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历史文化
2748100000009

第9章 燕都蓟城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经考察过3000~4000年以前北京地区的地形、交通与城市诞生的关系。他认为当时中原与北部地区之间,西边是高山深谷,东边有星罗密布的湖泊沼泽,惟一的通道是沿太行山东麓一线的高地北进,穿过几条大小河流,最后越过永定河,从古代永定河渡口(在今卢沟桥附近)进入北京小平原。然后分成三股道:一条往西北通过南口,穿过一系列山间盆地,直上蒙古高原;另一条往东北出古北口,越过丘陵和山地,通向松辽平原;还有正东一条横过北京小平原,沿着燕山南麓直趋海滨,出山海关到达辽河平原。反之,若从北部地区前往中原,也须经过这几条道路,汇集到北京小平原,经过永定河古代渡口,再沿太行山东麓南下。所以广义地讲,北京小平原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是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在这个枢纽地带,除诞生了上面谈到的董家林古城外,还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区诞生了另一座城市——蓟城。

蓟城的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较之燕国始封都城要复杂。尤其是西周时期蓟城的定位问题,由于文献资料少,考古发掘尚没有重大发现,所以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目前通过考古大致证实的则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蓟城,这时的蓟城已经成为了燕国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认为是在今北京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线以南,即今北京城区西南部。也有的书上作了更具体的推测,认为燕都蓟城的南垣大致在宣武区白纸坊地图出版社、法源寺以北一线;北垣可能在西长安街以南一线;东垣当在和平门以东不远之南北一线;西垣则无从推测。因为自1956年以来,在这一区域中发现了二百多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陶井。这些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白纸坊、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最密集的地方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陶井是用一节节陶质井圈套叠成圆筒状,在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明此地居民很多,而居民大范围集中,在当时应只有在城市中才会存在。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蓟城正好处在古代永定河冲积扇脊背的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西侧就是地下水溢出汇积而成的莲花池,自然环境比董家林古城更好。加之这里已是北京小平原的腹地,更便于控制南下、北上、东出的交通。因此,在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蓟城已发展成为“天下名都”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所谓“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是对燕都蓟城的地位与作用的恰当评价。

据文献记载,战国时蓟城内有燕王宫、太子的东宫、国相的公府等宏大建筑。还有碣石宫,是燕昭王专为师事齐国贤士邹衍而筑的。城中人口繁盛。但到秦灭燕时,蓟城遭到破坏。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为防范六国旧民的反抗,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蓟城当在被毁坏之列。但到秦汉之时,由于此地军事地位的重要,城池才又被修复起来。

自学指导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北京地区早期出现的国家和城市的情况,其中应重点了解西周以来燕国的历史与文化。

重点难点提示:

本讲重点内容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西周燕国的始封都城——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蓟城的兴废。难点内容包括:1.“古燕国”与西周分封燕国的区分;2.“子之之乱”及其影响;3.燕昭王“励精图治”及战国时期燕国的鼎盛;4.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蓟城的考古学研究。同学们在学习中需要明确分封制、诸侯国、禅让、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

名词解释:

“古燕国” 召公奭 子之之乱 燕昭王 燕丹子 董家林古城址 燕都蓟城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周初燕国的始封地在今天的北京地区?

2.简论“子之之乱”及其影响。

3.简述燕昭王“励精图治”的过程及后果。

4.蓟城在我国早期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陈平著:《燕国风云八百年》,北京出版社,2000年。

王彩梅著:《燕国简史》,紫禁城,2001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9年。

§§第三讲 屏障中原的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