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2695900000009

第9章 皮洛斯的胜利:“吃力不讨好”的事你还要继续做下去吗(2)

在某个大型拍卖场,拍卖师举起一张1美元(1美元=100美分)的钞票,请大家轮流给这张钞票开价,并设定10美分起拍,以5美分作为每次叫价的增幅单位,出价最高者得到这张1美元钞票。但与一般拍卖规则不同的是,除了出价最高者按价付钱得到拍卖品(这张1美元钞票)之外,次高者也要向拍卖人无偿地支付与出价数目相符的费用,尽管他什么也得不到。这样别开生面的1美元拍卖会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你可能会想:只要我的出价低于1美元,我就赚了,我最高出到95美分就行了。事实果真如你所想的这样容易把握吗?并非如此。随着拍卖价格的慢慢提升,大多数人都退出了竞拍活动,拍卖场上只剩下汤姆和彼得两个人还在继续角逐。假定目前汤姆的最高叫价是85美分,而彼得的叫价是80美分。若此时彼得停止叫价,则汤姆净赚15美分,而自己却要损失80美分。彼得百分之百不会就此罢手,而会追加竞价,叫出90美分。

汤姆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也会同彼得一样选择继续加价。“100美分”,迫于汤姆的“95美分”的叫价,彼得立刻做出了回应。只见汤姆也未就此示弱,毫不犹豫地喊出了“105美分”。彼得咬咬牙,叫出了“205美分”的高价,汤姆盘算半天,无可奈何地退出了竞价。

“1美元拍卖”的最终结果是:彼得以205美分的最高价赢得了那张作为拍卖品的1美元钞票,净亏损105(205-100=105)美分;而次高者汤姆按照拍卖规则,无偿支付给拍卖人105美分,净损失也是105美分。拍卖人共得到310(205+105=310)美分,抵消作为拍卖品的1美元,净赚210(310-100=210)美分。

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彼得叫出100美分时,为什么汤姆明知道再叫下去注定是亏损的,却还要叫出105美分呢?这就是舒比克设计的这个拍卖的特色所在——次高者也要向拍卖人无偿地支付与出价数目相符的费用。如果汤姆不继续叫出105美分,选择退出,那么1美元钞票归彼得,汤姆作为次高者什么也得不到但却要付出95美分的代价,而叫出105美分时,若彼得不再加价了,他就可以获得1美元钞票,净损失只有5美分。

你肯定又要问了,彼得为什么没有按照常理叫出110美分,而是叫出了205美分呢?因为彼得已经明白他俩都滑入了陷阱,若两人继续较真下去,他的损失可能更大,所以被迫决定付出一个沉重代价来结束这场博弈,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那为什么他不选择200美分或者是210美分而单单要选中205美分呢?

因为在这个价格上,双方的损失是一样的。其实,这个游戏有一个均衡点,那就是当一个竞投者第一次就叫出“100美分”的竞标价,且没有人去搞恶作剧地再追加叫价,拍卖即告终止。因为当一个竞投者叫出100美分的价格后,另一方(当然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会发现,如果他选择“叫价”,无论最后他是否得到该拍卖品,他的收益均是负的,而选择“不叫价”,则他的收益为0(得不到作为拍卖品的1美元,同时自己也没有损失)。所以,他的理性选择应当是“不叫价”。让出价100美分的第一个竞投者得到1美元。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人正在为“1美元拍卖”认真地叫着价,其目的就是要博取可能属于自己的区区“1美元”。作为处事的上策,我们最好能避免进入骑虎难下的“1美元拍卖”中。如果基于某些原因我们不小心陷入了这样的博弈,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诱使对方先退出,使对方承担退出的损失;如果确实无法迫使对方退出,那么自己就应该悬崖勒马,及时抽身。

做个不完美但快乐的非“99族”

从前有一位国王,照理说,天下财富、权力、美女尽在手中,他应该很满足,很快乐才对,但是,他就是高兴不起来。国王自己也很纳闷,更加令他不解的是,他的下人——御膳房的一个普通厨师,每天快乐地哼着小曲,全身都散发着幸福的气息。

国王把那个厨师招来,问道:“你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呢?”厨师答道:“陛下,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厨子,但我一直在尽我所能地让我的妻子和孩子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家里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每次我回到家中,妻儿都欢笑相迎,我带回家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所以,我很知足,天天都沉浸在快乐里。”

听完厨师的快乐解说之后,国王又向学富五车的宰相细说了此事。宰相分析道:“陛下,这个厨师之所以这么快乐,是因为他还没有成为99族。”

国王诧异地问道:“99族?什么是99族?”宰相答道:“陛下,想确切地知道什么是99族,请您先做一件事情。把一个装有99枚金币的包放在那个厨师的家门口,您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99族了。”

按照宰相所言,国王命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布包放在了那个快乐的厨子门前。

晚上,厨师回家的时候发现了门前的布包,他好奇地将包拿到了房间里,惊诧地发现包里面装的全是白花花的金币。这一意外所得让他狂喜不已。他把金币全部倒在桌子上,开始清点起来。1枚、2枚……98枚、99枚,怎么会是99枚呢?他又仔细地数了几遍,没错,的确是99枚。

他心中顿生疑惑: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金币啊,肯定还有一枚金币不知到哪里去了。

于是,厨师开始四处寻找他认为遗失的那一枚金币。然而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还是没有看到那一枚金币的影子。他彻底绝望了,心情也沮丧到了极点。为什么不是100枚呢?

为了早日拥有那第100枚金币,厨师开始拼命工作。从此,他的生活里再也没有了笑容,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了,每天只是埋头苦干。就连平日里的好脾气也消失不见了,有时为了一些小事就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还会责怪每一个影响到他宏伟计划的人。看到厨子的情绪变化如此巨大,国王大为困惑,再次向宰相请教。

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十足的‘99族’。为了追求一个虚拟中的圆满,他抛弃了原先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为了得到那个额外的‘1’,他牺牲了生命中用多少金钱也换不到的东西。”

“99族”有着标志性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但却从来不会满足。为了自己所谓的“完美”,他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原本生活中那么多值得高兴和满足的事情,因为出现了凑足“100”的可能性,一切都被打破了。为了追求那个并无实质意义的“1”,他们不惜付出失去快乐的代价。

追求事事完美没有错误,但是像“99族”这样为了实现自己永无休止的欲望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为了满足而失去快乐,即使得到了完美,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昂贵的。

宁愿不做“99族”,不完美但快乐。

“焦土政策”:增加对手的行动成本

“焦土政策”的本意是指,在战争期间,一方由于战势对自己不利而打算撤退时,把本土的建筑设施、有用资源等不动产全部自行破坏,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断绝自己的后路。

“焦土政策”衍生到市场竞争中,指的是竞争处于劣势的目标公司大量出售公司的有形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无形资产,以挫败实力强大的蓄意收购人的收购意图。

总的来看,“焦土政策”有两个作用:一是破坏将要属于对手的东西,增大对手的行动成本;二是显示自己决不妥协的立场,退路我都堵死了,我只有奋勇向前,和你对抗到底。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鼓励这种意味着巨大浪费的破坏行动的出现,而是在于揭示这些策略的本质,以便更好地运用它们,或者说教会人们如何避免使用它们。

现在我们就以家电领域里的一个“焦土政策”为例,让你变抽象的概念为真切的感知。

国美、永乐、五星、苏宁、大中、百思买等均为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几家大的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其中,国美、永乐实现了国内的强强联合;而五星则被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百思买以耗资1.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百思买以控股五星电器的方式宣告进驻中国家电市场。

虽然全球家电老大百思买作了抢滩中国家电市场的宣言,但却尚未在中国市场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即使这样,也没有消除刚刚成为一家人的国美、永乐对它的警惕性。

国美、永乐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百思买未采取行动之前,就宣布要在北京市场发动连续的市场攻势,以“焦土政策”抬高北京家电市场的门槛,想以此迫使对手百思买知难而退,彻底放弃北京市场。

2006年8月16日下午,作为本周“国美永乐旗舰起航战役”总指挥的国美电器副总裁李俊涛,在位于国美北太平庄店3层的国美北京分公司的一间被辟为“总指挥部”的会议室内精神高度紧张地盯着不断被刷新的ERP系统纪录。当看到系统上显示着与永乐联合采购的产品全部到达物流基地后,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这是国美与永乐一直筹备的零售终端联合作战的第一战,也是国内家电零售市场上,连锁巨头首次在采购、物流、销售上的联合作战。其目的不仅是要在信心上给百思买等外资对手以重创,打消其进入北京市场的野心,使北京成为百思买的滑铁卢,而且还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消费者、厂家、商家的三方共赢。此次价格大战并不是靠过去单一压低供应商进价制造低价的做法,而是一反平时的常规操作手法,转而致力于整合供应链价值,提升供应链效率,获得真正的利润优势。

国美与永乐此举的重点就是通过价格战提前将北京、上海等家电市场变成“焦土”,抬高市场门槛,使对手百思买不战而退。国美电器华北地区老总王辉文的一段话足以作为证明——“200万像素手机跌破900元,摩托罗拉、诺基亚特价机1折起,价格最低为40~60元,液晶电视全场4.5折起,再加上399元的冰箱和499元的洗衣机,这样的价格百思买能做到吗?”

……在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里,可能都认为不把自己逼上绝路,给自己保留选择余地终归是有好处的。但是,在充满着逻辑和悖论的博弈论世界里,这一点却并不成立。选择这样的“不带退路”的策略,虽然对策略实行者而言少了利益,但却在策略上赢得了空间。因为这样做就打乱了对手对你以后可能采取行动的预期,而你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不对称”为自己谋利。“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俗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不能取胜,就该谋和

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比赛都是“零和”性质的:一方赢,另一方输,且一方赢多少,另一方就要输多少,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WT0时代公正、公平的竞争规则的进一步贯彻和市场秩序的越来越规范,那种“你死我活”的“绝杀”式的竞争行为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从“地球上抹掉敌人”的情况少之又少,“零和”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毫无疑问,当处于吃掉一方的“零和”对局中时,任何一方都希望取胜,但是在取胜无望之时,千万不要持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根筋想法,硬着头皮撑下去。“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最终使对局变成两败俱伤的“负和”局面。而要退一步想问题,既然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争取到“平局”也不错啊,至少比自己输掉要强好多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对局。如果想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采取非对抗的方式,秉承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互利互惠的“正和”对局。博弈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必须长期共处时,适当妥协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妥协”是指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之下达成的共识,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发生冲突或争执。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却是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出现之前的最好的选择。原因有如下几点:

适当妥协可以避免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继续投入也许你会认为“妥协”是“弱者”的专利,因为“弱”,所以“资源”有限,后勤物资无法保证前线与“强者”的持续抗衡,而“强者”是不需要妥协的,因为他“资源”丰富,承担得起与对手打“持久战”带来的消耗,那么你肯定还没读过“皮洛斯的胜利”

的故事,相信读过之后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纵然“强者”最后还是会取胜,但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再来几次这样的“胜利”,恐怕“强者”也要沦为“弱者”队伍中的一员了,所以“强者”在某种状况下也是需要做出适当“妥协”的,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是为了避免狗急跳墙,是有利害权衡的。这样做就给了对方、也给了自己一个喘息、整补的机会。

可以借“妥协”之便,扭转对己方的劣势

当对方提出“妥协”时,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或是战争物资缺乏,或是人员兵力不足,他需要暂时的透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有放弃这场“战争”的打算。如果是我方提出“妥协”,而对方也十分乐意接受,并对你提出的条件没有异议,就表示他有心终止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的。不论是哪方提出“妥协”,都可能会创造一段“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战争态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变。

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

如果你属于对局双方中的弱势一方,此时若你主动提出“妥协”,就极有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作为与对方谈“妥协”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割肉求和,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若不提出“妥协”,就有可能被对方彻底消灭掉。

“妥协”的代价虽大,但却换得了自己的“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便谈不上未来。也许作为与对方“妥协”的损失对你来说是极不公平的,甚至是让你感到委屈或屈辱的,但“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有朝一日你重新翻牌的希望,也是值得的。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进退,而不是意气用事。

“妥协”并不是常人想当然地认为的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而是非常务实的、可以通权达变的智慧之举,是现代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可以改变现状、转危为安的重要谋略。一个不知进退的人早晚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他迟早是会尝到失败的苦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