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位名叫于定志的云南商人,从四川贩当归、川芎来到江西樟树,每担花费的运输成本费为二两六钱。货运到江西时,市面上当归、川芎虽为缺货,但价格较前稍有下降。于定志将所贩货物请牙行“代发”,牙人出价“当归十两一担,川芎六两一担”。于定志和牙人在价格上发生矛盾,于定志怒责牙人:“前日十二两,价如何减许多?”牙人辩解道:“若到二三担,则可依前价,今到二十余担,若从前价,何以服行情?公欲重价,凭公发别店卖之,何必怒焉?”
于定志不肯以十两一担的价格出售当归几天后,樟树市面上陆续又到了二三十担当归,市场价格因此从每担十两降到每担七两、四两。“定志又坐一月余,价落货贱,与牙不合,遂转发到福建建宁府,止卖三两七钱一担,比樟树价又减,更废船脚又多。”
这位牙人生意经验丰富,知道根据市场供求两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商品的价格:“若到二三担,则可依前价,今到二十余担,若从前价,何以服行情?”商品价格随着“行情”走,随着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当时市面上货物只到二三担,供不应求,那么当归的价格就能够坚挺,“则可依前价”,即“前日”即每担“十二两”,现在一下子到了二十多担货,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如果继续保持“十二两一担”的价格,就会销不出去,“若从前价,何以服行情?”由此可见,所谓的“行情”,主要是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商品的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涨落。
“随行就市”是商人们经商的一条人所尽知的准则。这里的“行”情,也就是市场的供求状况。《陶氏商经》有云:“坐贾行商,贵在知市。”只有顺应市场供求的形势,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取胜于市场竞争。
顺应市场供求的形势,要求商人们不仅在进货环节上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而且在销货的环节上更应全面分析市场信息,切不可一叶障目,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经营失误。
明代有一位叫范顺的商人,接受朋友的建议外出经商:“我如今置些杂货上湖广,不上两月,那边又收些新米回来,上下俱不落空。”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不一日,置了千斤杂货,装了船,竟自出门了”。
范顺和一伙客商乘船沿长江而上,有一天晚上他们夜泊江西湖口县。一个人上岸去买酒,回来对范顺说:“范亲翁,有个新闻,我适才上岸,只听得人说,江西广润门,被天火烧了,数百家京货甚缺。依我说,莫若竟上江西凑他行情,一来脱手讨账快便,二来江西新米同湖广价钱时候争差不多。我们先落得上水这宗利息。你老人家货物多,先来请教你。”
应该说,范顺这位同行的商业嗅觉十分灵敏,在上岸买酒时就打听来了一件与大伙生意紧密相连的重要信息——“江西广润门,被天火烧了,数百家京货甚缺”,从而捕捉到了一个市场机会。这种灵敏的商业嗅觉对做生意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只是他对这条信息的一个内容评估有误——“一来脱手讨账快便”。实际上,货物脱手确实是快,但“讨账”就谈不上“快便”了。这些开铺的人,本钱也烧得七八了,有些又要先去设法弄房子,哪里还有现钱置货?范顺只得将货物均散与众铺家,做了四个月的赊账。
生意各环节之间联系都是很紧的,一个环节卡了壳,就会把整个生意带入被动境地。因为只能做赊账生意,现钱要等到四个月之后才得到手,即使“江西新米同湖广价钱时候争差不多”,没有现钱就购不到新米,以致其生意计划无法实现。
由于对商业信息内容的分析判断不全面、准确,导致这笔生意做得不像范顺他们想像得那么好。范顺同行的客商上岸打酒时候仍然不忘留心捕捉生意信息的商业敏感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知广润门被烧,数百家商号京货甚缺,却没有想到店家被大火烧过之后,资金短缺的情况。范顺对此信息也不加具体分析,就立即照办了,因此吃了亏。
要做好生意,其前提是做好科学的生意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掌握全面、具体、详细的市场信息。不全面了解市场,甚至一叶障目,决策就容易失误,生意就容易亏本。所以说,时刻留心捕捉生意信息并且加以全面科学地分析是做好生意的前提,是一个高明商人必须要修炼的基本功。任何一个商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取胜,首先要能审时度势,充分掌握市场环境。一个出色的生意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雅意”,在顺境中预见危机的端倪,在困难时看到胜利的曙光,驾驶着企业的大舟,机动灵活地绕过暗礁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
生意经:做生意,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跟着“行情”走。为此你要研究“行情”,掌握“行情”变化规律,抓住“行情”变化给你带来的机会。把生意做活、做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