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2716500000012

第12章 实施新政力挽狂澜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界称之为“繁荣的年代”、“柯立芝繁荣”等等。这十年间美国发生了一次技术性的革命,工业生产的管理能力急剧提高。在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的产业流程出现,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到了有效的转化,电力成为主要的能源。大规模产业群与产业带出现并横贯东西大陆,汽车工业、建筑业、重化工业、石油工业和公用事业飞跃发展。产业的聚集引发新一轮的企业合并,垄断资本的程度日益加深。大公司通过股票的形式牢牢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危机前的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 031亿美元。

但是繁荣的背后危机重重,资本垄断程度的加深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而政府仍然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此外,资本聚集加快,政府的自由政策缺乏对闲散资本健康的引导,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投机冒险之风。大量资本进入证券股票市场,国民经济运行的风险性极大。

随着1929年10月证券市场的崩溃,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它首先出现在美国,然后又蔓延到欧洲。从理论上来说,造成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的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美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

历史上称1929—1933年的这场经济危机为“大萧条”。大萧条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它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在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打击尤甚。美国当时的总统胡佛采取了消极抵御经济危机的做法,仍然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和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当危机加深之际他仍然坚信繁荣“就在眼前”,他惯用的反危机措施没有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

1932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达到顶点。工商业方面,国家持有的债券、股票的新资本总额由1929年的10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0亿美元。对外投资也急剧下降,危机前的年度总额为15亿美元,到1932年时则为8 800万美元。大量的工商企业破产,一些大型支柱型企业也陷入衰退期。危机使美国钢铁生产倒退了37年,汽车产量下降了74.4%。工业萧条引发了失业潮的到来,在高峰时期的1933年初,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 700万人,工人的工资下降了40%左右。农业危机也很严重,1932年农业收入仅为1929年的1/2,百万个小农场被迫拍卖,破产农民大批进入城市。在金融业方面,各种工业股都大幅度贬值。共有5 761家银行宣布倒闭。进出口贸易也迅速下降,危机最深的1933年的进出口总额仅为危机前的1/3.国民生产总值也从1929年的1 031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742亿美元。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的出现,有人甚至鼓吹要在美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在危机中,美国迎来了总统大选。胡佛因为扭转危机不力,谋求连任失败。1933年3月4日,民主党罗斯福正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在竞选期间就表示他上台后要实行新政,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示:“这个国家要求采取行动,要求现在就行动起来。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安排人们去工作”。“罗斯福新政”拉开序幕。

罗斯福新政实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3年到1934年。这一阶段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整顿金融信贷系统。罗斯福一上任后就宣布关闭所有银行,进行停业整顿。3月5日又以法令规定禁止囤积黄金,政府很快就控制了金融混乱的局面。3月9日,国会又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国家加强了对银行、货币、信贷的控制与管理。财政部根据现有银行的健全程度把银行分为4类。一些银行相继开业,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开始恢复了。2.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罗斯福上任后就宣布美元贬值,4月19日还宣布禁止出口黄金,放弃金本位。此举刺激了对外贸易的上升,改善了债务人的地位,特别是一些负债累累的农场主。3.节约开支,创造就业。罗斯福把联邦1934年度的财政支出削减了大约13%左右,其中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的俸禄也削减了1亿美元。罗斯福废除了禁酒令,确认低度啤酒产销合法化。这些使国家获得大批收入,酿酒及其相关业得以恢复,吸纳了一大批失业者,国内局势趋向稳定。4.批准相关法令,缓解工农业生产危机。3月16日通过农业调整法,该法要求用缩减农业生产的办法使农民减少耕地和地产量,达到减少剩余产品恢复农业收入的目的,政府因此为农民提供了大量补贴。该法案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好处,在1933年底,农民的收入开始增加。5月21日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紧急救助署,大量失业工人得到了有效救助。6月16日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宣布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工业部门推行《公平竞争法典》,确定产品价格、生产水平、销售市场的分配。同时还规定了最大劳动工作强度以及工人的最低小时收入。该法既有效保证了大垄断资本的联合,同时还对工人权利做了有效维护。

罗斯福新政推行后,国家机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运转逐渐走向正常。但是罗斯福带有福利性质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一些企业家、保守派、共和党人纷纷对新政进行攻击。农民和工人的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是困境仍然没有改变。

1935年罗斯福新政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化经济与社会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工人与农民的就业。1935年4月,罗斯福敦促国会成立了公共工程振兴署,政府拨款50亿美元,兴建了25万个工程项目,以此吸收了大量的失业工人。1936年美国的失业工人迅猛下降至800万人左右。在《产业复兴法》之后,1935年7月5日国会又通过了《劳工关系法》,1937年还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这两个法案有效维护了工人的权益,同时还对使用童工做了严格的限制,法案的通过缓解了劳资关系。1935年政府对农业方面也做了新的调整,设立了重新安置局。该机构通过收买土地而吸引大批农民来农场就业,农民因此就业机会增加,也逐渐摆脱了困境。

2.推行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采取积极措施。1935年8月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对老年人、残疾者以及失业者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并建立全国性的老年保险体系,各州也要依此效仿。至1940年,全国有260万65岁以上无机会参加老年保险的人,每人每月领取老年津贴20美元,失业保险的人数也达到了2 800万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尝到了福利国家的滋味,它为战后美国建立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

3.加强对垄断资本的管理。1935年8月15日政府实行了新的征税法,加大了对高收入者以及大公司的税率。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的附加税为31%。收入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附加税则为75%。国会还增加了财产税和增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新的税收法促使了大公司尽量将利润分配给股东,以便向股东征收附加税。这种做法限制了大量财富的集中,对垄断资本的限制有效缓解了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针对各阶层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使罗斯福新政取得更积极的效果。在1936年大选中罗斯福以绝对多数票获得连任。随后罗斯福继续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制定帮助佃农的法案,制定工资工时法、农业计划,扩建公共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等。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的重点偏向外交,至此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也基本宣告结束。

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归功于其新政取得的历史成就。首先,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保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避免了使美国走上法西斯化的道路。1933年大萧条下的美国到处是失业、减产、倒闭。但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后,陷于困境的美国经济有了回升。193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已经超过了1929年的数据。劳资关系得到缓和、农民的困境得到改善,社会诱发出现法西斯主义的危险系数下降,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新政使美国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延长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生命,同时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样板,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延长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之后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可以说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同时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次,新政对垄断资本进行了限制,同时也改善了工人和农民地位,在资产阶级的改革中,新政体现出了一定的人民性。新政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前进。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探索与自救运动,它通过调整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关系从而允许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向更高程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罗斯福新政并不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应付当时的危急局势,抑制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恶果,调节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的运行秩序。新政通过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途径,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改良。

罗斯福新政通过一系列的体制创新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能力。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进程来说,罗斯福新政带来了几个意义深刻的变化。首先,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成为事实。政府的基本职能出现了重大转变,政府开始承担许多前所未有的功能,如社会商品的定货者、供应商,资本的借贷者,直接和间接的投资者,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国民收入的分配者,国民收入的指导者。总之,政府积极扮演了一个“总资本家”的形象,对经济生活进行了调节和引导,并通过复杂的立法将其法定为若干新体制,它对改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发挥了长期影响。新政通过政府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促进消费,来消除生产的过剩,缓解危机,在同时代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意义。其次,政府直接介入了劳资矛盾,促使劳资协调。政府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体与长远利益考虑,限制各个垄断集团的过分剥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群众的经济处境,以达到维持垄断资本主义继续运行的根本目的。其三,罗斯福新政促进了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理论的盛行。与此相对,极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遭到了否定。在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上,凯恩斯的政府中心论发挥了很大的可操作性。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潮流趋势。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政策,相应的国家福利制度也开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