官运很不顺利。他当过中郎将,没过几年,就被免了;当过代国相国、燕国相国,也当过淮阳太守、朝廷太仆,但都先后被免了。在他得势的时候,家中食客有上百人;在他失势之后,那些油嘴滑舌的家伙就一哄而散了。

于是,窦婴和灌夫团结了起来。窦婴失势后,想依靠灌夫的力量排斥那些抛弃了他的势利小人;灌夫得势后,也想通过窦婴结识一些有地位的人物。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两个人互相举荐,互相推重,关系融洽得就像父子俩,双方都觉得非常愉悦。两个人感到遗憾的是彼此认识得太晚了。

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的忧喜祸福紧密相连,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此典出自《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怕……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晋国有一个叫姬周的人,在单国襄公手下做事,他虽身在异国他乡,却依然非常关心自己国家的情况,当他打听到对晋国不利的情况的时候,就整日发愁;对晋国有利的事,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对他很敬重,尤其赞赏他的高尚品德。当单襄公病重时,他特地叮嘱他的儿子顷公说:“姬周能够和他的祖国同甘共苦,可说是不忘其本,他将来回到晋国去,一定会得到他的国人的爱戴,你要好好的对待他。”

宣王好射

“宣王好射”讥讽那种阿谀奉承的行为和自欺欺人的作风。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宣王好射,说人之谓能用强也。”

周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臂力过人,能用强弓。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只要三石力气就能拉开。

他把自己的弓交给左右近臣侍从传看。

他们投其所好,只拉了一半,便假装拉不动了,还异口同声地说:“真是一张硬弓!最少不下九石。如果不是大王神力,谁能用这样的弓呢?”宣王听了喜不自胜。

虽然宣王所用的弓只有三石,但他直到死去都还以为是九石呢!

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表示彼此重新和好。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此起彼伏。其中齐国是发展快、实力强的国家,经常一手拿剑,一手拿橄榄枝,交替使用文、武两种策略。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夏天,他们在葵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

参加这次集会的,有鲁僖公、宰孔(周王室执政者之一)、齐侯(齐国国君)、宋子(宋国国君)、卫侯(卫国国君)、郑伯(郑国国君)、许男(许国国君)、曹伯(曹国国君)。他们相聚在这里,重温过去的盟约,希望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大家认为,这样做是合乎礼仪的。

周王派宰孔把祭赏赐给齐侯(齐桓公),说:“天子祭周文王、武王,派我把祭肉赐给您。”齐桓公正要下阶跪拜。宰孔说:“别着急,天子的命令还没有读完呢。天子还说:由于伯舅(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称伯舅)年龄很大了,又有很大的功劳,因此赏赐升格一级,不用下阶跪拜了。”

齐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面前,我怎么敢不下拜呢?如果我不下拜,就有损于为臣的礼仪,使天子蒙羞。”说着,齐侯下阶跪拜,然后才登堂接受祭肉。

同年的秋天,齐侯在葵丘与诸侯会盟,说:“凡同属我们盟的人,在盟誓之后,就要友好相处。”

宰孔比其他诸侯先走一步,在路上遇到了晋侯(晋献公),宰孔说:“您不要去参加会盟了。齐侯不致力于修德,而勤于远征,所以他向北袭击山戎,向南攻打楚国,在西边举行了这次会盟。至于齐国是否向东边征伐还不知道,但它向西征伐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啊!晋国在西,大概会有祸乱了!您一定要致力于安定国内的祸乱,不要致力于参加会盟。”听了宰孔的这番话,晋侯就回国去了。

颜回攫甑

这则故事说明:知人论事,要做到正确很不容易,千万不能凭一些表面现象去主观臆断。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和他的学生走到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时,被人围困,连一口野菜汤也喝不上,整整七天没吃到一粒饭,饥饿难忍,只好大白天里躺在床上。幸亏颜回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点米,他连忙烧火做饭。

饭快熟了,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很快从甑里抓了一把饭吃了。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孔子,请他吃饭。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他从床上爬起来,对颜回说:“刚才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如果饭是干净的,我想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说道:“这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祀。刚才有些烟尘掉进甑里,把饭弄脏了,不忍心倒掉,我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叹了一口气,说:“可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其实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啊;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其实脑子也不完全可靠啊。

弟子们记住吧,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啊!”

雁足捎书

“雁足捎书”比喻传送书信。

也作“雁足传书”。

此典出自《汉书·苏武传》。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官,叫苏武。他在公元前一百年的时候,接受汉武帝的命令,出使北方的匈奴。

匈奴的贵族们都劝苏武投降,不要再回汉朝去了。可是苏武至死不肯归顺,他正义凛然地对他们说:“我是堂堂的汉朝使者,怎么能投降呢?”于是,匈奴的君主单于就将苏武囚禁在阴山的冰窖中,不给他饭吃,不给他水喝,想用这个残酷的方法逼迫他投降。

苏武只好嚼雪吞毡、捕鼠为食。单于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让他在那个寒冷的、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羊。就这样,苏武孤苦伶仃地在那里过了十几年,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汉昭帝即位的时候,汉朝同匈奴和亲重建友好关系,昭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可是单于欺骗昭帝说,苏武早已经死去了。有一次,汉朝的使节到了匈奴,匈奴有一个叫常惠的人晚上偷偷地去见汉朝使者,告诉他们苏武并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常惠又给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说:“你们这样对单于说:汉昭帝在上林动物园打猎,射中一只大雁,发现大雁的脚上系着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苏武写的,说他仍在北海放羊。”汉朝使者采纳了常惠的建议。单于听说竟然有“雁足捎书”的奇事,惊慌不已,以为苏武有神灵的保佑,于是连忙把苏武送回汉朝。

一饭千金

这句成语后人用它作为知恩图报的典故。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取得天下,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还没有成就大业时,境况却很艰苦。那时候,他常常去城下钓鱼,希望能够碰到好运。但是,这终究不是办法,因而常常饿着肚子。幸而在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清洗衣物的老婆婆,其中有一位老婆婆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不断地救济他。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老婆婆的恩惠,对她感激万分,便对她说,将来一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老婆婆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

他想起了曾经救济他的那个老婆婆,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还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作为答谢。

一傅众咻

“一傅众咻”形容受环境干扰,不能有所成就。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