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在黄金矩形(宽长之比为0.618的矩形)里靠着三边做成一个正方形,剩下的那部分则又是一个黄金矩形,可以依次再做成正方形。将这些正方形中心都按顺序联结,可得到一条“黄金螺线”。而海洋学家发现,在鹦鹉螺的身上,在一些动物角质体上,或有甲壳的软体动物身上,都曾发现有“黄金螺线”。
珊瑚虫
在海洋中有一种叫做珊瑚虫的低等动物,喜欢在水流快,温度高的暖海地区生活,我们见到的珊瑚就是无数珊瑚虫尸体腐烂以后,剩下的群体的“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在它们祖先的“骨骼”上面繁殖后代,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珊瑚。
科学家另外发现,珊瑚虫可以在自己身上巧妙地记住“日历”;它们每年都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环纹,即一天“画”一条,更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3.5亿年前的珊瑚虫每年所“画”出来的环纹是400条。这是为何呢?天文学家告诉我们,那时地球自转一天仅有21.9小时,一年却不是365天,而为400天。由此可见珊瑚虫可以根据天象的变化来“计算”、“记载”一年的时间,结果十分精确。
蚂蚁
蚂蚁是集群昆虫,过的是群体生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大多数蚂蚁的家是在地面以下的,在那里它们不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当天气晴暖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你为它们准备的美味了。
蚂蚁同样是出色的“数学家”。英国科学家亨斯顿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只死蚱蜢切成为三块,第二块比第一块大一倍、第三块又比第二块大一倍,在蚂蚁发现那三块食物40分钟之后,聚集在最小一块蚱蜢地方的蚂蚁仅有28只,第二块却有44只,第三块竟有89只,后一组差不多比前一组多一倍。
蜜蜂
蜜蜂可以算得上是“天才的数学计算和设计师”。工蜂所建造的蜂巢相当奇妙。它所建蜂巢底部的菱形的钝角全部都是109°28′,所有的锐角都等于20°32′。经过数学家自理论上计算,若要消耗最少的材料,而制成最大的菱形也正是这种角度。
丹顶鹤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老是成群结队地迁徙,并且排成“人”和“一”字字形。那“人”字形的角度永远都是110°。“人”字形的夹角的一半正好为54°44′8″,然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也刚好是这个度数。
一眼两用的四眼鱼
有一种鱼,与所有其他鱼类不同的是有四只而不是两只“眼睛”,它能同时看清水面上和水下的物体。
凭着这双独一无二的眼睛,这种鱼能在同一时刻完成两项任务:一边搜寻食物,一边睁大另两只眼睛作为预警,防范捕猎者的偷袭。
乍一看,这种鱼上面的一对眼睛极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两个气泡。但细瞧之下,你才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对恰好“漂浮”在水面上的眼睛。这是一种什么鱼?它们的这一对眼睛又为什么要在水面四处漂荡呢?
原来,这是产于中美洲与南美洲水域中的四眼鱼,是四眼鱼属四眼鱼科中的一种热带鱼。
这种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河流里的小鱼,长着非常奇特的眼睛,外形似蛙眼,高高地突出在头顶上,构造非常奇特。每只眼睛的中部,从前到后由一条黑色水平膜隔成两个均等的部分,瞳孔和水晶体也平分成上下两部分,看起来活像四只眼睛,所以称它“四眼鱼”。
尽管名为“四眼鱼”,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具有四只眼,而是因为眼球结构十分特殊。四眼鱼的眼球内有一道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膜通过角膜,同时虹膜又生出两个突起从中间横亘瞳孔,将眼睛分为上下两部分,看上去就像是四只独立的眼睛,一对朝上看,一对朝下看。同时,四眼鱼眼内上宽下窄的椭圆形晶体具有特殊的折光作用:从眼球上半区射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聚焦后将成像于视网膜的下半区;反之,从眼球下半区看到的物体将被感知于视网膜的上半区。
四眼鱼有极高的警觉性,它的两只眼睛实际上起着四只眼睛的作用,两只用于水面,两只用于水中。当四眼鱼停留在水面观察空中的昆虫时,就把上部眼睛露出水面,让光线通过短而宽的水晶体,一旦发现猎物,迅速跃出水面捕捉;当四眼鱼看水下的东西时,光线通过卵型的水晶体射到眼内,一旦发现食饵,便奋力追捕。
四眼鱼身体细长,纺锤形,常常集结小群在水面上游泳觅食。水面刚好与眼中横隔膜相平,使得眼睛的上半部露出水面,下半部埋在水中,既可以看清水面上飞行的昆虫,又可以监视水中的鱼虾。如果岸上有人出现,它在200米外就能发现,并立即躲藏起来,因此很难被人捉住。
咆哮如雷的吼猴
在南美洲的森林中,每当夜幕降临,便传出此起彼伏,令人恐怖的吼叫声。这种叫声异常巨大,震撼四野,可使1.5千米以外的人清楚地听到。这就是吼猴在放声歌唱和进行联络。
吼猴为什么要吼叫?这是一个动物行为之谜。有人说它是为了恫吓敌人,进行自卫;也有人说是为联络同伴而发出的信息。究竟如何,有待动物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吼猴是生活在美洲中最大的一种猴。体长60多厘米,尾巴长达1米多,全身披着浓密的毛,多为褐红色,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和照射角度的不同,体毛的颜色能发生各种变化。吼猴的脖子很粗,口腔和下腭也特别大。它所以能发出巨大的吼声,是因为这种猴的喉咙里有块特殊的舌骨,能够形成一种回音器,因此每到夜晚和激动时,便能发出震撼四野的吼声。
吼猴的食性较杂,果子、树叶都是它们爱吃的美肴。吼猴一般都有自己的领地,常常十几只群居在密林的树冠上,由一只强壮的雄猴率领并承担防卫任务;母猴专管生儿育女;仔猴一般和父母一起生活到性成熟。在这样一个小团体内,它们的生活非常融洽,有时虽然也彼此吼叫几声,但一般不会出现争斗现象。如果遇有敌害或异族入侵它们的领地,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他行动将入侵者赶走。
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种各样的树叶、果实、坚果和种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三到四小时进食。它常常用尾巴倒悬在树上,直接用嘴啃食树枝上的叶子和果实,或者用尾巴将食物拉过来而不是用前肢采摘。森林里的树叶大多包含有生物碱和毒素,吼猴有很好的辨别能力,总是挑选树叶中含毒量最小的部分,如叶柄、嫩叶和成熟了的果实来吃。吼猴栖息在树上,从不轻易下树,即使是口渴时,也只是添些潮湿的树叶来解渴。
不忘故乡的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又叫鲑鱼,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我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之乡”。
大麻哈鱼身体长而侧扁,吻端突出,形似鸟喙。口大,内生尖锐的齿,是凶猛的食肉鱼类。
它生在河里,长在海中,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
它们在海里生活4年之后,到每年八九月间性成熟时,成群结队地从外海游向近海,进入江河,涉途几千里,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黑龙江。
入江后停止摄食,有些大麻哈鱼进入乌苏里江、呼玛尔河和松花江等黑龙江的清冷支流,以寻找最理想的产卵场所。
产卵前,雌鱼用腹部和尾鳍清除河底淤泥和杂草,拨动细沙砾石,建筑一个卵圆形的产卵床。然后,雌雄鱼双双婚配产卵。
产卵后,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大麻哈鱼,还要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亡。
100多天后,小鱼才从卵中孵出,来年春天,它们顺流而下,又游向大海,然而它们不会忘却故乡,一旦性成熟,又会历经千难万险,游回家乡。
大麻哈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仅肉味鲜美,鱼子更为名贵。它的鱼子比一般鱼子大得多,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是做鱼子酱的上好原料。
大麻哈鱼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这时,大麻哈鱼会跳过去,这是大麻哈鱼经过600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能力。它们这一跳,有时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了4层楼的高度。
动物杀幼仔之谜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然而,动物界却存在着杀幼仔的特殊现象。例如猫和兔在产仔后,如果受到某些不良刺激或环境条件较差等,偶尔会出现残杀自己亲生幼仔的现象。动物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后代呢?是哪些不良因素导致了动物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呢?
动物的嗅觉比人类的嗅觉要灵敏得多,它们可以闻到很多气味,对自己的气味特别敏感。有时候我们看见成年的母兽,就好像失去了“人性”一样,把刚生下来不久的幼仔扼杀在它们的嘴下。这是因为母兽发现幼仔身上的气味与自己的气味不同。如果这些幼仔的身上涂有母兽的尿,那么这些幼仔就会得到母兽很好的照顾,动物园就经常用这种办法让哺乳期的狗给刚生下的幼虎和幼狮喂奶。
照顾婴儿、幼仔仿佛是雌性的专利,我们看见的大多都是母兽扼杀幼仔。其实雄兽杀幼仔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一夫多妻”的兽群中,雄兽为了传宗接代,不得不把雌兽原有的幼仔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