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与文化
2685400000004

第4章 辉煌古中华(4)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变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文化特征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在青海柳湾墓地的许多墓葬中,也都发现有装在粗陶瓮中的粟,说明这种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这一现象证明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虽然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马家窑文化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绘画的根源,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是史前“中国画”。

价值意义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马家窑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马家窑的彩陶集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技艺于一体,第一次将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完整、系统地表达了出来,反映了远古人类高度综合的知觉能力和强烈的审美愿望。

集物质实用性和精神象征于一体的彩陶,其造型与纹饰,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用文化的视角来观照,主要有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族类标识等精神方面的含义。

彩陶文化是综合反映数千年原始社会状况、人的生存情境和精神世界的一本独特“史书”,是诠释人类生命、浩淼宇宙、人与自然的“史诗”。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文物考古与普查工作的开展,在临洮境内发现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等各类遗址16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104处,说明临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青龙泉文化——中华文明的融合地

文化概况与影响

青龙泉文化是湖北省丹江口水库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青龙泉遗址与大寺遗址两处,都位于汉江中上游的郧县,是1959年至1962年配合丹江口水库工程重点发掘的两处古文化遗址。

青龙泉与大寺遗址共发掘出土完整和复原的文物约2800余件,其中青龙泉遗物2140余件,大寺遗物660余件。这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的内涵十分丰富,为研究丹江口库区原始社会、先秦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实物资料。

首先发现的青龙泉遗址位于现今杨溪铺镇财神庙村,坐落在汉江北岸、玉钱山南麓的二级阶地上,由梅子园和王家堡两处构成,南距汉江约190米,高出河床18米。公路为长条形冈地,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60~88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7.5米。

经挖掘发现,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14个文化层。其中一层和二层为淤积层和近代堆积层,三层为宋代堆积层,四层至六层为东周文化堆积层,七层到九层为石家河文化堆积层,十层到十二层为屈家岭文化层,最深的十三层和十四层为仰韶文化层。

在该遗址发现的文化遗迹,有圆形和长方形房址11座,灰坑11座,陶窑2座,墓葬44座,其中瓮棺葬14座。青龙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叠压关系上证明屈家岭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而且还发现叠压于屈家岭文化层上的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同时这也表明早在距今6000年至7000年前,丹江口库区区域就已经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曾在这里碰撞与融合。

大寺遗址位于现今的大堰乡后店子村,坐落在汉江与堰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南距汉江40~50米,高出河床13米。遗址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形,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3.4米。大寺遗址主要包含有下层的仰韶文化、中层的屈家岭文化和上层的龙山文化,部分地段有断续的较薄的东周文化层。其他层叠压关系清楚,为鄂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对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大寺文化遗址发现的文化遗迹有灰坑27座,发现的文化遗存有墓葬18座。

青龙泉与大寺文化遗址东西相距15千米,包涵的各种文化遗存都十分丰富,而且都有地层叠压关系,相对年代清楚。从仰韶至乱石滩遗存先后历时约有18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至末期,青龙泉与大寺文化的发掘,初步搭起了汉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器具与生产

青龙泉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居多,最主要且有代表性的陶器是敛口带流罐、乳钉纹高领罐、敛口钩唇橙黄口灰腹碗、弦纹盆形鼎和敛口侈沿罐、圈足盂、敞口尖唇薄胎红顶碗、划纹高领罐、斜方唇红顶碗、彩陶高领盂、蛋壳彩陶杯、罐形鼎和彩陶纺轮、鼓棱口红顶碗、敞口厚胎杯、扁条足斧形鼎、花瓣形纽器盖、橄榄形篮纹罐、镂孔粗圈足浅盘豆和喇叭口澄滤器等。

青龙泉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骨、角器以及陶器等,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形包括斧、铲、锛、圭形凿、矛、刀、镰、镞、杵、磨石、叉、鱼、锥和针等。装饰品有陶杯、骨环、石环、骨笄、石璜、玉璜、石珠、小骨、玉笄、象牙梳子等。其他遗物有猪、狗等家畜骨骸,以及鹿角、果核、牙齿、鱼骨、蚌壳、牛股骨、螺蛳壳、涂朱龟甲等。

大寺遗址也出土有很多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有夹砂红陶、灰陶和细泥红、灰、黑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彩陶钵和盆、尖底瓶、红顶碗、圜底罐、夹砂罐、圈足杯、双耳罐、蛋壳彩陶杯、篮纹高领罐、喇叭口高柄蛋壳灰陶杯、圈足盂、罐形鼎和水口篮纹大瓮等。大寺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有骨角器、蚌器和陶器。主要器形有斧、铲、锛、凿、矛、镞、网坠、锄、鱼钩、陶纺轮、锥、穿孔刀、匕和针等。装饰品有陶环、石璜、骨笄等。

这说明当时已有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猪、狗已被大量饲养,渔猎和采集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有了附属于农业的原始手工业,即制陶、制石(玉)、制骨和编织。人们用石质工具挖掘窖穴,建筑各处形制的房屋,用竹编织光洁的竹席,用制作的陶纺轮捻线等。

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的代表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考古发现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出土文物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又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文化特征

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摄氏度。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上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摄氏度。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最为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红陶950摄氏度,白陶800~900摄氏度。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薰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纹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以薄胎蛋克黑陶最为精细,其色漆黑乌亮,其胎薄如蛋壳,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并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学会铸造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三星堆文化——璀璨的巴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3000~5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的成都平原。1980年起发掘,面积达12平方千米,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发现发掘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首次发掘,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三星堆一带展开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建议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

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