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2686300000012

第12章 信息不对称(1)

买的不如卖的精

信息需要支付成本吗?在现代经济学里,人们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需要支付成本的,有时这种成本在所有成本类型中还会占有很大比重。

信息承载着价值吗?回答是肯定的。在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博弈的人生大舞台上,你掌握信息的优劣和多寡,将直接左右着你所采取的决策的胜算的大小。

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一种策略

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是传统经济学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基本假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因种种原因不可能掌握完全的市场信息,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之中。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一般而言,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非真实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不利的地位,但他会努力地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损害信息相对缺失的一方的利益,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参与其中,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促使社会经济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一个古董商去一个偏僻的农村淘宝。在一个农户家里,他突然发现农户家地上搁着的猫食碗是一个极其珍贵的茶碟,商人的奸诈使得他并未将这一信息表露于脸上,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逗起边上正在闭目养神的猫,一副对这只猫爱不释手的神态。过了一会儿,古董商向这家主人表示他非常喜欢这只猫,想买下它。

猫主人不卖,古董商迫切地想得到那只珍贵的猫食碗,不惜再次提高本来就已很高的价钱。最后,古董商出了买猫的天价,猫主人才同意将猫卖给这个古董商。

买猫生意成交之后,古董商装作很随意的样子对这家主人说:“这个猫食碗它已经用惯了,一只碗也值不了多少钱,就一块送给我吧。”猫主人这次坚决不干了,一口回绝说:“这可不行,你知道我用这个碟子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博弈的例子。古董商掌握了“猫食碗是古董”

这个信息,还自作聪明地认为猫主人不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他有利。可事实恰好相反,猫主人不但知道,而且还将计就计,大赚了一笔,这才可谓是真正的“信息不对称!”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全知全觉,碰到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应该怎样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呢?最有效的一点就是博弈参与者在行动之前,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人类拥有的知识、经验等,都是十分有用的信息库。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是掌握的信息越多,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

食品会变质,信息也会过时

在一局博弈中,信息掌握得越多越好,但它也是不断变化的,博弈参与者千万不要死守着信息越多越好这个规则不放,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更新信息,淘汰已经过时的信息。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靠卖草帽养家糊口的人,有一天他叫卖归来,感觉很累,刚好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放在树下,靠着树打起了瞌睡。等他醒来时,吓了一跳,放在身旁的草帽全部不翼而飞了。他抬头一看,发现树上有很多猴子,并且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怎样才能从猴子手里夺下草帽呢?硬抢肯定不行,追不上猴子不说,就算追得上,可那么多猴子,它们总不会等着我一个一个去追吧?

突然,他想起猴子有一种习性——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试着举起自己的左手,果然猴子也学他一样举起了左手;他两手举起,做了一个伸懒腰的动作,猴子也跟着照学。接下来,他漫不经心地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丢在地上。众猴哪知是计啊,同先前一样,也跟着纷纷将自己头上的草帽丢在了地上,卖草帽的人高高兴兴地捡起草帽回家了。

回家后,他将这件事作为笑话讲给了他的儿子和孙子。若干年后,卖草帽人的孙子继承了他的家业。爷爷与猴子的事再次重演了,当他也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时,猴子又抢走了他的草帽。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就不慌也不惊地取下自己头上的草帽扔在地上。可是,结果却不是爷爷告诉他的,猴子非但没有照做,反而迅速地把他扔下的草帽捡起来逃走了,跳到树上得意地对孙子说:“骗谁啊!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啊!”孙子傻眼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不断淘汰过时信息,获得最新信息。其实,古人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知己知彼”强调的就是博弈中的信息对称,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而紧接其后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中所说的“不知彼而知己”或者“不知彼,不知己”都指的是我们在博弈中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决策恐怕就难以取得胜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智慧,是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我们身处于何种博弈之中,我们都应该放开耳目,多渠道获取对方的信息,而不能僵化保守,像刻舟求剑或者说像上则寓言中卖草帽人的孙子那样使用静态不变的思维和运用已被淘汰的信息做出令自己失败的决策。

为什么要请明星做产品代言人?

何谓信息呢?简单来说,信息就是消息。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看到的万物、听到的别人的经验……这些都是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就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正像一位专家所说的:“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发明各种科学仪器去感知、去发现。信息可以交流,也可以被储存,更重要的是信息可以被人类决策所使用。

对于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的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拍卖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威廉·维克瑞创立了维克瑞拍卖法,即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

提起拍卖,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传统的拍卖会,也叫英式拍卖法。其情形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拍卖师站在台上,一只手举着一件交易物,另一只手拿着一柄用以定价的拍卖锤,而台下是等着出价的竞买者。竞买者轮流叫价,谁出价最高,交易物就归谁。买主最后实际支付的价格就是他叫出的最高价格。

可是这种拍卖规则有一个弊端,就是它会使得竞买者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而可能说假话,交易物不能按竞买者心中的最高估价卖出。

比如,一个竞买者的底限是100万元,但只要次高价叫到了90万元,他只要出91万元就能拿下在他心中价值100万元的拍卖物,他自然就不会报价100万元了。由于是公开竞价,英式拍卖法还极易出现买主们合谋压价的围标问题。如何避免英式拍卖法的这一弊端,让竞买者叫出他们心中的真实价格呢?这就要提到我们所要说的维克瑞拍卖法了。

针对上述问题,维克瑞教授小试牛刀,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设计了一个新的拍卖机制——维克瑞拍卖法。

维克瑞拍卖法的规则是:通过不公开招标,让每个竞买者把愿意出的价格写在纸上,并装入信封,密封后交给卖主。当所有信封被打开后,出价最高的竞买者得到该交易物,但实际支付的价格却是低于他的投标价格的次高价,即实际支付第二拍卖价格。

这个制度会诱使每个竞买者都如实地吐露出自己愿意支付的真实价格,因为出价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否得到交易物,但对实际支付价格并没有影响。这种拍卖法现已被广泛用于许多商品的销售。

例如,有一件古董需要拍卖,现场围了许多参加竞争性拍卖的竞买者。在每一个买主心中都会对这件古董做出一个价值评价。但是,卖主不知道各个买主的价值评价,买主也不知道其他买主的价值评价。

英式拍卖法进行拍卖的过程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在此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要分别讲一下其他两种拍卖法: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和维克瑞拍卖法。

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法的拍卖规则是这样的:每个竞买者都将其出价写到纸上,并装入一个信封内,密封后交给卖主。卖主拆开信封,比较价格,将古董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买主实际支付的也是这个最高价。

相比英式拍卖法而言,这种拍卖法可有效避免围标问题的出现,但不足的一点是它也不能按竞买者心中最高的评价价值卖出,因为买主不会老老实实地写下自己心中的最高评价价值,而会写下比心中的最高价值略低的价格,以期获取一个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额收益。相反,如果他写下心中的最高评价价值,人的贪婪本性会使他觉得即使成交也并无赚头。所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写下比自己心中的最高评价价值略低的价格。

维克瑞拍卖法的拍卖规则的设计就有效地修正了上述两种拍卖方法的缺点,它不仅可以避免公开竞买下的竞买者的围标,也可以弥补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法的缺憾——诱使买主们本本分分地开出自己心中的真实评价价值。

对每一个竞买者来说,因为是以次高价作为购买古董的实际支付价格,此价格不会随他开出的价格而变化,因此只要他开出的价格越高,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出于生意人的精明,他绝不会开出比他心中的评价价值更高的价格,做得不偿失的买卖,所以他会老老实实地写下自己对这件古董的最高评价价值。

在维克瑞教授设计的拍卖机制下,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竞买者开出的真实评价价值与实际支付的次高价之间的差额就变成了对说实话人的奖励。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活学活用维克瑞拍卖法进行公共工程的招标,为联邦政府节省了大笔开支。

在现实经济竞争中,有些商品的电视广告只有明星的表演,而并无此产品的价格信息,也没有其售货地点信息,这是什么用意呢?这也可以用信号传递博弈原理进行解释。

在人们的常规意识里,通常会认为产品之所以要打广告,其目的就是向消费者介绍该商品的功能特点,并传递一些必要的购货信息,如商品的价格、出售地点等。但现代广告远远不局限于此,更多的是为了引导消费者消费,创造新的消费理念。

尤其是在对新产品进行市场推广时,其商业广告通常会完全颠覆传统广告中传递产品信息的做法,取而代之以一位当红的电影或电视明星用此产品表演一番,当然显示一下产品商标还是必要的。其目的就是利用广大消费者的“追星”心理开拓产品的消费市场。

商家请当明星做产品代言人,就向外界传递了两个信号:

——此产品一定不错,要不怎么明星都用它呢?这样一来,不用花太多口舌介绍产品的功能信息,这位明星的“粉丝”们就一定迫不及待地抢购去了;——由于请的是当红明星,其出场费一定不是一笔小数目,这可以传递给消费者这样一种暗示:此企业是实力强、生产好产品的企业,而请不起当红明星做代言人的同质产品是不好的产品,或者说是伪劣产品。所以商家并不在乎明星在广告中说了什么,更无所谓广告中是否会介绍产品的功能、价格等信息了。

成功求职的秘诀

找工作是一个初涉社会的毕业生要面临的大事,但在人才市场上,招聘者与求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彼此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这直接影响着双方能否达成合作的博弈结果。其实,能否成功求职的关键就在于求职者如何有效地向招聘者传递自己的受教育情况、工作经历等信息,让招聘者通过这些信息相信你是一个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以研究劳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著称,并因此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斯宾塞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人才市场是一个严重的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虽然招聘者向求职者提供了介绍本企业的宣传单,求职者也向招聘者提供了介绍本人的个人简历,但宣传单和个人简历上所包含的信息一般都是一些双方都极容易获得的公开信息,比如企业的历史、规模等;求职者的年龄、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而对于双方都想了解的对方的一些私人信息就不是那么容易获得了,像企业的财务状况、人性化程度等;个人的实际能力、性格与爱好、勤奋程度等,这些往往是很难通过企业宣传单或个人简历可以获得的。

招聘者总想找到最好的雇员,但他们掌握的有关求职者真正工作能力的信息比较少,因而无法雇用到最好的、最适合的员工;求职者想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掌握的有关招聘企业实力方面的信息比较少,所以经常错失一些好的就业机会。这就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困难。

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情况是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供了详细的个人资料,而招聘单位却对自己的具体情况透露得很少,更有甚者是概不透露。求职若渴的应聘者因掌握招聘单位的信息不全而难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说是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情况有悖于人才市场设计的双向选择的初衷。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人才市场的求职博弈中,求职者究竟要采取什么策略才更有利于成功就业呢?其秘诀无外乎就是我们刚开始就提到的求职者要努力向招聘单位发出自己的信号,让对方通过这些信号相信你是不可错失的、最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要传递真实信息

如果求职者靠虚假或不实的等级证书、毕业证书等光环向招聘单位吹嘘自己,一般情况下是很难逃脱那些久经人才市场的、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老将的,即使是侥幸蒙混过关了,可谎话终有被捅破的一天,到时经历一场惨痛的尴尬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得不偿失的是你的个人信誉将被大打折扣,很可能会成为你以后成功就业的最大绊脚石。

信息不对称不是教唆人说假话,而是提倡人要讲真话。求职者宁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老虎嘴里拔牙”,逞一时之快,用虚假的信息欺骗招聘单位。

要包装适当,特色突出

我们现在所讲的包装绝非是靠美容、整容、名牌衣服等外物来打扮自己,那样就像给伪劣品包一层美丽的包装纸一样,事与愿违,而是指给自己本身能力的“充电”。用斯宾塞的话说,“包装自己就是向雇主发信号,传递自己的信息。”

现代大学生早已学会了许多包装自己的方法,如考各种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注册会计师、驾照等,用这些硬件来向招聘单位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编写并印刷精美详尽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