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749300000046

第46章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

印度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它不是印度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从西方移植资本主义的产物。19世纪上半期殖民政策新阶段引起的印度社会深刻的经济变动,为实现移植创造了条件。

到19世纪50年代,为把印度变成英国商品市场而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都被转入为英国工业资本剥削服务的轨道。这种转轨既靠经济手段本身,又靠行政手段的配合。马克思说,廉价商品是西方殖民列强打开东方市场的重炮。在印度,殖民政权则为这门重炮提供了最需要的炮台。在它的轰击下,封建自然经济及其农村公社外壳最终瓦解,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起来,农业卷入市场经济范围,土地越来越集中在与市场有联系的商人新地主手中,不少农民失去土地,不少手工业者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它们中许多人不得不靠出卖劳力为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印度建立资本主义大工业准备了土壤。

在自由贸易旗号下进行的大规模不等价交换,给英国商业资本家带来巨大的收益。从事英印贸易的英国商业公司,以所得利润不断扩充其商业资本,实力越来越雄厚。印度商人也在买办贸易和自营贸易中,在兼并土地中得到好处。这成了他们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不少商人在英资商业公司或银行拥有股份。如1835年孟加拉联合银行207个股东,有73个是印度人,在董事会中有4名董事是印度人。孟买、马德拉斯管区银行都有少数印度人股东。有些商人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公司,如孟加拉泰戈尔家族在加尔各答建立了第一家近代商业公司,还购买轮船,尝试办航运公司,但没有成功。西印度古吉拉特大商人和帕西商人一面从事买办贸易,一面经营自己的商业,有的还有自己的远洋商船,从事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如孟买帕西人富商贾·吉吉拜19世纪头三十年通过对中国鸦片贸易积累了资财3000万卢比,1828年起,又经营输出棉花贸易,并投资造船业,获利甚丰。另一帕西人富商曼·彼蒂特拥有载运量2000吨的大商船。这些西印度商人在孟买建立了不少商业公司。马德拉斯商人到50年代也建立了一批近代商业公司。这说明不但英国人在印度办大工业资金不成问题,印度商人要办工业也有起码需要的资金。

殖民地印度和英法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同在于,英法封建制度解体的过程就是封建社会母体内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发展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的过程,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地位。印度封建制度的解体不是由于自身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的大部分已经被英国商品进军所扼杀,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强烈刺激的结果。这样,封建经济的解体并未伴随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更谈不上实行工业革命了。印度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不是自己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而是从外部移植进来的,既包括以大机器和先进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又包括现代的经济组织和制度,也就是说把整个现代工厂制度搬到印度来。

英国人向印度移植大工业是为了谋取更多利润。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新的需要也即新的剥削手段。经过工业革命后,英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能源动力工业都比较发展,要输出的不仅仅是纺织品,还有大量重工业产品,这些产品只有在国外办大工业的情况下才有市场,换言之,在国外办大工业是促进英国重工业产品外销的手段。在印度办工业,对在印度的英国人来说,可以就地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从事更有利可图的剥削;对居住在本国的英人来说,是资本输出,可以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力、原料、地皮,生产印度和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在印度办工业,例如修铁路,办原料加工厂,还有利于进一步把印度开拓成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总之,在印度办工业可以一举数得,正如马克思1853年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大不列颠的各个统治阶级一向只是偶尔地、暂时地和例外地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表示一点兴趣。贵族只是想降服它,财阀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用低廉商品压倒它。但是现在情势改变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

英国人在印度办工业带有资本输出性质。但一开始还不是因为国内资本饱和需要到印度找出路,而是为了把印度彻底转变为自己的商品市场。50—60年代在印度办工业只是个开始,数量有限,所以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政策仍属工业资本剥削阶段。

在印度办大工业虽是英国人开始的,印度人很快跟上。可以说,印度民族资本大工业与英国资本大工业是大致同步产生。这是东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所没有的现象。这里的关键在于印度商人的特点。中国商人明显地分为买办商人和民族商人两部分,买办商人迟迟不愿放弃买办业务,而民族商人是中小商人,手中积累的资金有限,办工业不易,结果出现一段封建官府办洋务时期。印度商人特别是大商人在19世纪上半期是既作英商代理商,又经营自己的贸易,兼有买办商人和民族商人两重身份,纯粹的买办也有但不占主要地位。这些有双重身份的商人既有较多机会积累资本,又有较灵活的营业自主权,因而只要办大工业的条件具备,只要英国人开始办起来,只要他们也能从英国进口设备(在当时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这不困难),他们也就会跟着办。

19世纪20—30年代,印度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加工出口原料的小型手工工场,如缫丝、轧棉、制糖等,还有煤矿和个别小型钢铁厂,有简单的机械设备。有的属英资,有的属印资。这一时期,加尔各答附近的包利亚开始出现使用蒸汽动力的棉纺织厂,但规模小,属英资。40年代,加尔各答附近出现了几个使用近代机器设备的糖厂,不过规模也很小,其中有英国人办的,也有印度人办的。1943年孟加拉煤业公司成立,1846年产量为91000吨,是英国人办的。这些是大工业的先驱。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修筑铁路,1858年修成288英里。同时,英国商人和印度商人开始兴办较大规模的近代工厂。1854年英国人在加尔各答附近建成第一个黄麻纺织工厂,投入生产,属奥克兰公司。同年,印度商人考瓦斯吉·纳纳拜·达瓦尔在孟买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英国人把黄麻工业作为他们兴办工厂企业的第一个重点部门,而印度人则把棉纺织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工业的机器都靠进口,技术人员最初也靠从英国聘请。

除了大工厂以外,50年代后出现了更多小型原料加工业,多数属印资。其创办者绝大多数是商人和地主,也有极少数是从富裕的手工业者上升而来。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经过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但在大工厂出现后,却出现大量手工工场,与大工业并存,成了大工业的后备力量,为其充实基础,扩展温床,对大工业起了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大工业门类和数量的不足。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是个重要的界碑,标志着印度社会形态在英国统治下开始发生变化,在封建主义成分(它本身已丧失纯粹性质)之外,出现了资本主义成分,它与封建主义成分并存,并逐渐占主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成分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英国资本,它支配一切,使一切服从于它的剥削。印度开始由殖民地封建社会转变成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殖民地的扭曲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