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9年),卒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3年),字晋卿,系契丹皇族后裔。其父耶律履,系金代学者,官至宰相。耶律楚材从政30余年,历仕元太祖(成吉思汗)、元睿宗(太祖四子拖雷)、元太宗(太祖三子窝阔台)及乃马真后(太宗第六后)三朝四代,其德才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他披肝沥胆,为蒙古远征西域、用兵南国出谋划策,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智谋,对于元统一王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辅佐君主,锐意治国,在倡兴儒学,制定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和引导蒙古走向“汉化”方面,建树了不朽的功绩,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和经济韬略;他忠心耿耿,事无巨细,只要与国与民有利的事,对君王他或强诤或巧谏,力争得以实现,为后人提供了对国事尽忠尽智的楷模。耶律楚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智谋名相。
耶律楚材三岁时,父亲殒命。其母杨氏知书识礼,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每天晚上都挑灯夜读,决不为贪玩赌棋而浪费时间,故很早就博览群书。及至青年时期,已在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等方面颇有造诣。他深谙儒学,修以佛道,还善抚琴,好吟咏,多才多艺。由于他出身于一个早已充分汉化了的封建士大夫书香门第,所以他很早就接受“汉化”,精通汉文,用汉字写作潇洒自如,而且文思敏捷,下笔为文,奋笔疾书,很少改动。他的这些渊博知识为他日后创建功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耶律楚材生不逢时,他成长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统一前的列国纷争阶段,诸强对峙,战事频生。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雄心勃勃,咄咄逼人,不断向金国发动进攻。在南方,偏于江左的南宋王朝,一刻也没有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向金国发起挑战。在西方,立国甘陕的西夏也虎视眈眈,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趁机与南宋结交,在金国的西北方向侵扰。而金国虽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国势日颓,早已力不从心了。耶律楚材从十七岁出仕到二十五岁金国燕京陷落,几乎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整整八年,虽怀凌云壮志,但难有作为。城陷之后,他眼看金朝大势已去,国破家亡,前途渺茫,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智绝迹于世,弃俗投佛,拜万松老人(行秀)为师,学习佛理。他杜绝人迹,屏斥家务,专心一意,修身养心,虽遇大寒大热也不间断。终于参透了禅理,成了燕京城中著名的佛教信徒。三年的艰难时世,磨炼了耶律楚材的意志,树立了经邦治国的雄心。他作了两种准备:“否,则以简易之道治一心;达,则以仁义之道治四海。”他等待着一层抱负的机会。
“困龙终有上天时”,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极需各种人才。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博学多艺的难得的人才,便遣人前往礼聘,询问治国大计。过着隐居生活的耶律楚材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极好机会,就欣然前往。成吉思汗了解到耶律楚材曾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的后裔,便说:“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不料耶律楚材这样回答:“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作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呢?”成吉思汗对他的十分得体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此人重君臣之情,恪守信义,值得重用。再加上耶律楚材身材魁伟,髯长鬓美,极其英武,回答询问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愈发高兴,便把他作为自己的亲随,不离左右,很快,耶律楚材就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才能,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宠信。成吉思汗经常亲切地称他为“吾图撒合里”(蒙古语谓“长胡子”)。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耶律楚材终于找到了施展盖世才华的机会。
然而,一个新来归顺的儒生想在以武力取天下的军事贵族中,取得充分的信任和巩固的地位,是很不容易的。有个名字叫常八斤的西夏人,因善造弓弩而受到成吉思汗的宠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矜骄,他不把文人放在眼里,有一次竟然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对成吉思汗说:“现在国家正是用武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的儒生,对打仗的事一窍不通,要他有什么用呢?”耶律楚材听了当仁不让,针锋相对地回敬道:治弓尚且须用治弓匠,难道治天下就不须用治天下匠吗?”成吉思汗听了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诘,从内心折服,更加重用他了。成吉思汗曾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乃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从蒙古太祖十四年到二十年(公元1219年—1225年),成吉思汗进行了著名的西征,其目的主要是对中亚的花刺子模用兵。出师的那天,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雨,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纷飞,深达三尺。有人怀疑用兵是否有利,成吉思汗也有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蚀之期和修订历法,但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无知而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迅即发十万大军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全部占领了花刺子模国和中亚。成吉思汗把这次西征大获全胜看作是耶律楚材的卜吉所系。
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取道回归,为了对西征时西夏拒绝出兵和西夏与金国缔约进行惩罚,成吉思汗决定征讨西夏。1227年6月,夏主投降。城破之日,蒙军将士争掠女子、财物,唯独耶律楚材仅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当时,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才得以生还。这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独具慧眼,见识深远。
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失却了犄角之助。窝阔台汗三年(公元1231年),蒙古经过休养生息,又把南下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蒙古大军围攻金国的汴京,遭到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血战十六昼夜,城内外死伤者多达百万,汴京仍未攻下。后来,蒙军思得良策,联合南宋夹击金国,始得奏效。在汴京即将陷落前,蒙古军战将速不台特意奏请太宗窝阔台,要求破京屠城。耶律楚材闻讯后,急忙来到太宗的营帐奏禀:“军士连年征战,流血牺牲,目的就是要得到土地和百姓。得地而无民,那土地有什么用呢?”太宗有些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耶律楚材见正面劝谏未果,灵机一动,便运用一个谋略家智慧的另一面,巧借私欲来打动太宗,他说:“汴京是国都,能工巧匠、珍奇文物咸集于此。如果屠城,大汗您将一无所获。”太宗这才为其言所动,于是下令,进城后只捕杀金国皇族完颜一姓,其余一律赦免。这样,蒙军攻破汴京后,由于耶律楚材的智谋,使城中一百四十万居民的生命得以保全。自此以后,屠城滥杀之风,在蒙古军中得以废止。
蒙古灭金之后,三权鼎立局面结束,蒙宋战争序幕从此拉开。蒙古上层统治集团里,有入主张挑起汉人与西域回回之间的民族矛盾,使其两相攻杀,蒙古可坐收渔翁之利。耶律楚材通过认真分析形势,权衡利弊,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宋与西域相去甚远,军队疲惫,水土不服,势难火并。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集中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略战术。耶律楚材还提出了一个成熟的灭宋方案。最后,蒙古军正是采用了他的方案,三军齐下,很快便形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于公元1257年灭亡了南宋政权。
耶律楚材的治国之才,是在他经历了十年的西征,于蒙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结束战乱,返回燕京后,才得以逐步施展的。在此前,蒙古军事帝国因忙于西土战事,来不及制订规章制度,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管理无方,因此,派去的官吏生杀任情,孥人妻女,掠取财物,兼并土地,无所不为。其中,燕京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杀人如麻,市场挂满了示众的人头。耶律楚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禁潸然泪下。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着眼,他立刻入奏颁布禁令: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擅自向人民征收财物;囚犯需判死刑必须上报国家批准。违背这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贷。号令既出,各地贪暴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逐步安定下来。
当时的燕京城,虽为国都,但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每天傍晚,尚未天黑,就有一些盗贼驾着牛车闯入富家,搬取财物,如果反抗不与,则杀人劫货而去,谁也不敢阻拦追究。看来这些盗贼决非一般普通人物,处理起来可能棘手。睿宗对此亦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此事,于是特派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经过仔细察询,了解这些盗贼的姓名,原来都是留后的亲属和势家子弟。耶律楚材毫不手软,将他们一网打尽,投入监狱。这些人的家属贿赂中使,企求从轻发落。耶律楚材知道后,晓以利害祸福,中使害怕了,只得听耶律楚材的意见,依法处理,最后结案,将十六个罪大恶极的首犯,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巨盗绝迹,燕民始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顺利实现帝位交接,作为一个有智谋的良辅,耶律楚材颇费了一番心思。自成吉思汗逊位后,依照蒙古国惯例,先由其四子拖雷代理国政,但太祖的遗命是将帝位传给三子窝阔台。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的虚悬或错置,都将与国与民不利。古往今来,在最高权力面前,骨肉之间萁豆相煎之事不乏先例。于是,他敦促窝阔台尽快召开“库里尔泰会”,决议汗位。会议开了四十天,仍是议而不决。耶律楚材觉得会议不能再拖下去了,便亲自力谏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表示:“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没有吉祥的日子了。”耶律楚材巧妙地利用了蒙古贵族迷信的弱点,终于促使拖雷决定了窝阔台登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