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习惯做收支预算,做到花钱心中有数,慎重使用收入进行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他们坚持现金主义,“有钱不置半年闲”,通常不做存款,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钱生钱,把手中的钱用活。他们做生意从不嫌小,脚踏实地赚钱。
1.崇尚节俭但不做守财奴
在英文中,Jew这个词除了本义是犹太人外还有守财奴的贬义。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有关吝啬的犹太人的故事。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之中,犹太商人夏洛克贪婪、吝啬和狡诈,显然这是欧洲社会长期歧视犹太人的一种偏见。
犹太人很讲究生活要有节制,认为人生有节制,生活就会幸福,人生若放纵生活就有灾难。尤其是在金钱方面更是节俭,不了解的人会觉得他们有些过分,甚至有些吝啬。20世纪初,东欧人大量移民外国时,犹太人比较节俭,或许这也是他们吝啬名声的起源,在美国尤其如此。
犹太移民到达美国时身上平均只有9美元,远低于其他移民平均的15美元。他们大多在成衣工厂工作,待遇很低,为了省钱改变贫困状况,他们需要采取极端措施。1893年雅各·瑞斯出版了《另一半人如何生活》,书中描述了犹太人节俭的情形:“这些人成群结队地从东欧逃离迫害,节俭成了他们至高无上的心愿,储蓄成了他们另一个更沉重的枷锁,比他们所逃离的枷锁更沉重。我多次碰到从波兰或俄罗斯移民来的犹太人,他们饿着肚子在巨大的压力下日夜工作,甚至到了身体耗竭的程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省一点点钱。”瑞斯的观察很准确,也看到犹太人为未来所做的一切,但是他没有进一步了解这样做的意义和影响。
《塔木德》写着:“工作时不要投机取巧;贫穷时不要夸张。劳而致富的人,胜于自大而无以果腹的人。”“有节制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4种尺度可以用来测量人,那便是金钱、醇酒、女人以及对于时间的态度,这4种尺度标准有其共同之处——它们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却不可以沉迷于其中。”因此,犹太人把对享乐的态度看作一种衡量人的重要的尺度。他们崇尚节俭,但整个民族并不吝啬。
在生活上,犹太人是十分注重节俭的,他们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客中,犹太人以吃饱吃好为尚,不会讲排场乱开支。美国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和世界许多地方,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
美国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参观狗展,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写着:“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是4时40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了20分钟后,才购半价票入场,节省下5美元。他的公司每年收支超亿美元,他还是节省下5美元,这完全是受他节俭习惯和精神所支配,这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原因之一。
美国一个专门描写百万富翁生活的电视节目上,介绍了一位犹太富翁怀特。他现年57岁,大半辈子都是和同一个女人度过,在当地的大学毕业,拥有一家公司,最近几年赚了不少钱。在邻居眼中,怀特一家人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中产阶级,殊不知他的财产净值高达2000万美元,在那个高级住宅区里约居前10%之列。
主持人问怀特先生:“请问您买过最贵的一套衣服是多少钱?”
怀特先生闭上眼睛好一会儿,显然陷入了回忆。接着他回答说:“买过最贵的,包括我自己、太太及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买过最贵的是400美元。没错,那是最贵的了,是为了我和太太结婚25周年买的。”
根据《倡导者周报》的读者调查显示,尽管犹太人非常富裕,但他们并没有显示拥有高比率的豪华汽车。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因为犹太人是“精明”的消费者。雪佛兰是犹太人最喜欢的汽车,22%的犹太读者拥有一部雪佛兰。而犹太人拥有奥兹莫比汽车的比率高得不寻常,有18%的犹太人拥有这种车,全美民众的平均值是9%。但是,犹太人确实不喜欢福特汽车,只有7%的犹太人拥有福特车,低于全美20%的比率。拥有凯迪拉克车的犹太人只有5%,拥有奔驰车的犹太人只有2%。日本车特别受欢迎,是全美平均值的两倍,这是因为日本车通常比较可靠,而且有比较高的“性价比”。调查还显示,49%的犹太人付现金买车,这说明犹太人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生活。
一个人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无法抵制高消费的诱惑,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必然会陷入困境,这时要使自己脱离困境就非常困难。你拥有的东西越多,就有越多东西需要你去关心、投保、照料、保护和担心。很快,你的生活被填满“琐事”以及浪费掉不该浪费的时间,你变成一个“守财奴”。
这并不是说你就不该有好的东西或你不配拥有它们。但要记住,物质生活并不一定会使你幸福,幸福来自于内心。如果你能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按照自己的财力水平生活,你将发现另一种财富——安宁,你将保持平静和放松。
2.一生中要强迫自己攒钱
《塔木德》告诫人们说:“不要在夏天吃喝玩乐中用掉你的钱,要想着积蓄下来冬天买柴烧。”“你青年时,没有积蓄,到你老时,你能有什么?”在生活中,犹太人以积蓄钱财为美德,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的。犹太人经商致富的秘诀不单是会做生意,还与他们善于积蓄,不乱挥霍钱财有关。
美国人席尔伯曼在《一个特殊的民族》一书中指出,犹太人“积蓄钱财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例如,为自己开创事业,或让小孩创业,或让小孩多读几年书,以便从事一种专门职业。”
犹太人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元钱,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每天储蓄1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到达100万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
普利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一开始他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他在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当记者。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老板提升他为编辑,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开始有点积蓄。
几年后,普利策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他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家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他将该报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把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
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开办5年,每年为他赚了15万美元以上。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就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能够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薪水,通过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置闲地让钱滚动起来,使其发挥了更大作用。
在犹太移民史中,这种厉行储蓄的习惯有一定的地位,也影响到这些移民子女的储蓄和花钱习惯。这种储蓄的倾向对犹太人比较富有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在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犹太人的积蓄习惯。
洛克菲勒刚开始步入商界之时,经营步履维艰,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将开支节省,把盈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把它投入石油开发。照此循环发展,如滚雪球一般使其资本愈来愈多,生意愈做愈大。经过30年左右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成为美国最大的三个财团之一的首领。到了1996年,其财团属下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也达1100多亿美元。
攒钱是致富的本源,养成攒钱的习惯,保住已经赚得的金钱,这是犹太人致富的一个奥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强迫攒钱”的经验,想减少支出存点钱,而且还有余钱付清每个月的固定账务和其他消费,就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当你切实做到强迫自己攒钱后,就能够自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调整消费结构。
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水平如何,也无论将来是否会投资做生意,强迫自己积攒钱财都是你成为有钱人的第一步。如今干什么都需要钱,所以我们要生活有节制,学会积蓄钱财。通过节俭早早地积攒需要的资金,有了一定的储蓄,就多了一定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就有一定的资金来做铺路石,引导成功。
3.拟定适合自己的收支预算
《塔木德》上写道:“赚钱不难,花钱不易。”这句话告诫犹太人,要注重收支预算,慎重使用收入进行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因为它是无穷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纳。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有做预算的习惯表明他有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可表明他不是其欲望和弱点的牺牲品,他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主宰自己的命运。善于为别人理财的亚凯德也说过:“我们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
亚凯德举了一个例子:“每年收入5万美元似乎是大多数美国家庭的目标。他们可能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才达到这一标准。然而,当他们的收入达到每年5万美元时,他们认为已经‘成功’了。他们开始大事扩张,买一部汽车和许多新家具,以及许多新衣服。等发觉时他们已进入赤字阶段了。他们虽然比以前更快乐,但从长远方面来看,到底哪一种方式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强迫自己在预算之内生活,或是让催账单塞满你的信箱,以及债主猛敲你的大门?”
有一个小企业主在聘请亚凯德为他的家庭做预算时受到了一次理财教育。“你必须拟出一个真正适合你的预算。”亚凯德说,“假设你和你的邻居,两个家庭住同样的房子,同样的郊区,家里孩子的人数一样,收入也一样。然而,你们的预算需要却会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人们性格是各不相同的。预算必须按照各人需要来拟定。预算的意义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乐趣从生活中抹杀,真正的意义在于给我们物质安全和免于忧虑。依据预算来生活的人比较快乐。但你怎么进行呢?首先,如同我所说的,你必须把所有的开支列出一张表来,然后要求指导。在某些大城市主要的银行都有专家顾问,他们将乐于和你讨论你的财务问题,并帮你拟定一项预算。”
作为预算专家,亚凯德经常建议他的客户,至少在最初一个月要把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做准确的记录。如果可能的话,可做三个月的记录。这只是提供自己一个正确的记录,使自己知道钱花到哪儿去了,然后可依此做一预算。通常,当人们花费几小时的时间把事实和数字忠实地记录在纸上后,他们会大叫:“我的钱就是这样花掉了!”他们真是不敢相信。
多年以前,亚诺·班尼特到伦敦立志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时他生活压力很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都写在纸上。他十分欣赏这个方法,甚至当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富翁,拥有私人游艇后,这个习惯还保持着。约翰·洛克菲勒也保有这种总账,他每天晚上祷告之前,总要把每便士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弄个一清二楚,然后才上床睡觉。所以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弄个本子来,开始记录。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生。
当然,别忘记在你的预算中开设保险。对于各种意外和不幸,都有小额的保险可供投保。万一出事,不但花钱,也很令人烦恼,况而这些保险的费用都很便宜。
4.把手中的钱用活才能生财
不做存款,只有现金是安全、可靠和永恒的。这是犹太人的一个奇怪的理财观。他们认为,把钱存入银行短期是最安全的,但长期却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这是因为失去的投资机会远比获得的利息要多得多。
日本商人藤田在1968年访问美国服饰用品商犹太人狄蒙德时,曾参观了他的现款保险柜。狄蒙德领他到银行地下室放置保险柜的昏暗地方,打开了装满现款的保险柜。藤田十分惊讶地发现保险柜里装着现行的各种纸币,也有五六年前的各种旧币,还有金块,约合日币二三十亿元。银行是个极其安全的地方,有一流的安全防卫措施,专门的防卫人员,把现款托放于此,狄蒙德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犹太人为什么不做存款?我们都知道,存款是生息的,现金是不生息的,存款比现金更有吸引力。但是,精明的犹太人天生有数学家的头脑,早已算好了一笔令人惊讶的账:存款的确可以获得一大笔利息,但是物价在存款生息期间不断上涨,货币价值随之下降,尤其是存款本人死亡时,须向国家缴纳继承税。这是事实,几乎世界各国都如此。所以,无论多么巨大的财产,存放在银行,相传三代,将会变成零,这就是税法上的原则。
现款确实不增值,但物价上涨对其影响不大,而且最关键的是手持现款,避免了在银行的财产登记,在财产继承时,不需要向国家缴纳遗产继承税。所以,手持现款时,财产既不增多也不减少。对犹太人来说,“不减少”正是“不亏损”的最起码的做法。存款和现金相比,当然是现金最可靠。小心谨慎的犹太人当然在二者择一的条件下选择了后者。
如果从根源上探究,犹太人坚持认为现金主义最保险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历史上,犹太民族一直受到驱逐和掠夺,他们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杀戮,他们的财产随时都有可能被没收。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银行对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保险可言。诚实的债务人也难以叫他们放心,一旦将商品赊出去,拿不回钱来怎么办?如果马上要逃跑,岂不要白白损失?
鉴于此,《塔木德》告诫犹太人:“只有现金是安全、可靠和永恒的,手头没钱就是穷人。”“商品不要卖给没有支付能力的顾客。”“约定期一到,立即上门收款。”这些话说出了两条铁律:钱只有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才能够生钱;经济社会里白条不可流通。
犹太人的现金主义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有一家犹太人的小餐馆的墙壁上贴着一首歌谣:“我喜欢你,你要借钱,我不能够借,怕借了你便不再上门。”说白了就是“现金交易,恕不赊欠”。然而其言语却很婉转。
约瑟和曼代合伙在一个小村庄里开设了一个酒铺。一天,他们卖完存货便一起去城里购进一桶威士忌。在回家的路上,天气渐渐冷起来,还刮起了大风,两个人互相开玩笑说对方想喝威士忌。但要真那样做可就是个严重的问题,事前当他们装酒的时候就曾严肃地约定,谁也不能先喝一口,因为那是他们一周的生活来源。
约瑟可是个聪明的家伙。他翻了翻口袋,找到了5毛钱,于是他对曼代说:“给你5毛钱,从你那份酒里卖给我一点儿喝。”曼代回答道:“既然你付现金,那我自然是要卖给你的。”于是他舀了一杯酒给约瑟。
约瑟喝了酒以后不久,暖和了起来,而且变得很兴奋,而曼代的鼻子因为冷而变得更青了。他真嫉妒该死的约瑟能那么幸运地找到5毛钱!但是,突然他碰到了口袋里约瑟刚才给的那枚5毛硬币。“现在,这钱可是我的啦!”他自言自语道,“为什么我不能拿它买酒喝呢?”于是他对约瑟说:“约瑟,给你5毛钱,从你的那一份里给我倒点儿酒喝。”约瑟应声道:“有现金就行。”他给曼代舀了一杯酒,收回了他那5毛钱硬币。
就这样,约瑟和曼代用那唯一的5毛钱现金互相买酒,一路上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等他们到酒铺时两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了。“真是个奇迹啊!”约瑟嚷道,“想想看,整整一桶威士忌才花了5毛钱!”
犹太商人在与他人做生意时,心中关心的是“这个人今天带来现款没有?”他们关心的是现金,力求把一切东西都“现金化”,因而他们做生意时力求现金交易。人、社会及自然,每天都在变,只有现金是不变的,这是犹太人的信念,也是犹太教的“神意”。
犹太人非常注重资产的可变现性,如果手上不需要太多的现金,就会将它投资在股票和债券上。根据《改革派犹太教》杂志的读者调查显示,犹太人持有相当大量的流动资产。例如,一般美国民众约有27%的人直接拥有股票和债券,但是改革派犹太人却有73%的人拥有股票和债券。
《塔木德》上写有:“金钱放着不用会慢慢消失。”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用钱去投资赚更多的钱。《圣经》上有一则劝人善加投资的故事对犹太人启发很大。
大地主马太有一天要外出远游,便将他的财产托付给3位仆人保管。马太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再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钱财的。马太走后,第一位仆人用钱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他的钱埋在树下。一年后,马太如约回来检视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皆增加了一倍,马太甚感欣慰。
第三位仆人的金钱却丝毫未增加,他向马太解释说:“唯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奉还。”马太听了大怒,并骂道:“你这愚蠢的家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财富。”
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乱用金钱,也不是因为投资失败遭受损失,而是因为他根本没好好利用金钱来投资。
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的高级专家、犹太人赫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在私人公司里,追求利润并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把手中的钱如何用活。”也就是说,要拿着钱去投资,以获得更大的增值效益。
5.脚踏实地从小生意做起
犹太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商人,一个是他们在经营商品上坚守“定价从不嫌高”,另一个是他们在做交易时坚守“生意从不嫌小”。犹太商人认为,做生意就怕一开始就在心中膨胀出一个很大的贪欲,这会使人变得浮躁而不会脚踏实地赚钱。
“硬币是一点一滴的财富”,这是犹太人的理财观。在犹太人的心中,大海之所以成为汪洋,是由于一点一滴的积聚;大富翁也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对我们深有启发。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去寻找工作,其中彼德是英国人,洛维尔是犹太人。有一天,当他们走在街上时,同时看到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彼德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洛维尔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彼德对洛维尔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连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洛维尔望着远去的彼德心中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很低,彼德不屑一顾地走了,洛维尔却高兴地留了下来。两年后,两人又在街上相遇,洛维尔已成了一位小老板,而彼德还在寻找工作。
彼德对此无法理解:“你怎么能如此快地发了财呢?”洛维尔说:“我从小就在《塔木德》上读到:‘沙丘由一粒粒细沙堆成,财富由一枚枚硬币积累。’所以我不会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走过去,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彼德并非不在乎钱,而是眼睛总盯着大钱而对小钱弃之不理,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个硬币”开始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静而放松心境的人,才能脚踏实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对小钱不屑为之,不但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之失之交臂。
犹太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踏上北美大陆时,大多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在1899年到达美国的移民平均身携22.78美元,而犹太人平均只带20.43美元,低于平均值;1900年上岸的移民平均身带15美元,而其中犹太人只带9美元。刚刚到达美国的犹太人,给人的第一形象就是穷。贫穷的犹太人的唯一办法是投资10美元,成为流动的街头小商小贩。他们用5美元办执照,1美元买篮子,剩下4美元办货。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如戈德曼、莱曼、洛布、萨斯和库恩家族等,都是从沿街叫卖的小本经营发迹起来的。这种发家致富的途径和方式,对犹太人而言其实是轻车熟路。
犹太人弗雷德正是因为脚踏实地从小做起,最后把75美元变成了100万美元。一个偶然的机会,弗雷德获知有一小块毫无价值的土地要卖,这块土地没有多大面积,而且在市区的一个垃圾场旁边,于是他出价75美元把它买了下来。
买下这块地之后,弗雷德每天在垃圾里翻来翻去。结果,他找到各式各样有利用价值的东西,然后他很快地把这些东西卖给收购废旧物品的商人。接着,他买了一块更大的土地,然后又把它卖掉,赚了一笔钱。
弗雷德用这笔钱,盖了几栋分成两个住宅的大楼,而且也同样立刻就卖掉了。这次已经赚到10万美元的家产。再接着,弗雷德得到一个机会开发了一块相当大的郊区土地,使自己的财产增加至10倍。
与弗雷德同一时代的犹太青年兰德斯也在书写着他的传奇。当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于是纷纷奔赴加州。兰德斯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
淘金梦是美丽的,做这种梦的人很多。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然而,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兰德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但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兰德斯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
于是兰德斯毅然放弃对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兰德斯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兰德斯毫不动摇,继续卖他的水。结果,一段时间后,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兰德斯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成了一个小富翁。
在这个世上,总想“一步登天”、“一口吃成个胖子”、“毕其功于一役”的人实在不少。在生意场上有人恨不得点石成金,马上成为百万富翁。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事业的追求、功德的圆满,都应该按循序渐进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做事要脚踏实地,讲究实际,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