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孟买已有8家棉纺织厂。美国内战时期,印度棉花畅销英国,急速膨胀的“棉花热”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办厂的少了。美国内战停止后,印度棉花失去英国市场,印度商人又回到原来道路,恢复在孟买建厂。60年代末投产的有几家,70—90年代初是建厂高潮期。截至1895年止,孟买共建立棉纺织厂72家,其中有14家属英资所有。
60年代起,又在孟买管区所属的以阿迈达巴德为中心的古吉拉特地区和那格浦尔开辟了另一片建厂区。这里离棉花产区近,原棉供应更为方便。1875/1876年度,包括古吉拉特地区在内,整个孟买管区共有棉纺织厂47家,1883/1884年度增至79家,1893/1894年度又增至142家,纱锭365万枚,织机31100台,雇用工人13万人。
这样,西印度就成了印度民族资本的发祥地,而棉织业就成了民族资本的最主要的投资部门。孟加拉这段时期民族资本也出现了,但很少以单独建厂形式出现,而是在英资工厂中投资。
民族资本之所以最早在西印度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因为西印度英国征服较晚,这里的商人在英国征服后所处的地位一直比孟加拉和马德拉斯商人要好,在买办贸易之外,自己的商业活动余地较大。孟买与欧洲贸易由英商独自控制,但与东亚、西亚海上贸易印商也得以参加。特别是对中国的棉花贸易、鸦片贸易,许多西印度商人都参加了并获得暴利。1836年孟买成立商会,参加者都是大商人,英国人有15人,印商有10人。50年代,西海岸城市成立的轮船航运公司、银行等都有印商参加。所以这里印商积累的资本比任何其他地区的商人要多得多。孟加拉商人较早受到排挤,那里实行的永久地税制又把资本大量吸收到购买土地上,妨碍向工业资本转化。19世纪上半期,孟加拉许多买办商人开始在买办活动之外兼营自己的商业,但其经济实力的恢复要有个过程。1887年建立了孟加拉民族商会,标志民族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多数马尔瓦利商人继续做英商代理商,有的向英资黄麻厂投资,很少人考虑独立发展民族工业问题。至于南印度,其经济发展不及孟买、孟加拉,英国占领后,许多大商人受排挤,把资金投向锡兰、缅甸、马来亚等海外市场,办大工业就是更晚的事了。
西印度商人之所以首先选择从棉纺织业发展,是由当时的一些特定条件决定的。棉纺织品属于基本消费品,销路最广;孟买大商人中的许多人一向从事进口棉纱棉布和出口棉花贸易,对印度的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情况了如指掌,还知道棉纱在中国和日本颇有销路,认为投资办棉纺织业较有把握。由于英国棉枋织业和棉纺织机械制造业都很发达,从英国进口机器设备,聘请技术人员都不成问题。
最早的印度工厂主多是大商人,其中有帕西商人、古吉拉特商人、马尔瓦利商人。以宗教分,有祆教徒,印度教徒,也有少数穆斯林。孟买第一家棉纺厂创建者考·纳·达瓦尔是帕西商人,他原为两个英国公司的经纪人,也有自己的公司从事远东贸易。他曾参与促进孟买银行的建立,参与建立孟买航运公司。由于握有充裕的资金,1851年他决定创建一个棉纺厂,机器从英国购买,技术人员从兰开夏聘请。1854年建成投产。这个工厂由他建立的棉纺公司经营,资本50万卢比,由孟买50家大商人认股。多数股东是祆教徒,有2名股东是英人,其资本占资本总额的13%。
不仅这个厂,在随后建立的一批孟买的工厂中,帕西商人都占重要地位。这些人中包括后来成为印度最大财团塔塔财团奠基人的詹姆谢特吉·塔塔。他是爱尔芬斯顿学院毕业生。塔塔家族是经营鸦片贸易和军火贸易起家的。1857年英国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塔塔家族供应军火取得暴利。1859年在香港与人合办商行,向中国输出鸦片和棉花,从中国输出茶叶、生丝、樟脑和金银,获得更大利润。“棉花热”期间,向英国工厂主供应棉花。1867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后,又转而为英军供应军需。从这一系列活动中,塔塔家族成了巨富。1869年,詹姆谢特吉·塔塔开始步其他帕西商人后尘投资办工业。这年在孟买建立了亚历山大棉纺织厂。1877年在那格浦尔建立了皇后纺织厂,这个厂1877—1913年纯利达2424万卢比。利用这个厂的红利,他又在孟买建立了司瓦德西纺织厂,在阿迈达巴德建立了前进纺织厂。到19世纪末已成为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不过这时塔塔家族仍继续扩大自营商业活动和买办商业活动,包括大量向日本输出棉花。
孟买棉纺织业最大的投资者还有:彼蒂特,原为英国布匹商行买办;马德胡达斯,原为英国孟买银行董事;达维光·萨松,原为鸦片商、孟买银行董事;瓦迪延,原为东印度公司承包商兼造船主;阿赫默德·哈比拜,原为英国孟买银行董事;普罗姆·詹德·拉伊卡德,原为鸦片商、地产商;努谢尔瓦吉·阿尔捷希尔,原为英国机器公司经纪人;巴尔达沃·达思·比尔拉,原为买办商人、金融家,他就是后来的比尔拉财团的奠基人,1897年建立了棉纺织公司。1919年印度工业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书中说,孟买棉纺织厂资金的大部分来自鸦片贸易的利润和因棉花热而流进孟买的货币。这也能够说明孟买棉纺织业创立者们原来的身份。
古吉拉特第一家工厂的创办人是赛特·兰契霍德拉尔·乔塔拉尔。他是古吉拉特商人,当过殖民政权的税吏。在两个土邦王公的财力支持下1861年他在阿迈达巴德建厂,资本额为10万卢比,1872年又建另一家纺织厂,还控制了多家工厂。古吉拉特和那格浦尔地区纺织厂投资者除大商人外,还有土邦王公及其官员,这是与孟买不同的地方。古吉拉特有大量土邦,这里的建厂热潮对他们不能不产生影响。这片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有:卡拉瓦,巴罗达土邦官员;兰奇胡德拉尔,殖民政权税吏;萨马尔达斯拉鲁拜,瓜辽尔土邦王公的私人秘书;别卡尔达斯·拉斯卡拜,军火商、巴罗达土邦财政官;曼卡尔达斯·伊·巴列尔赫,英国机器零售商、棉花商。资产阶级与土邦王公保持紧密联系构成这个地区资产阶级的突出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资本家办厂不久就模仿英人建立经理行。第一家经理行是1858年在孟买成立的弗拉姆齐公司,它成了东方纺织厂的经理行。后来在孟买、阿迈达巴德又成立了几家新的经理行。1886年成立的库瑞姆堡—伊布拉欣公司是后来库瑞姆堡的5家纺织厂的经理行。1887年成立的著名的塔塔父子公司成了塔塔家族企业的经理行。印度资本家也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吸收更多资金,增强竞争能力,也为了在进口设备方面处于较有利的谈判地位,因为英国经理行不愿向印商个人提供设备,担心存在风险;以经理行名义与之谈判,比较容易达成协议。
印度最早的工厂主并不想和英国竞争。在最初几十年,工厂生产的产品是以供手织机使用的粗棉纱为主,而且一开始就打算尽可能多地输往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还有西亚。在印度国内,印纱销售量不大,英纱输入不受影响。此前,英纱一直垄断亚洲市场。大约1873年起,孟买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及亚丁等地,英纱受到竞争。80年代中期后,在中国、亚丁等地,印纱甚至挤走了英纱。正是有了中国及亚洲其他一些地区这个大市场,促进了这一时期印度棉纱业的较快发展。除棉纱外,棉纺织厂也生产部分质地较粗的棉布,在国内销售。
棉纺织业之外,这一时期印资在其他部门拥有的工厂就微乎其微了。有一些农产品加工厂,在煤矿、种植园中有些投资,在银行中也有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