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2783700000008

第8章 求学问教故事(8)

郑虔,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初年,任协律郎,掌管音乐,他利用当时的事例,写了八十多篇文章,有人发现了他写的书稿,就上书皇帝,告发郑虔私自撰写国史,郑虔急忙烧掉了书稿,被贬谪十年。回到京师后,唐玄宗爱惜他的才能,把他安置在广文馆内,任为博士。

郑虔喜欢画山水画,又爱好书法,由于没有纸用,就在慈恩寺内贮存了好几屋子柿子叶,每天取柿子叶当纸用,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柿子叶几乎用光了,郑虔曾经把自己作的诗配上画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在诗画的末尾的地方挥笔题上四个字:“郑虔三绝”。

智过君子

这则典故说明每个行当里都有熟手,即或做盗贼。

此典出自《雪涛谐史》:“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俗话说:“贼是小人,智慧却超过君子。”

在我住的城市里有一座水府庙,庙中有一口大钟。巴陵人在河边停船,想把这口钟偷走去铸造农具,就齐心协力把大钟移放到地上,用土填满了中空地方,然后猛力击破担走了。当地的居民竟然没有听到任何动静。

又有一个贼,大白天溜进一户人家里,盗走了一块磬,拿出大门时,突然主人从外面归来,那贼赶忙问主人说:“老爹,买磬吗?”主人回答说:“我家里有磬,不买!”于是贼就径直拿走了。到了晚上,主人找不到磬了,这才明白了在大门口卖磬的人,就是那偷磬的贼呀!

又听说有一个人背着一口锅走路,放在地下,站在那里小便。正好碰见一个贼走过身旁,贼便拿过那口锅来,顶在自己头上,也站在那里小便。背锅的人小便完了,到处找不到锅了。一旁的贼便批评他说:“你自己不小心,像我这样把锅顶在头上,正可以防止被人偷走;你把锅放在地下,想不叫贼偷去,都不可能呀?”

以上三件事,都是盗贼临时生计脱身,这就是所谓的“智过君子”呀。

肿膝难任

“肿膝难任”的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即使是一匹良马,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此典出自《韩非子》:“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

伯乐教两个人相看有踢跌习惯的马。

一天,他和这两人一起前往越筒子的马房去实际练习一下。

其中一人认出了一匹踢马,另一人走到一匹马的身后,接连拍了三次马的臂部,马都没有踢一下。

辨认的人以为自己相错了。

另一人却说:“您并没有相错。这的确是一匹踢马。只是它现在前腿肩胛筋骨损伤,膝盖肿胀。凡是踢马,举起后腿踢的时候,重心就都落在前腿上。而这匹马,因为前膝肿痛,不能支撑全身的重量,所以后腿举不起来,不能踢了。您很会辨认踢马,但却没有看出来它前膝肿胀。”

左右开弓

“左右开弓”原来是指双手都能射箭,后也比喻双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几方面都在进行。

此典出自《元曲选·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唐代时,有一个节度使叫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本姓康,字轧荦山,因为他的母亲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故改姓安,更名禄山。安禄山懂六种少数民族的语言,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养以为子。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带领六万名士兵攻打契丹,结果打了败仗,被押送到京城长安,请唐玄宗处置。唐玄宗见安禄山膀大腰圆,问:“你的武艺怎么样?”安禄山回答说:“我射箭能左右开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还懂六种少数民族语言”。玄宗听了很高兴,开玩笑地说:“你的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安禄山说:“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片赤诚之心!”唐玄宗听了愈加高兴了,不但没有追究他战败的责任,而且还增加了对他的宠信。后来,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有众十五万。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年号圣武,但仅仅过了一年,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了。

不舍昼夜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的流逝。

此典出自《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到了晚年,常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有一天,他和学生们一道去散步,走到河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默默不语。学生们不知他在想什么,就没有去打扰他。他望了很久,最后叹了一口气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或许它就像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学生们听了孔子的感叹,领会到了孔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于是,他们立刻向孔子表示:“老师,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决不辜负您的期望。”孔子听了深有所感地说:“应该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啊!”

尺璧寸阴

“尺璧寸阴”形容时光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时间的一反一侧之间的变化非常神速,没有喘息之机。在它前面行动,就显得超越太多;在它后面行动,则又达不到目的。日月运行,光阴易逝,不和人多作周旋。因此圣人不认为一尺的玉璧是宝贵的,却认为一寸光阴是无价的,这是因为时光难得而容易失去,禹为了珍惜宝贵的时间,鞋子掉了都没有工夫去取,帽子挂在树枝上都不去拿,这不是为了争着走到前面,而是为了争着得到大好时光。

旷日持久

“旷日持久”形容空废时日,拖延很久。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战国时期,燕国封宋人荣为高阳君,派他率兵攻打赶国。荣很能打仗,赵王非常害怕。他与平原君赵胜(宰相)商量,准备割让济东合卢、高唐、平原等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送给齐国,以此请求齐国名将安平君田单担任赵军统帅,抵抗燕军的进攻。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反对这种观点。他对平原君赵胜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能率兵打仗的大将吗?还没有开始打仗,就先割让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送给齐,这怎么行呢!大王为什么不任命我为统帅呢?我熟悉燕国地形,如果大王派我领兵作战,一定能够取胜。为什么要向田单求助呢?”

接着,赵奢进一步指出,即使请田单率领赵军作战,赵国也不可能取胜。他说:“第一,如果田单愚蠢,那他一定打不过荣,这样就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聪明、有本事,他也不一定甘愿为赵国出力,因为赵国取胜强大起来,对齐国称霸是不利的。”

最后赵奢说:“依我看,让田单领兵作战,他一定会把赵国军队拖在战场上,荒废许多时间。长时间地耗下去,就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赵王和赵胜没有听取赵奢的正确意见,最终还是把三座城池割让给了齐国,请田单统率赵国军队。结果,不出赵奢所料,战争拖了很长时间,赵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却没有取得理想的胜利。

日不暇给

“日不暇给”形容事情多,时间不够用。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jǐ几,不读ěi),规摹宏远矣”。颜师古注:“给,足也。日不暇足,言众事繁多,常汲汲也。”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从泗水亭长兵戎起家。起初,他重武轻文,轻视儒生,甚至曾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他统一天下以后,儒生陆贾时常和他说起《诗》、《书》的重要,劝他要文武都重视。刘邦说:“我是在马上得天下的,《诗》、《书》对我来说有什么用?”陆贾说:“陛下在马上得天下,难道能在马上治天下吗?打天下当然要用武力,但治天下就要用到文教,文武并重,才能长治久安。”刘邦觉得陆贾言之有理,便重视起文教和儒生来,并命陆贾著《新语》。《新语》写完后,刘邦非常满意。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评价刘邦时说:“高祖在天下平定以后,曾命令萧何颁布法令,韩信定军法,张苍制定律令法规,叔孙通制定朝仪,陆贾著《新语》。这些事情虽然很多,使他目不暇接,但却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来比喻老之将至或是事物接近衰败腐朽。

此典出自《汉书·杨雄传》:“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

又见晋代李密《陈情表》: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灭蜀之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士族,便对汉蜀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为此李密很犹豫,决定暂时不去。于是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表》。他在《陈情表》中描写他幼年时的生活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尝废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意思是: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便去世了。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劝我母亲改嫁,改变了我母亲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孱弱,就独自抚养我。我小的时候,常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直到长大成人,还是上面没有叔伯,下面没有兄弟,……单身独立,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并且祖母刘氏早年就有疾病,常常躺在床上,不能行动,我侍奉汤药,从来没有离过半步。……而今祖母刘氏的病日愈沉重,正像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了一样。现在她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我没有祖母,也就没有今天;祖母没有我,她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的啊!)

晋武帝看了他的《陈情表》后,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谎言,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在生活上给予他优厚的照顾。

岁不我与

“岁不我与”表示时光一去不返,时间不等人。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季氏几代都执掌着鲁国的政权。季氏有个家臣名叫阳货,他掌握大权之后,就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以稳定政局。为此,他要孔子去拜会他,但是孔子不愿意去。于是他便想了一个方法,即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了个蒸熟的小猪去,这样一来,孔子不得不去道谢。

孔子不愿见到阳货,也想了一个方法,即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再去拜谢他。没想到孔子在去的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叫住孔子道:“来,我给你说。”孔子无可奈何,只得走过去。阳货以奉承又带责备的口吻说:“国家混乱不堪的,你有一身本领,对国事却不闻不问,这难道叫仁爱么?”孔子听了,一言不发。阳货接着又说:“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么?”孔子仍然一言不发。阳货无可奈何,只好自言自语地说:“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是:不行,光阴一去不复返啊!时光也不会等待我。

一朝一夕

“一朝一夕”这个典故形容短期间内。

此典出自《周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又见《列子·力命》: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战国时,有一个叫季梁的人生了病,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季梁的儿子见父亲病得很厉害,就去请了三位医生。

矫医生对季梁的病进行了诊断,说:“你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中气不足。病源是饥饱失度,纵欲斫丧,慢慢地就可治好。”季梁听后说:“这是个一般的医生。”

俞医生对季梁的病情进行了诊断,说:“你的病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病由来已久,可能会治不好了。”季梁听后说:“这是位良医。”

卢医生对季梁的病情进行了诊断,说:“药物对你已经不起作用了。”季梁赞许地说道:“你真是一位神医啊!”于是就送给卢医生礼物,让他回去了。

原来,季梁患的是精神方面的病症,没过多久,自己就好了。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这句成语比喻分别了一天,想念的心情好像隔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现在应用这成语,已不限于男女之间的相思,举凡朋友、亲戚、同学、同事间的别后怀念,都可用“一日三秋”来形容。

此典出自《诗经·王风》的《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被怀念的对象可能是女性。古时的歌谣大多数都是歌唱爱情的,所以这首诗可以当作男人思念爱人的歌辞。全诗的意思是说:我忆念中的人儿啊!她在外面采摘葛藤,一天不看见她,就有三个月没见的那种感觉。我忆念中的人儿啊!她正在野外采摘萧草,一天看不见她,就像有九个月那么长啊!我忆念中的人儿啊!她正在野外采摘艾草,一天没有见她的面,就像隔了三年啊!

很明显,这是一首“怀情”的诗歌,是男人怀念女人的“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好像分别了三个月、三季或三年那么长,这充分表达了思念之切,这种心情是每一个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都能深切体验到的。

身有至宝

“身有至宝”告诫人们,要广开才路,特别要重视人才的使用。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先王枢》。

一个在西域做生意的胡人,拿着一件名叫瓓的宝玉前来出售。宝玉直径只有一寸,颜色像樱桃一样鲜红,价值却超过了数十万。

龙门子问他:“它可以用来充饥吗?”胡人回答说:“不能。”“它可以用来治病吗?”“不能。”“能够驱灾免祸吗?”“不能。”“能够使人孝梯吗?”“不能。”最后,龙门子说:“既然它一无是处,为什么价值却高达数十万呢?”胡商说:“因为它藏于险峻的地方,非常难以得到。”

龙门子听了大笑,拂袖而去,后来,他对弟子郑渊说:“古人曾经讲过,黄金虽然贵重,但如果吞到肚子里,人就会死去,它的粉末进入眼里,人就会变瞎。宝物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既然是这样,还要它们干什么呢?其实,人类自身就有无价之宝,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就值数十万;而且水不能淹没它,火不能烧毁它,风吹日晒也不能损伤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宁,不用它也可以保重自身。这样宝贵的东西居然不知勤奋探求,而专为寻找瓓一类的宝物去忙碌奔波,不是舍近求远吗?”

十年读书

十年读书形容长期埋头苦读,钻研学问。

此典出自《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南北朝时期,宋朝有一个人叫沈攸之,字仲达,在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公元465年)任豫章王刘子尚车骑中兵参军,封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又升迁为右军将军,增加食邑百户。但是,这时宋朝已进入多事之秋,朝廷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相猜忌的混乱中。到宋明帝时,混乱更加厉害,除了宋明帝自己的儿子,其余残存的诸弟(宋文帝子)和诸侄(宋孝武帝子)差不多全被杀绝。被猜忌的文武大臣,有的被杀,有的带城镇投降魏国。公元472年,宋明帝去世,子苍梧王继位,这时内乱更愈演愈烈。公元479年,萧道成灭掉宋朝,建立齐朝。

在这种混乱的政治背景下,沈攸之时而受信任,时而遭排挤;时而飞黄腾达,时而一落千丈;时而被称作忠臣,时而又被叫做逆贼。于是,他对仕途完全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