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2683500000045

第45章 耶律楚材:满腹韬略的智谋名相(2)

为了严肃皇帝威仪,制定尊卑礼节,耶律楚材精心拟制了登基仪式,事先,他选中了察合台亲王,对他说;“你虽是大汗的兄长,但从职位上看去是个臣子,臣子对君王按照礼节应当跪拜,只要你带头下拜了,其他人就不敢不拜了。”察合台亲王觉得此话有理,在窝阔台登基大典上,他率领皇族及臣僚在帐下跪拜,使盛典进行得十分顺利。事后,察合台对耶律楚材称赞说:“你真是社稷的功臣啊!”

蒙古原是草原游牧民族,正处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发展时期。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依仗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卉疆拓土,征服了大片领土。然而,蒙古帝国要治理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不进行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是不行的。耶律楚材作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和谋略家,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窝阔台决心采用“汉法”。耶律楚材便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进行改革和推行“汉化”过程中,耶律楚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制订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制度,窝阔台总是言听计从。耶律楚材的政策和制度包括:

第一,革除屠城杀掠陋习,免除难民、降俘之死。蒙古统治者在初期的征战中,曾经下令:凡在攻城之时,敌人敢于武力抗拒者,城破之后,必严加惩处,悉数杀尽。耶律楚材认为,这种野蛮残暴的屠城杀掠政策,固然对敌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使无辜的百姓罹难,还增强了抵抗者拒降的决心,实为不智之举。他向太宗进谏,为确保百姓生命安全,在军队进军前,先将百姓迁往山后,让他们开采金银,栽种葡萄,这样不但使百姓远离战火,而且可提供皇室所需,可谓一举两得。他又诏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兵源,实难赦免。可是,耶律楚材却不以为然,他建议窝阔台造白旗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土,蒙古兵不得侵害之。此举不但救活了无数百姓,还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仇恨心理。

第二,谏阻“裂土分民”,建立中央集权。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蒙古统治者就实行“裂土分民”的分封制。窝阔台汗即位后,也准备把新占领的中原地区分赐给各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基于对历史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演变和斗争的深刻了解,在这关键时刻劝谏道:“裂土分民,容易引起彼此间的不满和猜疑,扩大矛盾和纷争,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金帛。”窝阔台说:“我已经答应他们了,怎么办呢?”耶律楚材为之策划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由政府派遣官吏到各郡县收税,不让他们擅自课征,把向地方征税的权力收归中央。耶律楚材还建议:各州郡置长吏专管民事,设万户府总领军政,设课税所管理钱谷。三个部门间势均力敌,不相统摄,力量有限,骄横气焰就会受到遏止。窝阔台汗采纳了上述建议,制订了地方官军民财三权分立的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压制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第三,制止倒退,发展农业。窝阔台刚登帝位,有个叫别迭的蒙古贵族建议:“中原地区的汉人不懂得畜牧业生产,对于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不如把他们全都杀了,好在那里开辟牧场。”耶律楚材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变先进为落后的建议,反映了某些习惯草原生活的贵族的无知,如被采纳,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及时向窝阔台指出:“天下是广阔的,四海是富裕的,各地人民都会勤劳生产,只要政策好,他们就可提供大量的财富。”窝阔台听了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好,国家收入可以增加,又何必杀人呢?就按你的意见办吧。”一场破坏中原农业经济的灾难得以制止。

第四,建立税收制度,代替军事掠夺。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连年征战,战事频繁,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元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耶律楚材向窝阔台建议:“陛下即将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建立税收制度,仅中原地区的地税、商税以及酒醋盐铁山泽之利,一年可得五十万两银,八万匹绢,四十万石粟,军需就不成问题了。”窝阔台听后同意试行。于是,在河北一带建立了十路征收税使,遴选有德之士充任。公元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欣喜万分,他高兴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没离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呢?”

第五,释放俘虏,安定民心。蒙古灭金后,大批百姓沦为俘虏,北返途中,逃亡者十有七八。窝阔台立下禁令,不准收留逃俘,违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俘无人敢收留,食宿亦无着落,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对谏太宗说:“中原既平,所有百姓便都是皇帝的百姓。再说逃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为何要因一俘囚而连坐处死数十百人呢?”太宗顿然醒悟,遂取消此禁。

第六,抑制高利贷者,反对过分剥削。随着国家区域的扩大,商贾的活跃,高利贷十分盛行。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活和交纳赋税,有时被迫借债,年息高达百分之百。负债者至期无力偿还者,经常被逼得家破人亡。为了抑制高利贷者,耶律楚材规定了借贷政策,凡借贷者,以本息相等为极限,民间负债而无力偿还者,由官府代替偿还。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债务关系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当时政府官吏为增加收入,竟与商人勾结,承包了全国的课税、差发,这种把国家财政经济命脉交给商人的作法,是十分有害的。耶律楚材说:“这是贪利之徒,罔上虐下想出的恶主意,为害甚大,决不能干。”于是奏请窝阔台汗废除了。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统治者较快地适应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恢复了战乱造成的破坏创伤,把封建经济推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七,尽忠尽智,强诤巧谏。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只要他认为与国与民有利的事,总是事无巨细,想方设法,力争使之实现。他的想法不被君王接受,有时涉及君王本人,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或强诤或巧谏,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施,但又不影响他与君王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他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三朝达三十余年,始终君臣相得,乳水交融。

公元1223年夏天,成吉思汗攻打花刺子模取得重大胜利后驻军铁门关,当地人送来一只怪兽,独角,身形似鹿,尾巴同马,浑身绿色,嘶鸣声咿唔又似人言。成吉思汗感到奇怪,询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从西征军事、政治目的均已达到,应立即结束战争的大前提出发,按古书介绍,借题发挥地说:“此兽名叫角端,它的出现表示吉祥。它能作人言,厌恶杀生害命,刚才的叫意是大汗你应该早点回国了。皇帝是上天的长子,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儿子,愿大汗禀承上天的意旨,保全天下老百姓。”成吉思汗听罢,立即决定结束西征,班师回国。

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下诏简选宫室美女,以充实后宫。耶律楚材以“美女足以备用,臣恐扰民”为由,拒不执行。太宗开始大为气愤,但沉思过后,觉得耶律楚材以民为重,实属难能可贵,也就不再责怪。

蒙人饮酒甚盛,太宗也染此习,时时酩酊大醉。每此时,耶律楚材总是以“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的动情之言谏劝之,终使太宗省悟。不但自身控制饮酒,同时诏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杯。正是由于这种莫逆腹心之情,能够使得君臣相得益彰,亲甚兄弟。在一次集会上,太宗亲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骄傲地说:“我相信你,任用你,是先帝的命令。要是没有你,中原决不会有现在这样安定。我之所以高枕无忧,全是你的功劳。”

蒙古国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日益兴旺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对耶律楚材恨之入骨,到处散布谗言诋毁他。有人说他“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计较。好在窝阔台汗明察秋毫,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者原燕京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耶律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为重,不把个人恩怨记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赏识,他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为人。”

耶律楚材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谏劝国君的机会,往往因势利导,收到奇效。有一次,窝阔台汗的宠臣杨惟中等人因包庇杀人犯被耶律楚材拘捕审问,窝阔台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不辨真假,反而把耶律楚材抓起来,继而又感到不对,有些自悔,命人把耶律楚材放了。耶律楚材却不肯罢休,说:“臣位至公卿,辅佐陛下处理国政,陛下下令逮捕我,认为我有罪,应当向百官宣布我的罪在哪里。现在却又释放我,说明我没有罪,这样轻易反复地处理问题犹如儿戏。如果国家真遇到什么大事,能够这样处理吗?”在场的大臣们听后不觉大惊失色,都为他这种“犯上”的语言捏一把汗。幸好窝阔台汗不是昏君,他对耶律楚材耿直是信得过的,不仅没有发怒,反而温言相劝:“我虽贵为皇帝,难道就没有一点过错吗!”耶律楚材借此机会,因事而发,立谏十策: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窝阔台汗深被他的公心所感动,准令照此施行。

耶律楚材的奏议,窝阔台汗有时也不从其言,甚至一意孤行。尽管如此,耶律楚材也总是要力争到底。公元1239年,窝阔台汗利令智昏,竟将一国课税,转手出售于巨商。为此,耶律楚材声泪俱下,极言诤谏,仍未果。只好喟然长叹:“民之困穷,将自此始!”过后,耶律楚材仍尽忠于皇上,为国事而奔忙。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窝阔台逝世,乃马真皇后称制,她宠信曾用重金行贿的奥都刺合蛮,不少贵族畏惧其势,争往附之,耶律楚材遭到排斥疏远。眼见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他不忍心撒手不管,只要发现有“不便于民”的事,还是站出来仗义直言。一次乃马真后将盖了御宝的空白纸交给奥都剌合蛮,由他自行填写官职,擅发政令,耶律楚材知道后,当着乃马真后面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任用大臣,朝廷自有章法。不按规章办事,就乱了法,这样的诏令我不敢奉行。”经耶律楚材据理力争,终于收回空白御纸。

可是,事隔不久,乃马真后又下懿旨:“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令史必须记录下来,如果不办,就要断手。”耶律楚材挺身而出诤谏道:“国家大事,先帝全都委托老臣处理,令史没有责任。如建议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还怕断手吗?”乃马真后听罢怒形于色,但耶律楚材毫无惧色,慷慨陈词:“老臣跟随太祖、太宗三十多年,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皇后岂能无罪而杀害老臣?”乃马真后瞠目结舌,一时亦无可奈何。

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3年),耶律楚材因得不到信任,眼见奸佞当道,朝纲紊乱,国运不振,在忧愤中,抱恨长逝,终年五十五岁。一颗奠基元朝的智谋之星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