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9·11”美国的世界“帝国梦”也受到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5分,就在上班族们正匆匆忙忙奔赴各自工作岗位之际,一架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大型客机突然向纽约最高建筑、世界第一高楼——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座大厦的北塔楼飞来,发疯般地撞在大楼上,引起熊熊大火。18分钟后,当人们惊魂未定,尚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又一架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客机冲向了南塔楼,穿楼而过。不久,两座大楼轰然倒塌,变成一堆废墟。9点43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生了同样惊人的一幕:一架由华盛顿杜勒斯机场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57客机起飞后不是飞往目的地,而是回过头来撞向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引发大火,大楼严重受损。10点37分,一架由新泽西国际机场飞往旧金山的波音757客机起飞后在企图转向华盛顿撞毁白宫或国会的飞行过程中,在宾夕法尼亚香克斯维尔树林中坠毁。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一天将因为这一事件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现在世人已皆知,它不是几起偶然巧合在一起的空难事故,而是恐怖主义“基地”组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的针对美国的一次惊天动地的恐怖袭击。这是自1815年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以来的近200年中美国大陆本土第一次遭受袭击。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发生在远在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而且当时夏威夷只是美国的一块领地,尚未正式建州。这次恐怖袭击给美国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在这次恐怖袭击中,世贸中心共有2 797人死亡或失踪,参加救火的消防队员有343人被垮塌的大楼埋没;五角大楼死亡125人;四架飞机上的旅客和机组人员共246人全部遇难(不包括19名劫机的恐怖分子)。总计共3 000多人遇难,相当于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死亡人数148人的20多倍。袭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5亿美元,间接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市缩水达4万亿美元,导致消费需求损失1 600亿美元。恐怖袭击在政治上心理上也产生了严重后果。世贸大厦是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是美国资本主义繁荣的一个象征,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耗资11亿美元,有1 200多家世界各地的大型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设有办公机构,在这里上班的雇员多达5万人。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是世界最强大的美军的大脑和心脏,是美国安全的象征。如此两个至关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顷刻间被撞被毁,且所用之“武器”既非炸药也非导弹,而是美国自己制造的客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对美国的形象、美国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人们在震惊和对无辜受害者深表同情之余,自然都会发问:恐怖分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如此痛恨美国?在美国安全吗?
其实,这并非美国第一次遭受恐怖袭击。就拿在这次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来说,早在1993年2月26日,在它的地下停车场就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导致地下建筑层有4层被炸穿,5人死亡,1 000余人受伤。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首府的联邦调查局大楼被恐怖分子炸毁,导致169人被炸死,数百人受伤,其中不少是楼内附设的幼儿园的儿童。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大使馆遭受恐怖袭击发生爆炸,导致257人死亡,5 000余人受伤。2000年10月12日,在也门亚丁港的美军科尔号导弹驱逐舰遭到袭击,一艘装满炸药的橡皮艇冲向美国军舰,导致17人丧生,军舰严重受损……据不完全统计,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每年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约占当年世界恐怖袭击事件的1/4至1/2.如1993年占近40%,1996年占25%,1997年占30%,1998年占35%,2000年约为50%。显然,美国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最主要目标。那么,国际恐怖主义为什么要如此肆无忌惮地袭击美国呢?
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与根源 恐怖活动古已有之。但“恐怖主义”一词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出现的。1793年革命左派雅各宾派执政后,为了镇压保皇党等反动派的颠覆破坏活动,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决定“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由此出现“恐怖主义”一词,意指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此后恐怖主义一词开始流行,其内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使用者的不同理解,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甚至完全背离了原意。在当今世界,国内外学术界及各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和阐释各有不同,其定义多达上百种,但也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我国学者刘德斌先生主编的《当代国际关系问题》一书归纳了恐怖主义的“四大特征”,即:
“第一,目的具有政治性。恐怖主义主要通过暴力或攻击的手段,制造恐惧和惊慌,对特定的主要目标形成社会压力,以达到政治报复、破坏统治秩序或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的内外政策的目的,政治性很强。
第二,手段主要采取暴力形式。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主义采取的手段往往具有极浓的暴力色彩,通常会使社会公众处于恐怖气氛之中,它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暴力犯罪,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第三,主体具有组织性。恐怖主义的主体多是有组织的团体,通常包括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集团和‘宗教狂热者’组织。一般而言,这些恐怖组织都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行动诡秘且活动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
第四,后果具有恐怖性。恐怖主义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要民众和政府生活在‘忧虑’和‘恐怖’之中,而‘制造恐怖气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逐渐泛滥,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规模和造成的危害大大加深。造成国际恐怖主义泛滥和加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谓错综复杂,主要为:
第一,在19世纪以来的各国现代化以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先进国家长期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压榨和后殖民主义的剥削掠夺,“肥”了自己,“瘦”了他国,使国家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如19世纪初,世界上最富国与最穷国的人均实际收入的比率为3:1,1900年时扩大到10:1,到2000年时则增大到60:1.同时在一些国家中,也是贫富鸿沟越来越深,一边是“朱门酒肉臭”,一边是“路有冻死骨”。一边靠剥削掠夺发财致富,一边靠出卖苦力越卖越穷。这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第二,在一些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一些怀有个人野心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企图分裂统一国家,实现个人野心;一些相邻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的民族纠葛,相同民族企图统一在一国之内,这些因素也成为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势力膨胀,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泛滥,恐怖主义相伴而生。此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宗教教派之间也时常发生争端,互相残杀;一些宗教极端分子歪曲教义,创立异端邪说,进行恐怖活动。
第四,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恶果。二战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期间为了同苏联争夺霸权,美国不仅自己常常搞一些颠覆破坏苏联东欧集团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怖活动,如多次策划暗杀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还支持扶植一些恐怖主义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和武器装备,进行培训策划,企图“借刀杀人”,削弱对手实力。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维持其一超独霸的强权地位,推广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使美国的价值观念普世化,对俄罗斯、南斯拉夫等国的极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分裂国家统一的恐怖活动不仅不予谴责,反而称之为是“自由战士”;反过来它却指责这些国家对恐怖分子的镇压。在中东地区,顽固地偏袒以色列,实行双重标准,将巴勒斯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民众反对以色列侵略占领的斗争斥之为“恐怖主义”,而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民众的残酷镇压却称之为“自卫行动”。美国的这一系列霸权主义行径实际上支持、纵容或刺激了国际恐怖主义,并最终使美国也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反恐路漫漫“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中情局很快锁定是国际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策划实施了这一袭击。本·拉登原为沙特阿拉伯富豪子弟,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他离开富裕舒适的家庭,来到阿富汗,参加了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斗争。1988年他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尔·伊达”的基地,专门训练“圣战者”。
本·拉登在阿富汗的活动受到美国的赏识,视他为“英雄”。为了削弱挫败苏联,美国给包括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在内的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最先进的便携式“毒刺”导弹等尖端武器和设备。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巨额经费用以武装和训练阿富汗游击队员,基地组织由此也学到了许多恐怖手段。
1989年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军,反苏“圣战”获胜。此时本·拉登已成为穆斯林眼中的圣战英雄,拥有很大的实力和影响力。此后发生的海湾战争以及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袒护等一系列事件,使本·拉登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十分仇视,加之他的极端偏执的宗教思想,从此走上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恐怖主义之路。他把在阿富汗的“阿尔·伊达”基地变成了一个恐怖主义大本营,在这里,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全球恐怖主义组织网络,据说其成员至少有四五千人,分布在五六十个国家,本·拉登则通过电传、卫星电话和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联系和指挥操纵。1998年2月,本·拉登在其大本营召开所有阿拉伯的恐怖组织大会,宣布成立“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并组织“伊斯兰圣战解放军”。在这次恐怖分子大聚会中,本·拉登直言不讳地宣称,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他的毕生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美国人赶出伊斯兰的世界,不管他是穿制服的军人,还是布衣平民,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他是老人还是儿童。正是在这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从1992年以来,本·拉登及其仆从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以及一些所谓追随西方的阿拉伯国家的恐怖袭击事件,包括前述的1993年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2000年也门亚丁港美国“科尔”号军舰袭击爆炸案等伤亡惨重影响巨大的恐怖袭击事件。
“9·11”恐怖袭击是本·拉登及其同伙策划实施的规模最大、影响后果最为惨烈的恐怖袭击。为了劫持飞机,基地组织派一些成员以留学生身份混入美国,并在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如此经过几年的精心密谋策划准备,2001年9月11日,早已潜入美国的基地组织的19名恐怖分子以旅客身份顺利通过安检,分别登上早已预谋选定的4架客机,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劫持飞机实施了恐怖袭击。基地组织之所以选定9月11日这一天发动恐怖袭击也是别有用心的。“911”是美国火警的电话号码,选定与此数字相同的9月11日发动恐怖袭击显然是要以此给美国一个最严厉的警示,迫使美国顺从基地组织的要求,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和袒护,撤出伊斯兰世界。
基地组织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以成千上万无辜平民的生命财产为袭击目标,为偿付代价,是地地道道的令人发指的恐怖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唾骂。因此,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迅速做出反应,齐声谴责恐怖主义的罪恶行径,并对无辜死难者表示慰问。美国政府则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
如今,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已进行了三年多,其成效如何呢?不可否认取得了一些成就。“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要求阿富汗政府交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但遭到拒绝。据此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推翻了长期支持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摧毁了恐怖主义的大本营。此后和有关国家合作,铲除了“基地”设在印度尼西亚、德国、西班牙等国的恐怖组织,抓获了不少基地组织成员。然而基地组织并未被消灭,本·拉登并未被抓获,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仍然十分猖獗。虽然由于美国的严加防范,基地组织在美国本土的恐怖活动暂时销声匿迹了,但它却以10倍的疯狂在美国之外的世界各地发起了针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更加频繁密集的恐怖袭击。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美国在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没有立即与各国紧密合作,彻底消灭基地组织,肃清基地组织残余,而是利用“9·11”后所获得的道义优势和对阿富汗战争所展示的巨大军事威力,企图借反恐之名,行霸权主义之实,乘反恐之机,打击敌国,削弱对手,称霸世界。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9·11”后就明确指出:“今天国际政治的结构板块已经发生了巨变。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所有这些都是从前难以实现的。”她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认真严肃地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重新安排世界。2002年9月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规定,其目标就是要“维护美国在全世界不可调整的领导地位”。据此,美国为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加强其在中东的战略地位,控制中东的石油,以伊拉克和基地组织有联系,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情报为借口,抛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因其藐视联合国、破坏国际法、肆意入侵一个主权国家而受到包括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等大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谴责,从而削弱了国际反恐联盟。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基地组织得以苟延残喘,组织集结力量,完善网络体系,发动新的进攻。由于这场战争,它在伊斯兰世界激起了新的仇恨,许多穆斯林将之视为美国企图摧毁伊斯兰文明的行为,走上了反美斗争的道路,不少原教旨主义者和极端分子加入到了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的行列,从而壮大了恐怖分子的队伍。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美伊战争爆发后曾警告说,战后可能会出现“一个萨达姆倒下去,100个新拉登站起来的局面”。事实果然验证了这睿智的预言。正如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外交政策和防务研究部副主任泰德·盖伦·卡彭特所言:“通过三年的反恐战争,美国消灭了很多恐怖分子,但通过伊拉克战争产生的恐怖分子至少跟美国消灭的恐怖分子一样多,甚至更多,因此美国面临的威胁可谓有增无减。”
此外,也如笔者在本章第一节所讲到的,“9·11”后美国政府肆意扩大打击对象,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定性为“邪恶轴心”,后来又将古巴、利比亚和叙利亚也列入其中;在其国防部制定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将中国、俄罗斯、伊拉克、朝鲜、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等一大批国家列为核打击目标;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等等。凡此种种,都暴露了美国政府乘反恐之机,行称霸全球之实的实质,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厌恶与反对,也削弱了反恐斗争的效力。
其次,美国政府将“9·11”恐怖袭击的原因解释为恐怖分子对美国自由民主的仇恨,无视其真实原因,因而只知治表,不知治里,没有着力去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事实上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是由于西方列强长期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殖民欺压掠夺和后殖民主义的剥削掠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及其对以色列的支持袒护造成的。美国要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必须在联合世界各国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放弃对以色列的偏袒立场,与其他国家一起,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解决中东问题,大力援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尽快缩小南北差距,如此恐怖主义才能够被连根铲除。
第三,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实行双重标准,如在中东地区,顽固地偏袒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民众反对以色列侵略占领的斗争斥之为“恐怖主义”,而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民众的残酷镇压却称之为“自卫行动”。这不仅削弱了其反恐斗争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妨碍了各国在反恐斗争中的精诚合作,也激发了更多的反美恐怖活动。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獗活动给美国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美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由于拨出巨额经费用于反恐,和巨额军费用于推行扩张政策,加剧了财政状况的恶化,使其不仅掏空了“9·11”之前2 000多亿美元的盈余,而且出现了巨额赤字,2004年财政赤字高达4 500亿美元,创历史之新高。全国风声鹤唳,到处草木皆兵,机场、码头、桥梁、隧道、电站等要害地点严加防范,政府时常提高警戒级别,搞得人心惶惶,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9·11”在人们心灵里留下的创伤阴影挥之不去。由于缺乏安全感,来美投资的外国企业急剧减少,不少外资撤离美国,使美国在“全球最适宜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排行榜上急剧下滑。由于不安全感和美国政府加强了对留学生的审查限制,来美的留学生数量也大幅下降,给美国大学的经费来源造成困难。
目前美国虽然已进行了3年多的反恐战争,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未减。“9·11”之后,本·拉登放出狠话,说“只要巴勒斯坦人民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美国将永无宁日”。近两年来基地组织不断扬言,说要在美国发动比“9·11”更大的恐怖袭击。最近巴基斯坦警方破获,2004年3月,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在巴基斯坦的瓦济里斯坦省秘密召开了高峰会议,一位了解峰会内幕的官员说:“他们各有所长,而且一心要让美国遭殃”。根据巴基斯坦警方抓获的恐怖分子交待,至少有两名恐怖分子曾在纽约和其他地区的一些目标踩点,美国警方担心袭击小组可能已经进入美国。总之,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反恐形势更加严峻。美国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跨国威胁研究部副主任托马斯·桑德森坦言:“就目前来说,美国的安全措施比过去更多更严密了,但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的威胁也增加了,伊拉克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威胁。让人不安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安全,我们不知道威胁会来自何方,我们也不知道安全措施是否足以抵挡住这些威胁。”卡彭特也担心:“由于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美国有了被整个伊斯兰世界当作敌人的危险,届时美国所面临的威胁或可能遭到的打击将远远超过‘9·11’事件。”在“9·11”恐怖袭击3周年之际,美国中情局反恐高官麦克尔·朔伊尔署名“佚名”出版了《帝国自大:西方为何在反恐战争中失败》一书,总结了三年来的反恐战争,尖锐地揭露了小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中所犯的错误,认为布什政府实际上是“在同世界伊斯兰起义力量作战,而不是在同犯罪或恐怖主义斗争”。悲观地指出“这场战争在我们的下一代将持续下去,将主要在美国的领土上进行”。
这真是反恐路漫漫,恐怖主义的威胁将继续严重制约美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