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中国,就有湖南。湖南在古为蛮地,在周为楚围,在汉为长沙国,唐为节度使地,宋为荆湖南道,至元建为行省,明清仍之,迄今不变。莽莽四千年,人类总是进化的,而湖南进化的地方在哪里?春秋时,荆楚崛兴,几欲和中原大国挈长较短。其时则上无中央政府,诸国并立,各得遂其发展。虽迷于竞争侵略,用事者野心英雄的君臣而无与于小百姓,然声光赫濯,得发展部分之特性,较之奴隶于专制黑暗的总组织者,胜得多多。不过所谓荆楚,其中心不在湖南而在湖北。潇湘片土,对于江汉,犹是卑职之于上司。所以湖南在当时之中国,仍算不得什么。长沙国,以小弱见全,可怜的国,非自立自治的国。节度使地,荆湖南道,一言蔽之,被治的奴隶耳。五代曾为马殷割据,陋懦殊不足道。至于行省,乃皇帝行巡宫府,举湖南而为一王之奴隶。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湖南的历史,只是黑暗的历史。湖南的文明,只是灰色的文明。这是四千年来湖南受中国之累,不能遂其自然发展的结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3~514页。]
1927年,他指着一张大地图说:我们有一个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湖南酃县的水口。他决定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指着一张大地图说:我们有一座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地图上像眉毛一样浓的这个地方(指井冈山),我们可以去。[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
1927年10月21日,秋收起义的红军离开水口圩,向遂川县大汾圩前进。在行军休息时,毛泽东走到张宗逊跟前,让张宗逊坐到他身边。随后他亲切地问张宗逊是什么地方人,怎样参加革命的。张宗逊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幽默地说:“啊!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1928年
“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很关心南昌起义的队伍。他找到了七师负责人蔡协民。毛泽东说:“长工同志回来说了,他能顺利地同朱德接上头,还要感谢你呢!”
蔡协民谦虚地摆了一下手,说:“我跟他是华容县老乡,我在华容县当过农民协会的委员长。”
毛泽东马上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韶阳:《红墙内的夫人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17页。]
1929年
读《汀州府志》
1929年3月,红军占领福建长汀。
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阅读《汀州府志》。[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1页。]
从图书馆搬来《龙岩州志》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散会后,毛泽东回到福建龙岩新邱厝。
前几天因为忙,他虽住进了这个地方,却还没有仔细看看整幢古老的房子。这天他突然觉得清闲,便转悠起来。毛泽东正仰头欣赏中厅天花板上的飞禽走兽图,前厅传来话声:“党代表,你看什么呀?”毛泽东回头一看。是邓子恢怀中抱着一大捆书报进来,忙说:“子恢,你来得好早!”
邓子恢送来的。有近几个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上海《申报》和福建《民国日报》,还有一本线装《龙岩州志》,都是邓子恢按毛泽东的要求,从县图书馆搬来的。
毛泽东拿起《龙岩州志》,边翻边问:“子恢,听说龙岩城和这一大片房子都有不少传说,是吗?”邓子恢回答:“是的!”[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页。]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30年
在兴国看《兴国县志》
1930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江西兴国。
据萧华回忆,当时他是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一天上午。毛主席的警卫员小王忽然到团县委来找我说:你就是萧华吗?毛委员要找你去谈谈。我来到书院的拜亭(平川中学图书室),见毛委员正坐在一张长条靠椅上,仔细地看一本《兴国县志》。[萧华:《艰苦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9页。]
“此地是分界要地,是古代战场”
1930年4月1日,毛泽东率红军越梅岭关,向广东南雄进军。在广东与江两交界处的梅岭关上有个石碑,碑上刻有很好的碑文书法。毛泽东便向随行人员指出:此地是分界要地,是古代战场,因而立有石碑,刻有碑文。[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84页。]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1年
“这龙珠塔是把水口用的”
1931年10月19日,秋高气爽。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毛泽东偕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各骑一匹马,去登瑞金城西的龙珠塔。三人登上了塔。毛泽覃发问:“大哥,修这么高的塔,有什么用?这么多砖石,拿来造座大房子,多实用。”
毛泽东说:“这里离城5里,岭下是绵江。这龙珠塔是把水口用的。”远处一景为“笔架凌霄”,城郊南片山之龙峰塔、鹏图塔和风鸣塔,三座塔真好似笔架凌霄。毛泽东拊掌叫绝:“三支巨笔,以天当纸,将绘出锦绣江山,写出万古文章。”[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69页。]
“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
1931年12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会见国民党二十六路军派往中央苏区和红军总部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袁血卒。据袁血卒回忆:
毛泽东在谈话中问他:“你是哪里人?”我说:“陕西宁陕人。”“噢,宁陕是个军事要地。县内有个子午谷,你知道吗?”我笑着答道:“知道,我家就在子午谷。”毛主席颇有兴趣地说:“《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从汉中伐魏,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兵,奔袭长安。诸葛亮批评那是冒险,没有采纳。司马懿就比诸葛亮高明些。他认为,孔明先生要是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被汉家占领了。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一段话又把大家说笑了。[《我和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3年
读《瑞金县志》
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和瞿秋白同读清《瑞金县志》。[《中国的地方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4页。]
1934年
“有大城就应该有小城。才对称呀”
1934年6月底,毛泽东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后,身着便装,来到站塘李官山红二十二师驻地视察。
他和师参谋长孙毅作了谈话。“你是什么地方人,多大年纪?”毛泽东问。
“籍贯河北,今年30岁!”有些拘谨的孙毅出语简洁而规范。
“哦,河北,好地方哇。山川粗犷,人杰辈出。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渤海,西连太行山,南接广阔平原,北有万里长城。历史上,人们把河北称作燕赵大地,古人说燕赵多慷慨之士。”毛泽东赞美河北这块土地,触及到历史,谈锋稳健。他点燃一支烟,接着说:“有一出戏叫《荆轲刺秦王》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起来使人感到悲壮慷慨。易水这个地方你去过吗?”
面部略显愧色的孙毅回答:“没有去过。我的家乡在河北东部大城县。是个穷地方。”
眉宇间透着诚恳的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噢,大城,为什么叫大城?有大城就应该有小城才对称呀!”
稍加思索的孙毅,想了想,回答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国文老师说,大城古称平舒,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以城防坚固之寓意,改名大城县。”[赵勇田、全玉林:《名将孙胡子》,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09~110页。]
虽无装可轻,却带上地方志
红军渡过湘江后,在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油榨坪休整。根据总部的命令轻装,王稼祥把一时用不上的东西都扔掉了。他问毛泽东:“老毛。你都轻什么装啦?”毛泽东眼睛不离开书本:“我已无装可轻了。过湘江前,我连饭锅、牙刷、牙粉都轻装了。”王稼祥望望毛泽东的铁皮箱,问道:“你铁皮箱里还有那么多古书,都是必要的吗?”毛泽东放下书本,认真地说:“《三国演义》、《水浒》,还有一些唐宋诗词、路上拣来的地方志,都是必要的,比饭锅、牙刷还必要。”[郭晨:《万水千山只等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每看地方志就是大半夜
据黄有凤将军回忆毛泽东:
长征途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困难,他都始终没有忘记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一看就是大半夜。他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民俗风情、社会情况,并把这些新得来的知识运用到了革命斗争中。[喜民:《璀璨的星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21页。]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935年
“知道吗?附近就是夜郎国”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遵义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幽默地说:“知道吗?附近就是夜郎国,有个夜郎自大的人物就出在这里。到了夜郎国了,我们胜利了。红军将士可不能夜郎自大啊!”[《中央警卫团团长回忆毛泽东》,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第22页。]
1935年1月上旬,遵义会议第二天正式开会前,毛泽东对先到者讲着夜郎国的故事。他说遵义北面的桐梓一带,就是现在一军团所在的地方,古代从战国到西汉时期叫做夜郎国。那个国家四周都是高山。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也就很少外出,结果弄得孤陋寡闻,不知道外头还有多大的天下。有一回,从大汉王朝进去了几个人。可能是几个外交使节或者贸易代表吧。夜郎国的大臣们就问他:你们汉朝的地方有我们夜郎国大吗?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他正说着,周恩来见参加会议的人已到齐,便向博古说可以开会了。[卢弘:《解谜李德与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74页。]
“娄山关刻碑干什么”
1935年1月20日,毛泽东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都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又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84页。]
讲解纪念石达开全军覆灭的碑文
1935年5月。红军来到离四川安顺场约五六里的一个大山脚下歇脚时,发现了一块石碑。大家围拢过去看碑文,半文半白的,不甚明白。毛泽东也挤过来看碑文,一目了然。毛泽东指着碑文说:“同志们,这块石碑是为纪念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灭而刻立的,这石碑给我们红军竖起了一个教训!”
史书典故烂熟于胸的毛泽东,夹叙夹议地给指战员们讲开了石达开在安顺场被困失败的故事。战略家毛泽东站在石碑前,为石达开惋惜不已。他向石达开也向自己发问:“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毛泽东紧接着向红军指战员发问:“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也来到了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着很大的幻想,他们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石达开的命运,这已是注定了的。因此,他们幻想把红军也消灭在安顺场。你们说,我们能走石达开的老路吗?”指战员们齐声回答:“不能!红军不是石达开!”统帅毛泽东做结论了:“同志们说得对!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郭晨:《万水千山只等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285页。]
看了“分水岭”碑阴的文字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吴起镇马梁山指挥战斗。
山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界碑,碑的正面刻着“分水岭”三个大字,作为甘肃、陕西两省的分界线。毛泽东看了碑阴(碑的背面)的文字,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走下山去就进入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马泰泉:《拥抱与决裂》,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保安。真是保证安全呀”
1935年12月7日,毛泽东在陕西保安。
这天,蒋介石下令轰炸保安。敌机找到目标后,轮番俯冲、扫射、投弹,火光四起,弹片飞溅,尘土硝烟滚滚,窑洞被震得直掉砂土。警卫战士见毛泽东还在安然地批阅文件,焦急地说:“主席,太危险了,赶快避一避。”毛泽东说:“它投它的弹,我办我的公。”
敌人的第二轮轰炸又开始了。毛泽东的窑洞被震得发出隆隆响声,砂石泥土掉满了桌子。毛泽东拂去桌上的泥土,照样批阅电文。警卫人员再次劝说:“主席,请到窑洞里面去,前面有危险。”毛泽东笑着说:“不要怕,保安的石窑洞,敌人的飞机对它没办法。”
敌机扔完炸弹后,悻悻地溜走了。毛泽东看着来看他的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听到各机关及当地群众没有伤亡的报告,高兴地说:“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挖下这么多、这么好的防空洞。保安,真是保证安全呀!”[王伯福:《毛泽东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