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意决定生意
2727200000027

第27章 着眼将来,力避后患

1955年,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7年经改造后推出一种便携式收音机。这种收音机体积虽小,但与原来社会上通用的笨重的真空管收音机相比,性能却大大提高了,而且也非常实用。考虑到日本是个资源小国,而且市场容量也不大,所以产品只有出口才能有所作为,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决定用新产品首攻美国市场。经过艰难的推销工作,新产品的订单渐渐多了起来。

让人大为惊喜的是,有一天突然冒出一位客商,居然一次要订10万台晶体管收音机。10万台,这在当时近似于天文数字。10万台订货的利润足以维持索尼公司好几年的正常生产。全公司的职员无不为此欢欣鼓舞。都希望给这位客商以优惠,尽快订下合同。

不料公司总部突然宣布了一条几乎是拒绝大客商订货的奇异价格“曲线”:订货5000台者,按原定价格;订货1万台者,价格最低;订货过1万台者,价格逐渐升高,如果订货10万台,那么只能按照可以使人破产的高价来订合同。

如此奇异的价格“曲线”令公司职员及客商大为不解。因为按照常理,总是订货越多,价格也就越低。

所有的人都不明白,索尼公司到底是唱的哪出戏呢?盛田昭夫后来向他的职员透露了他“着眼将来,力避后患”之计。

当时索尼公司的年产量还远远不到10万台这个数字。如果接受这批订货,那么生产规模就必须成倍地扩大。可是如果公司筹款扩大生产规模以后,再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批量订货,那么结局只能是刚刚起步的公司可能会马上破产。订货越多,单价就越低,就一般情况而言,是成功、完善的方案。以此方案订下10万台合同也足以使索尼公司在短时间内大踏步地前进一步。但从将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由于盲目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造成的生产不稳定,忽上忽下,那么公司倒闭的后患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埋下了。公司所制定的价格“曲线”旨在引导客户接受对双方都有利的1万台订货数量。为避免后患,公司目前最需要的就是1万台左右的客户。

这里,索尼公司的想法是:先放弃“盆”中小利而得到“锅”中大利,从财势的长远走势做出经营决策。这真是一个非常保险而又不乏眼光的决定。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了着眼将来对于做人、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据《圣经·箴言》第四章第十八节记载,大约三千年前就有人说过:不能着眼将来,人们就会放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来着眼将来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可是,我们又能够想到多远,想到第几步呢?

如果我们能着眼将来,我们做事就会有目标,因为我们知道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从努力奋斗之中获得成就感,获得乐趣!

如果我们能着眼将来,即使我们是在完成一个枯燥的事情也不会觉得辛苦和累,而是对此充满激情和动力;即使是最单调的事情也能够给予我们满足感。

曾经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相同的问题: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回答的是:我在为了拿工资而工作;第二个人答道:我在砌砖;而第三个工人则非常热情洋溢地回答说:我在建一座教堂!同样的事情,只有第三个人的作为受到了远见的指引,从而干得有活力和动力。他看到了他为之工作的那个宏图——一座教堂!从而赋予了他工作价值,也赋予了他自己价值,他也才能够活出自己的意义!

能着眼将来,就能够预言未来。缺乏远见的人会被未来弄得惊惶失措,变化不定会让他们无所适从,随处飘荡。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会落到哪个角落。而那些放眼长远视野开阔之人,加上自身勤奋努力的话,将来则更有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诚然,未来是没有办法保证的,但是有了理想和远见,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了。

真正精明的商人更善于从长计议,为未来打算。看清财势的走向再做决定。

财势的变动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行业变化。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向和规模大小是一切的基准,无论市场有多大,吃不下无法获利,不考虑市场潜力,吃不饱就要亏本。

二是市场变化。某些商品原来销售很畅,现在忽然疲软、卖不动了;或是过去没人买,突然现在抢手了。这种市场变化,表面看难以解释,其实都有原因。不外乎是商品生产量多了或少了、质量变好还是变坏了,或是某些经营者实行了促销措施,做了广告宣传,在消赞者中间产生积极影响的结果。预先了解到这种情况,就可以预见到市场行情的变化。

三是政策变化。政府根据某种情况,对某种商品提出了调控政策,必然引起市场变化,比如政府将粮食、棉花收购价格提高了,必然产生连锁反应,用棉花生产的棉布、针织品也会随着上涨,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饲料也将随着涨价。掌握了这些方面的变化因素,就能为进-步预测行情做好准备。

生意经:有的人做生意既看着盆里的,又盯着锅里的,所以在这一锅粥里,他总能吃得最多。正所谓眼睛只在一盆,利益也只能局限于眼前那一点。如果你善于观测市场的远景,打开思路,就等于掌握了财势走向,就可以对未来的变化做出判断,为今后的行动进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