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8600000006

第6章

降魏的刘禅被押往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为了答谢司马昭不杀之恩,第二天,刘禅带着投降的蜀官来到司马昭的府中,司马昭备洒款待,并命蜀人在筵席前弹奏蜀乐,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座的蜀官不胜感伤,都掩面流泪,只有刘禅嬉笑不止,毫无悲忧之情。司马昭轻轻叹了口气,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随口回答:“这里很快乐,一点也不想蜀国了。”一会儿,刘禅起身更衣,手下一位叫郜正的大臣跟着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说不想蜀国了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着说‘先人之墓,远在蜀地,无时不在想念它’,这样,他就会让你回去了。”刘禅牢记在心,重新入席。果然司马昭又问:“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就照着郜正的话,一字不改地回答了,可他想哭却没有眼泪,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司马昭问:“你说的怎么像是郜正的话啊!”刘禅不假思索地答:“是啊,就是他说的话啊!”说得司马昭和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把那些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人的所作所为,称作“乐不思蜀”。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典出多处,我们取宋代着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作例。词的原文是这样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最后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吴国创立者孙权的仰慕与怀念,意思是说,细数天下英雄,又有谁足以成为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了,人们想要生儿子,就应当生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孙权,表字仲谋,他为什么能让诗人以及许多后人赞叹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的经历。

孙权,吴郡富泰(今浙江富阳)人,出身于将门,孙武之后。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孙权自幼追随父兄,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深谋远虑、倔强刚毅的性格。孙权15岁任阳羡县长官,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孙策被害,江东六郡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仅18岁的孙权。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精心治理属地,公元208年,联合刘备,以弱小之师大败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于赤壁。221年,他大胆启用年轻的陆逊,于夷陵之战中又战胜了刘备。孙权治军严谨,有一年,曹操举兵攻江东,与孙权在濡须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从远处眺望孙权的军队,赞叹孙权的军队严明整肃,于是就撤军了。孙权军事上的深谋远虑,还表现在他的居安思危上。吴、蜀、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曾出现过一段暂时的平静。当时吴国的不少军事将领思想上因此产生了麻痹。孙权特地下达命令说:“我们在生存时,不能忘记有灭亡;在安居时,一定要想到危机。”汉代有一位名臣叫隽不疑,他生活在社会安定和平的年代,刀剑却从不离身。所以,军备是时刻不可忘记的。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了魏国的左将军于禁,吕蒙袭取荆州后,对如何处置于禁,意见不一。孙权从战略高度考虑,派人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很得魏文帝曹丕的钦佩。关于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的事,更是为人们所称道。毛泽东在读《吕蒙传》这一段时,特别赞扬孙权的这一举动。

孙权称帝后,下令各州、郡,想办法利用战争间隙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农业生产。

陆逊建议各位将军带头广开农田,孙权不仅给予支持,而且身体力行。他与太子亲自耕种分配的田地,把拉车的八头牛分成四对进行农耕。孙权还组织过舰队航海至夷州,也就是现在的台湾。

魏文帝曹丕曾问吴国使臣赵咨:“你说吴王孙权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有什么具体内容吗?”赵咨回答:“在众多平凡的人当中选用了鲁肃,这是吴王超众的智慧;在众多平凡的军人中,越级提拔吕蒙,这是吴王的明智;俘虏到了于禁而不加害于他,这是吴王的仁义;夺取荆州,兵不血刃,这是吴王的智慧;占据江东,虎视天下,这是吴王的雄才。”这段评价是很能说明孙权的为人与政绩的。毛泽东对孙权也很赞赏,他非常喜欢吟诵辛弃疾的《南乡子》,有时还故意把最后一句改为“当今惜无孙仲谋”,表达了他对一代豪杰孙权的赞赏之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此典出自《晋书·谢立传》:“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这段文字,是“风声鹤唳”这个典故的最早记载。意思是苻坚的溃败之兵,听到风声和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神经便极度紧张。

故事说的是太元八年,就是公元383年的秋天。秦主苻坚一声令下,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晋地进发,首尾连绵一千多里,蔚为壮观。

当时晋国只有八万将士,苻坚想以强凌弱,一举消灭晋国。然而,真正的悲剧开始了。

苻坚遭到了弱小的晋国强有力的抵抗。

晋国的丞相谢安亲自统领八万水陆精兵,指挥抗敌。他命龙骧将军胡彬带五千水军,星夜增援寿阳;命谢石、谢玄率大军北上。

当胡彬的五千水军行到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的时候,寿阳已在两天前被苻融攻陷。

与此同时,慕容垂也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胡彬当机立断在硖石驻扎。

硖石是淮河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胡彬的部队刚刚扎好营寨,秦军蜂拥而来,将胡彬的五千人马团团围住。

秦军一面围攻硖石,一面调派大将梁成率五万人马抢占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洛水与淮水的汇合处)。胡彬顿时感到事态严重。要是秦军拿下了洛涧,便挡住了晋军北上抗秦的路线,硖石也就孤立无援了。他几次率军突围,但均被强大的秦军挡住,更严重的是,部队的粮秣也快没了。

在这紧急关头,胡彬一面派人去求救兵,一面迷惑敌人。他让部队三五成群地在山坡上筛土,装进麻袋。秦军一看,以为晋军在筛粮食呢!便认为晋军兵精粮足,放慢了进攻。

说到这里,得提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朱序。朱序本来是东晋的将领,曾任梁州刺史,后镇守襄阳。四年前,秦军攻打襄阳时,由于他手下的将领叛变,襄阳被攻陷。朱序被俘后,苻坚让他当了秦国的尚书,朱序虽然在秦国为官,却“身在秦营心在晋”。

苻坚想利用朱序前去劝降东晋将领。谁知朱序将秦军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并献计说,苻坚虽然拥有百万大军,但战线过长,大部分军队尚在进军途中,先锋部队不过三十万人,如果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将先锋部队一举击溃,就能挫伤秦军的锐气,扭转战局。倘若等到秦军全部人马到齐,恐怕晋军再也没有回天之术了。

晋军经过讨论,认为朱序的计谋是眼下惟一克敌制胜的法宝。他们当即组成五千人的精锐先锋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渡过洛涧,向秦军兵营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混战中斩杀了秦军大将梁成。主将一死,群龙无首,秦军四散逃命,他们自相践踏,溺死者不计其数,紧接着,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了硖石之围,把秦军逼过淝水。

三战俱败,秦军锐气顿消。为搞清楚晋军的虚实动向,苻坚让众将陪他登上寿阳城头察看。目极之处,旌旗猎猎,杀声震天。他问苻融,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苻融说大约有十多万。苻坚忽然惊叫着说:“你看,那边山上不都是晋兵吗?”众将一看,只见八公山上,影影绰绰。苻坚不禁失声叫道:“只这一处就有十万之众!”其实,他将山上的草木当成了晋军。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草木皆兵”典故的源头。

秦、晋两军在淝水对峙。晋军为赶在秦军到齐之前一举击败秦军,便派人给苻融写了封信,信中说:你们能否往后撤出一箭之地,腾出一块交战的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再决一胜负。苻融拿着信找苻坚,苻坚心生一计,决定让晋军渡河。许多将领强烈反对。苻坚却说:“兵不厌诈!兵书上讲‘半渡击之’,难道这个道理你们也不明白?”

苻坚是想将晋军放过淝水一半的时候再攻击,把晋兵消灭在淝水之中。哪料想,晋军一过河,惧战的秦兵岂能抵挡得住!千军万马只顾逃命,死伤不计其数。苻坚夹在溃逃的队伍中,夺路而去,耳边传来尖厉的风声和鹤群的叫声,都以为是追来的晋军。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用以形容秦兵的惊慌失措。晋军穷追猛打,直到收复了寿阳才收兵。

弱小的晋国,以八万之师,打败了秦国的百万大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看来,兵不在多而贵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