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解语”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方,即可以争取的力量)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逻辑推理演算。
“古人理解与战例”
古人注释: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所谓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古人认为,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必须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卦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古人在解释这一计时,列举了几则战例:第一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说的是春秋时期,郑桓公在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好了名单。然后公开宣布打下郐国以后,将分别给这些贤臣良将封官进爵,还要把郐国的土地分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外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的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郑国轻而易举就灭了郐国。
第二个故事来自《长知经》卷九的《格形》,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与吴国合兵在赤壁大破曹兵,这其中当然是吴国出力较多。虽然战后吴国得利也较大,但是未来的蜀汉政权此时却解决了生存问题,由此才有了后来吞荆夺川的全面扩张。再有就是数年以后,蜀将关羽围困进攻当时已被曹操部下占领多时的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当时名义上还是汉朝,首都在今河南许昌,离湖北北部的襄樊不是很远)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他们认为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为妻),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获得利益,孙权肯定不愿意。因此我方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的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失荆州,败走麦城。
这一计策在古代,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在官场中,借刀杀人、借力打力是最高的权谋。明代时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元军大批人马赶来围攻。而当时的另一股力量,方山寨的所谓“义军”几万人,在其元帅陈某的率领下趁火打劫,也来进攻太平。
结果,朱元璋派徐达出城,潜到方山寨“义军”的背后,前后夹击,方山寨“义军”大败,陈某被擒。朱元璋收降了他。陈某假意投降,但是朱元璋也有戒心。
朱元璋把陈某原来手下的兵马给了张天澈,张天澈领着这些军兵打集庆,却吃了败仗。原来,陈某曾暗中写信给旧部下,说自己是假投降,要他们打战不要出力,等自己脱身之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朱元璋。
有人将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冷静地导演了一场一石三鸟的好戏。
他将陈某找来,对他说,人各有志,如果你不愿意为我服务,那就随你的便,我朱元璋不会为难你。陈某立刻反应过来,说自己绝无二心。
朱元璋顺水推舟,就让他领着自己的旧部人马去攻打集庆。陈某自然十分欢喜。陈某到了距集庆不远的板桥后安营扎寨,派人去集庆城,与守将勾结在一起,根本不攻打集庆。
到了九月,在朱元璋安排下,张天澈和郭天叙带着自己人马赶到集庆,和陈某的兵马一起进攻集庆。张天澈和郭天叙攻打的是东门,陈某攻打的是南门,当然是假攻。
于是,集庆守将把兵力集中在东门,抵抗张天澈、郭天叙两人。他们攻城多次,没有结果。陈某这边,却说要犒劳军士,请张天澈和郭天叙到自己的营中来喝酒。就在宴会中,陈某抓住两人,杀了张天澈,将郭天叙押到集庆,被集庆守将福寿处死。两位主帅一死,陈某与福寿内外夹攻,义军大败。
张天澈和郭天叙的死,实际上成就了朱元璋,他们原来的兵马自然全部转到朱元璋手下,而朱元璋也终于当上了起义军的最高领导。
在现代战争中,这种手段用得更普遍。二战爆发以前,苏联内部曾进行过一系列激烈的“大清洗”,很多先前革命中的有功之臣都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清洗”。在1936年时,德国的**元首希特勒突然接收到一份情报,说当时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有可能发动政变。这本是一份证据不足的情报,但希特勒却打算借此机会来个“借刀杀人”,以除掉可能成为将来战争对手的苏联元帅,同时如果计策成功,还能进一步换取苏联的好感,使其在德国与西欧诸国的冲突中保持中立。
于是,希特勒下令让情报头子海德里希在极为机密的情况下,捏造了一批图哈切夫斯基反苏的“证据”,甚至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高级将领之间往来的信件,内容当然是元帅本人里通外国,向德国出卖情报并获得巨款的收据等等。然后,德国情报部门又通过一些渠道将这个“情报”传到了苏联谍报人员的手中。
不久,苏联统帅部以三百万卢布的巨款买下了这份“情报”,而后图哈切夫斯基等八名战斗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很快被捕,并且在充足的“证据”面前百口莫辩,审讯只进行了几十分钟,元帅等人便被判处死刑,并在12小时内全部被处决。希特勒的这一条毒计得逞了。
“商用新解”
用别人的“刀”做自己的品牌
某人为一个品牌做咨询策划,就巧妙地运用了“借刀杀人”的品牌突围思路,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该企业为一家中小企业,开发生产了一个五合一的数码产品。该产品主要特点是具有五大功能,即数码录音、移动存储、摄像头、数码相机、mp3这五大功能,外观为笔式形状,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
在市场上,类似这样开发出多种功能合一的产品,试图寻找差异化的中小企业,非常多见,同时,策划这样的品牌,难度也很大。这不外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类产品往往没有多少技术门坎,其他品牌跟进非常容易;再一个是几大功能合一,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卖点,实则不然,因为在每一个细分的功能上,都不是很专业,都有现成的替代产品,在定位识别方面,消费者可能根本就想不到或找不出买这一类产品的理由。在这的的前提下,为品牌定位与推广,就有非常大的难度。同时,由于企业本身属于中小企业,没有大笔资金拿出来做品牌推广,没有现成的渠道进行资源整合。面对这样一个产品,这样一个企业,进行品牌突围的策划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这家企业设计出了以下策略:运用借力打力,借刀杀人的品牌突围策略,以最小的资金启动市场,以最巧妙的策略进行品牌突围,从而达到以小搏大、以巧制胜的目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牌整合与品牌营销活动。
首先,在产品的命名及品牌定位上,即不能把它叫数码相机,也不能叫mp3,这样都不行,必需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并借用现有的成熟资源,让消费者一听到这样的产品名称及品牌主张,就似曾相识才行。因为资金有限,就必需减少传播过程当中的障碍,这是没有办法之中的最好的办法。
从市场前景上来分析,随着数码产品的推陈出新,技术不断改进与提升,数码产品正在渐渐取代传统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正快速进入数码时代,从长远来看,数码产品必将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回过头来再看,该产品的五大功能,其实都是数码功能的杰作,是集五大数码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产品。那么,如果把它命名为“数码通”,不是非常贴切吗?它即巧妙的包含了产品的五大数码功能,同时又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有现成的“商务通”、“掌上通”等成熟产品的对照,这样的命名一上市,就会给消费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让消费者容易迅速接受,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过程当中的障碍。
“数码通”的名称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对品牌进行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会买此类产品?此类产品能卖给哪些人?品牌的利益点是什么?利益支持点是什么?
根据“数码通”的五大功能特点,目标消费者群就可以分为四大类,而最适合数码通的品牌定位就要从这四大类里找出,并且还要借用现有的成熟资源,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品牌营销手法。从目前的市场结构分析,目标市场大致可分四类:
1. 商务办公:该市场的特点是竞争强,品牌多,但市场潜力很大。
2. 个性娱乐:很多人看好低端数码的个性娱乐市场,但实际上该市场可替代产品多,周期短,风险大,难以成就强大品牌。
3. 专业市场:如公安、记者,专业性强,范围小,易做项目,不易做品牌。
4. 礼品市场:该市场的特点是可做项目,亦可做营销,可做分割市场切入。
很显然,“数码通”的主要功能都偏重于商务办公。娱乐市场的录音功能及存储功能表现很弱,所以,把目标市场圈定为商务办公比较贴近,同时,以商务市场的品牌拉动,来带动礼品市场的发展与提升,才是一条可行的品牌战略思路。
于是,在这样的品牌战略思路的指引下,这种数码通被定位成商务人士必备的办公用品,并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度的品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