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8600000005

第5章

这时,许褚杀得性起,只见他拍马回到阵中,卸了盔甲,露出一身强健的肌肉,接着赤膊提刀,翻身上马,再战马超,直把双方将士看得一个个目瞪口呆。刀光枪影,双方又斗了三十回合,许褚一刀砍向马超,被马超灵巧地闪过,同时提枪直刺许褚心窝,许褚忙扔掉大刀,一闪,顺势把刺来的枪夹住,“叭”的一声,马超的枪断成两截,两人就各拿半截枪一通乱打。曹操怕有闪失,忙下令收兵。

马超回营后对部下说,我身经百战,还从来没有见过像许褚这样不要命的,真是“虎痴”。这就是“赤膊上阵”这个成语的来源。据很多老人回忆说,***将军打仗时,也喜欢赤膊上阵。在收复被日寇占领的察东四县时,***将军袒胸露臂冲锋在前,“抗日同盟”纪念馆有一幅大型油画,描绘的就是***将军赤膊上阵的情景。

负重致远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中这段话,是说陆绩好比一匹脚力很快的马,有超逸的才能;顾劭好比是一头吃苦耐劳的牛,能够负重致远。这就是“负重致远”这个典故的最早记载。通常是指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比喻一个人能够担负重任。

公元210年,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在巴陵病死后,他的生前好友庞统十分悲痛,亲自赶到吴郡去送葬。庞统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179年,他是三国时刘备的谋士,人称“凤雏先生”,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中箭阵亡。庞统博学多才,与诸葛亮齐名,史称“卧龙凤雏”。当时,吴蜀联盟,两家的关系还不错。因此,庞统一到东吴,很多名士就慕名前来拜访。这中间有东吴的大将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很快他们便成了知交。庞统参加完葬礼后,就要回蜀国,大家赶来与庞统话别。他们在一起谈古论今,谈得十分投机。庞统善于识人,酒过三巡后,他便开始评论身边的几位朋友。他说,陆绩好比是一匹脚力很快的马,有超逸的才能;顾劭好比是一头吃苦耐劳的牛,能够负重致远;他又指着全琮说全琮虽然智力差些,也是当代一个人才。事后有人问:“庞统,在先生的心目中,是不是认为陆绩的才能胜过顾劭?”庞统并不直接回答,只是说:“马儿虽好,只能运载一个人;驮着重担的牛,它运载的岂止是一个人的重量。”

陆绩、顾劭等人都得到了孙权的器重,这几个人也曾向孙权推荐庞统,可是孙权不赏识庞统,后来庞统成了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待他仅次于诸葛亮,请他俩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辅佐自己争雄天下。

今天,这个典故一般指能够担负重任的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选谁挂帅出征时,毛主席点到了彭德怀,决定让彭德怀执掌帅印。彭德怀果然“负重致远”,指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五次战役,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侵朝“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

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的原意是:彼此离开三天,就会有新的认识。现常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在实际使用中,它又多被人说成是“刮目相看”,其意思是一样的。由于在典故中“士别三日”和“刮目相待”是连用的,因此,也有人用“士别三日”,来表达这层意思。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他15岁从军,跟着姐夫邓当,追随“小霸王”孙策南征北战。邓当死后,他接替姐夫领兵,由于治军严谨,屡建奇功,在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的过程中,征伐黄祖,参加赤壁大战,拒曹攻皖,战功卓着,深得孙权的赏识。先后任别部司马、横野中郎将、虎威将军。行伍出身的吕蒙,最初文化水平很低,每次陈述军情,常常口授其词,由他人记录后,作为上奏的文书。为此,孙权曾劝他说:“你如今已经做了将军,不能不读书学习。”吕蒙却不以为然,常以军务繁忙为托辞。孙权说:“我并不是让你成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你再忙还能比我忙吗?我坚持读书,很有收获。”吕蒙这才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利用戎马倥偬的间隙发奋读书。数年后,接替死后的周瑜到陆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嘉鱼陆溪口,领兵的鲁肃在赴任时路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出身士族,内心有些轻视吕蒙,曾想一过了之。有人劝谏鲁肃:“吕将军功名日益显着,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您应该去拜访他。”

于是鲁肃来到吕蒙的军营。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肩负国家重任,与占据荆州的关羽邻近,将采用什么计策谋略,以防备预料不到的事情呢?”鲁肃随口便答:“看情形随机应变。”吕蒙严肃地说:“现在吴蜀虽然联盟,而关羽占据荆州,总是吴国心腹之患,计策怎能不预先设定呢?”接着他给鲁肃提出了五条计策,鲁肃听后大惊,随即恭敬地走下席位,走近吕蒙,轻拍着吕蒙的肩说:“吕子明,我不知道您的谋略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你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有勇无谋的阿蒙了。”吕蒙笑着回答说:“分别二天,就应该重新认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鲁肃病死,临终向孙权举荐吕蒙,接替自己到陆口就任都督。吕蒙果然不负众望,三年后,用计袭取了荆州,逼得关羽败走麦城。吕蒙一生对吴国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夺回荆州的战役,为吴国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是与他勤于读书,发奋学习,从而胆识大增,谋略出奇,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吕蒙的人格也有提高,他关心部属,善待俘虏,举荐不计私怨,深受部下拥戴,这才有了袭取荆州的胜利,并被封为孱侯。但不久旧病复发,不治而死,死时年仅42岁。临终前,吕蒙嘱咐家人,将所有的赏赐全部上缴国家,丧事务必简单节约。孙权后来多次提到此事,深感钦佩。

关于吕蒙读书学习的故事,通晓古今的毛泽东,是给予肯定的。他在1958年9月视察安徽时,对同行的人说:“吕蒙是行伍出身的,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奋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情况与5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仍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惟如此,我们这支军队才能永远令世人刮目相待。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句成语的典源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吴、蜀、魏三足鼎立到了后期,孙权、刘备、曹操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代不像前辈那样叱咤风云,雄才大略,逐渐露出衰败之气,尤以蜀国后主刘禅为最。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小名阿斗,就是赵云大战长坂坡从万马丛中救出的那个婴孩。刘备病逝以后,他袭位于成都,当时年仅17岁。刘禅是个没有出息的庸碌之辈,在他即位之初,有盖世英才诸葛亮等旧臣的辅佐,还可以维持下去。诸葛亮死后,蜀国每况愈下,特别是诸葛亮选定培养的大司马蒋琬病逝,大将军费讳被杀后,刘禅终日热衷于声色犬马,重用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

诸葛亮病逝时,曾把伐魏的重任托付给大将军姜维。姜维领兵在外作战,黄皓私下里对刘禅说姜维要谋反,昏聩的刘禅不问青红皂白,就下诏要姜维迅速返回成都,以致丧失了与魏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蜀军无功而返。

不久,魏国大举进兵,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分两路攻打蜀国。姜维领军镇守剑阁与钟会相持。邓艾则绕过宜守难攻的剑阁,从小路翻山越岭,经阳平突然出现在锦竹。

面对魏军,在成都只会吃喝玩乐的刘禅,顿时慌了手脚。是战,是降,是投靠东吴,还是退守蜀国内地,在大臣们的众说纷纭中,刘禅选择了降魏,还下令让在剑阁与魏军作战的姜维也放下武器。其实,此时蜀军主力并未受到重创,仅成都城内还有数万人马,如果姜维全军驰兵救援,两面夹击,完全有可能消灭邓艾。但刘禅为了保全性命,竟然拱手让出了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山。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湛哭劝刘禅背水一战,被刘禅赶出宫门,刘湛大哭,拔剑先杀妻儿,随后自杀。前方将士闻讯拔刀砍石,痛心疾首。姜维更是仰天长叹:真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姜维曾想先诈降钟会,再寻找机会复国,但消息走漏,自己死于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