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办大工业,其资金的最初来源主要是在印度的剥削所得。黄麻工业就是这种情况。但英国资本输出不久就成了主要因素,成了推动英资大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剥削政策从70年代起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大规模资本输出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虽然直到80年代,对印度主要还是工业资本剥削,资本输出还不占统治地位,但资本输出的数量日益增长,输出的途径越来越宽,在英国对印度的剥削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首先是修铁路、架设电报线。修铁路是最主要的投资项目。铁路能方便货物运输,降低运费,有利于开拓内地,把印度与世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铁路是工业发展的先驱,能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兴建,它还是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巨大消耗者,能带动英国重工业产品在印度的销售。修铁路还有政治、军事意义,能够随时调兵镇压任何地方发生的起义。殖民当局对修铁路十分重视。为鼓励英国私人公司来印承包,采取了种种优惠措施,包括长期提供土地,免除各种税收;政府保障4.5%—5%的投资利润,达不到这个数额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超过这个数额的,超出部分由政府和公司分成;铁路修成后,政府在25年后才能买回。这种制度,尤其是保障利润制,造成了非常惊人的浪费。因为既然利润按投资额保障,投入成本越多,利润越多,至于效益如何是不用考虑的。因此,铁路公司尽量增加工程花费。总督大贺胥勋爵估计每英里铁路费用8000英镑,实际花费接近18000英镑,政府亏损严重。60年代后保障利润制不再实行,改为国家修建。但财力不敷,80年代又改为和私人公司合营。铁路为国家财产,对私人资本重新实行保障利润制,但利润率降为3.5%,政府可在25年后收回。这又叫新的保障利润制。1861年印度共修成铁路1588英里,1871年达5077英里,1881年达9891英里,到1901年已是25373英里了。投资总额为226773200英镑。仅利润每年就达600万英镑左右。修铁路用的铁轨、桥梁材料、机车和车厢等都由英国输入,甚至煤的一部分也由英国输入。80年代以后,私人修建的铁路被国家陆续收买,铁路转归国有。收买铁路的费用相当部分是向英国资本家借债,构成了印度国债的重要部分,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即借贷资本的输出,英国资本家每年得到大量利息。马克思对修铁路的作用作了极高评价,他说:“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修铁路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的确,纵横贯穿全国的铁路把内地与沿海城市联结起来,打破了交通闭塞状态,使全国联系更为紧密;铁路和机车的维修、动力的供应本身就促进了在印度建立修配厂,促进了采煤业发展。可以说铁路宣告了印度大工业时期的开始。就社会意义方面说,铁路使人开阔眼界,促进人际交往、信息交往,增进统一观念,对打破种姓界限也起相当作用。
电报线的架设50年代开始,60年代后速度加快。1860—1861年度为11093英里,1890—1891年度增加到37070英里。电讯业务的开通使原来迁延时日的信息传递成为瞬间可达的事,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联系,当然也方便了英国对印度的政治控制。
英国资本开办的大工厂在19世纪下半期数量并不多,主要是黄麻纺织厂。到1893年共建成28个,织机9580台,雇用工人69179人。麻布制作麻袋、枪衣,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很大市场。此外是煤矿,这是为了供应铁路和工厂能源。孟加拉煤业公司1857年产量为293443吨,到1900年增至600万吨。在中央省、旁遮普,政府直接开采煤矿,以满足国家铁路的需要。还有造纸厂,1874—1889年建立了3个公司,到19世纪末有9个造纸厂,1909年产量达5700万磅,主要生产政府机关和学校用纸。此外,1875年建立了孟加拉钢铁公司,主要是炼铁,产量有限。还有少数机车修配厂、军械厂和棉纺织厂,后者是军需工厂性质。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19世纪前半期就已开始,80年代后成了英国投资的一个重要项目。主要兴建地区在旁遮普、信德和马德拉斯省。工程项目包括开凿河渠、修筑水坝等,目的是把灌溉受益地变成棉花和小麦产区,以适应原料出口的需要。1901年英属印度灌溉面积比1876年增加1/3.全印灌溉面积4400万英亩,其中政府兴修水利工程而形成的灌溉面积为1170万英亩。这种投资提供了对农民扩大剥削的手段,受益土地地税和水税普遍提高,如1851—1870年马德拉斯管区的水税就提高了80%。
开办种植园是另一个重要投资项目,种植园中多附有产品的初级加工厂。种植园的经营在50—60年代有较大发展,主要是蓝靛、茶叶、咖啡种植园。蓝靛种植集中在孟加拉、比哈尔,一般是农民分散种植,种植园主集中收取产品。1831年孟加拉有300—400个蓝靛收购点。19世纪末因化学染料兴起,逐渐代替蓝靛染料,蓝靛种植衰落。咖啡种植园集中在印度西南部的迈索尔及附近地区,60年代末7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20万英亩。后因巴西咖啡占领世界市场,印度咖啡种植未能发展。意义较大且得到较大发展的是茶叶种植园。1833年后东印度公司政权鉴于英国对茶叶的需要量日益增长,就在印度阿萨姆试种,结果成功。1839年在伦敦建立的阿萨姆茶叶公司大力发展经营,茶叶种植园从1853年的10个增加到1871年的295个,种植面积从200英亩增加到31000英亩,产量从36000磅增加到600万磅。印度茶输往英国,逐渐取代中国茶的地位。
在印度开设私人银行是英国资本输出的另一重要形式。40年代,在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建立的三个管区银行有分支59个,遍及大中城市。除管区银行外,还有一些纯粹私人银行,1870年有7个,1894年有14个,其经济力量远不如管区银行。英国人在印度开的银行还有一类叫汇兑银行,如麦加利银行、亚洲特许银行、有利银行、印度国民银行等,数量不多,经济实力很强。主要资助英商从事英印间贸易。总部都在英国,实际上是英国大银行在印度的分支。开银行本身是资本输出,对英国在印度办工商业也是一种支持。
英国对印资本输出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经理行实现的,经理行通常也采取近代公司的形式,它是适应资本输出的需要而产生的。19世纪上半期,有些英人在印度开设了一些代理行,既作为英国大商业公司在印度的代理人,又从事存放款业务。这种代理行就是经理行的前身。当资本输出开始后,英国垄断组织和一般资本家要向印度投资,兴办工业企业。这些熟悉印度市场情况的代理行就来承担这种任务,也有些是此时专门建立的,它们就成了经理行,其职能很广泛,包括接受委托代为建厂,向需要的工业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金,包销产品,办理存放款业务等。在企业开办起来后,经理行常握有这些企业的部分股票,收取股息。这样,经理行对这些企业实际上建立了控制权。经理行也常常用手里的资金自己开办工业企业和经营商业,壮大自己的势力。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经理行控制的和自己建立的工厂企业逐渐增多,有的主要在某一个工业部门内扩展,更多的是跨越部门,成为包罗万象的集合体。如1892年成立的马丁公司,就控制有铁路、煤矿公司、茶叶种植园、保险公司等。这样,经理行不但是英国资本输出的渠道,它本身(势力大的经理行)也逐渐发展成一种垄断资本财团。大经理行的所有者自己办有企业,资产积累越来越多,还控制大量别的企业,成了大资本家。大经理行是英国资本在印度发展起来的一种垄断组织,是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在印度扩张的主要组织形式。
除了大经理行形成垄断势力外,19世纪80—90年代还有另一种英资垄断组织形式产生,这就是同一部门的企业走向建立销售、生产协定。这是更接近西方垄断组织的形式,1881年阿萨姆茶叶种植园主建立了印度茶叶协会。1884年孟加拉黄麻厂主建立了黄麻制造商协会。它们作为同业公会,就产销等经营问题做出规定,共同遵守。不过这种形式作为垄断组织不如前一种发展,因为在绝大多数工业部门,工厂属初建时期,不存在垄断市场的问题。
总起来看,英国资本输出促进了英资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不过直接生产领域的投资还不多。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在印投资总额(其中输出资本占绝大部分)3亿至5亿英镑中,直接生产领域的投资不到5000万英镑,其中办种植园占主要部分,用于办工厂的不过1/5左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