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2695900000006

第6章 信息博弈:如何诱使对方判断失误(2)

武姜先是以母亲的身份为公叔段要封地,要求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叔段。制邑是军事要塞,庄公没有答应。接着,武姜又替公叔段要求易守难攻的京城,庄公只好答应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宽城墙。郑国大臣们对此意见纷纷,负责国家礼制的大臣对庄公说:“对于都邑城墙的高度,先王都有规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规定修城,您应及时阻止他,以免后果难以收拾。”庄公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心里另有打算,说:“我母亲希望这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公叔段见庄公没有对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来,下令让西部、北部边陲守军听命于自己,并私自占领了周围的城邑来作为自己的封地。这种举措使郑国将士们愤愤不平。大将公子吕对庄公说:“应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则军队慢慢就会被他掌握了!”郑庄公还是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不仁不义的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还没有反应,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聚集粮草,修缮盔甲兵器,扩充步兵和车卒,并且还暗地准备攻打庄公的国都,并约好了母亲作为内应。听闻此事之后,举国上下的百姓都义愤填膺。

庄公派人探听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后,说:“时机到了!”于是立即调派公子吕率领两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军民纷纷倒戈,而公叔段却没有做好防护的准备,只好撤退,跑到鄙地。庄公派大将打到鄙地。公叔段无奈,只好逃亡到他国,不久便被逼自杀。

对于一般敌人,只要自己实力上不处劣势,就好对付。但郑庄公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生母和胞弟!这就让他有些犯难了。用什么方式与他们斗争才好呢?

郑庄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遇事能忍善藏。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公叔段串通一气,给他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公叔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易守难攻的京城封给了他;公叔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能克制隐忍,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藏起自己的智慧和意图。如此这般,使得公叔段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判断,错把自己表现出的妥协退让认为是懦弱无能,于是步步紧逼。

这样一来,一是使公叔段过低地估计了庄公的实力而疏于防范,二是让他一步一步地暴露自己的弱点,向世人昭显那足以致命的滔天罪行。如此,郑庄公既能一出手就轻松地置对手于死地,又能使自己不背上“不孝不悌不仁”的罪名,反而会赢得“大义灭亲”的声誉,何乐而不为呢。

能忍善藏之后,第二步便是抓住最佳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时机到来,便以迅雷之势出手,重拳出击,让对手再无翻身之时。

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不愿过早地和对手摊牌。如果早早动手,就是抓住了胞弟也不能将他处以死罪,留下无穷后患。所以,郑庄公在确定了最适当的时机之后,给予对手以迎头痛击,“克段于鄢”,一举端掉了动乱的祸根。

这一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若是与他人竞争,时机不利,要能忍善藏,暗中观察、谋划,静待最佳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及时出手,以迅雷之势,直扑目标。不要拖延,也不要含糊。否则,便会如古人所言:“当断不断,自取其乱。”

正所谓:“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食品会变质,信息也会过时

从前,有一个以靠卖草帽养家糊口的人。有一天他叫卖归来,感觉很累,刚好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放在树下,靠在树边打起了瞌睡。等他醒来时,吓了一跳,放在身旁的草帽全部不翼而飞了。他抬头一看,发现树上有很多猴子,并且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

怎样才能从猴子手里夺下帽子呢?硬抢肯定不行,追不上猴子不说,就算追得上,可那么多猴子呢,它们总不会等着自己一个一个去追吧?

突然,他想起猴子有一种习性——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试着举起自己的左手,果然猴子也学他一样举起了左手;他两手举起,做了一个伸懒腰的动作,猴子也跟着照学。接下来,他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把自己头上的帽子摘下来丢在地上。众猴哪知是计啊,同先前一样,也跟着纷纷将自己头上的帽子丢在了地上,卖草帽的人高高兴兴捡起帽子回家去了。

回家后,他将这件事作为笑话讲给了他的儿子和孙子。若干年后,卖草帽人的孙子继承了他的家业。爷爷与猴子的事又重演了,当他也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时,猴子又抢走了他的草帽。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就不慌也不惊地取下自己头上的帽子扔在地上。可是,结果却不是爷爷告诉他的,猴子非但没有照做,反而把他扔下的帽子迅速地捡走逃开了,跳到树上得意地对孙子说:“骗谁啊!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啊!”孙子傻眼了。

在一局博弈中,决策主体对决策事件所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好,但信息是一个变量,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博弈参与者千万不要死守着“信息越多越好”这个规则不放,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更新信息,淘汰已经过时的信息。

这则寓言就告诉我们要不断淘汰过时信息、获得最新信息的重要性。其实,古人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知己知彼”强调的就是博弈中的信息对称,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而紧接其后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中所说的“不知彼而知己”或者“不知彼,不知己”都指的是我们在博弈中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决策恐怕就难以取得胜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智慧,是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身处生活当中的每一局博弈中时,我们都应该放开耳目,多渠道获取对方的信息,而不能僵化保守,像刻舟求剑,或者说像上则寓言中卖草帽的人的孙子那样使用静态不变的思维和运用已被淘汰的信息,做出令自己失败的决策。

适时地吹嘘一下自己的实力又何妨

虚张声势,在通常情况下都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对待,人们都不希望自己跟它沾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但作为一种“虚而显实、弱而示强”的假装出强大的声势来吓唬人的策略,我们却不可小觑它产生的强大威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就曾用虚张声势之计,吓退了敌军。事情发生在隋朝大业年间。有一次,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在突围无果的情况下,隋炀帝只好命人将求救诏书刻在一块木板上,并投入河中顺水漂流,希望有人拾到,募兵来救驾。

木板漂到下游,果然被人拾到,并被送到了太原留守李渊之子李世民手中。那年李世民才16岁,却已经是一个上过战场的将军了。待了解了前方敌情之后,李世民顾不上召集更多军队,就带领自己手下的几万人向雁门关进发。

当时的情况是,围困隋炀帝的突厥兵有几十万,而李世民只有区区几万人,副将云定兴看到敌我力量悬殊,不知如何下手。一向富有谋略的李世民临危不乱,冷静分析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智取。如果我们将军队分成几路,拉开数十里的行列,高举大旗,鸣鼓进军,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

果不其然,突厥的侦察哨兵远远地看见隋朝大军浩浩荡荡,连绵不绝,立刻飞报突厥可汗。可汗火速爬上山头观望,只见多路军旗招展,蜿蜒数十里,向雁门关包抄而来。可汗大惊,急忙撤去了包围隋炀帝的军兵,窜回大漠。隋炀帝的围解了,李世民的声誉也借此虚张声势之计大涨,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将此计用于商战之中,同样颇具功效。

美国著名实业家洛克菲勒就曾经说过,虚张声势这一策略在其成为石油大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自23岁来到钻出美国第一口油井的宾夕法尼亚州之后,洛克菲勒就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直到35岁,他于多年之前就创办的美孚石油公司依然是美国众多石油公司中的普通一员。就在这时,机会悄然降临了。美国石油行业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洛克菲勒抓住这一机遇,使得自己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大家可能会发出一些疑问,以美孚石油公司当时的实力,它怎么可能在众多石油公司中异军突起?这就是洛克菲勒的传奇之处了。

虽然财力有限,但洛克菲勒凭着虚张声势这一绝妙的策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成功收购了同行的许多工厂。在美国工商界,这是人尽皆知的一大奇迹。

众所周知,在诸多收购事宜当中,收购款项的交割常常是关乎收购成败的最关键一刻,而财力不足的洛克菲勒却轻松地给予了妥善处理。在谈到自己当时的境况时,洛克菲勒这样说道:

“因为资金有限的原因,我不得不用我的支票簿向人虚张声势。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但在当时确实是十分严肃的。我随手抽出我的支票簿,以一种傲然且全然不在乎钱的神气和语调对被收购工厂的股东们说:‘你们想要支票,还是美孚的股票?’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要美孚的股票,这正是我想要的……”

就是因为具备了财虽不大,但气却很粗的唬人架势,洛克菲勒不仅成功掩藏了自己当时的困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他人的信赖——选择资本雄厚的这个新“东家”应该是明智之举。洛克菲勒不愧是运用这种艺术的杰出大师。

“狼来了”——制造虚假的“心理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