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原是古琴曲,后来多为古筝弹奏。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汤问》中,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说世上再没有了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伯牙船上抚琴偶遇知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伯牙,极善鼓琴。钟子期,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樵夫,就是打柴的人。也许是久闻自然之声的缘故,他对音律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情故事,还要从一次偶然的相遇说起。
一次伯牙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伯牙鼓琴咏志。
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道有人在旁边听,于是便把他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
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伯牙大喜,得遇知音,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接着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就结拜为兄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第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的那座高山下。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伯牙等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发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赶紧上前揖礼,向他打听钟子期的消息。
老者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这一天,要听好友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了一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拓展阅读
后人为纪念伯牙和子期这一对挚友,建了汉阳龟山琴台,又名伯牙台。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的月湖东畔,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
古琴台建筑群,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代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两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气势磅礴的山河颂歌
《高山流水》是古琴曲。据《神奇秘谱》所记载《流水》的解题: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后来流传的《流水》多为清代琴家张孔山所传。它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
《流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有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用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壮丽的山川。
《高山流水》全曲共9个小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全曲的引子由缓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这个引子音乐气氛静穆,接着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整个“起部”曲调节奏明朗,情绪活泼轻快,清澈的泛音犹如“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抒发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静听流水淙淙时的愉悦心情。
承: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
这一部分用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展开。音乐写情多于写实,014“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转: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等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高山流水的“转部”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在前面一部分中,旋律出现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犹见“激流中之洄澜,飞溅之浪花。”
后一部分连续运用“拂”、“滋”等复杂的演奏技巧,“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无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
这些演奏技巧使得乐曲形象地描绘出流水“极沸腾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使听众似“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只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一连串的在高音区先降后升的泛音群过后,江水已不是那样的汹涌澎湃,而是“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变化中再现了“承”、“转”部分音调,并引进了一些新的音乐材料,它在速度和力度方面比前面快而强,因而音乐比以前更为激动。
曲子中还用泛音演奏节奏欢畅的短小乐句,从属音到主音终结全曲。人们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心旷神怡。《高山流水》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是一曲对壮丽河山的颂歌。
拓展阅读
古琴在唐代,尤其是盛唐之时,造型肥而浑圆。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厘米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