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历史文化
2748100000008

第8章 西周燕国都城——董家林古城址

西周燕国建立后,第一个都城建在何地,旧无确指。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北京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古城址,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董家林古城址位于西山脚下的一块宽阔的高台平地上,大石河(又称琉璃河,古称圣水)自北向南,先折向西南,又折而向东紧靠城南流过。古城正好位在河湾地带。

经考古发掘测定,这座古城大致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北墙墙基保存较好,长度为829米,南部城基已被大石河冲毁,所以东、西城基各残留北半段约三百米,估计长度可达七百余米。墙基采用分层夯筑而成的,墙内还有内护坡。在靠近城墙东北角处还发现一处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应为由城内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墙外还有城壕环绕,上口宽约十五米,深约两米,壕底有十厘米左右的淤土层,这说明当时可能也是利用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防卫设施。城内中部偏北为宫殿区,已发现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基和陶质绳纹水管等。在宫殿区的西南部,有可能为大型活动(如祭祀活动)的场地,因为在这里发现了4处用于祭祀的牛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成周”、“用贞”、“其驭□”文字。城内西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平民生活区,在这里发现有居住、窖穴基址。

这座古城址之所以被确认为燕国的始封都城,重要的一点是,在董家林村东南一里许的黄土坡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群。

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已清理发掘出各种墓葬三百多座,车马坑三十余座。墓葬规格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均为南北向。大、中型墓葬中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有些墓葬中出土了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礼器和兵器。其中最著名的几件青铜器包括:M251号墓中出土的“伯矩鬲”,其盖内和器口沿内都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曰:“在戊辰,匽侯易(赐)伯矩贝,用乍(作)父戊彝”,共15字,记述了伯矩受到燕侯赏赐的情况。此鬲通体满饰浮雕牛头纹,造型华丽,铸造精工,是西周青铜器中的珍品。再一件就是M253号墓出土的“堇鼎”,此鼎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其内壁铸有四行26字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堇奉匽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进献食物,受到召公赏赐之事。铭文所记正好印证了文献所载召公本人未到燕地就封,而以长子就封的事实。还有两件就是上文提到的M1193号墓中出土的“克罍”和“克盉”。其中“王曰太保”、“令克侯于匽”两处铭文,是证明西周燕国始封于此的有力证据。黄土坡墓地是燕侯家族和燕国奴隶主贵族的陵墓区,董家林古城址就是西周初年燕国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