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78000000008

第8章 佝偻承蜩(1)

孔子出游楚,遇见一个驼背老人,举着竿子捕蝉,象从地上拿东西一样方便。他请问老人有什么秘诀。

老人说:“刚开始联系捕蝉,我经常一只也抓不到,练习了五六个月以后蝉跑掉的机会就很少了;之后更加专心一致,抓不到的情况就更少了,到后来就象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容易。我的方法是先站稳身子,全心全意注意蝉的翅膀,不坐顾右盼,不因为纷乱的外部环境而影响自己的注意力,眼中看见的只有蝉,怎么会抓不到呢?”

孔子感慨的对弟子说:“专一就能够静心,使得自己能够聚精会神,技术自然高妙,这位驼背老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啊!”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鹜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不识车轭

车轭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一种木制驾具,略微弯曲有点像个“人”字形。

一天,一个郑国人走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因为他从未套过牲口驾车,所以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回家后,他拿着车轭去问邻居说:“这是个什么东西?”

邻居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虽然这个郑国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这根弯木棒叫作“车轭”,但毕竟印象不深,他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这个人又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他又拿去问邻居,邻居回答说:“这是车轭。”

谁知这个郑国人听了以后,竟大怒。他说道:“先前那个东西,你说是车轭,现在这一个,你又说是车轭,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车轭呢?我看这分明是你在骗我,你不是个好东西。”他说着、骂着,竟然抓起邻居的衣领同他打起架来。

一个人遇到了疑难事情,往往要请教别人。可是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贵在认真

封疆官吏出任长梧的地方官。不日,他碰到孔子的学生子牢。三句话不离本行,他与子牢探讨治理地方、管理长梧的方法。

古时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称为封人。封人和子牢谈得很投机。他讲到自己的治理经验,认为处理政务绝不能鲁莽从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简单粗暴。

从治理之道又谈到种田之道。封人说自己曾种过庄稼。那时,耕地马马虎虎,无所用心,果实结出来稀稀拉拉;锄草粗心大意,锄断了苗根和枝叶,一年干下来,到了收获季节、收成无几。

听了封人的讲叙后,子牢很关心地打听他以后的状况。

封人吃一堑长一智,总结自己种田的教训,第二年便改变了粗枝大叶的态度。他告诉子牢,从此开始深耕细作,认真除草,细心护理庄稼,想不到当年获得好收成,一年下来丰衣足食。

有了种田的失败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条道理,做任何事都贵在认真。现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这条做人的准则。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干其他任何事都是这样。

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

造剑的人

大司马是楚国的官员,有一位专为他造剑的工匠,尽管有80来岁,但打出的剑依然锋利无比,光芒照人。

“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剑仍旧造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窍门?”大司马赞叹老匠人高超的技艺。

老工匠听了主人的夸奖,心中有些不自在,他告诉大司马:“我造了一辈子剑,我在20岁时就喜欢造剑。除了剑,我对其他东西全然不顾,不是剑就从不去细看,一晃就过了60余年。”

大司马听了老工匠的自白,更是钦佩他的献身精神。虽然他没有谈造剑的窍门,但他揭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理。他专注于造剑技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追求使他掌握了造剑工艺,进而达到一种高妙的境界。有了这样的精神,哪有造剑不是又锋利又光亮的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精湛的技艺,丰硕的收获,事业的成功,都是靠专心致志终身追求而取得的。

弈秋第二

弈秋是我国战国时期有名的围棋高手。他的棋构思巧妙,算路精确,在全国都找不到对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弈秋为师,向他学习棋艺。但弈秋认为围棋是一门高智慧的艺术,一般人学不精,不愿意招过多的学生。他从那些报名的人当中挑选了两名最聪明的孩子,正式把他们招到门下。

弈秋对这两个学生说:“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我学习围棋。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力争能超过我的水平。这样,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开始的时候,这两个学生都差不多,进步都非常快,弈秋见了,心中暗暗高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学生的水平却慢慢拉开了距离。

原来,其中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听弈秋讲棋,而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却并不下功夫,坐在那儿,看起来虽然也在听,思想却开了小差,脑子里总在想着其它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时候,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要是有只天鹅飞过来,我就可以拿弓箭去把它射下来。天鹅肉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吃起来一定非常香……

他就这样胡思乱想着,老师讲了些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日子一长,他的成绩自然就下降了。弈秋让他同那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一起下棋训练,他根本就不是对手,只下了几十步,就输得一塌糊涂。

弈秋看他学习不专心,说了几次也不起作用,就不想再费口舌了,于是就让他回家去了。结果,他什么也没有学到,而另一位学生后来则成为一名围棋高手,被人们称为“弈秋第二”。

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如果只是妄图虚名或一心二用是做不好事情的。

纸上谈兵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甚至说:

“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

“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

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你也许口若悬河,你也许才辩无双。但切勿把战场当辩场。赵括的悲哀就是把战场当辩场。他不知道空谈理论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也不能成为现实。

张良得兵书

张良年青时因刺杀秦始皇不成被通缉,逃到下邳。

有一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身穿一件土黄色大衫,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回一缩,他的一只鞋子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听了很生气,真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人,就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老头儿。谁料想这老头儿连接也不接,只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了想,既然已经把上鞋给捡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给老人穿上。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连声谢谢也没说,站起来走了。张良觉得这老头有点奇怪,便跟在老头儿身后,想看他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才转过身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张良听他口气,知道是个有学问的人,便连忙行了跪拜之礼,答应:“好,好!”

到了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起来赶到桥上去,谁知老头儿已经先到了。老头儿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儿来,怎么能叫我等你呢!”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老头儿已站在桥上。老头儿看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个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样才对呢!”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可以给国家出点力。”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兵法》。从那时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等待机会报仇。

后来,他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刘邦封他为留侯,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十分敬重他。

当你以赤诚之心,坦荡之怀,宽宏大量,给人们以厚爱和友谊;当你以诚奶之心,信守诺言,当你以仁厚之心,宽广之怀,给人以厚爱与尊重。当你以谦诚之心,真挚之情,面对机遇。那么,希望的溪水会由于你的执着而汇成湖泊。信誉的溪水就会由于你的挖掘而汇成湖泊。

凿壁借光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让人感动,我们若是也有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又何尝不会有所成就呢?

负薪行读

朱买臣是汉朝会稽人,字翁子。家境贫穷,爱好读书,家无产业,靠砍柴卖薪度日。

每次上山打柴,担负城市时,总是一路上,边走边读,妻子也帮忙挑负随行,可是不学无识,尤其对于丈夫的好学,不但不予鼓励,反而引以为耻,时常阻止买臣不要在道中,高声歌诵朗读。

有一次,买臣正咏读得兴味盈然时,其妻不胜其烦,便大声喝斥,买臣不加理会,更高声朗吟,其妻大发雷霆,放下担子骂道:“够了,够了,我一辈子跟你挨饿受罪,永无出头之日,还要沾受这分羞辱,我再也忍受不了,我已下定决心,今天非跟你离婚不可,不愿再受罪了。”说罢,气呼呼地转身就走。买臣拦住她笑着劝她说:“我五十岁当富贵,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着我受苦半辈子,何妨再忍耐些时,等我做了官,必当好好补偿你的苦功。”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付穷酸相,终日只知哼唱,妻子都养不了,还谈什么荣华富贵,你终究要饿死在沟中,自己不知耻,还梦话连篇,妄想作官,真不怕让人笑掉了牙齿?”买臣好言挽留不听,只好让她离去,不久便改嫁给一个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