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8600000011

第11章

视同儿戏

指对待事物极不认真严肃,像儿童做游戏一般。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朝文帝时期,匈奴经常侵扰西北边界,汉文帝命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历和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三个人为将防守霸上、棘门、细柳。但还不放心,常常去看望将士,视察军情。

汉文帝先到了霸上和棘门,在这两处,营门大开,没人看守。皇帝车驾进入大营,畅通无阻,士兵纪律涣散,看不到一点备战的气氛。汉文帝心里正不踏实,一会儿将军带着大小军官骑马列队欢迎皇帝,这些人争着向汉文帝说大话,说是“匈奴不足为虑”。“抵挡匈奴不在话下”之类。当文帝离开霸上和棘门时,心情沉重,他隐隐觉得这两处的军队有点靠不住,他们真能对付匈奴的入侵吗?

随后,汉文帝又驱车前往细柳。他的先行仪仗队到营门外却被卫兵挡住不让进。那率队军官对卫兵说:“皇上亲自来此劳军,车驾马上就到,还不快快放行!”

卫兵回答说:“在军营内只听周将军的命令,没有将军的命令,谁也不准进入军营。”

过了一会儿,汉文帝的车马到了,还是被挡在营门外,文帝只好派人持皇帝的节符交给周亚夫,周亚夫传令,大开营门。卫兵奉令开门时,又告诫:“周将军有令,军营内不许车马疾驰,违令者斩。”

皇帝听了很高兴,便叫队伍不要疾驰,须慢慢前行,周亚夫见了皇帝没有行大礼,而只是行了军礼。

文帝很受震动,他看到了细柳驻军的纪律严明,士兵和军官全部身穿铁甲,手持兵器,操练武艺,列队布阵,像个备战的样子。劳军完毕,文帝不再耽搁,便离开军营。

一出营门,汉文帝叹了一口气说:“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那两处的军队,只是视同儿戏罢了,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这周亚夫带的军队,谁能战胜他?只有周亚夫的队伍,才是真正的军队,无人可比,有他驻守边界,寡人放心了。”

视死如归

对死亡无所畏惧,把死看作回到家中去一样,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此典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勿躬》。

齐桓公问管仲治理政治、复兴国家的方针大略,管仲答复齐桓公说:

“开垦大量的土地,扩大城镇的规模,发展生产,利用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我不如宁越,请派他去做管理经济的官;能审时度势,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隰朋去管理外交;能不辞辛劳,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富贵名利,直言耿直,敢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臣;整肃军队,打仗英勇,战鼓一鸣,全军将士毫不畏惧,一致英勇挺进,把死看成回家一样,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去管理军队;断案英明,不杀无辜的人,不冤枉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派他管理司法。你如果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若你还想称霸的话,那么,还有我管仲在这里。”

齐桓公认为管仲的见解深刻、独特,理据充分。连连称赞管仲任他做宰相,并依照管仲的意见,分派了这五个人的官职,让他们接受管仲的统一领导。这五个人果然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得很好。在管仲的辅佐下,十年以后,齐国渐渐地强大了起来,成了诸侯国的霸主。

废寝忘食

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此典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邑大夫沈诸梁听说孔子来到了叶邑,便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他虽然知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他不知孔子的为人如何,便去问孔子学生子路。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下》。

庄子有一位朋友,名叫惠施,是宋国人,曾做过梁惠王的宰相。他认为,万物都在变,没有静止不动的时候。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就是说,太阳刚正中就偏斜,万物刚生出就已死去。这是从时间长流的观点来看,惠施认为,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他认为,任何东西的性质都是相对的,因此,事物之间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别。他说:“天和地卑,山和泽平。”就是说,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湖一样平。他用诡论的方式说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他提出了“太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观点,认为万物相同,也完全相异。

庄子评价他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肯定惠施的学术丰富、广博,涉及多方面,赞扬他的书很多,五车也装不下(学富五车)。但同时又指出惠施的思想“舛驳,其言也不中”,就是说他讲的道理很深奥、驱杂,无所不有,言辞也多有不尽恰当之处。

河伯为患

河伯:河神。为患:为祸。表示水灾之意。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是魏文侯时邺县县令,他关心邺县百姓的生活。得悉这一带人们深受“河伯娶妻”之苦(河伯为患):从前有位叫冯夷的人在河里洗澡,溺死以后成了河伯(神),每年要娶个妻子,如果不依从他,河水立刻会泛滥成灾。其实,这笔搜刮来的钱,十有七八落到三老、廷掾和祝巫们的口袋里去了。

平时,祝巫到处串门访户,只要遇见比较美貌的女孩子,他中意了,就通知这家人说:“恭喜你啦,你的孩子要嫁给河伯了。”于是逼着女孩子离开家庭,沐浴洁身以后,住到河边临时搭起来的“斋宫”里。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女孩子被打扮得跟新娘一样,然后坐到放在水面上的床席上,浮到河中心,随着水流慢慢浮到下游去。床席漂过数十里路下沉了,这位女孩子也就溺死了。因此这一带有女孩子的家庭,都逃亡到别地去了。

西门豹闻听此事后,觉得很奇怪,就要求人们在河伯娶妻那天,告诉他一声,他要为新娘送亲。

河伯娶妻的日子到了,四周人山人海,最受人注目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巫女,她背后还带了10个女徒弟,个个打扮得跟神女一样。

西门豹对老巫女说:“河伯娶妻是件大事呀!让我先看看新娘够不够标准?”

大家把新娘从“斋宫”引出来,西门豹见了,皱皱眉头说:“糟透了,这女孩子做河伯的妻子一定会惹河伯生气的!

不行,我看还是请大巫婆到河伯面前去讲讲清楚,等我们找到合适的隔几天再出嫁。”没等老巫女回答,立刻由边上的卫士把她抱起来,投到河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个老糊涂,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叫她的徒弟去催一声。”立刻又把一个老巫女的徒弟投到河里去了。过了一会,还不见有人回到河上来,又投了一个徒弟到河里去。连续投了三个,西门豹说:“我看得麻烦三老一下,到河伯那里替我们说句话吧。”于是三老也被投到河里去了。随后,他很恭敬地站在河边,等了很长的时间,这一来连一批年老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感到惊慌恐惧了。西门豹才又向四周看一看说:“咦,怎么这批人还不回来?我们再怎样办呢?”意思是想叫廷掾中间再去一个人。不料,这两人听了西门豹的话早伏在地上,捣蒜一样地叩着头,而且额上都撞出血来了,面色也变得如死灰一样,颤抖着不敢抬起头来。

西门豹见他们实在可怜,便也不忍把他们投进河里,就对他说:“好吧,河伯怕是一时不会有回信,改天再说吧?”

从此以后,邺县的“河伯娶妻”这套把戏没有谁敢再谈论了。西门豹便领导人们开凿出12条深渠,引进河水灌溉田地,田里的庄稼年年丰收。

郑人买履

履:鞋子。用以讽刺那些只相信书本,而不顾客观实际的教条主义者。

此典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国有个人想要为自己买双鞋,于是找了根草绳在脚上量好了尺寸便去集市上买鞋,但是到了集市,却又发现忘带了量好的草绳。

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

“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去取!”

说完,转身便往家跑。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

到了集市才发现集市早已散了,那铺子也已关了,他十分气恼,捶胸顿足,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见状,只觉十分好笑,问道:

“你是给谁买鞋呀?”

“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什么尺码呢?”

那人连忙摇头,道:

“那怎么行呢?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

姑息养奸

姑息:无原则地宽容。养奸:包庇坏人。无原则地宽容包庇坏人,致使坏人更为放肆。

此典出自唐·柳宗元《三戒》。

从前,永州这地方,有一个人思想迷信,极好讲忌讳。因其属相是鼠,他就把老鼠当作神仙看待。

他家里从来不养猫和狗,也不准别人捕捉老鼠。于是,附近的老鼠成群结队地来到他的家中。他家中的各种器具全被老鼠咬坏,家中的一日三餐,也是吃老鼠嘴边剩下的东西。白天,一群群老鼠在屋中东窜西跑、横冲直撞,见了人也丝毫不害怕;到了晚上,老鼠们更是互相斗殴,吱吱怪叫,弄得盆器倾倒,使人无法入睡。然而,这位属鼠的主人对老鼠情有独钟,丝毫不放在心上。后来,他搬走了,另外搬来一户人家。老鼠们以为新主人和旧主人一样,照旧活动。新主人看到这种情况,惊奇地说:“想不到前屋主姑息养奸,把这些丑类纵容到如此猖獗的地步。”

在面对鼠类成灾的情况下,他借来了几只猫,又让家人堵洞灌水。几天之中,打死的老鼠堆得像小山丘一样。

驷马高车

驾驭四匹马的高贵车子,指显贵人所乘的马车。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于定国传》。

西汉时,有个叫于公的人在东海郡当狱吏,他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经他判的案子,没有人喊冤叫屈。

东海郡有个女子,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与婆母相依为命,她把婆母照顾得十分周到,婆母不忍心就这样连累她,劝她改嫁,她又不肯,无奈之下,婆母上吊自杀,婆母的女儿怀疑是孝妇谋害的,到衙门告状。太守接到报案,没有详细调查核实,就轻率地认定该女子有罪,判处她死刑。

于公明察暗访,认为该女子奉养婆母10余年,任劳任怨,是出了名的孝妇,不可能谋害婆母。希望太守慎重处理,太守不理会于公的意见,不肯改判。

孝妇被处决后,东海郡连续三年不下一滴雨。新一任太守上任后,对这儿久旱不下雨的情景感到十分奇怪。

于公便对他说:“这是冤屈所至,一女子本来十分孝顺,后来却被判成谋害婆母之罪,含恨而去,这也许是对世间不公的回报吧!”

太守听说后很重视,翻出案卷,重新审理,弄清了真相,亲自到她的坟头祭奠,替她平反昭雪。这件冤案的昭雪轰动了郡里,老百姓议论纷纷,更敬重于公。于公家院子的大门坏了,郡里的工匠来修缮。老百姓希望他子孙兴旺,建议于公将门修得又高又阔,可以通过驾四匹马的高盖车(驷马高车)。

于公也认为自己公正廉明,将来定能光耀门庭。

于公的儿子于定国从小跟他学法律,先在郡里当狱吏,后来一直升到廷尉。他办案十分谨慎细心,案情若有疑点,不轻易下结论。多称赞他说:“于定国做廷尉,天下老百姓知道他们不会遭冤枉。”

于定国任廷尉18年,后来升任丞相。皇上赐给他驷马高车以及黄金60斤,死后被谥为安侯。于家果然门庭荣耀,十分显赫。

相顾失色

相互看着对方的脸色,露出惊慌的神态。

此典出自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段希尧传》。

后晋皇帝石敬塘在称帝前是后唐大将,有一次他率军攻打代北,军中突然发生了哗变,石敬塘一时搞不清原因,不知是该调查还是等事态明了。下属段希尧建议他应迅速平息这场骚乱,否则任其蔓延开来后果会不堪设想,石敬塘听从了段希尧的建议,下令把骚乱的头目处死,这场哗变就平息了。

第二年,石敬塘想在太原秘密起兵,推翻后唐的统治,便召集心腹商议,就在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群情激昂之时,段希尧却站出来表示反对,言辞很是坚决。很多人都指责段希尧不识时务,纷纷要求治他的罪。见此情景,石敬塘想到段希尧一贯忠厚老实,做事说话出于真心,所以并没有治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