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仰望星空魏书生
2808400000023

第23章 语文教育的宝库(6)

(4)教育学、心理学介绍学生很渴望知道外省外国同龄人的学习状况,魏书生就经常在语文课上讲《美国教育掠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日本山口县中小学教育》等材料和文章,也给学生讲增强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方法。

(5)相关学科渗透为提高学生对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认识,魏书生多次让学生写诸如《谈十字相乘法》、《谈因式分解》、《谈压强》、《谈浮力》等题目的作文或日记,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又增强了写说明文的能力。

(6)介绍国外科技动态《国外科技动态》这种杂志,魏书生连续订了20年,每当看到鼓舞人心的新发明创造、新成就,他就尽可能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紧迫感。

6、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

(1)写学习病历学生考试出现了较大错误,便请他写一份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既有助于改正错误,又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2)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学生学习拖拉,或马虎等,就请学生写一份审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都是自己一个人,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

(3)写说明书学生犯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便请学生写一份心理分析说明书,写清事前、事中、事后心灵中新我旧我不同的斗争过程。

(4)智力训练为提高学习效率,魏书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短文比赛、书法比赛、记忆不规则数字竞赛、猜谜语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

(5)三结合学语文即学与用结合,听说读写结合,语文学习与语文科学习相结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三结合,也倡导学生做到三结合。

(6)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这件事似乎不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但魏书生认为,自我教育能力却是重要的地下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一基础才谈得上执行一系列的学习计划。

(7)体育训练魏书生一直引导学生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长跑、仰卧起坐、俯卧撑都进行超负荷训练,寒冬盛暑都不中止,学生磨炼出来的意志自然也迁移到了学习上。

这六类34件事,可以说涵盖了魏书生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具体生动地体现了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人的语文教育思想。这34件事里蕴涵的真是太丰富而深刻了!这里有民主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听说读写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开阔学生视野,全面综合进行语文学习训练等语文教育思想;这里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智育、德育,也有体育和美育;这里有课内,也有课外……在这34件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严谨细致、求真务实、追求高效的精神,又能感受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新颖独到、谈笑风生、大开大合的风格。我们要学习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从这34件事里,我们就可以学到许许多多,但关键的,我们还是要学到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要树立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主人的语文教育思想。

五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教书必须育人”,这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他一贯的、坚定的教育主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育人的宗旨就是不言而喻的。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是始终重视育人的,他是把语文教学和育人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他的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完全是育人的全部内容。一方面,他是充分地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有利条件——每一篇课文都有育人的内容,都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又把许多育人的内容渗透、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如让学生写《我的心灵世界》、《记恩不记仇》、《隐恶扬善》等命题日记;如让学生轮流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条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如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制做座右铭……

语文教学本来就和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魏书生一直强调,语文教学有育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的古人就懂得将教幼童识字读书与教他们做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如古时的蒙学识字读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既是儿童识字的读本,又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读本,二者是合一的。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既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文章,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中就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理应承担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实际中,一提到语文教师要承担德育的任务,有的教师就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左”的做法——脱离课文的内在内容,空讲大道理;不进行系统的语文知识教学,而以政治思想为纲组织教学;不按德育规律教学,只强调为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服务……这些“油水分离”式的,牵强附会式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对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正是由于这种很坏的影响,使得有的语文教师产生了怀疑并放弃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想法和做法。这是很不正确的。

魏书生则认为:必须把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他又进一步分析认为:单就传授语文知识而言,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也是非常必要的。他举例说:“非重点中学的许多学生,常常以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如果不能升学,也就无须读书,以致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甚至说笑打闹。于是,有的语文教师面对无法上课的局面时,就埋怨学校教导处,埋怨班主任,埋怨政治教师没有抓好德育。其实,他们应该懂得,德育也是语文教师本身的任务。”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完成德育的任务,不仅是没有尽到责任,而且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也难以完成。这就好像是我们常说的,要两条腿走路,靠一条腿走路,单打一是不行的。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实际中,要完成好德育的任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有的教师就又要重复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做法,把语文课又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道德课。所以,魏书生强调说:

我们现在提出语文教师要完成德育任务,不仅不意味着要重复那些“左”的做法,相反的倒是要警惕“左”的做法的复活。

语文教师驾驭语文教学,像驾驶员驾驶汽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超出了左面的行车线要出事故,超出了右面的行车线,同样也要出事故,只有不左不右,才能安全行驶,完成运输任务。语文教师不完成德育任务是偏向右的一端,用左的方法完成德育任务是偏向左的一端,其结果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算不左不右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实践使我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寓字,即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在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进德育的因素。

这段话中魏书生讲了两个重要的方法,一个是“不左不右”,一个是“寓”,也就是“渗透”。“不左不右”可看作是大的方向、方法,而“寓”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再具体地讲,该怎么“寓”呢?魏书生讲了好几个例子予以说明。譬如他讲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感知理解后,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写得这样感人?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事情,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那严于解剖自我的精神。进而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我们这些很不成熟的青少年就更应该经常分析解剖自己了。这里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讨论,就是教师“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就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渗透”德育的内容。这个“寓”德育就是要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地进行,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又得到了道德认识的提高,懂得了每个人都要有自我完善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