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2686300000013

第13章 信息不对称(2)

一般来说,一份封面设计别出心裁的求职简历,肯定比千篇一律的白纸黑字的简历要引人注目。如果当中用以介绍自己的文字能主次分明,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突出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也肯定比洋洋洒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文字描述更能抓住招聘者的眼球。

当然,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应聘过程前期的过五关斩六将,而后期验证真实能力的“走麦城”一关就不灵验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小觑这种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做法的敲门砖作用。

这些方法一定奏效吗?如果你所拥有的各种证书人人都不缺,或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简历上精益求精,这些信号其实就失效了。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信号使自己脱颖而出受到雇主青睐,就成为了求职者要重点下功夫的一门学问。

在人才市场上,要使招聘单位了解并认可自己,关键是要不失时机地打出自己的特色,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招聘者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就使得求职者要根据应聘职位的要求向招聘者传递自己适于这一工作的特点。

比如,你去应聘会计师,就要重点强调自己工作的认真仔细,并在简历中详细地写清楚自己成功地把一堆乱账理清的案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你向招聘者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有特色,而不能一般化,这是成功推销自己的关键。

要注意细节

精心包装了,特色也彰显了,但不等于万事俱备了。求职者在大面做好的前提下,千万不可前功尽弃,要特别注意应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比如,得体的打扮(一般情况下应聘时要穿职业装,女士最好化淡妆等)、文明的举止(说话声量要适当,言辞要礼貌等)、与招聘者约会要守时……求职者与招聘者接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地向招聘单位传递信息,所以不可粗心大意。

但要提醒一点的是,注意细节并不等于是刻意做作,过于做作就会显得虚假,也不会得到招聘者的好感。

对方的“探子”也可以为我所用

与敌交战不仅要算用什么对策,还要选择用最恰当的对策。此时,决策的依据——信息的掌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里,一提到战争,往往有一种角色必不可少——“探子”、“探马”。他们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己方打探信息,并制造虚假信息迷惑对手,这也是博弈论的重要内容。

虽说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完全封闭的消息,但是努力掌握可靠的消息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时刻谨记,消息是对战交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筹码。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把敌人蒙在鼓里,使其因缺乏信息而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观察失误,判断失当,进而谋略错误。我方则趁机将敌人一步步引入失败的深渊,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谋略方法。齐国孙膑在与魏国庞涓对抗的马陵之战中所采取的减灶示弱就是这一谋略的典范。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以韩国没有参加当年的逢泽之会(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诸侯盟会,试图确立魏国在列国间的统治,但遭到了韩国等国的抵制)为由,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企图一举亡韩。韩国自然不是魏国的对手,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弱小的韩国岌岌可危。韩哀侯异常恐慌,危急之中遣使奉书星夜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早就想待机攻打魏国,所以接到韩国求救后,便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宰相邹忌充当了反对派,认为韩魏相煎,是齐国之幸,可以隔岸观火,以不出兵相救为宜。大将田忌则认为,魏韩相斗,韩败魏胜乃必然结果,魏国势力就会因此而大增,齐国将会成为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因此,绝不能袖手旁观,理应发兵相救。齐威王征求军师孙膑的意见,孙膑谈了自己的看法:

魏国自恃国力强盛,在讨伐了赵之后又起兵伐韩,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不会放弃伐齐的。如果坐视不管,那么韩必败于魏,这样只能使魏国更加强大,对齐国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弃韩不救是不明智的。但是,若过早地出兵相救,就等于是我国和魏国交战,韩国则坐享其成了,主客颠倒,如此对齐国也是十分危险而且不利的。而应“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首先许韩必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以自卫。等到魏韩两军厮杀到实力消耗殆尽的时候,再发兵直驱魏都大梁,这样就可迂回地拯救危亡中的韩国。

齐威王听了孙膑的分析之后,非常高兴,许以韩国使者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国在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后大喜,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进犯的魏军。然而毕竟弱不胜强,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不得不再次向齐告急。当然,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遭受一定的伤亡是必然的,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兵数万、兵车数百乘攻魏救韩。田忌率大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国境内,矛头直指与魏都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

魏惠王眼见攻韩胜利在望之际,齐军又从中作梗,杀气腾腾地直扑大梁而来,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决定放过韩国,急忙下令调回魏军主力指向齐军。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殊死决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能智取而不可力敌。于是,他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敌冒进,再图取胜。他采取的计策是:在退兵途中,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用的灶坑,第二天减少到5万个,第三天再减少到3万个。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从而助长其骄傲轻敌的思想,然后再以计取之。

依照计策,当齐军前锋与魏军刚一接触时,孙膑就命令齐兵由外黄向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方向撤退逃窜。庞涓整顿兵马,紧紧追赶。开始追击时庞涓还唯恐齐兵有诈,比较谨慎,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致,行军速度也不算快。

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策略,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象。庞涓果然上当,当看到齐兵用以做饭的灶坑越来越少时,不禁得意忘形起来,心中暗喜,武断地以为齐军斗志涣散,闻魏兵将至竟怯战,撤退了3天,兵士就逃亡过半,这是报桂陵之辱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即传令,步兵留后继行,自己亲率精锐之师日夜兼程猛追。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的行军动态。当侦探告知孙膑魏军已过沙鹿山时,孙膑屈指计程,算好魏军天黑时必赶到马陵,而马陵地势险峻,在两山之间夹有一条窄道,窄道两旁杂木丛生,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之地。

于是孙膑下令全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魏军逃跑的障碍,又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的杂木中,规定到夜里只要看见火把就一齐放箭,打算一举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士兵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