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智慧比拼(智商总动员)
2694300000007

第7章 艺术走廊(1)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家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今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百余人左右,其中成就较高的四位作家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家”之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元音韵学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周以存世剧本和已知作家为基础,主要从音韵学角度,提出了关、郑、白、马为元四家之说。关即关汉卿,郑即郑光祖,白即白朴,马即马致远。此说一直为后世曲论家如王国维等所推崇。

综观关、郑、白、马的创作实践可知,此四人确实都很优秀。关汉卿剧作六十余部,被誉为“捻杂剧班头”;郑光祖“锦锈文章满肺腑”,“声振闺阁”;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在今天看来,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明代,有位叫何良俊的人在其着作《曲论》中,从词章品评的角度立论又倡一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辅为四大家。”并进一步论证说:“马之词老健而令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此说也有相当影响。

令人费解的是,“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语)的王实甫却被排斥在“四大家”之外。有人说,这很可能与封建卫道者认为《西厢记》“晦淫”有关。直到明嘉靖之后,才开始有人为王实甫鸣不平。

当代的一般戏曲史论着,都是以关汉卿居元曲家之首,王实甫次之,然而最近又有人提出,建国以来的研究中有对王实甫估价不足的问题,故对“元曲四大家”有必要进一步弄清。

五声音阶何时确立

音阶,是以一定的调式为标准,按音高(声音的高低)次序向上或向下排列的一组音。按照调式所含的音的数量而称之为“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等五声,也叫五音,是中国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五声音阶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于它确立的时间,说法有多种。

传统说法是,五声音阶产生在管仲生活的时代之前,管仲是春秋初期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725~前645年。此说依据《管子·地员》篇的内容推论,此书作者管仲生活的时代,五声音阶已十分流行,五声音阶的形成应在此之前,因为篇中记载了以数求五音之法。

但是,近人经详细考证后多认为,《管子》一书是战国秦汉时人假托之作,不足为凭。许多学者根据对近年出土的乐器的测音结果,得出了一些新论。

有人根据对出土文物编钟、编磬、埙的测音结果推断说:在商代,原始音阶的体系已在初步形成,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差不多是同时发展的,七声音阶上限有可能在早商;五声音阶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纪的早商时代也已形成。

作曲家吕骥通过对西安半坡村、山西万荣县荆村以及河南等处出土的二音孔陶埙进行测音分析发现,把两种陶埙所发的音合在一起,正好构成了五声音阶,和我们今天应用的五声音阶完全相同。因此,他认为,在母系氏族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某种形态的音阶……可推论,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后期已经形成。

上述诸说,孰是孰非,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歌唱始于何时

歌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享受。恐怕没有谁不喜欢它,不管他(她)会唱与否。

歌唱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还要深入探索一番。

有一种说法较早,说歌唱在三皇之一葛天氏时期就开始了。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所谓八阕,其民俗五谷、天常功德无所不有。不仅歌唱,而且载舞,足见其欢娱之情。

另一种说法,称歌唱始于帝舜。

据《史记·乐书》载,舜本是一个孝子,他为了表达思亲之情,做了一把五弦琴,以琴伴唱他的思亲曲——《南风》。

舜还下了一旨命令,任命夔为乐官,令其谱歌作曲,诱世人性情刚直而不盛气凌人,态度简约而不傲慢自恃。舜还谆谆教诲,赋诗是用此表达思想感情,歌唱是用旋律将感情释放出来。歌唱要符合音律,使之优美动听。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看到,是颛顼的重孙长琴,“是处瑶上,始作乐风”。原来,是长琴在为人们创作各种乐曲。

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都对歌唱的产生下过结论。但究竟谁的看法更准确呢?

当我们今天手持麦克风,唱着卡拉OK,轻歌曼舞之时,是否会想到,这门男女共爱、老少皆宜的歌唱艺术,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或许你对此并不感兴趣。

古筝是蒙恬发明的吗

筝是弦拨乐器,音箱为木制长方形,音箱上有弦,每根弦用一个可左右移动的小柱支撑。弦数历经演变,有12、13、16、18、21、25等多种。古筝这朵中华民族乐坛的奇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极富表现力,早已穿越国界,不仅在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落地生根,近年又飘洋过海,传到了美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诸国。关于古筝的来历,历代众说不一,语多异同。

东汉人应劭在《风俗通》中说:战国时代秦国名将蒙恬发明了古筝。

有人查阅史书后发现,《史记·蒙恬列传》中,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进而对应劭的说法提出异议:治学严谨的司马迁生年距蒙恬卒年仅六七十年,如果蒙恬造筝是史实,太史公不太可能忽略不记。《旧唐书·音乐志》更是对蒙恬造筝说坚决予以否定:筝,本来是秦国的乐器,相传是蒙恬所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古筝究竟为谁所造,作者却未作交代。

有人认为,筝源于瑟,筝与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筝的弦数少于瑟。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说:秦国有个人弹奏瑟,弟兄俩互相争抢,于是将瑟一劈两半,因此取名叫“筝”,含争斗的“争”之意。此说一出,便被许多人接受。宋、明、清及近代的不少书籍均沿袭此说,连日本的筝史着作都受其影响。《筝史知识》中说:秦始皇有两位爱姬,为一只25弦的瑟争得不可开交,始皇命人将瑟一分为二,劈做两只筝。后来,13弦的筝传入日本,12弦的筝流入朝鲜。

另外,郭沫若和一些日本学者则提出,筝很可能是在秦朝由西方传入的,但此说无确据。

古筝来源之谜还有待于科研的深入和考古的新发现。

人们为什么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着名的华尔兹(圆舞曲)的故乡,同时也是欧洲许多着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即“维也纳乐派”的活动中心,19世纪又成为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国许多着名音乐家都曾在维也纳居住过,并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在维也纳街头、公园漫步,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的雕像,并可听到古典音乐和优雅轻快的三拍节华尔兹。城市主要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用世界着名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内环城路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最集中的一条街: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小提琴;创作了《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后宫的诱逃》的莫扎特的雕像正凝视远方,仿佛在构思一组新的动人乐章;而贝多芬的雕像则矗立在内环城路一个广场的中央。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现拥有28家歌剧院。其中有5座第一流的国家剧院。1869年修建的国家歌剧院是全市主演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剧院之一,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每年除夕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歌舞晚会,届时国家总统和外宾都要出席。

维也纳的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公共集会、庆祝大典、甚至政府会议的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维也纳的许多家庭,也具有室内演奏的传统,优美的曲调传遍左邻右舍,街头巷尾乐声悠扬。每年旅游盛季,全城就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节。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还有更多的音乐家、画家带着乐器和画笔,来这里摄取滋养他们心灵和创作才能的丰富材料。

维也纳无愧于“音乐之都”的美名!

贝多芬是“交响乐之王”吗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他还曾跟莫扎特上过一段时间的音乐课。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惟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了出来。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气息的《第四交响乐》。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了他的生命。

1824年5月7日,他创作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时,他为乐队打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当他扭转身时,才看到观众在发疯似的鼓掌。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贝多芬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因为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旺盛的创作劲头,在1801到1812年这十余年间,他创作了许多成功的作品,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鸣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不要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

为什么说莫扎特是音乐天才

莫扎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6年,但却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曲目。他的曲目不仅一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会上演奏着,而且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由衷喜爱。莫扎特对音乐的贡献如此突出,以至于有人认为:莫扎特是神童,是音乐天才,乐坛没有他将失色不少。

莫扎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一位乐师。在家庭的熏陶下,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喜爱上了音乐。

莫扎特4岁时,他的父亲开始正式教他学弹钢琴。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父亲觉得儿子挺聪明,因为无论教授什么曲子,他总能很快学会。不过,这时父亲还没有发现儿子独特的音乐天赋。

父亲认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完全是出于偶然。莫扎特5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带着两个朋友回到家里,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小提琴家,一个是吹小号的。

“咱们得赶紧排练,要不就赶不上演出了。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排练开始!”莫扎特的父亲对他的朋友们说。

“我也要参加排练!”突然一个幼稚的童音响起来,原来是小莫扎特说话了。

“小孩子尽会捣乱。”父亲很生气地斥责儿子道,“你这么小,再说你又没学过小提琴,怎么能排练呢!”父亲严厉的态度和语言,一下让小莫扎特委屈地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