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是一门艺术
随着电视传媒的普及,而今的天下似乎成了各种艺术家、明星们的天下。一方面,明星们——尤其是歌星、影视明星、曲艺明星们是经常上电视的,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人们每天都要看电视,这就使人们能经常欣赏到明星们精彩的艺术表演,从而得到愉悦,得到欢乐,得到精神享受。久而久之,人们就记住了许多的明星,喜爱他们,感激他们,崇拜他们,而且是生活中离不开他们。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喜欢艺术的,因而也就喜欢艺术家,喜欢影星,歌星等艺术明星们。因为艺术富于观赏性,能使人赏心悦目、精神愉快,能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诸多的教育和启迪。
魏书生是搞教育的,是当代中国卓越的教育家。教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认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一件认认真真的事情,似乎教育和艺术是不搭界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所以,魏书生以及教育界的许多知名人士,他们虽然在教育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他们不大被电视台所关注,上电视的机会少,于是,他们在全国老百姓中的知名度还是比不上歌星、影视明星、相声小品明星们的。
然而,尽管魏书生很少上电视,可他在全国的知名度仍然是很高的,因为教育界是一个很大领域,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全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及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可要有几千万。魏书生的业绩和精神非常感人,他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来,发表文章100余篇,撰写编写教育书籍30余册,到全国各省、各大中小城市,到许多的大专院校作报告1800余场,这就使他在全国,尤其是在教育界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全国的教育界,尤其是在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提起魏书生,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见过他,聆听过他精彩的报告,观赏过他的语文教学示范课熏因而就铭记着他的教育思想,能说出他许多的感人事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他生活着的时代,被数以千万计的人所熟知,所崇拜,魏书生当属第一人。
魏书生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他的知名度为什么会这么高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教育思想非常深刻丰富,令人心悦诚服;他的业绩惊人,令人赞叹不已;他异常的勤勉,勤于笔耕,撰写了大量脍灸人口的文章和书籍;他的报告作得非常好,示范课上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很精彩;他20余年来不断地受到全国各地盛情邀请,不断地作报告,上示范课,作了1800余场报告和1000余节示范课,这就使他的影响力不断地扩大和加深。
1800余场报告和1000余节示范课,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魏书生自1983年一举成名后就一直不停地被全国各地邀请作报告、上示范课,而今已是23年了。这23年来,魏书生平均每年要作多少场报告、上多少节示范课呢?我们计算一下他平均每年做报告是80余场,上示范课是40余场之多两者加起来就是120场之多。因为魏书生作报告和上示范课相当一部分是合在一起进行的。有一部分是分开进行的,所以按场计算,每年平均也应该是100余场。每场听报告,观赏示范课的人是多少呢?少则千余人,多则三四千人。魏书生作报告的场所多半是在大礼堂影剧院、体育馆或体育场,场内听众爆满。我不知道当今最红的歌星——不要说平均每年演出100场,就是按最高记录算,一年能否演出100场呢?我估计他们是不行的。一方面,歌星们高额的出场费使好多的地方请不起;另一方面,即使能请得起,他们的嗓子和身体可能是吃不消的。魏书生为什么平均每年能作报告、上示范课100场呢?一方面,广大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也包括众多的家长非常喜欢听他的报告,他作报告又从来不要钱,请人的就很多;另一方面,他很乐意为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作报告,上示范课,且他的身体好,一连几天,一天连续作两场报告,他的身体一点事没有,精神饱满,声音明亮。
能作这么多的报告,魏书生的报告肯定是非常精彩的。我们的电视台怎么就不知道把魏书生的报告录像予以播放呢?既能广泛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群众又非常欢迎,又能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为什么不做呢?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魏书生的报告真是异常精彩,真可以用精彩绝伦形容。许多人是听过魏书生报告的,大家一定记忆犹新,有同感,还有许多人没听过,没有机会听,应该争取听一场魏书生的报告,听了你就知道了魏书生的报告有多么的精彩。
这里我们不妨先听一听一些报纸记者和语文教师对魏书生报告的感受和评价。
1992年5月2日至5月5日,魏书生应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的邀请,在深圳市4个场所作了4场报告,并上了一堂示范课,《深圳特区报》的一位记者作了如下的报导:
我国着名教育改革家、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近日在我市桂园中学、深圳戏院、教育学院、深圳会堂作了四场报告,并上了一堂示范课。多场报告,场场爆满;四场报告会,几千听众都热情地鼓掌喝彩。
5月2日,魏书生应罗湖区教育局邀请,风尘仆仆来到深圳,5月3日上午即到桂园中学作首场报告。罗湖区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校长和语文教师近千人听了报告。这场报告达3个多小时,却没有人随便进出会场,没有人说话;讲得很精彩,也很幽默,全场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魏书生的报告太精彩了,以致不少教师听了一场又一场,有的教师连续听了四场。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文金水说:“魏教师的报告充满了人生哲理,令人听来入耳入心,这场报告是我大半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北头中学语文教师周道思说:“我连续听了魏老师的四场报告,每场报告都有新的东西,使我很受启迪和教育。”
在这篇新闻报导中,记者显然被魏书生的报告深深打动,他的感情很是充沛,连续用了两个“精彩”——“很精彩”,“太精彩了”。报导中真实地写道:“以致不少教师听了场又一场,有的教师甚至连续听了四场。”魏书生的报告是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是教育学术报告。我们想一想,长达3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会场上听众爆满,没有人出入走动,更没有人说话,会场上不时爆发出开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不少的教师听了一场又一场,有的教师连续听了四场……这是怎样的一种精彩和景像。就是最着名的相声或小品演员,到一个地方连续演出四场,场场观众爆满是可能的,但能否有人连续观看四场呢?我想可能性很小,因为观众对演员明星们主要是为了一赌风彩。
1995年1月14日,魏书生受邀至四川泸洲市讲学并上示范课,又是引起了很强烈的轰动。泸洲市一位名叫曾志明的语文教师撰文记录这次讲学的盛况,文章题为《北国书生动酒城》。文中用了“教海茫茫盼书生”,“春风化雨动酒城”,“酒城争说魏书生”等极富感情、热情洋溢的小标题。文中写道:酒城教育界知道魏书生是在1992年。那一次区中学教研室胡世琪同志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决定:向全区传达。传达报告后使热情迅速递增,人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一赌魏书生风采。
1995年1月14日。隆冬时节的泸洲,迎来了这位北国书生。
江阳艺术馆,室外朝雾蒙蒙,室内座无虚席。市区有关领导放下年终繁忙的工作来了,市区数百名校长、教导主任和数百名教师代表来了。会场的气氛简朴而隆重,人们的表情热切。
魏书生在热烈的掌声中健步入会场。并不高档但极得体的蓝色西服,胸前别着一枚周总理的像章。
现在,他要高屋建瓴,从根本上解开教师心中千千结,为迷惘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
……
新奇的观点像流星,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人们的心情像雨后晴空,一种说不尽的轻快之感弥漫心田。
区委张清涛同志赞叹:“了不起,令人佩服!”
教研室胡世琪同志肯定地说:“魏书生不但是教育家,还是一个思想家。”
社会各界也纷纷评说。
行政干部说:都说思想工作难做,但如能像魏书生那样去做思想工作,又有何难?
负责会场安全的公安干警讲:魏书生的人生哲学,服了!
边开车的司机也议论道:听他讲话,过瘾,人活在世上,就该这样去想。
“听君一席话,十载读书空”。许多人这么想,他们发现了妙语莲花的背后,一个美妙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报导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多位听众对魏书生报告的由衷赞叹,既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也有发自行政干部、公安干警和汽车司机的赞叹,话语不多,但都是那样的激动和兴奋。一位教育家的学术报告,能深深打动方方面面的听众,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1993年10月26日,魏书生应邀莅临湖南省株洲市作报告,《中国教育报》记者赖群阳亲临现场聆听,他激动地称魏书生为“教星”,并随之写了题为《“教星”同样有魅力》的报道:
这里曾是歌星、舞星、影星的舞台,多少场演出在这里赢得掌声,毛阿敏一曲《爱得死去活来》令一群追星族倾倒。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一位教师明星登上了这个舞台,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使座无虚席的同行们为之叫绝。
10月26日上午,湖南株洲市体育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代表,倾听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学术报告。瘦削的魏书生站在体育馆中央,手拿话筒,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似乎牵动着听众的情绪,引起了同行的共鸣。一位老年教师颇有感慨地说道:“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有轰动效应的学术报告,看来,教师明星的魅力并不亚于那些歌星。”
11点50分,魏老师的报告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走,他们拿着从新华书店买来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着)等书,请魏老师签名留念,与魏老师交流思想,向魏老师请教问题,请魏老师照相……
由于教师们的“围追堵截”,记者到下午两点10分才有幸直接采访魏书生。魏老师说:“我每年到全国各地作许多场报告,多半在体育馆,听的人真多,”可见,教师对教育明星的追求也不亚于追星族那样热烈。记者这样想。
记者赖群阳在文章中称魏书生为“教育明星”,并引用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话:“看来,教师明星的魅力并不亚于歌星。”
这就使我们感到,人们终于从魏书生的学术报告中听出了优美的歌声,受到了艺术的感染,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把魏书生的学术报告和毛阿敏的歌声进行比较,觉得这学术报告的优美动听似乎要胜过了歌星们的歌声。
魏书生的报告是学术报告,他的报告中传达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人们称他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这就足以说明他的报告是以思想的丰富深刻而见长的。人们形容听了他的报告后的感受是“听君一席谈,十载读书空”,是“如醍醐灌顶”,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按说,思想性强的学术报告一般是比较严肃的,有时还比较凝重的。人们听学术报告通常是要注意力集中,甚至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同时还要不停地在头脑里思考,消化理解。
所以,听学术报告一般是比较累的。然而,人们听魏书生的学术报告就不同了,人们不仅能得到许多宝贵的思想,同时又感到非常的轻松愉快,感到是莫大的精神的、艺术的享受。人们又形容听魏书生报告是“很过瘾”、“很舒服”、“如痴如醉”、“令人陶醉、“如听天籁”、“如听美妙的乐曲”……许多听过魏书生报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体验:听魏书报告的时候,你无须刻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你不用担心会胡思乱想,不用担心思想会开小差,只要你到了会场,你就会被紧紧地吸引;
你听了一句,你就想一直听下去,一直听他讲完,而同时又怕他讲完了;你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同时充满着愉快,不时地得到惊喜,得到欢笑,得到许多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不知不觉间,三、四个小时过去了,会场上掌声雷鸣,报告结束了,你还坐在那里不想动,还在一个劲地回味着……
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听”,这句话多半情况下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但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魏书生的报告,那可就是真实生动地描述,那就是褒扬的了。的确,听魏书生的报告比听着名歌星的歌唱还要令人激动兴奋。哪一位歌星能一口气唱三、四个小时而不停歇,场上的听众始终是情绪盎然,兴奋异常。况且,听魏书生的一场报告,能使人回味无穷,影响人的终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魏书生20余年间为什么会作1800余场报,平均每年要作90余场报告呢?这就是因为他的报告非常精彩,人们非常喜欢听他作报告。有许多的人是多次听魏书生的报告,有许多地方是多次请魏书生作报告。魏书生的报告可以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的报告艺术性是很高的,他的语言艺术是很高的。
这也就是我们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魏书生的报告为什么会这么地吸引人?为什么会这么精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天才,魏书生具有演说的极高才能。这种说法也对,但似乎还未说到问题的根本上。因为世界上能说会道的人多了,老师这个群体中口才很好的人也比比皆是,为什么全中国上千万的老师中,只有一位魏书讲得非常精彩?非常有名呢?
这就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得出了这样的一个认识:魏书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艺术家,或者,我们可称他为教育艺术大师。
就里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思考——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
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教育似乎是一门科学,教育似乎是严肃的事情,搞教育的人似乎应该严肃认真,文质彬彬,行端表正,不苟言笑,为人师表。所以,一提起教育,我们的心中不由得会升腾起一种庄严神圣感,同时又会感到沉重,感到复杂,感到辛苦、艰苦,甚至会感到有些无奈。我们的教师被誉为“春蚕”、“园丁”和“蜡烛”,他们很辛苦,很认真,很辛苦地备课,很认真地上课,然而学生却有时候不领情,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甚至厌学、辍学。
魏书生的出现,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和我们大多数人所做的,所想的不大一样。他视教育教学为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他自己快乐,也能给人以无尽的快乐。他喜欢给学生上课,学生非常喜欢让他上课,他喜欢作报告,人们更是喜欢听他作报告。他作报告的时候轻松自然;台下的听众更是如坐春风,如饮甘泉,喜之不尽,似乎不像是受教育,而受到的教育却又非常大。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魏书生非常重视教育的艺术性,他视教育为一种艺术,他执着地追求教育的艺术性。这也可能就是魏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他的课上得非常精彩的根本原因。
教育原来是一门艺术,应该按艺术的规律办事。
早在1984年,在《我的指导思想》一文中,魏书生就谈到了他对教育是艺术的思考: