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仰望星空魏书生
2808400000024

第24章 语文教育的宝库(7)

如果说讲《一件小事》这篇课文,教师不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师没有利用蕴含于课文中的德育的内容,学生不能得到道德认识方面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就不能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好,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有所减弱。这可能就是“右”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教师不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而是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和教学任务——譬如讲《一件小事》这篇课文时,大讲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讲鲁迅是如何弃医从文的,讲鲁迅是怎样想改造国民精神的,甚至讲到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讲这些也确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这样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成了“油水分离”,架空讲解,学生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是不感兴趣,不买账。因为这样架空讲解,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帮助,学生没有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上学生也没有参与,学生们对这样的德育当然不乐意了,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这也就是“左”的结果。

魏书生对学生的写字很重视,经常给学生上写字课,并规定每周三的语文课半节课时间全班同学练钢笔书法。学生把字写好了,书写熟练流畅,写字规范整齐,这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学习语文作用很大。但魏书生对学生写字还有更深广的认识,他认为学生练字、写好字,一为提高语文能力;

二来可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三是能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练字的自觉性、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写字课上,魏书生就给学生们讲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表意功能,汉字独特的构造,汉字的演变;还给学生讲祖国的语言美、文字美,讲祖国词汇的丰富,讲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这就是寓爱国思想教育于学生写字的语文实践中,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感、自豪感,又提高了学生对写字重要意义的认识,学生对写好字就更自觉,更认真。

坚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要完成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任务,就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关键是一个“寓”字。在解决好了“寓”的方法问题以后,魏书生还认为,要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任务,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更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魏书生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德育的第一步,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第二步,将道德行为转为道德习惯是第三步,也就是德育任务的完成。

当教师的会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有搞好学习、遵守纪律、自我完善的欲望,教师找他谈话说得头头是道,一再表决心,但一到具体做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样的学生常被称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魏书生认为,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将自我完善的意识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为,变成思想、学习差生的。所以,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抓德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是要让学生做起来,多做有利于养成高尚道德的好事。譬如对待一些淘气、自控能力差、学习松懈的差生,魏书生就和这些学生一起研究他们自我完善的行为的运动过程,分析行为起始中断的具体原因,再制定新的行为规程。如差生的作业,魏书生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实际确定目标,根据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确定具体的完成时间,这样他们写作业的行动过程,就处于“定向、定量、定时”的有效控制之中。不论是写作业,上语文课,还是搞课外活动,写作文,写日记,魏书生都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就在做一件件实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自我完善的意识,自我完善的意识又支配学生不断地做有益进步的实事。

譬如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除了结合课文教学,学唱爱国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意识,魏书生认为也要进行爱国行为训练。训练爱国行为的内容包括:第一是要求学生写好祖国的文字;第二是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第三是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去阅读分析课内课外的文章书籍,自觉抵制批判那些贬低我们祖国、贬低我们民族的作品;第四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歌颂祖国、赞美中华民族、分析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谈个人为祖国尽责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写《祖国新貌》、《谈爱国》、《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等作文时,就将爱国意识与爱国行为结合起来了,认真调查,搜集资料,这些行为又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魏书生认为,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一两次道德行为的训练是不难做到的,而德育不同于智育、体育之处,在于反复过大。

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高度之后,一般不容易有较大反复;德育方面则不然,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环境一变化,则可能消极落后。所以,要巩固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就要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上下功夫。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魏书生认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使道德行为具有连续性、持久性,使道德行为由点状而变为连续的线状,这样就不会轻易中断,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是具有制度性的,学生们是要按日,按每周、每月、每学期规定的时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坚持不懈要做的。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觉学习、自我完善的好习惯。自我完善的好习惯养成了,即使魏书生好多天不在学校,学生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商量,几乎每一节课都征求学生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意见。他这样做是发扬教学民主,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同老师协作的习惯。他很重视学生团结协作习惯的培养,学生们互相批改作文,课堂互相批改自测题,互相出考试题,互相评卷,这些都不是即兴的,一时的做法,而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制度。学生们在长期协作过程中即提高了语文成绩,又养成了团结协作的习惯。有一名好同学长期帮助一名学习纪律双差生,同这名差生同桌,两年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家长对他有意见,说他帮助了别人,耽误了自己。毕业前的一学期,魏书生想解除他们的互助条约,没想到这位同学主动找到魏老师,还要求和这名同学同桌,继续巩固两年多来的协作成果。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这位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一位差的同学,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取得了成绩,不断地享受到助人的快乐,养成了帮助人的习惯,现在不让他帮助了,他倒觉得不习惯。

这里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还是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魏书生都是很讲究一个“寓”字,都是要和语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因而学生就能取得语文学习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德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魏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对学生顽强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品质、真诚善良品质、乐观开朗等优良品质的培养训练,但他又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爱国思想意识的培养训练。这和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炽热的爱国思想以及他对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的深刻认识有直接关系的。他一直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于是就重视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培养训练。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教育家,所以他就是特别重视学生爱国思想意识的培养训练。他观察认识到,80年代后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比较多,有的受不正确宣传的影响,个人英雄主义意识浓,自我中心意识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知道尊重别人,却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他们不善于同别人协作却总想成就大事业……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也正是基于这一洞察,也为了对学生的终身长远负责,魏书生就特别重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训练。

人们不断地问魏书生:你的语文为什么教得那么好?那么轻松,那么神奇?

魏书生的回答也总是很简洁明了:靠“民主和科学”;靠“育人”二字;靠“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非常的丰富、精辟,符合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通俗易懂,明白透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堪称一座语文教育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